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Ecology(理论、实习)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7
文件大小:1.02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Ecology(理论、实习)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态学Ecology课程编码:Z113305总学时/总学分:64/4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8/3等实验学时/实验学分:16/1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一、 课程的地位与作用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也是一门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有重要意义。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研究特点、范围、发展历史、应用现状、前景和局限,以及生态学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联系:掌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生态现象的基本概念、理论:重点掌握个体、种群、群落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生物及自然现象分析研究的系统、抽象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水平。2.基本要求生态学教学内容较抽象,是综合性、科学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需要学生对自然环境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生物学、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学等知识,因此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当天授课内容,将课堂教学与生活中实例结合,生态学研究方法与基础课结合,避免教学的形式化和简单化。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2学时第一节生态学研究简史第二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第三节研究生态学的目标和一般方法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生态学学科概念,学科形成和发展的简史,研究内容、发展现状、前景和存在的问题。2、多媒体教学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2学时(理论6学时,实验6学时)第一节生境与生态因子分类第二节生物的能量环境1、光因子在地球表面的变动规律2、温度的变化规律第三节生物的物质环境1、岩石圈2、水圈3、气圈第四节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2、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3、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 Ecology 课程编码:Z113305 总学时/总学分:64/4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8/3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16/1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也是一门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对培养 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有重要意义。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研究特点、范围、发展历史、应用现状、前 景和局限,以及生态学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联系;掌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 统等不同层次生态现象的基本概念、理论;重点掌握个体、种群、群落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 对生物及自然现象分析研究的系统、抽象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水平。 2. 基本要求 生态学教学内容较抽象,是综合性、科学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需要学生对自然环境仔细观察的同 时,还要具备较高的生物学、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学等知识,因此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当天授课 内容,将课堂教学与生活中实例结合,生态学研究方法与基础课结合,避免教学的形式化和简单 化。 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第一节 生态学研究简史 第二节 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第三节 研究生态学的目标和一般方法概述 教学要求: 1、了解生态学学科概念,学科形成和发展的简史,研究内容、发展现状、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2、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12学时(理论6学时,实验6学时) 第一节 生境与生态因子分类 第二节 生物的能量环境 1、光因子在地球表面的变动规律 2、温度的变化规律 第三节 生物的物质环境 1、岩石圈 2、水圈 3、气圈 第四节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3、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第五节生物圈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生物圈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Gaia假说第六节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2、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3、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第七节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2、生物对环境温度的适应第八节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第九节风、火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第十节生物的趋同与趋异1、生活型2、生态型教学要求:1、掌握生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了解生态因子的类型及生态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反应,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般规律。2、多媒体教学实验一生态因子综合观测方法6学时第三章种群的基本特征9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5学时)第一节种群概论1、种群生态学的分类地位、研究内容和意义2、种群的概念3、个体的差异第二节种群的统计特征1、密度和相对丰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和迁出4、年龄结构和性比5、种群的空间分布第三节种群过程描述1、图示法2、生命表

第五节 生物圈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生物圈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Gaia假说 第六节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2、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3、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第七节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2、生物对环境温度的适应 第八节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第九节 风、火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第十节 生物的趋同与趋异 1、生活型 2、生态型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了解生态因子的类型及生态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反应,了解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的一般规律。 2、多媒体教学 实验一 生态因子综合观测方法 6学时 第三章 种群的基本特征 9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5学时) 第一节 种群概论 1、种群生态学的分类地位、研究内容和意义 2、种群的概念 3、个体的差异 第二节 种群的统计特征 1、密度和相对丰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和迁出 4、年龄结构和性比 5、种群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种群过程描述 1、图示法 2、生命表

3、种群内增长率教学要求:1、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了解种群的生态学特征和分析方法。2、多媒体教学。实验二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实验5学时第四章种内竞争(2学时)第一节物种内竞争的特征1、竞争的多样化2、竞争的特征第二节物种内竞争的类型1、争夺竞争2、分摊竞争3、负竞争第三节物种内竞争的实例1、植物的种内竞争2、动物的种内竞争教学要求:1、学习种群竞争的基本知识,了解种群内部竞争的一般机制和原理。2、多媒体教学。第五章种群动态模型(4学时)第一节单种种群模型1、世代离散的种群动态模型2、世代重叠的种群动态模型第二节种群模型的应用1、种群波动的原因2、对自然和实验种群动态的描述第三节其它种群模型1、考虑年龄结构的种群模型2、种群增长的随机模型第四节自然种群动态1、Logistic增长2、周期性变动3、数量变动的相对稳定性教学要求:1、了解种群增长模型的各种变式和意义,学习和了解种群增长动态模型形成的过程和应用原理。2、多媒体教学。第六章种间竞争9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5学时)

3、种群内禀增长率 教学要求: 1、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了解种群的生态学特征和分析方法。 2、多媒体教学。 实验二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实验 5学时 第四章 种内竞争(2学时) 第一节 物种内竞争的特征 1、竞争的多样化 2、竞争的特征 第二节 物种内竞争的类型 1、争夺竞争 2、分摊竞争 3、负竞争 第三节 物种内竞争的实例 1、植物的种内竞争 2、动物的种内竞争 教学要求: 1、学习种群竞争的基本知识,了解种群内部竞争的一般机制和原理。 2、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种群动态模型(4学时) 第一节 单种种群模型 1、世代离散的种群动态模型 2、世代重叠的种群动态模型 第二节 种群模型的应用 1、种群波动的原因 2、对自然和实验种群动态的描述 第三节 其它种群模型 1、考虑年龄结构的种群模型 2、种群增长的随机模型 第四节 自然种群动态 1、Logistic增长 2、周期性变动 3、数量变动的相对稳定性 教学要求: 1、了解种群增长模型的各种变式和意义,学习和了解种群增长动态模型形成的过程和应用原理。 2、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 种间竞争 9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5学时)

第一节种间关系概论第二节种间竞争实例1、动物种间竞争2、植物种间竞争第三节生态位和竞争排斥原理1、生态位概念2、竞争排斥原理3、自然种群的竞争排斥第四节种群竞争的模型1、动物种群竞争的Logistic模型2、植物竞争模型第五节生态位重叠和协同进化教学要求:1、学习种间竞争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竞争模型的原理和应用,理解和掌握生态位概念和应用意义。2、多媒体教学。实验三生物竞争的观测与分析斤5学时第七章捕食(2学时)第一节捕食概念1、捕食概念2、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动态特征第二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1、捕食者的食性特化2、捕食的意义3、进化与共存第三节影响捕食的因素1、被捕食者密度对捕食效率的影响2、捕食效应与被捕食者的分布3、捕食者之间的相互干扰第四节捕食和寄生的数学模型1、捕食模型2、拟寄生模型教学要求:1、掌握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的一般特征和协同进化原理,了解捕食模型的基本内涵。2、多媒体教学。第八章生活史策略(2学时)第一节能量分配第二节生活史策略

第一节 种间关系概论 第二节 种间竞争实例 1、动物种间竞争 2、植物种间竞争 第三节 生态位和竞争排斥原理 1、生态位概念 2、竞争排斥原理 3、自然种群的竞争排斥 第四节 种群竞争的模型 1、动物种群竞争的Logistic模型 2、植物竞争模型 第五节 生态位重叠和协同进化 教学要求: 1、学习种间竞争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竞争模型的原理和应用,理解和掌握生态位概念和应用意义。 2、多媒体教学。 实验三 生物竞争的观测与分析 5学时 第七章 捕食(2学时) 第一节 捕食概念 1、捕食概念 2、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动态特征 第二节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 1、捕食者的食性特化 2、捕食的意义 3、进化与共存 第三节 影响捕食的因素 1、被捕食者密度对捕食效率的影响 2、捕食效应与被捕食者的分布 3、捕食者之间的相互干扰 第四节 捕食和寄生的数学模型 1、捕食模型 2、拟寄生模型 教学要求: 1、掌握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的一般特征和协同进化原理,了解捕食模型的基本内涵。 2、多媒体教学。 第八章 生活史策略(2学时) 第一节 能量分配 第二节 生活史策略

1、生殖对策2、体型的效应3、休眠和迁移的作用第三节生态对策1、栖息地的划分:生物的观点2、r--对策和k--对策教学要求:1、掌握生物生活史策略的概念,了解生物不同生活史的类型和基本特征。2、多媒体教学。第九章种群调节(2学时)第一节概论第二节外源性调节理论1、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说2、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第三节内源性的自动调节理论第四节空间动态教学要求:1、掌握种群调节的概念,了解种群调节理论。2、多媒体教学。第十章群落结构(4学时)第一节群落的基本概念与特征1、群落的基本概念与命名2、群落特征第二节群落的物理结构1、群落外貌与生活型2、垂直成层结构3、水平格局分化4、时间格局第三节群落的生物结构1、物种重要性2、物种多样性3、群落的稳定性教学要求:1、掌握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了解群落结构、组成和稳定性的内涵。2、多媒体教学。第十一章群落演替(2学时)第一节群落的形成与发育

1、生殖对策 2、体型的效应 3、休眠和迁移的作用 第三节 生态对策 1、栖息地的划分:生物的观点 2、r-对策和k-对策 教学要求: 1、掌握生物生活史策略的概念,了解生物不同生活史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2、多媒体教学。 第九章 种群调节(2学时)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外源性调节理论 1、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说 2、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第三节 内源性的自动调节理论 第四节 空间动态 教学要求: 1、掌握种群调节的概念,了解种群调节理论。 2、多媒体教学。 第十章 群落结构(4学时) 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1、群落的基本概念与命名 2、群落特征 第二节 群落的物理结构 1、群落外貌与生活型 2、垂直成层结构 3、水平格局分化 4、时间格局 第三节 群落的生物结构 1、物种重要性 2、物种多样性 3、群落的稳定性 教学要求: 1、掌握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了解群落结构、组成和稳定性的内涵。 2、多媒体教学。 第十一章 群落演替(2学时) 第一节 群落的形成与发育

第二节演替系列1、演替系列的基本类型2、群落演替的特征3、顶极群落理论教学要求:1、掌握群落形成、演替的一般规律,演替系列的类型。了解顶极群落的理论。2、多媒体教学。第十二章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2学时)第一节系统论与生态学系统1、一般系统论2、生态学系统3、生态系统概念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2、生态系统的网络结构、营养级位、食物链和食物网3、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和分解过程教学要求: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结构等特征。2、多媒体教学。第十三章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4学时)第一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与热力学定律2、生产力的概念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1、物质流动的一般特征2、几种主要物质的循环3、循环速率与循环指数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1、营养信息2、化学信息3、物理信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要求:1、掌握生态系统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一般规律,了解生态系统发育、调节、稳定性的知识,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知识。2、多媒体教学。第十四章景观生态学(2学时)

第二节 演替系列 1、演替系列的基本类型 2、群落演替的特征 3、顶极群落理论 教学要求: 1、掌握群落形成、演替的一般规律,演替系列的类型。了解顶极群落的理论。 2、多媒体教学。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2学时) 第一节 系统论与生态学系统 1、一般系统论 2、生态学系统 3、生态系统概念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2、生态系统的网络结构、营养级位、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和分解过程 教学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结构等特征。 2、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4学时)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与热力学定律 2、生产力的概念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 1、物质流动的一般特征 2、几种主要物质的循环 3、循环速率与循环指数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1、营养信息 2、化学信息 3、物理信息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一般规律,了解生态系统发育、调节、稳定性的知识,了解景观生态 学的基本知识。 2、多媒体教学。 第十四章 景观生态学(2学时)

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景观结构与功能第三节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第四节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教学要求:1、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其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多媒体教学。第十五章应用生态学概论(6学时)第一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污染生态学第三节农业生态学教学要求:1、掌握如何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了解应用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和发展趋势。2、多媒体教学。四、参考教材教材: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等编著.基础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参考书:1、动物生态学原理,孙儒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三版2、生态学,李博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植物生态学,曲仲湘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4、ChapmanJ.L.,ReissM.J..Ecology: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清华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五、学习要求生态学教学内容普通、平常,但也抽象,是综合性、科学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需要学生对自然环境仔细观察同时,具备较高的生物学、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学等知识,因此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当天授课内容,将课堂教学与生活中实例结合,生态学研究方法与基础课结合,避免教学的形式化和简单化。六、成绩评定方式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成绩构成:平时成绩20%,实验20%、笔试60%。平时成绩构成包括1、考勤;2、课堂讨论;3、读书笔记;4、专题论文;5、平时作业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景观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第四节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其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 第十五章 应用生态学概论(6学时) 第一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污染生态学 第三节 农业生态学 教学要求: 1、掌握如何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了解应用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和发展趋势。 2、多媒体教学。 四、参考教材 教材: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等编著.基础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书: 1、动物生态学原理,孙儒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三版. 2、生态学,李博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植物生态学,曲仲湘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4、Chapman J.L., Reiss M.J.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清华大学出版 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五、学习要求 生态学教学内容普通、平常,但也抽象,是综合性、科学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需要学生对自然 环境仔细观察同时,具备较高的生物学、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学等知识,因此需要学生提前预 习当天授课内容,将课堂教学与生活中实例结合,生态学研究方法与基础课结合,避免教学的形式 化和简单化。 六、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20%,实验20%、笔试60%。 平时成绩构成包括1、考勤;2、课堂讨论;3、读书笔记;4、专题论文;5、平时作业

大纲制定者: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课程组大纲执笔者:王绍明、马淼、刘彤等大纲审定者: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时间:2014年9月普通生态学(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B)GeneralEcology(B)课程编码:P313120总学时/总学分:32/2理论学时/理论学分:32/2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适用专业:地理学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地理学类专业本科生专业学科基础课程。2、课程目的: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课程主要学习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习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态规律;掌握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研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了解生态学应用的类型、现实和前景。二、课程内容及要求主要内容(分章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生态学学科概念,学科形成和发展的简史;研究内容;发展现状和前景。生态学研究简史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研究生态学的目标和一般方法概述第二章环境分析及生物的适应(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生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的类型及生态作用,生物的反应,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般规律。第一节生境与生态因子分类

大纲制定者: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课程 组 大纲执笔者:王绍明、马淼、刘彤等 大纲审定者: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制定时间:2014年9月 普通生态学(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B) General Ecology(B) 课程编码:P313120 总学时/总学分:32/2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32/2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 适用专业:地理学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地理学类专业本科生专业学科基础课程。 2、课程目的: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 学。本课程主要学习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习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 的生态规律;掌握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研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和规 律;了解生态学应用的类型、现实和前景。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主要内容(分章节):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生态学学科概念,学科形成和发展的简史;研究内容;发展现状和前景。 生态学研究简史 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研究生态学的目标和一般方法概述 第二章 环境分析及生物的适应(2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生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的类型及生态作用,生物的反应,了解生物地 球化学循环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 生境与生态因子分类

生物的能量环境一、光因子在地球表面的变动规律二、温度的变化规律生物的物质环境一、岩石圈二、水圈三、气圈第四节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第五节生物圈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Gaia假说第六节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第七节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生物对环境温度的适应第八节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第九节生物的趋同与趋异生活型生态型第三章种群的基本特征(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统计方法和种群的生态学特征。第一节种群概论种群生态学的分类地位、研究内容和意义

生物的能量环境 一、光因子在地球表面的变动规律 二、温度的变化规律 生物的物质环境 一、岩石圈 二、水圈 三、气圈 第四节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第五节 生物圈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圈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Gaia假说 第六节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第七节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生物对环境温度的适应 第八节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第九节 生物的趋同与趋异 生活型 生态型 第三章 种群的基本特征(2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统计方法和种群的生态学特征。 第一节 种群概论 种群生态学的分类地位、研究内容和意义

种群的概念三、个体的差异第二节种群的统计特征密度和相对丰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年龄结构和性比种群的空间分布第三节种群过程描述图示法二、生命表三、种群内票增长率第四章物种内竞争(2学时)教学要求:学习种群竞争的基本知识,了解种群内部竞争的一般机制和原理。第一节物种内竞争的特征竞争的多样化竞争的特征第二节物种内竞争的类型争夺竞争分滩竞争负竞争第三节物种内竞争的实例一、植物的种内竞争二、动物的种内竞争第五章单种种群动态模型(2学时)教学要求:学习描述种群增长的动态模型,掌握其应用的原理,了解种群增长模型的各种变式和意义。第一节单种种群模型一、世代离散的种群动态模型三、世代重叠的种群动态模型第二节种群模型的应用

种群的概念 三、个体的差异 第二节 种群的统计特征 密度和相对丰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 年龄结构和性比 种群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种群过程描述 图示法 二、生命表 三、种群内禀增长率 第四章 物种内竞争(2学时) 教学要求:学习种群竞争的基本知识,了解种群内部竞争的一般机制和原理。 第一节 物种内竞争的特征 竞争的多样化 竞争的特征 第二节 物种内竞争的类型 争夺竞争 分滩竞争 负竞争 第三节 物种内竞争的实例 一、植物的种内竞争 二、动物的种内竞争 第五章 单种种群动态模型(2学时) 教学要求:学习描述种群增长的动态模型,掌握其应用的原理,了解种群增长模型的各种变式和 意义。 第一节 单种种群模型 一、世代离散的种群动态模型 三、世代重叠的种群动态模型 第二节 种群模型的应用

共17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