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Biochemistry)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Biochemistry)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及代码:0210028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适用专业:适用于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总学时:64课程周学时:4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二、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内容课程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化学发展史,熟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及功能的关系,掌握生物能的转化和利用、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知识。课程目标2: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功能”逻辑主线,熟悉生物大分子组成、含量、性质、序列分析测定等方法和技术,具备解决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等复杂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3:学生了解生物化学与医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辩证关系,能够运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端粒酶与衰老癌症、青嵩素作用等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形成一定的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中学生物教学及生物科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能力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及代码:0210028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4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适用专业:适用于生物科学专业 课程总学时:64 课程周学时:4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内容 课程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化学发展史,熟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及功能 的关系,掌握生物能的转化和利用、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蛋白 质工程等知识。 课程目标 2: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功能”逻辑主线,熟悉生物大分子组成、 含量、性质、序列分析测定等方法和技术,具备解决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3:学生了解生物化学与医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辩证关系,能够运用国际人类基 因组计划、端粒酶与衰老癌症、青蒿素作用等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形成一定的跨 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中学生物教学及生物科学和相 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能力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支撑度)课程目标1(H)3-1.掌握生物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熟悉从事中学生物学3.学科素养课程目标2(M)教学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课程目标1(H)3-3.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生物学知识技3.学科素养课程目标2(M)能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课程目标3(L)课程目标2(M)7-1.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基础教育发展核心7.学会反思课程目标3(L)内容和发展趋势,能够结合就业远景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注:H代表课程分目标与毕业要求分指标点为高支撑,M代表中支撑,L代表低支撑。)3.课程目标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章次内容支撑课程目标-绪论课程目标1.3三糖类化学课程目标1.2三脂质化学课程目标1.2四蛋白质化学课程目标1.2.3五核酸化学课程目标1.2.3六酶化学课程目标1.2.3七维生素化学课程目标1.2.3八糖代谢课程目标1.2.3九脂质代谢课程目标1.2.3+蛋白质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课程目标1.2.3+-核酸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课程目标1.2.3十二生物氧化课程目标1.2.3十三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课程目标1.2.3十四DNA的生物合成课程目标1.2.3十五RNA的生物合成课程目标1.2.3十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课程目标1.2.3三、课程教学与学习方法1.教学方法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支撑度) 3.学科素养 3-1.掌握生物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熟悉从事中学生物学 教学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课程目标 1(H) 课程目标 2(M) 3.学科素养 3-3.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生物学知识技 能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 课程目标 1(H) 课程目标 2(M) 课程目标 3(L) 7.学会反思 7-1. 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基础教育发展核心 内容和发展趋势,能够结合就业远景制定自身发展规划。 课程目标 2(M) 课程目标 3(L) (注:H 代表课程分目标与毕业要求分指标点为高支撑,M 代表中支撑,L 代表低支撑。) 3. 课程目标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 章次 内容 支撑课程目标 一 绪论 课程目标 1.3 二 糖类化学 课程目标 1.2 三 脂质化学 课程目标 1.2 四 蛋白质化学 课程目标 1.2.3 五 核酸化学 课程目标 1.2.3 六 酶化学 课程目标 1.2.3 七 维生素化学 课程目标 1.2.3 八 糖代谢 课程目标 1.2.3 九 脂质代谢 课程目标 1.2.3 十 蛋白质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课程目标 1.2.3 十一 核酸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课程目标 1.2.3 十二 生物氧化 课程目标 1.2.3 十三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 课程目标 1.2.3 十四 DNA 的生物合成 课程目标 1.2.3 十五 RNA 的生物合成 课程目标 1.2.3 十六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课程目标 1.2.3 三、课程教学与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1)混合式教学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线上的生物化学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通过超星平台和学习通等智慧工具,完成课前知识推送,实现对知识的具体化讲解线下开展活动,能检验、巩固、转化线上知识的学习,完成知识内化,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把学生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2)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并实施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课程的改革和教学实施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之上,按照“教师精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教学。(3)讨论法对本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布置课外学习任务,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相应的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并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一般进行2次左右。(4)项目练习布置课后网上以及线下的习题作业,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采用教师批改、学生互评等方法,对反馈的问题进行讲评或让学生对作业进行思路讲解、讨论。布置课后自主学习作业,对已学习的内容梳理总结、反思,理解力学中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与中学生物的内涵联系。2.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针对本课程内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了解生物化学发展史,熟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及功能的关系,掌握生物能的转化和利用、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知识。(2)文献调研本课程的前沿性发展动态,可以通过文献调研,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主动探究深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功能”逻辑主线,熟悉生物大分子组成、含量、性质、序列分析测定等方法和技术,具备解决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等复杂问题的能力。(3)学思结合本课程与医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辩证关系,运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端粒酶与衰老癌症、青嵩素作用等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形成一定的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4)合作学习
(1)混合式教学 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线上的生物化学辽宁省精 品资源共享课资源,通过超星平台和学习通等智慧工具,完成课前知识推送,实现对知识的具体化讲解, 线下开展活动,能检验、巩固、转化线上知识的学习,完成知识内化,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 把学生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 (2)讲授法 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并实施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课程的改革和教学实施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 之上,按照“教师精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教学。 (3)讨论法 对本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布置课外学习任务,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相应的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并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一般进行 2 次左右。 (4)项目练习 布置课后网上以及线下的习题作业,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采用教师批改、学生互评等方法,对 反馈的问题进行讲评或让学生对作业进行思路讲解、讨论。布置课后自主学习作业,对已学习的内容梳 理总结、反思,理解力学中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与中学生物的内涵联系。 2.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 针对本课程内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了解生物化学发展史,熟 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及功能的关系,掌握生物能的转化和利用、生物遗传信息的 储存、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知识。 (2)文献调研 本课程的前沿性发展动态,可以通过文献调研,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主动探究深入理解“结构 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功能”逻辑主线,熟悉生物大分子组成、含量、性质、序列分析测定等方法和技 术,具备解决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3)学思结合 本课程与医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辩证关系,运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端粒酶与衰老癌症、 青蒿素作用等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形成一定的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 (4)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共同合作解决中学生物教学及生物科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能力。四、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章次内学时容(宋体五号字)一绪论2学时二糖类化学4学时三脂质化学2学时四蛋白质化学8学时五核酸化学4学时六酶化学8学时七维生素化学2学时八糖代谢8学时九4学时脂质代谢+蛋白质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4学时+-2学时核酸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十二生物氧化4学时十三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2学时十四DNA的生物合成4学时十五2学时RNA的生物合成十六4学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合计64学时2.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目的和任务。1.2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1.3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2.主要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共同合作 解决中学生物教学及生物科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能力。 四、教学内容 1.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章次 内 容(宋体五号字) 学时 一 绪论 2 学时 二 糖类化学 4 学时 三 脂质化学 2 学时 四 蛋白质化学 8 学时 五 核酸化学 4 学时 六 酶化学 8 学时 七 维生素化学 2 学时 八 糖代谢 8 学时 九 脂质代谢 4 学时 十 蛋白质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4 学时 十一 核酸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2 学时 十二 生物氧化 4 学时 十三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 2 学时 十四 DNA 的生物合成 4 学时 十五 RNA 的生物合成 2 学时 十六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 学时 合计 64 学时 2.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目的和任务。 1.2 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3 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 2.主要内容

1.1生物化学研究对象和目的1.2.生物化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1.3.生物化学在工农业、卫生医药业上的应用1.4.生物化学研究的现代和未来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物化学及其研究内容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化学关键机制的发展历程4.课程思政生命科学的历史也是人类探究自身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而在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史的时候,给大家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创新意识、爱国情怀、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勇于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形成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重点解决思政元素的深度下沉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第二章糖类化学(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目的与要求1.1.了解糖的分类,单糖、寡糖及多糖的结构特点和它们的一些重要的性质。1.2.掌握糖的组成、结构以及重要生理功能。2.主要内容第一节糖的概述1学时2学时第二节单糖第三节寡糖0.5学时第四节多糖0.5学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糖的概念、分类;了解糖的分类,单糖、寡糖及多糖的结构特点及重要的性质;掌握单糖、重要多糖的结构与功能。教学难点:单糖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以、多糖的组成结构和重要性质4.课程思政
1.1 生物化学研究对象和目的 1.2. 生物化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1.3. 生物化学在工农业、卫生医药业上的应用 1.4. 生物化学研究的现代和未来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化学及其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化学关键机制的发展历程 4.课程思政 生命科学的历史也是人类探究自身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 而在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史的时候,给大家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创新意 识、爱国情怀、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勇于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 科学评价,形成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重点解决思政元素的深度下沉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 第二章 糖类化学(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了解糖的分类,单糖、寡糖及多糖的结构特点和它们的一些重要的性质。 1.2. 掌握糖的组成、结构以及重要生理功能。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糖的概述 1 学时 第二节 单糖 2 学时 第三节 寡糖 0.5 学时 第四节 多糖 0.5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糖的概念、分类;了解糖的分类,单糖、寡糖及多糖的结构特点及重要的性质; 掌握单糖、重要多糖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单糖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以、多糖的组成结构和重要性质 4.课程思政

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特别强调有机化学是生物化学学习的基础,加强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第三章脂类化学(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目的与要求1.1了解脂质的分类与生物学作用。1.2掌握甘油三酯结构;常见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的种类:磷脂的种类分子组成与结构。1.3熟悉类、固醇类及结合脂的种类和结构。2.主要内容第一节脂类的概念0.5学时1.脂类的分类2.脂类的生理功能1学时第二节脂肪及脂肪酸1.脂肪及脂肪酸的结构分类2.脂肪及脂肪酸重要的化学性质3.脂肪的生物学作用0.5学时第三节复合脂质1.磷脂2.糖脂3.固醇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脂肪的结构和性质:2.磷脂、固醇类物质的基本结构。教学难点:脂肪、磷脂、固醇类物质的基本结构4.课程思政油脂的鉴定方法是本章需要学生了解掌握的内容,仍然通过项目设计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掌握;采用项目学习的形式,建立任务驱动、知识呈现、习题测验、讨论反思的资源应用体系,实现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科研精神。第四章蛋白质化学(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特别强调有机化学是生物化学学习的基础,加强改进教学方法,培 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第三章 脂类化学(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了解脂质的分类与生物学作用。 1.2 掌握甘油三酯结构;常见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的种类;磷脂的种类分子组成与结构。 1.3 熟悉萜类、固醇类及结合脂的种类和结构。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脂类的概念 0.5 学时 1. 脂类的分类 2. 脂类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脂肪及脂肪酸 1 学时 1. 脂肪及脂肪酸的结构分类 2. 脂肪及脂肪酸重要的化学性质 3. 脂肪的生物学作用 第三节 复合脂质 0.5 学时 1.磷脂 2.糖脂 3.固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脂肪的结构和性质;2.磷脂、固醇类物质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脂肪、磷脂、固醇类物质的基本结构 4.课程思政 油脂的鉴定方法是本章需要学生了解掌握的内容,仍然通过项目设计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 掌握;采用项目学习的形式,建立任务驱动、知识呈现、习题测验、讨论反思的资源应用体系,实 现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科研精神。 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8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重点掌握蛋白质元素组成特点;多肽链的基本组成单位一—L-α-氨基酸;20种氨基酸三字母缩写符号、结构式及主要特点,1.2.重点掌握握肽键、多肽链、蛋白质一级结构、高级结构概念。1.3.重点掌握蛋白质重要理化性质及有关的基本概念。2.主要内容2 学时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1.氨基酸分类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2学时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2 学时第三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1.蛋白质的物理性质2.蛋白质的化学性质2 学时第四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理化性质:2.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3.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概念;4.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以及性质的生理意义及实践意义。教学难点:1.氨基酸的结构和理化性质:2.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关系。4.课程思政本章为静态部分最为重要的章节之一,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引用案例教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知识点学习过程中,线上线下尽可能多进行讨论。密切联系实际,针对抗原抗体结合免疫反应,讨论如何完成新冠疫苗的研制和新冠病毒的防御;介绍由于提出了蛋白质序列分析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家的Sanger,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科学研究方法、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时刻注意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采用项目学习和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做事态度
1.1.重点掌握蛋白质元素组成特点;多肽链的基本组成单位——L--氨基酸;20 种氨基酸三字 母缩写符号、结构式及主要特点。 1.2.重点掌握握肽键、多肽链、蛋白质一级结构、高级结构概念。 1.3.重点掌握蛋白质重要理化性质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2 学时 1.氨基酸分类 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2 学时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2 学时 1.蛋白质的物理性质 2.蛋白质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学时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理化性质;2.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3.蛋白质二级结构 的概念;4.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以及性质的生理意义及实践意义。 教学难点:1.氨基酸的结构和理化性质;2.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关系。 4.课程思政 本章为静态部分最为重要的章节之一,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引用案例教学,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知识点学习过程中,线上线下尽可能多进行讨论。密切联系 实际,针对抗原抗体结合免疫反应,讨论如何完成新冠疫苗的研制和新冠病毒的防御;介绍由于提 出了蛋白质序列分析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家的 Sanger,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科学研 究方法、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时刻注意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采用项目学习和课程思政案例教 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做事态度

第五章核酸化学(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重点掌握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各类核酸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1.2.重点掌握核酸元素组成特点(与蛋白质比较)。结合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化学结构,重点掌握它们的中文名称及相应的缩写符号。列举两类核酸(DNA与RNA)分子组成异同。牢记体内重要的环化核苷酸cAMP和cGMP。1.3.在理解多核苷酸链结构基础上,重点掌握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一—3,5磷酸二酯键及多核苷酸链的方向性(5→3')。描述DNA的一级结构,DNA二级结构一一双螺旋模型要点,碱基配对规律。简述tRNA二级结构一一三叶草结构特点。在重点掌握二级结构基础上,知道核酸还有更高级结构形式存在。1.4.重点掌握核酸的性质及相关的重要概念,掌握DNA变性、复性及分子杂交的概念,2.主要内容1 学时第一节核酸的分子组成及一级结构1.核酸的发现和研究进展概况2.核酸的分类、分布和生物学意义3.核酸的化学组成、分子组成以及一级结构第二节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1学时1.DNA的二级结构2.DNA高级结构1学时第三节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1.三种主要RNA的结构与功能2.核内小RNA的结构与功能1学时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1.核酸的理化性质2.分子杂交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碱基、核苷酸的结构、性质;2.核酸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功能教学难点:1.DNA的结构:2.RNA的结构:3.Sanger法测序
第五章 核酸化学(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重点掌握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各类核酸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 1.2.重点掌握核酸元素组成特点(与蛋白质比较)。结合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化学结构,重点 掌握它们的中文名称及相应的缩写符号。列举两类核酸(DNA 与 RNA)分子组成异同。牢记体内重要 的环化核苷酸——cAMP 和 cGMP。 1.3.在理解多核苷酸链结构基础上,重点掌握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及 多核苷酸链的方向性(5’ 3’)。描述 DNA 的一级结构, DNA 二级结构一一双螺旋模型要点,碱基配 对规律。简述 tRNA 二级结构——三叶草结构特点。在重点掌握二级结构基础上,知道核酸还有更 高级结构形式存在。 1.4.重点掌握核酸的性质及相关的重要概念,掌握 DNA 变性、复性及分子杂交的概念。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核酸的分子组成及一级结构 1 学时 1.核酸的发现和研究进展概况 2. 核酸的分类、分布和生物学意义 3.核酸的化学组成、分子组成以及一级结构 第二节 D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 学时 1.DNA 的二级结构 2. DNA 高级结构 第三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 学时 1.三种主要 RNA 的结构与功能 2. 核内小 RNA 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1 学时 1.核酸的理化性质 2.分子杂交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碱基、核苷酸的结构、性质;2.核酸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功能。 教学难点:1.DNA 的结构;2.RNA 的结构;3.Sanger 法测序

4.课程思政核酸的化学这一章涉及多个重要的科学家,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Waston和Crick;1944年O.Avery和1952年A.D.Hershey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为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通过核酸的化学的学习,为下一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进一步理解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生物化学在生物学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对核酸的序列分析方法和分子杂交技术学习过程中,又要强调两次诺贝奖获得者Sanger的巨大贡献:使得学生对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肃然起敬,培养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第六章酶化学(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重点掌握酶的基本概念、酶促反应特点。1.2.重点掌握酶组成、结构有关的基本概念一一酶蛋白、辅助因子(辅酶、辅基)、全酶、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等。结合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论述酶原激活的化学本质。以乳酸脱氢酶(LDH)为例,描述同工酶的概念。1.3.重点掌握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几种因素及其动力学特点。默写米式方程,米氏常数定义及意义,学会运用米式方程进行简单计算。1.4.叙述别构酶概念、酶促反应动力学特点及意义。1.5.了解酶的命名与分类原则。2.主要内容第一节酶的概述2学时1.酶的生物学功能2.酶的命名与分类原则3.酶活性测定第二节酶促的反应特点与机理2学时1.酶促反应的特点2.酶促反应机理3学时第三节酶促反应动力学1.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2.酶促反应动力学
4.课程思政 核酸的化学这一章涉及多个重要的科学家,DNA 双螺旋结构的提出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得者 Waston 和 Crick;1944 年 O.Avery 和 1952 年 A.D.Hershey 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为分子生 物学和基因工程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通过核酸的化学的学习,为下一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学 习奠定基础。进一步理解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生物化学在生物学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 对核酸的序列分析方法和分子杂交技术学习过程中,又要强调两次诺贝奖获得者 Sanger 的巨大贡献, 使得学生对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肃然起敬,培养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第六章 酶化学(8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重点掌握酶的基本概念、酶促反应特点。 1.2.重点掌握酶组成、结构有关的基本概念一一酶蛋白、辅助因子(辅酶、辅基)、全酶、酶的 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等。结合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论述酶原激活的化学本质。以乳酸脱氢酶(LDH) 为例,描述同工酶的概念。 1.3.重点掌握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几种因素及其动力学特点。默写米式方程,米氏常数定义 及意义,学会运用米式方程进行简单计算。 1.4.叙述别构酶概念、酶促反应动力学特点及意义。 1.5.了解酶的命名与分类原则。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酶的概述 2 学时 1.酶的生物学功能 2.酶的命名与分类原则 3.酶活性测定 第二节 酶促的反应特点与机理 2 学时 1.酶促反应的特点 2.酶促反应机理 第三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3 学时 1.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2.酶促反应动力学

1 学时第四节酶的调节1.酶调节的过程2.各种调节酶的概念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酶的化学本质、结构、特性和功能;2.酶反应动力学;3.酶的应用。教学难点:1.米氏方程的推导;2.酶活调节机制。4.课程思政对酶促反应影响因素学习过程中,其中各种抑制剂的作用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如磺胺类药物杀菌、农药中毒、砷化物中毒的机理等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第七章维生素化学(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叙述维生素的定义、分类。1.2.重点掌握各种维生素的化学本质、主要生理功能和发挥活性的形式,举出相应缺乏病。1.3.重点掌握B族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1.4.了解必需微量元素的种类、生理生化功能。2.主要内容第一节维生素的概述0.5学时1.维生素定义、命名、分类2.维生素缺乏症发生的原因0.5学时第二节脂溶性维生素第三节水溶性维生素1学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各种维生素的结构、性质和功能;2.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教学难点:1.维生素缺乏症;2.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4.课程思政维生素的教学要多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有感而发找到学习的兴趣,学到生物知识,健康生活。第八章糖代谢(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第四节 酶的调节 1 学时 1.酶调节的过程 2.各种调节酶的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酶的化学本质、结构、特性和功能;2.酶反应动力学;3.酶的应用。 教学难点:1.米氏方程的推导;2.酶活调节机制。 4.课程思政 对酶促反应影响因素学习过程中,其中各种抑制剂的作用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如磺胺 类药物杀菌、农药中毒、砷化物中毒的机理等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 第七章 维生素化学(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叙述维生素的定义、分类。 1.2. 重点掌握各种维生素的化学本质、主要生理功能和发挥活性的形式,举出相应缺乏病。 1.3. 重点掌握 B 族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1.4. 了解必需微量元素的种类、生理生化功能。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维生素的概述 0.5 学时 1.维生素定义、命名、分类 2. 维生素缺乏症发生的原因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0.5 学时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1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各种维生素的结构、性质和功能;2.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教学难点:1.维生素缺乏症;2.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4.课程思政 维生素的教学要多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有感而发, 找到学习的兴趣,学到生物知识,健康生活。 第八章 糖代谢(8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金属与合金结构 Metals and alloys.docx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晶体学基础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rystallography.docx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多原子分子 The polyatomic molecules 2/2(部分内容无图).docx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多原子分子 The polyatomic molecules 1/2(不含动画演示).docx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分子的对称性 The symmetry of molecules(不含动画演示).docx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Selected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or Chapters 5-9.pdf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Special Talk Applications of Group Theory in Chemistry.pdf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Chapter 9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Ionic Compounds.pdf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Chapter 8 Strcutures and Properties of Metals and Alloys.pdf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Chapter 7 Introduction to Crystallography.pdf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An article by R.B. King regarding coordination and hybridization.pdf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Chapter 6 Structures of Polyatomic Molecules(Part II).pdf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Chapter 5 Structures of Polyatomic Molecules(Part I).pdf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Chapter 4 Structures of Diatomic Molecules.pdf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Chapter 3 Molecular Symmetry and Point Group Part B Representation of Point Group and Applications Download BW version.pdf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Chapter 3 Molecular Symmetry and Point Group Part A.pdf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Chapter 2 Atomic Structure.pdf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Chapter 1 Basics of Quantum Mechanics.pdf
- 《结构化学 Structural Chemistry》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结构化学基础习题解析,周公度、段连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pdf
- 化学专业英语《Chemistry English》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Lecture 12.ppt
- 沈阳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授课教案 Inorganic Chemistry(讲义Ⅱ,共十三章).pdf
- 沈阳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Inorganic Chemistry Ⅱ.pdf
- 沈阳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0章 元素化学引论.pdf
- 沈阳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2章 卤素 The Halogens.pdf
- 沈阳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3章 氧族元素.pdf
- 沈阳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4章 氮族元素 The Nitrogen Family Elements.pdf
- 沈阳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5章 碳族元素.pdf
- 沈阳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6章 硼族元素.pdf
- 沈阳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7章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pdf
- 沈阳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8章 铜族和锌族元素.pdf
- 沈阳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9章 过渡元素(一)钛钒铬锰副族元素.pdf
- 沈阳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0章 过渡元素(二)铁系和铂系元素.pdf
- 沈阳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1章 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共十六章).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主讲教师:逄洪波).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 Biochemistry.pptx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脂质化学.pptx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糖类化学.ppt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rotein.ppt
-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核酸化学.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