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程学院:《自然科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戴余军)

自然科学概论 授课对象:0507241 授课时间:05-06学年度 授课教师:戴余军 联系方式:dyj5925@163cm
自然科学概论 • 授课对象:0507241 • 授课时间:05-06学年度 • 授课教师:戴余军 • 联系方式:dyj5925@163.com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 律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命科学等。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科学在推动经济的发展 推动人类思想文明进步的巨大作用,了解自然科学在工 农、医、国防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 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 础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性及其发展规律,为学 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课程介绍 •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 •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 律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命科学等。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科学在推动经济的发展、 推动人类思想文明进步的巨大作用,了解自然科学在工、 农、医、国防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 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 础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性及其发展规律,为学 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课程的学习与考试 作为科学教育领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强调 学生对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科学研究 方法的掌握与运用,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 学的积极参与和平时学习的积累,不鼓励期末突 击复习、考试的投机学习行为。为此,特制定期 末总成绩的评定标准。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60%,其余40% 为平时成绩
课程的学习与考试 • 作为科学教育领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强调 学生对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科学研究 方法的掌握与运用,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 学的积极参与和平时学习的积累,不鼓励期末突 击复习、考试的投机学习行为。为此,特制定期 末总成绩的评定标准。 •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60%,其余40% 为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 1、课后思考题(0~6分),每章均会根据教学内 容布置思考题,要求按时上交,教师每次将随机抽查 20%~30%的作业本进行评分,在学期末考试结束后 作业本全部上交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 2、学习笔记(0~6分)要求并鼓励课堂记录或课 后整理学习内容,所有学习笔记在期未考试结束后上 交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 3、参与教学活动(0~18分),主要是鼓励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主动学习能力,在课堂、课外与教师平时 就学习问题的探讨以及参与实验的态度、取得的效果 灯将作为此项成绩评定的依据。 4、提问5分,纪律5分,包括迟到、旷课、环境整洁 等
平时成绩包括: 1、课后思考题(0~6分),每章均会根据教学内 容布置思考题,要求按时上交,教师每次将随机抽查 20%~30%的作业本进行评分,在学期末考试结束后, 作业本全部上交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 2、学习笔记(0~6分),要求并鼓励课堂记录或课 后整理学习内容,所有学习笔记在期末考试结束后上 交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 3、参与教学活动(0~18分),主要是鼓励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主动学习能力,在课堂、课外与教师平时 就学习问题的探讨以及参与实验的态度、取得的效果 灯将作为此项成绩评定的依据。 4、提问5分,纪律5分,包括迟到、旷课、环境整洁 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第三节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 绪 论 •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 第三节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自笨科学 科学会程学数 综科学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科学的性质和特点 自然科学的社会作用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 一、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 二、自然科学的性质和特点 • 三、自然科学的社会作用 自然科学 科学 社会科学 综合科学

自科学的研究欢象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自然现象或 事物的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因 此,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 动规律等都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一、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自然现象或 事物的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因 此,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 动规律等都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的基本形态 1最基本的物质形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中子态、场和反物质态,这些基本形态按照内部结构特 点可分为实物和场两种基本类型。 2.回态、液态和气态是常温状态下物质的三种普通形态。 3场是指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场,它是存在于整个空间并 具有传递相互作用能力的物质连续形态。 4由电离子和电子组成的气体叫等离子体。 5在地球之外,存在着一种粒子的集聚态,其分子和原 子间的空隙、原子核和电子间的空隙均已消失,形成了 种密度特别大的物质叫中子态或超固态 6自然界除存在带负电的电子外,同时还存在带正电子 的反物质态
(一)物质的基本形态 • 1.最基本的物质形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中子态、场和反物质态,这些基本形态按照内部结构特 点可分为实物和场两种基本类型。 • 2.固态、液态和气态是常温状态下物质的三种普通形态。 • 3.场是指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场,它是存在于整个空间并 具有传递相互作用能力的物质连续形态 。 • 4.由电离子和电子组成的气体叫等离子体。 • 5.在地球之外,存在着一种粒子的集聚态,其分子和原 子间的空隙、原子核和电子间的空隙均已消失,形成了 一种密度特别大的物质叫中子态或超固态 。 • 6.自然界除存在带负电的电子外,同时还存在带正电子 的反物质态

(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结构是指组成物质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的形式。研究物质结构,主要是研究物质系统内各要 素之间排列顺序和组合方式等。 数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内部斗 空间结构性质上:相互协调,相互适应 结构 形态上:呈网络状 同素异构:组成要素相同,结构形式 结构 外部」不同 结构 同构异素:结构形式相同,但物质系 统的组成要素不同 时间结构:结构的流动性和变化性
(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 结构是指组成物质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的形式。研究物质结构,主要是研究物质系统内各要 素之间排列顺序和组合方式等。 • 结 构 空间 结构 时间结构: 内部 结构 外部 结构 数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性质上:相互协调,相互适应 形态上:呈网络状 同素异构:组成要素相同,结构形式 不同 同构异素:结构形式相同,但物质系 统的组成要素不同 结构的流动性和变化性

(三)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规律 对物质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的研究,是自然科学的 主要研究对象。 基[微观物质运动微观物理学 本|化学运动一化学 运宏观物理运动-宏观物理学 动生命运动-生命科学 形|地球运动-地学 式 宇宙天体运动-天文学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规律是 客观的,各种运动形式都有自己特殊运动规律
(三)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规律 对物质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的研究,是自然科学的 主要研究对象。 基 本 运 动 形 式 微观物质运动 -微观物理学 化学运动 -化学 宏观物理运动 -宏观物理学 生命运动 -生命科学 地球运动 -地学 宇宙天体运动 -天文学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规律是 客观的,各种运动形式都有自己特殊运动规律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讲义.ppt
- 《西方社会思想史 A HSTORY OF WESTERN SOCIOLOGICAL THOUGHT》PDF电子书(共十八章,于海著).pdf
-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复习题及简要答案.doc
-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doc
-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十一章 越轨与控制.doc
-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九章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doc
-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十章 社会制度.doc
-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八章 组织.doc
-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七章 社会群体.doc
-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六章 社会互动.doc
-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四章 社会化.doc
-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五章 社会角色.doc
-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三章 文化.doc
-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二章 社会.doc
-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一章 绪论.doc
-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PDF电子书(刘祖熙主编).pdf
- 高职高专专业基础课教材新系:《中外礼仪》PPT电子课件(共十二章).ppt
- 《公共关系概论》第1章 公共关系概述.ppt
- 《公共关系概论》第10章 部门公共关系.ppt
- 《公共关系概论》第九章 公共关系活动效果的评估.ppt
-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一章 导论(童玉英).ppt
-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童玉英).ppt
-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章 选题(童玉英).ppt
-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四章 研究设计(童玉英).ppt
-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童玉英).ppt
-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六章 抽样(童玉英).ppt
-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七章 调查研究(童玉英).ppt
-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八章 实验研究(童玉英).ppt
-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九章 文献研究(童玉英).ppt
-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十章 实地研究(童玉英).ppt
-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十一章 定性资料分析(童玉英).ppt
- 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十二章 研究报告(童玉英).ppt
- 《科学技术方法》(ppt课件)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ppt
- 《科学技术方法》(ppt课件)第十一章 科学理论向现实生产力转化.ppt
- 《科学技术方法》(ppt课件)第二篇 思考题与参考书.ppt
- 《科学技术方法》(ppt课件)第七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ppt
- 《科学技术方法》(ppt课件)第三篇 思考题.ppt
- 《科学技术方法》(ppt课件)第二章 近代机械自然观.ppt
- 《科学技术方法》(ppt课件)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ppt
- 《科学技术方法》(ppt课件)第四章 复杂性探索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统一.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