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

中b 第三章东晋文学与陶渊明 3~、东晋时期政治、思与文化诸方面 的基本特点 B1、南北对峙与偏安一鸭: 8+六固(304-439)——祖逖北伐(313 321)、褚裒北伐(349)、殷浩北伐 (351)、桓温北伐(354369)—淝水 之战(383) 占

中b 2、门阀政权与内部斗争: 琅琊王氏(导、敦)执政与王敦之乱(307 324) 颖川庾氏(亮、翼、冰)执政 (325345 )与苏峻之乱(329) 国桓 氏(温)执政(345—373)—一陈郡谢氏 (安、石、玄)执政(373-385) 琅琊 王司马道子父子执政与王恭、殷仲堪、桓玄 起兵(385402)桓玄(温之子)执政 (400-404)孙泰、孙恩及卢循起义 (398-411)——刘裕执政并代晋称帝 (405420) 占

中b 3、清言、佛风之盛 殷中军(浩)为庾公(亮)长史,下都,王丞相为 之集,桓公(温)、王长史(濛)、王蓝田(述) 谢镇西(尚)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 “身为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邀达三 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 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 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明 旦,桓宣武(温)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 甚佳。仁祖(谢尚)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 看两王掾,辄婴如生母狗馨。”(《世说新语》) 占

中b 宣武(桓温)集诸贤名胜讲《易》,日说 卦。简文(简文帝)欲听,闻此便还,曰: “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邪?”(同 上 孙安国(盛)往殷中早(浩)许共论,往反 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 四。彼我奋掷麈尾,是脱落满餐饭中,宾主 邀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 我当穿卿鼻。”孙日:“卿不见决鼻牛,人 当穿卿颊。”(同上) 占

中b 支道林(支遁)、许掾(许询)诸人在会稽王 (简文帝)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讲经负责 发问的僧人)。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 难,众人莫不扑(b)an,拍手)舞。但共嗟咏二家 之美,不辨其理之所在。(同上,文学史P65引) 法师讳慧远,姓贾氏,雁门楼烦人。既而谨 律息心之。绝尘清信之宾,不期而至者。慧永 慧持、道生、昙顺、僧叡、昙恒、道昺、昙诜、道 敬、佛驮郛舍、佛驮跋陀罗,名儒刘程之、张野、 周续之、张铨、宗婀、雷次宗等结社念佛,世号十 八贤。复率众至百二十三人同修净土之业。(晋佚 名《莲社高贤传》) 占

中b 泰元十六年(391),岁在单阏(chan’e, 卯年的别称),贞于重光。其年冬,于寻阳 南山精舍,提婆(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 始人之一,此指法师)自执胡经,先译本文, 然后乃译为晋语,比丘道慈笔受。至来年秋 复重与提婆校正,以为定本。时众僧上座竺 法根、支僧纯等八十八人。地主江州刺史王 凝之(羲之次子)、优婆塞(男居士)西阳 太守任固之为檀约,并共劝佐而兴立焉。 (《出三藏记集阿毗昙心经序》) 占

中b 二、东晋文学概说 《宋书谢灵运传论》:“有晋中兴,玄风独 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于七篇。驰骋文 辞,义单乎此。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 虽级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 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仲文始革孙 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 占

中b 《文心雕龙·时序》:“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 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沌逭 ( zhenzhen,困顿),而辞意夷泰,诗必柱 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又《明诗》 曰:4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 崇盛忘机之谈。” 《诗品序》:“永嘉时,尚黄老,稍尚虚谈 于时篇什,理过其誶,淡寡味。爰及江表 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温)、庾(亮) 诸公诗,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占

中b 王羲之《兰亭集 序》玄言诗葛洪滩合初 《抱朴子》一李充 歌裙九豳 《翰林论》一志怪小 说的兴盛谢混与1除武 股仲文田园诗人陶7商釜国富 之 渊明 長 成亭嘉画園 1、兰亭靠与王羲集副 之(303-361)《兰 妈楔 亭集序》(文学史章和额 P61) 占

中b 2、江左玄风与孙绰、许询的玄言诗 玄言诗是起于西晋、盛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 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其代表人物是孙绰 (314371)和许询(生卒不详)。它的基本特点 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以道德论” (钟嵘《诗品》)。孙绰《赠谢安诗》曰:“不有 其一,二理曷彰?幽源散流,玄风吐芳。”又《答 许洵诗》:“冥运超感,遘我玄逸。宅心辽廊,咀 嚼妙一。"许询《农里诗》日:“毫玄思得,濯 濯情累除。”但当谈玄论道与写景咏物有机地融为 一体时,玄言诗亦不乏像孙绰《秋日诗》那种较好 的作品(文学史P65)。 占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与文学).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二章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第三章 楚辞 第四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五章 先秦诸子散文.ppt
- 乐山师范学院:《外国文学》课程思考题与论文选题库.doc
- 乐山师范学院:《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 乐山师范学院:《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 《大学语文》课程PPT教学课件:南宋诗词(李清照、陆游、辛弃疾).ppt
- 《大学语文》课程PPT教学课件:苏轼及北宋词(下).ppt
- 《大学语文》课程PPT教学课件:罗贯中《三国演义》.ppt
- 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doc
- 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网络课件.doc
- 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电子教案(共十五章).doc
- 阜阳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doc
-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doc
-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讲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ppt
-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ppt
-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讲 中国文化的特质.ppt
-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讲 中国文化的伦理、宗教、哲学和价值取向.ppt
-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就.ppt
-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汉代诗歌.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代与初唐文学 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 第三章 李白与杜甫 第四章 白居易和中唐诗歌 第五章 唐代散文和小说 第六章 晚唐诗歌与唐五代词.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建安、曹魏与西晋文学.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南北朝文学(420—581).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 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第二章 北宋前期的词 第三章 苏轼 第四章 北宋后期的诗词 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学 第六章 陆游 第七章 辛弃疾 第八章 南宋后期文学 第九章 宋代话本 第十章 辽金文学.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七编 明代文学(1368—1644)——绪论.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六编 元代文学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章 我国古代杰出的戏剧家关汉卿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第四章 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第五章 宋元南戏 第六章 元代散曲 第七章 元代诗文.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四章《金瓶梅》.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一章《三国演义》.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二章《水浒传》.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明代杂剧.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八章《西游记》.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明代传奇.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汤显祖.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清代诗词文.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二章《长生殿》与《桃花扇》.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清代戏曲.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明代诗文.ppt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六章《红楼梦》.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