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课件2_武昌九曲亭记练习

武昌九曲亭记
武昌九曲亭记

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容易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显现 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委:归,付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兹欲以成吾亭耶 B.行于松柏之间/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亭成,而西山 之胜始具 D.车马之迹不至/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容易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显现 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兹欲以成吾亭耶 B.行于松柏之间/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亭成,而西山 之胜始具 D.车马之迹不至/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容易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显现 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委:归,付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兹欲以成吾亭耶 B.行于松柏之间/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D.车马之迹不至/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1B(易:替换,换取)_2.B于:在(A项中, 个“以”,介词,因;第三个“以” 词,用来。C项中,第 “而”,连词, 表转折关系;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 :计,代,指古末)助,的:第 关
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容易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显现 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兹欲以成吾亭耶 B.行于松柏之间/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D.车马之迹不至/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1.B(易:替换,换取) 2. B于:在(A项中, 第一个“以”,介词,因;第二个“以”, 介词,用来。C项中,第一个“而”,连词, 表转折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 关系。D项中,第一个“之”,助词,的;第 二个“之”,代词,指古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 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 的一组是() A.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②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D.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②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 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 的一组是( ) A.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②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D.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②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 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 的一组是() A.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②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D.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②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B(A项中,①是对废亭旁边古木的描写。C项 中,①是对苏轼登山时环境的描写。D项中, ①②是写九曲亭位置好,适于观赏景色。)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 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 的一组是( ) A.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②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D.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②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 B(A项中,①是对废亭旁边古木的描写。C项 中,①是对苏轼登山时环境的描写。D项中, ①②是写九曲亭位置好,适于观赏景色。)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 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 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 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 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 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 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 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 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 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 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 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 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 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 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 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 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 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 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A(宜为“子瞻”不觉得到齐安已经很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 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 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 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 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 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 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A(宜为“子瞻”不觉得到齐安已经很久)

5(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译文 ②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译文: (2)用/线给下面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断句。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 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 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 于山上
5.(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译文 ②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译文: (2)用/线给下面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断句。 山 中 有 二 三 子 好 客 而 喜 游 闻 子 瞻 至 幅 巾 迎 笑 相 携 徜 徉 而 上 穷 山 之 深 力 极 而 息 扫 叶 席 草 酌 酒 相 劳 意 适 忘 反 往 往 留 宿 于 山 上

5(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译文 ②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译文: (2)用/线给下面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断句。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 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⑩①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 得投大子确开胖爹听点据的方3学字 ②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 就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 (“中”“责”“寓”)
5.(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译文 ②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译文: (2)用/线给下面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断句。 山 中 有 二 三 子 好 客 而 喜 游 闻 子 瞻 至 幅 巾 迎 笑 相 携 徜 徉 而 上 穷 山 之 深 力 极 而 息 扫 叶 席 草 酌 酒 相 劳 意 适 忘 反 往 往 留 宿 于 山 上 (1)①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 连根拔倒,子瞻开辟出它所占据的地方,亭子 才得以扩大。(“一旦”“斥”“广” ) ②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 就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 (“中”“责”“寓”)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瞩:注视,观望。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验证,证明。 D.斥其所据,亭得以 斥:开拓。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A.不知其久也 其皆出于此乎 B.而姑寓焉 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 C.不足以席宾客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相携徜徉而上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瞩:注视,观望。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验证,证明。 D.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斥:开拓。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 A.不知其久也 其皆出于此乎 B.而姑寓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不足以席宾客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相携徜徉而上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武昌九曲亭记》课件1_武昌九曲亭记.ppt
-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课件2_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1).ppt
-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课件1_《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课文一课件.ppt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浅谈诗歌的抒情方式》课件及案_2012-11-04鉴赏诗歌抒情方式专题复习课件-贺文.ppt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浅谈诗歌的抒情方式》课件及案_2012-11-04鉴赏诗歌抒情方式专题复习案-贺文.doc
-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案(3课时).doc
-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课件(49页).ppt
- 《正反歌》课件1_正反歌.ppt
- 《歌词二首》之《毕业歌课件_《歌词二首》 《毕业歌》.ppt
- 《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同步练习_【备课宝典】2014-2015初中语文苏版七年级下册每课一练+6.26+歌词三首.doc
- 《歌声》课件4_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歌声》课件.ppt
- 《歌声》课件3_北师大版《歌声课件.ppt
- 《歌声》课件1_《歌声》.ppt
-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件3_苏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歌唱二小放牛郎》课件PPT.ppt
-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件2_歌唱二小放牛郎.ppt
-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件1_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歌唱二小放牛郎1》PPT课件.ppt
- 《欲速则不达》课件4_欲速则不达-课件.ppt
- 《欲速则不达》课件3_欲速则不达.ppt
- 《欲速则不达》课件2_欲速则不达(1).ppt
- 《欲速则不达》课件1_《欲速则不达-》课.ppt
- 《武昌九曲亭记》课件3_武昌九曲亭记.ppt
- 《武松打虎》课件2.ppt
- 《武松打虎》课件3.ppt
- 《武松打虎》课件4.ppt
- 《武松打虎》课件(15页)2_《武松打虎》课件2.ppt
- 《武松打虎》课件(15页)3_《武松打虎》课件4.ppt
- 《武松打虎》课件(15页)_《武松打虎》课件1.ppt
- 《武松打虎》课件(16页)_《武松打虎》课件3.ppt
- 《武松打虎》课件(18页).ppt
- 《武松打虎》参考素材图文汇编_施耐庵.doc
- 《武松打虎》参考素材图文汇编_武松.doc
- 《武松打虎》参考素材图文汇编_水浒传.doc
- 《武松打虎》参考素材图文汇编_罗贯中.doc
- 《武松打虎》导学案_《武松打虎》导学案.doc
- 《武松打虎》学设计6_《武松打虎》学设计1.doc
- 《武松打虎》案6_《武松打虎》学设计2.doc
- 《武松打虎》练习题_收获平台.doc
- 《武松打虎》表格式案_初中语文学设计方案.doc
- 《武陵春课件3.ppt
- 《武陵春课件4.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