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书籍PDF电子书(2021年版,共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审议专家(以姓氏笔画为序)王伟光王晓晖王梦奎王维澄韦建桦尹汉宁左中一宁吉喆龙新民邢思曲青山曲爱国刘永治刘国光江金权江流汝信孙业礼孙英孙谦李伟苏星李君如李忠杰李宝善李捷李景田李慎明吴杰明吴德刚张宇何毅亭冷溶沈春耀张文显张研农陈宝生陈晋邵华泽欧阳淞周济金冲及金炳华郑必坚郑科扬赵长茂南振中侯树栋郑富芝信春鹰姜辉袁贵仁袁曙宏逢先知逢锦聚贾高建夏伟东顾海良徐光春高永中高翔龚育之隆国强蒋乾麟韩文秀韩震甄占民虞云耀蔡防谢伏瞻雒树刚颜晓峰魏礼群滕文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课题组首席专家秦宣郑传芳孙蚌珠刘先春肖贵清韩喜平主要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衡孙贺杜玉华白显良宋友文杨军陈培永陈锡喜陶文昭凌胜银程美东1
1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审议专家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伟光 王晓晖 王梦奎 王维澄 韦建桦 尹汉宁 左中一 龙新民 宁吉喆 邢贲思 曲青山 曲爱国 刘永治 刘国光 江金权 江 流 汝 信 孙业礼 孙 英 孙 谦 苏 星 李 伟 李君如 李忠杰 李宝善 李 捷 李景田 李慎明 吴杰明 吴德刚 何毅亭 冷 溶 沈春耀 张文显 张 宇 张研农 陈宝生 陈 晋 邵华泽 欧阳淞 金冲及 金炳华 周 济 郑必坚 郑科扬 郑富芝 赵长茂 南振中 信春鹰 侯树栋 逄先知 逢锦聚 姜 辉 袁贵仁 袁曙宏 贾高建 夏伟东 顾海良 徐光春 高永中 高 翔 龚育之 隆国强 蒋乾麟 韩文秀 韩 震 谢伏瞻 甄占民 虞云耀 蔡 昉 雒树刚 滕文生 颜晓峰 魏礼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 年版)》课题组 首席专家 秦 宣 肖贵清 郑传芳 孙蚌珠 刘先春 韩喜平 主要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衡 白显良 孙 贺 杜玉华 宋友文 杨 军 陈培永 陈锡喜 陶文昭 凌胜银 程美东

目录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三、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4毛泽东思想6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9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9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2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5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16、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16.19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19..19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2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23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27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29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2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3134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3737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37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3842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42、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46、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48..48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49、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52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52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5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55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58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第二节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612
2 目录 导 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 三、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4 毛泽东思想.6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7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7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7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7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9 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9 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5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15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16 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6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19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9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21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3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3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27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9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29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31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3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7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7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7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38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42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2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4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48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48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49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52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52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52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55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58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61

61一、初步探索的意义62二、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66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五章邓小平理论67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67..67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69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72一、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72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73..85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85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86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87.89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89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89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91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94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98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104.1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105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108第七章科学发展观..108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108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110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113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113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18..123第三节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1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12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27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28..128第一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1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30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131第二节.13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13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133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134第三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137..137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38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3
3 一、初步探索的意义. 61 二、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62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66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67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67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67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69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72 一、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72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73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85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8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86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87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89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8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8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91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9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9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98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0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104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105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108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08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08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110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113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13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18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2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123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1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27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28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12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28 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30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131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133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133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133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134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137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137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138

..138三、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41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141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41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42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三、奋力实现中国梦..143第二节...145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145.146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目标要求.148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148、立足新发展阶段,.149二、贯彻新发展理念三、构建新发展格局.150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52..152第一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152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3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55第二节.15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57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58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三、巩同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160第三节.16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6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63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165第四节..166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66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168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69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169一、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71.174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74第一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74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176..177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177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178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180第三节全面依法治国...181.181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183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184第四节全面从严治党..186..186一、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187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4
4 三、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38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141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41 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41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142 三、奋力实现中国梦. 143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145 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145 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目标要求.146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148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 148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149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 150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52 第一节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52 一、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 152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53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55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57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57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158 三、巩同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60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62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62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63 三、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165 第四节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66 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66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68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169 一、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169 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7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74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74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74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176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177 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177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178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180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181 一、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 181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83 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184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186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186 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187

.188三、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192第十二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192第一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一、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192.193二、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三、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4第二节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195、坚持习近平强军思想.195.二、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197三、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198.199第三节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199、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201二、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三、实现祖国完全统202.206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第一节..206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206二、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208.209第二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209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210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第三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11.21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214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216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216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21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17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219.220第二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20、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21二、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223三、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226结束语坚定“四个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后记.228
5 三、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188 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192 第一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92 一、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192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193 三、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194 第二节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95 一、坚持习近平强军思想. 195 二、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197 三、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198 第三节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99 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199 二、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201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202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6 第一节 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 206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 206 二、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 208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209 一、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09 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10 第三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11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211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214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216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216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1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17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219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20 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20 二、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221 三、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23 结束语 坚定“四个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226 后 记.228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而且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闪耀真理光芒,也只有实现中国化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社会向何处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各种思潮竞相发声,包括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无论哪一种思潮,哪一种主义,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应运而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性、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强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1
1 导 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马克思 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是科学的理论、 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 制高点。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而且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马 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闪耀真理光芒,也只有实现中国化才能救中国、发展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中华民族有 5 000 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 大贡献。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中国社会向何处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各种思潮竞相发声,包括改良主义、自由 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无论哪一种思潮,哪一种主义,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 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 力量。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 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 国共产党在 1921 年应运而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 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和格局。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 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教条式地对待 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强调:“没有抽象的 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

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函待了解并函须解决的问题。这标志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就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是为了服务于现实,是为了解决和回应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中国化,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其科学性和生命力,彰显其强大力量。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51页。2
2 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①这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正式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 的实际问题;就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 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造是为了服务于现实,是为了解决和回应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解决 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 中国化,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其科学性和生命力,彰显其强大力量。实践证明,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 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在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 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 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 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 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 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 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 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651 页

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鲜明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20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3
3 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 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978 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鲜明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 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20 世纪 的中国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推向了 21 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 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 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 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 果。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 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 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 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 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起,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确立为国家指导思想。三、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为了使我们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更加切实的帮助。根据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充分反映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部署。本教材在结构上除了导论和结束语外,由三部分共十四章组成。其中第一部分的四章分别阐述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二部分的三章分别阐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第三部分主要阐述4
4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 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 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 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起,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全国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18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确立为国家指导思想。 三、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为了使我们大学生对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 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 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 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更加切实的帮助。根据这门课程的基本 要求,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 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以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充分反映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部署。 本教材在结构上除了导论和结束语外,由三部分共十四章组成。其中第一部分的四章, 分别阐述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二部分的三章分别阐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第三部分主要阐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分七章,具体内容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用好本教材、学好本课程,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掌握基本理论。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思想精髓、精神实质,深刻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培养理论思维。学习把握理论背后的思想,思想之中的战略,以及战略之中蕴含的智慧,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战略的启蒙和智慧的启示。带着思考学,带着问题学,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际,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知与行有机统一起来,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5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分七章,具体内容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加强党 的领导。 用好本教材、学好本课程,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掌握基本理论。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思想 精髓、精神实质,深刻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系统把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是培养理论思维。学习把握理论背后的思想,思想之中的战略,以及战略之中蕴含的 智慧,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战略的启蒙和智慧的启示。带着思考学,带着问题学,做到学 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 密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际,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理 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知与行有机统一起来,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形成的依据.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新民主主义革命之道路和基本经验.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新中国——为社会主义奠基.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变迁.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0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毛中特练习题(试题).doc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毛中特练习题(答案).doc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Generality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oc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毛泽思想及其历史地位.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df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ppt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