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第9周 府院之爭,張勳復辟(中华民国北洋时期:两次府院之争、北洋之虎、和南北战争)

中华民国北洋时期(二) 两次府院之争、北洋之虎、和南北战争
中华民国北洋时期(二) 两次府院之争、北洋之虎、和南北战争

袁世凯死后的政治局势 ·4月16日冯国璋再次通电劝袁 世凯及早退位。 ·4月23日袁世凯被迫重新后用 段祺瑞组阁。 ·5月8日,护国军遥尊黎元洪为 大总统 0 ·6月6日因病去世
袁世凯死后的政治局势 • 4月16日冯国璋再次通电劝袁 世凯及早退位。 • 4月23日袁世凯被迫重新启用 段祺瑞组阁。 • 5月8日,护国军遥尊黎元洪为 大总统。 • 6月6日因病去世

第一次府院之争(1916-1917) 黎元洪 北洋 ·黎元洪 ·段祺瑞 ·研究系、宪法研究会、进步党 ·北洋系、督军团。 ·首领:黎元洪、熊希龄、梁后·首领:段祺瑞、张勋、冯国璋 超 ·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 ·内务总长孙洪伊 ·对德宣战 ·保持中立
第一次府院之争(1916-1917) 黎元洪 • 黎元洪 • 研究系、宪法研究会、进步党 • 首领:黎元洪、熊希龄、梁启 超 • 内务总长孙洪伊 • 保持中立 北洋 • 段祺瑞 • 北洋系、督军团。 • 首领:段祺瑞、张勋、冯国璋 • 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 • 对德宣战

第一次府院之争的恶果(一): 督军团的兴起 1916年6月9日:第一次七省(奉天、吉林、黑龙江、直隶、河南、 山西、安徽)督军团徐州会议。 1916年9月20日:第二次徐州会议 1917年1月7日:第三次徐州会议 结果:一、取缔国会;二、拥护总理;三·淘汰阁员;四、促成 宪法
第一次府院之争的恶果(一): 督军团的兴起 1916年6月9日:第一次七省(奉天、吉林、黑龙江、直隶、河南、 山西、安徽)督军团徐州会议。 1916年9月20日:第二次徐州会议 1917年1月7日:第三次徐州会议 结果:一、取缔国会;二、拥护总理;三、淘汰阁员;四、促成 宪法

徐州会议十条 1.尊重清室优待条件。 2.保全袁大总统家属生命财产及其身后一切荣誉。 3.要求政府依据正当选举手续,速行组织国会,施行完全宪政。 4. 电劝独立八省取消独立,否则准备以武力对待。 5.绝对抵制迭次倡乱一般暴烈份子参预政权。 6.严整兵卫,保全地方。 7. 抱定正当宗旨,维持国家秩序,设有用兵之处’所需军械饷,仍当通力合 寿 8.拟俟国事稍定,联名电请政府罢除苛佃杂捐,以纾民困。 9.嗣后中央设有弊政足为民害者,务当合力电争,以尽忠告之义。 10.中央实行减政,团结团体,遇事筹商,对于国家前途,务取同一态度
徐州会议十条 1. 尊重清室优待条件。 2. 保全袁大总统家属生命财产及其身后一切荣誉。 3. 要求政府依据正当选举手续,速行组织国会,施行完全宪政。 4. 电劝独立八省取消独立,否则准备以武力对待。 5. 绝对抵制迭次倡乱一般暴烈份子参预政权。 6. 严整兵卫,保全地方。 7. 抱定正当宗旨,维持国家秩序,设有用兵之处,所需军械饷,仍当通力合 筹。 8. 拟俟国事稍定,联名电请政府罢除苛佃杂捐,以纾民困。 9. 嗣后中央设有弊政足为民害者,务当合力电争,以尽忠告之义。 10. 中央实行减政,团结团体,遇事筹商,对于国家前途,务取同一态度

张勋通电 ·君主民主主张各有不同,无非各抒己见’罪魁功首,岂能以成败 为衡…近日南方各省坚执前言,操之弥急,如果相持不下,则南 北势成冰炭,仇衅相寻,责难无己,万一战端再起’外人从而干 涉,窃恐瓜分之祸,不在帝制发生之日,而在共和再造之时,律 以误国之愆,必有尸其咎者,匪特公论自在人心,即勋一人断不 承次。而报纸讹传,竟谓勋曾电政府亦以惩办祸首为请,实系妄 相揣测,不知勋素持公道,屡有宣言,定不随声附和,自相矛盾。 且落井下石,既非大丈夫所为,而止准扬扬,究与大局何益?
张勋通电 • 君主民主主张各有不同,无非各抒己见,罪魁功首,岂能以成败 为衡…近日南方各省坚执前言,操之弥急,如果相持不下,则南 北势成冰炭,仇衅相寻,责难无己,万一战端再起,外人从而干 涉,窃恐瓜分之祸,不在帝制发生之日,而在共和再造之时,律 以误国之愆,必有尸其咎者,匪特公论自在人心,即勋一人断不 承次。而报纸讹传,竟谓勋曾电政府亦以惩办祸首为请,实系妄 相揣测,不知勋素持公道,屡有宣言,定不随声附和,自相矛盾。 且落井下石,既非大丈夫所为,而止准扬扬,究与大局何益?

第二次徐州会议 ·1916年9月20日 ·十三省督军:原有七省(奉天、吉林、黑龙江、直隶、河南、山 西、安徽);加上六省,山东、江苏、湖北、江西、福建、浙江
第二次徐州会议 • 1916年9月20日 • 十三省督军:原有七省 (奉天、吉林、黑龙江、直隶、河南、山 西、安徽);加上六省,山东、江苏、湖北、江西、福建、浙江

1.本团体以联络国防、巩固势力、拥护中央为宗旨 2. 套田韵脓得巢委矜揽聚梦驷;眼套裤复:如有借故扰乱与各组区为难 3. 杰团体为维哲国家安宁起见’如不得已用兵时,于联合区域作战事宜,得公推 领袖一人总指挥之 4. 本团体对于所公推之领袖,认为盟主,凡事经开会公决后,即由领袖通告遵行。 5. 奢排联上撙军男湖名春事馨患缮虞縄事蜜馆害持争执·其不及往返电商 6. 杢团体甘严必须集议之事,应由各省区各派代表到会与议,其集议地,点临时决定 7. 叁图檗鑫馨本静森丽贺奏额里家统一之行为及对于政治有非理之要求·为 8. 本团体以外各省区如有反抗中央,破坏大局者,本团体即辅助中央以制服之。 9. 本团体为主持公道,凡有挟持私忿,假借它项名义倾陷报复者,本团体应仗义执 言,加以保护。 10.各方面对于本团体如有存心破坏及谋削弱本团体之势力者,本团体当协力抵制之 11.本团体应需经费,由各省区的量担任。 12.本团体略仅具纲要,所有一切未尽事宜,均由众议随时规定
1. 本团体以联络国防、巩固势力、拥护中央为宗旨。 2. 本团体为防止暴动份子私揽政权而设,国会开幕后,如有借故扰乱与各组区为难 者,本团体得开会集议为一致之行动,联合公讨之。 3. 本团体为维护国家安宁起见,如不得已用兵时,关于联合区域作战事宜,得公推 领袖一人总指挥之。 4. 本团体对于所公推之领袖,认为盟主,凡事经开会公决后,即由领袖通告遵行。 5. 本团体推张上将军为领袖,遇有重要事体发生,应行主持争执,其不及往返电商 者,经由张上将军代为列名,但事后应将原电事由电告。 6. 本团体甘严必须集议之事,应由各省区各派代表到会与议,其集议地点临时决定 之。 7. 本团体联合以后,各方面如有妨害国家统一之行为及对于政治有非理之要求,为 公论所不容者,本团体即以公敌视之。 8. 本团体以外各省区如有反抗中央,破坏大局者,本团体即辅助中央以制服之。 9. 本团体为主持公道,凡有挟持私忿,假借它项名义倾陷报复者,本团体应仗义执 言,加以保护。 10. 各方面对于本团体如有存心破坏及谋削弱本团体之势力者,本团体当协力抵制之。 11. 本团体应需经费,由各省区酌量担任。 12. 本团体略仅具纲要,所有一切未尽事宜,均由众议随时规定

第一次府院之争的恶果(二):张勋复辟 ·1917年5月23日: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 ·6月12日:黎元洪解散(民元)国会,段祺瑞、李经义、伍廷芳不愿副署,由江朝 宗副署,而受命为代理国务总理。 ·6月30日:召开「御前会议劝黎元洪「奉还大政」。 ·7月1日:溥仪复辟。 ·孙中山:「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 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第一次府院之争的恶果(二):张勋复辟 • 1917年5月23日: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 • 6月12日:黎元洪解散(民元)国会,段祺瑞、李经义、伍廷芳不愿副署,由江朝 宗副署,而受命为代理国务总理。 • 6月30日:召开「御前会议劝黎元洪「奉还大政」。 • 7月1日:溥仪复辟。 • 孙中山:「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 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黎元洪通电 元洪之就任以来,首以尊重民意,谨守约法为职志,虽德薄能鲜 y 未餍民情,而守法勿渝之素怀,当为国人所共凉,乃者国会再开, 成绩尚尠,宪政会议,于行政立法两方权力,畸轻畸重,未剂于平, 致滋口实。皖奉发难,海内骚然’众矢所集,皆在国会,请求解散 者,呈电络绎,异口同声。元洪以约法无解散之明文,未便破坏法 律,曲徇众议,而解纷靖难’知勇俱穷,亟思逊位避贤,还我初服 乃各路兵队’逼近京师,更于天津设立总参谋处,自由号召,并有 组织临时政府和复辟之说,人心浮动,讹言繁兴。安徽张督军北来 力主调停,首以解散国会为请,迭经派员接洽。据该员复:如不即 发明令,即行通电卸责,各省军队自由行动,势难约束,等语
黎元洪通电 元洪之就任以来,首以尊重民意,谨守约法为职志,虽德薄能鲜, 未餍民情,而守法勿渝之素怀,当为国人所共谅,乃者国会再开, 成绩尚尠,宪政会议,于行政立法两方权力,畸轻畸重,未剂于平, 致滋口实。皖奉发难,海内骚然,众矢所集,皆在国会,请求解散 者,呈电络绎,异口同声。元洪以约法无解散之明文,未便破坏法 律,曲徇众议,而解纷靖难,知勇俱穷,亟思逊位避贤,还我初服, 乃各路兵队,逼近京师,更于天津设立总参谋处,自由号召,并有 组织临时政府和复辟之说,人心浮动,讹言繁兴。安徽张督军北来, 力主调停,首以解散国会为请,迭经派员接洽。据该员复:如不即 发明令,即行通电卸责,各省军队自由行动,势难约束,等语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第7周 新建陸軍與袁世凱的崛起(北洋新軍與袁世凱).pptx
-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第6周 八國聯軍和武衛軍覆滅.pptx
-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第5周 甲午戰爭和淮軍覆滅.pptx
-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第4周 捻亂、回變與團練勢力的擴大 The Muslim Uprising and the Nian Bandits.pptx
-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第3周 團練的興起與太平天國的覆滅.pptx
-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第2周 綠營的覆滅與太平天國的興起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AND CENTRAL TROOPS OF THE QING EMPIRE.pptx
-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第1周 導言 Introduction.pptx
-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第15周 安國軍與天下三分(第一次北伐、寧漢分裂、第二次北伐).pptx
-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第14周 攝政內閣(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反奉戰爭、張吳和解、安國軍政府).pptx
-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第13周 臨時執政(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段祺瑞復出、孫文逝世、北洋瓦解).pptx
-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第12周 曹錕當國(中華民國北洋時期:直系的崩潰).pptx
-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第11周 直系崛起.pptx
-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第10周 偃武修文與北洋分裂(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大总统徐世昌、南北和谈、外蒙古复归、五四运动).pptx
-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文明的历史与未来》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现代城市文明的反思与展望.pdf
-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文明的历史与未来》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王权时代的欧洲城市.pdf
- 《近世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资源(PDF参考电子书)陈学霖《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pdf
- 《近世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资源(PDF参考电子书)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上下册).pdf
- 《近世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资源(PDF参考电子书)北大民族史文库乙种一号《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刘浦江).pdf
- 《近世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资源(PDF参考电子书)黄宽重《南宋地方武力——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pdf
- 《近世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资源(PDF参考电子书)北大名家名著文丛《邓广铭治史丛稿》.pdf
-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第8周 袁氏四年、強人政治(中华民国北洋时期:北洋军阀之起源、袁世凯和洪宪帝制).pptx
-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团练、水师与军阀)教学大纲 Research Topics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Militia, Navy and Warlordism.doc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hat’s the Battle of Shanghai:new trial to research Sino- Japanese War by GIS.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1 - Introduction.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10 - The Early Republic's Diplomatic Difficulties.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11 - China's Participation into the Global Order.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12 - The South Revolutionaries' Nationalistic Claims and Anti-Imperialistic Campaigns.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13 - The Nanjing Decade and the New Era of China's Diplomacy.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14 -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1.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15 - The Pacific War, 1941-1945.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16 - The Collapse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2 - The Collision of the Chinese and British Empires, 1792-1816.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3 - The First Opium War and the Treaty of Nanking.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4 - The Second Opium War and the Reconfirmation of the Treaty System.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5 - The Self Strengthening Movement and the CMCS, 1861-1885.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6 - Tributary States and the Sino-Foreign Conflicts.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7 - The Partition of China and the Hundred Days' Reforms.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8 - The Boxer War and the International Protocol.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Week 9 - The New Policies Reforms and the Anglo-Japanese Alliance.pptx
-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材料)Anglo-Chinese Diplomacy in the Sir John Jordan and Yuan Shih-k'ai(1906-192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