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运动系统疾病康复评定与治疗》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康复治疗技术四 肌力训练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9
文件大小:73.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运动系统疾病康复评定与治疗》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康复治疗技术四 肌力训练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教学情境实施方案 专业领域 康复治疗技术学习情境 肌力训练技术学时10 学习领域 运动系统疾病康复年级 2017 学期 第二学期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17高康 授课教师林成杰 1.肌力下降的原因 2.肌力训练的目的和种类 学习内容 3.肌力训练的原则 4.肌力训川练方法及临床应用 5.常见肌(肌群)肌力训练方法(上肢、下肢、躯干主要肌群) 专业能力 1.能按《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考试大纲》的要求,掌握肌力训练技术。 2,能正确对患者进行肌力训练技术操作。 方法能力 1.能依据任务要求在查阅相关图书资料及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 学习目标 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2·具有分析运动系统伤病功能问题的能力。 牡会能力 1.具有爱心、耐心、自信心与责任心。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妥协能力、团队协作、人际交流。 1

1 教学情境实施方案 专业领域 康复治疗技术 学习情境 肌力训练技术 学时 10 学习领域 运动系统疾病康复 年级 2017 学期 第二学期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17 高康 授课教师 林成杰 学习内容 1.肌力下降的原因 2.肌力训练的目的和种类 3.肌力训练的原则 4.肌力训练方法及临床应用 5.常见肌(肌群)肌力训练方法(上肢、下肢、躯干主要肌群) 学习目标 专业能力 1.能按《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考试大纲》的要求,掌握肌力训练技术。 2.能正确对患者进行肌力训练技术操作。 方法能力 1.能依据任务要求在查阅相关图书资料及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 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2.具有分析运动系统伤病功能问题的能力。 社会能力 1.具有爱心、耐心、自信心与责任心。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妥协能力、团队协作、人际交流

学习重点 1.肌力下降的原因、肌力训练的目的和种类。 学习重点与2.肌力训练的原则。 难点 3.肌力训练操作技术 学习难点 上肢、下肢、躯干肌力训练技术的选择应用 1.典型案例、标准化病人。 学习条件 2.多媒体、教学视频资源库、教学PPT、网络教学平台。 3.设施齐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宏观: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教学方法 微观:角色拌演、案例教学、讲授 教学组织 序号 内容 教学方法时间(分钟) 1 案例导入 患者王某,男,55岁,左侧肱骨骨干骨折石膏外固定 2月,拆除石膏后发现左侧上肢力量减弱,不能提物,请 对忠者进行评定,并采取相应治疗技术进行训练。 线上学习(课 课前 2.新知识点导入 前) 0 导学 (1)肌力下降的原因、肌力训练的目的和种类, 案例导入 (2)肌力训练的原则、方法及临床应用。 3.重点难点分析 能力目标介绍 2

2 学习重点与 难点 学习重点 1.肌力下降的原因、肌力训练的目的和种类。 2.肌力训练的原则。 3.肌力训练操作技术 学习难点 上肢、下肢、躯干肌力训练技术的选择应用 学习条件 1.典型案例、标准化病人。 2.多媒体、教学视频资源库、教学 PPT、网络教学平台。 3.设施齐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教学方法 宏观: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微观:角色拌演、案例教学、讲授 教学组织 序号 内容 教学方法 时间(分钟) 1 课前 导学 1.案例导入 患者王某,男,55 岁,左侧肱骨骨干骨折石膏外固定 2 月,拆除石膏后发现左侧上肢力量减弱,不能提物,请 对患者进行评定,并采取相应治疗技术进行训练。 2.新知识点导入 (1)肌力下降的原因、肌力训练的目的和种类。 (2)肌力训练的原则、方法及临床应用。 3.重点难点分析 4.能力目标介绍 线 上 学 习( 课 前) 案例导入 10

学生 2 7一8人一组,小组长组织直阅教材、参考书和网络、平线上自主学习 课前 台学习,获取本任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康复治疗操 线上 作技术,并收集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任课教 自学 40 查阅资料 学习 师。 教师 小组讨论法 收集学生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准备课中解答 3 学生 线下课堂教学 课中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在线测试 理论 45 教师 提问、讲授、启 教、学 辅导、答疑,讲解重难点 发 学生 4 分组展示康复治疗方案、肌力训练技术;同学互相查找 线下课堂教学 课中 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方案展示 实训 135 教师 启发式 教、学 根据同学展示的治疗方案进行点评,进行规范动作示 示范法 范,纠正同学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 线下实训 课中 分组实训,进行肌力训练技术的操作 225 实训 教师 模拟病人法 指导、纠正错误操作 小组练习 3

3 2 课前 线上 学习 学生 7~8 人一组,小组长组织查阅教材、参考书和网络、平 台学习,获取本任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康复治疗操 作技术,并收集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任课教 师。 教师 收集学生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准备课中解答 线上自主学习 自学 查阅资料 小组讨论法 440 3 课中 理论 教、学 学生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在线测试 教师 辅导、答疑,讲解重难点 线下课堂教学 提问、讲授、启 发 45 4 课中 实训 教、学 学生 分组展示康复治疗方案、肌力训练技术;同学互相查找 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教师 根据同学展示的治疗方案进行点评,进行规范动作示 范,纠正同学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线下课堂教学 方案展示 启发式 示范法 135 5 课中 实训 学生 分组实训,进行肌力训练技术的操作 教师 指导、纠正错误操作 线下实训 模拟病人法 小组练习 225

学生 线下课堂教学 6 实训结果演示,汇报学习心得,自评、组间互评。 实训结果演示 评价 教师 小组自评 45 总结 根据实训结果,总结评价,填写教师评价表,布置新任 组间互评 教师评价 教学内容 备注 4

4 6 评价 总结 学生 实训结果演示,汇报学习心得,自评、组间互评。 教师 根据实训结果,总结评价,填写教师评价表,布置新任 务。 线下课堂教学 实 训 结 果演 示 小组自评 组间互评 教师评价 45 教学内容 备注

教学内容 备注 案例导入: 患者,男,45岁,肱骨髁上骨折后石膏固定折除后,出现肌力降低,请予以治疗。 线上 分析:通过评定,获得肌力降低的原因及具体的肌力级别,按不同的肌力级别选挂 应用相应的增强肌力及耐力技术。 增强肌力训练技术 一、肌力下降的原因 1,年龄增加 2.神经系统疾病 课前线 3.肌肉菱缩 上学习 4.肌原性疾病 课中提 二、肌力训练的目的与种类 问 (一)肌力训练的目的 1.使肌力减低的肌肉通过肌力训练,增强肌力。 2.增强肌肉的耐力,延长肌肉持续收缩的时间。 3.通过训练增加肌肉力量,为以后的平衡、协调、步行、转移等功能训练做准备 (二)肌力训练的种类 1.根据不同训练目的分类可分为增强肌力训练和增强肌肉耐力训练两种, 线上学 2.根据肌力大小不同分类可分为传递神经冲动训练、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 习、线下 主动运动、抗阻运动等方法。01级肌力,可采用传递神经冲动训练和被动运动;1~3 重点讲解 级肌力,可采用辅助主动运动;3级以上肌力,可进行主动运动;45级肌力,可进行 5

5 教学内容 备注 案例导入: 患者,男,45 岁,肱骨髁上骨折后石膏固定折除后,出现肌力降低,请予以治疗。 分析:通过评定,获得肌力降低的原因及具体的肌力级别,按不同的肌力级别选择 应用相应的增强肌力及耐力技术。 增强肌力训练技术 一、肌力下降的原因 1.年龄增加 2.神经系统疾病 3.肌肉萎缩 4.肌原性疾病 二、肌力训练的目的与种类 (一)肌力训练的目的 1.使肌力减低的肌肉通过肌力训练,增强肌力。 2.增强肌肉的耐力,延长肌肉持续收缩的时间。 3.通过训练增加肌肉力量,为以后的平衡、协调、步行、转移等功能训练做准备。 (二)肌力训练的种类 1.根据不同训练目的分类 可分为增强肌力训练和增强肌肉耐力训练两种。 2.根据肌力大小不同分类 可分为传递神经冲动训练、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 主动运动、抗阻运动等方法。0~1 级肌力,可采用传递神经冲动训练和被动运动;1~3 级肌力,可采用辅助主动运动;3 级以上肌力,可进行主动运动;4~5 级肌力,可进行 线上 课前线 上学习, 课中提 问 线上学 习、线下 重点讲解

教学内容 备注 抗阻运动. 课前线上 3.根据肌肉收缩方式不同分类可分为等长训练、等张训练和等速训练, 学习,课 三、肌力训练的原则 中提问 1.阻力原则 2.超常负荷原则 3.肌肉收缩的疲劳度原则。 四、肌力训练的方法 根据肌肉现存的肌力水平,分别采用:被动运动、传递神经冲动训练、辅助主动运 动、主动运动、抗阻主动运动和等长运动.。 课前线 0~1级:被动运动配合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上学习 2级:辅助主动运动:徒手辅助、悬吊辅助、滑面辅助、滑车重锤辅助、浮力辅铺助 课中重 3级:主动运动。 点讲解 45级:抗阻主动运动. 抗阻运动训练根据肌肉收缩类型可分为等长抗阻训练、等张抗阻训练和等速抗阻训 练 1.等长抗阻训练 (1)基本方法:使肌肉在对抗阻力下进行无关节运动仅维持其固定姿势收缩的训 练,这种训练不能使肌肉缩短,但可使其内部张力增加。 (2)“s”方法:即每次肌肉收缩10秒后休息10秒,重复10次为一组训陈,每 次训练10组,可在关节处于不同角度时进行,这种训练方法对肌力恢复更为有效。 (3)多角度等长训练(multi-angle isometric exercise,MIE):为克服等长收缩的角 6

6 教学内容 备注 抗阻运动。 3.根据肌肉收缩方式不同分类 可分为等长训练、等张训练和等速训练。 三、肌力训练的原则 1.阻力原则 2.超常负荷原则 3.肌肉收缩的疲劳度原则。 四、肌力训练的方法 根据肌肉现存的肌力水平,分别采用:被动运动、传递神经冲动训练、辅助主动运 动、主动运动、抗阻主动运动和等长运动。 0~1 级:被动运动配合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2 级:辅助主动运动:徒手辅助、悬吊辅助、滑面辅助、滑车重锤辅助、浮力辅助。 3 级:主动运动。 4~5 级:抗阻主动运动。 抗阻运动训练根据肌肉收缩类型可分为等长抗阻训练、等张抗阻训练和等速抗阻训 练。 1.等长抗阻训练 (1)基本方法:使肌肉在对抗阻力下进行无关节运动仅维持其固定姿势收缩的训 练,这种训练不能使肌肉缩短,但可使其内部张力增加。 (2)“tens”方法:即每次肌肉收缩 10 秒后休息 10 秒,重复 10 次为一组训练,每 次训练 10 组,可在关节处于不同角度时进行,这种训练方法对肌力恢复更为有效。 (3)多角度等长训练(multi-angle isometric exercise,MIE):为克服等长收缩的角 课前线上 学习,课 中提问 课前线 上学习, 课中重 点讲解

教学内容 备注 度特异性,扩大等长训练的作用范围,可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每隔20°~30°做一组 等长收缩,使关节处于不同角度时肌力都有所增长。可在任意设定关节角度的等速训饬 器上进行。 (4)训练的形式:①徒手等长收缩:受训肢体不承担负荷,而保持肌肉的等长收 缩活动。②肌肉固定训练:适用于固定在石膏中的肢体,肌肉收缩时不能多引起关节的任 何运动。③利用器具:利用墙壁、地板、平行杆、肋木和床等固定不动的器械和物品 保持肢体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 2,等张抗阻训练可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提高肌肉运动的神经控制,有效地增 课前线 强肌力。 上自学 (1)基本方法:举哑铃、沙袋等;通过滑轮及绳索提起重物;拉弹簧、橡皮条等 课中提 专门的器械训练;将自身重量作为负荷,进行俯卧撑、下蹲起立等练习。 问答疑 (2)渐进性抗阻训练法:即逐渐增加阻力进行训练。此法采用大负荷,少重复的 原则。每次训练3组,重复10次,各组间休息1分钟。第1、2、3组训练所用阻力负 荷依次为10RM的50%、75%、100%。即第1组运动强度为50P%的10RM,重复10次 休息1分钟:第2组运动强度为75%的10RM,重复10次,休息1分钟:第3组运动强 度为1ORM,重复10次,完成。每周复测1ORM值,并相应调整负荷量,使肌力增强训 练更为有效。 (3)训练的形式:等张抗阻训练可以是离心的、向心的或两者都有,即阻力可在 肌肉伸长或缩短时施加。 (4)短暂最大负荷练习:是一种等张和等长训练相结合的肌肉训练方法。即在抗 阻力等张收缩后维持最大等长收缩5~10秒,然后放松,重复5次,每次间隔20秒, >

7 教学内容 备注 度特异性,扩大等长训练的作用范围,可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每隔 20°~30°做一组 等长收缩,使关节处于不同角度时肌力都有所增长。可在任意设定关节角度的等速训练 器上进行。 (4)训练的形式:①徒手等长收缩:受训肢体不承担负荷,而保持肌肉的等长收 缩活动。②肌肉固定训练:适用于固定在石膏中的肢体,肌肉收缩时不能引起关节的任 何运动。③利用器具:利用墙壁、地板、平行杆、肋木和床等固定不动的器械和物品, 保持肢体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 2.等张抗阻训练 可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提高肌肉运动的神经控制,有效地增 强肌力。 (1)基本方法:举哑铃、沙袋等;通过滑轮及绳索提起重物;拉弹簧、橡皮条等; 专门的器械训练;将自身重量作为负荷,进行俯卧撑、下蹲起立等练习。 (2)渐进性抗阻训练法:即逐渐增加阻力进行训练。此法采用大负荷,少重复的 原则。每次训练 3 组,重复 10 次,各组间休息 1 分钟。第 1、2、3 组训练所用阻力负 荷依次为 10RM 的 50%、75%、100%。即第 1 组运动强度为 50%的 10RM,重复 10 次, 休息 1 分钟;第 2 组运动强度为 75%的 10RM,重复 10 次,休息 1 分钟;第 3 组运动强 度为 10RM,重复 10 次,完成。每周复测 10RM 值,并相应调整负荷量,使肌力增强训 练更为有效。 (3)训练的形式:等张抗阻训练可以是离心的、向心的或两者都有,即阻力可在 肌肉伸长或缩短时施加。 (4)短暂最大负荷练习:是一种等张和等长训练相结合的肌肉训练方法。即在抗 阻力等张收缩后维持最大等长收缩 5~10 秒,然后放松,重复 5 次,每次间隔 20 秒, 课前线 上自学, 课中提 问答疑

教学内容 备注 每次增加负荷0.5水g。等长收缩不能维持5~10秒者,则不加大负荷。 3.等速抗阻训练又称为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是在专门的等速运 动仪上进行的抗阻训练 五、肌耐力训练 (一)肌耐力训练方法 与肌力训练有不少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肌肉运动形式上. 1.等长收缩取30%40%的最大等长收缩阻力,做逐渐延长训练持续时间的等长 收缩练习,直到肌肉出现疲劳为止,每日1~2次 2.等张收缩取60%的1RM(10RM)或80%的IRM(10RM)以25次为1组进 行练习,重复3组,每组间隔2分钟,或用1米长弹力带,将一头固定于其他固定物上 按需要进行针对某一肌群的耐力训练尽量反复牵拉直到疲劳休息2~3分钟重复3~ 4组,每日1次。 3.等速收缩训练时将等速训练器的阻力调至较低负荷,然后做快速重复运动, 对增强肌耐力效果较明显。 (二)全身耐力训练 全身耐力训练即有氧运动训练,其运动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运动强度不宜过 大。常采用大肌群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爬楼梯、划船、登山、打太极拳 练五禽戏和八段锦等。每天训练或隔天训练为宜。全身耐力训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防 治心血管系统和代谢系统疾病。 8

8 教学内容 备注 每次增加负荷 0.5kg。等长收缩不能维持 5~10 秒者,则不加大负荷。 3.等速抗阻训练 又称为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是在专门的等速运 动仪上进行的抗阻训练。 五、肌耐力训练 (一)肌耐力训练方法 与肌力训练有不少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肌肉运动形式上。 1.等长收缩 取 30%~40%的最大等长收缩阻力,做逐渐延长训练持续时间的等长 收缩练习,直到肌肉出现疲劳为止,每日 1~2 次。 2.等张收缩 取 60%的 1RM(10RM)或 80%的 1RM(10RM)以 25 次为 1 组进 行练习,重复 3 组,每组间隔 2 分钟。或用 1 米长弹力带,将一头固定于其他固定物上, 按需要进行针对某一肌群的耐力训练,尽量反复牵拉直到疲劳,休息 2~3 分钟,重复 3~ 4 组,每日 1 次。 3.等速收缩 训练时将等速训练器的阻力调至较低负荷,然后做快速重复运动, 对增强肌耐力效果较明显。 (二)全身耐力训练 全身耐力训练即有氧运动训练,其运动时间一般为 20~30 分钟,运动强度不宜过 大。常采用大肌群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爬楼梯、划船、登山、打太极拳、 练五禽戏和八段锦等。每天训练或隔天训练为宜。全身耐力训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防 治心血管系统和代谢系统疾病

9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