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墨家的经验论哲学与名家

第五章墨家的经验论 哲学与名家 2/22/2021501AM
2/22/2021 5:01 AM 1 第五章 墨家的经验论 哲学与名家

墨家思規渊源与概况 2/22/2021501AM
2/22/2021 5:01 AM 2 一、 墨家思想渊源与概况

(一)思想渊源 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 夷九州也.禹亲自操稟耜(音 si)而九杂天下之川l;腓无拔, 胫无毛,沐甚雨,栉(zhi)疾 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 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 以裘褐为衣,以为服,日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日:不能如此, 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 2/22/2021501AM
2/22/2021 5:01 AM 3 (一)思想渊源 • “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 夷九州也……禹亲自操稾耜(音 si)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拔, 胫无毛,沐甚雨,栉(zhi)疾 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 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 以裘褐为衣,以 为服,日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 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

《兼爱下》 禹日:济济有众,咸听朕 非唯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 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 对诸群,以征有苗。禹之征有 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贵,千福 禄,乐耳目也。以求兴天下之 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 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禹求 焉, 2/22/2021501AM
2/22/2021 5:01 AM 4 • 《兼爱下》: • 禹曰:济济有众,咸听朕言。 非唯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 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 对诸群,以征有苗。禹之征有 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贵,千福 禄,乐耳目也。以求兴天下之 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 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禹求 焉

(二)墨子生平与著述 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活动年代约在孔 孟之间 墨子熟悉木工和多种手工业技术,其技艺之 髙堪与古代的鲁班相媲美。《墨子·公输》载: “须臾斫(zhuo)三寸之木, 而任五十石之重。” 2/22/2021501AM
2/22/2021 5:01 AM 5 (二)墨子生平与著述 • 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活动年代约在孔 孟之间。 • 墨子熟悉木工和多种手工业技术,其技艺之 高堪与古代的鲁班相媲美。《墨子·公输》载: • “须臾斫(zhuo)三寸之木, 而任五十石之重

以墨子为代表的一派学人, 史称墨家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 中《尚贤》《兼爱》等十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墨子的 思想,其它则是其后人记录 墨子言行或者发挥其思想的 作 2/22/2021501AM
2/22/2021 5:01 AM 6 • 以墨子为代表的一派学人, 史称墨家。 •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 中《尚贤》《兼爱》等十一 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墨子的 思想,其它则是其后人记录 墨子言行或者发挥其思想的 作品

二、前期墨家的主要 思想主张 (一)墨子的技术活动与认识论 2/22/2021501AM
2/22/2021 5:01 AM 7 二、前期墨家的主要 思想主张 • (一)墨子的技术活动与认识论

子墨子日:天下从事者,不可以 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 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 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 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 绳,正以悬,平以水。无巧工不 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 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 从事,犹逾己。 2/22/2021501AM
2/22/2021 5:01 AM 8 •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 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 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 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 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 绳,正以悬,平以水。无巧工不 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 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 从事,犹逾己

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 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 度。此皆不若百工辯也 天 ●●●●@● 之所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 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既以天为法,天之行作有为,必 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之 所不欲则止之。 2/22/2021501AM
2/22/2021 5:01 AM 9 • 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 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 度,此皆不若百工辩也。……天 之所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 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既以天为法,天之行作有为,必 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之 所不欲则止之

“三表法”: 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 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 子墨子言日:有本之者,有原之 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 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 废(发)以为刑政,观在中国家 百姓人民之利。 2/22/2021501AM
2/22/2021 5:01 AM 10 • “三表法”: • 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 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 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 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 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 废(发)以为刑政,观在中国家 百姓人民之利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儒家以仁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主体的哲学思想.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周易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影响.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中国哲学 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思维形态与商周宗教变革.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目录.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的中国哲学——引言(主讲:詹石窗).ppt
-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八讲 阶级、国家和革命.ppt
-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七讲 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原理.ppt
-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六讲 从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到唯物史观.ppt
-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五讲 辩证法.ppt
-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四讲 马克思哲学革命.ppt
-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三讲 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ppt
-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二讲 哲学基本问题.ppt
-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第一讲 绪论 话说哲学.ppt
- 《现代西方哲学》(上)PDF电子书.pdf
- 《现代西方哲学》(下)PDF电子书.pdf
-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PT教学课件_第二章 世界的本质(范彩娥).ppt
-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ppt
-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ppt
-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七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管仲学派及其科技哲学思想.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法家的由来与法治哲学思想.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兵家的军事哲学思想.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编 秦代至南北朝的中国哲学.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秦王朝的统一与儒家经学的曲折流布.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董仲舒的崇天哲学与谶纬.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道教产生及其早期哲学.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范缜与魏晋南北朝的反宗教思潮.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儒家经学的发展及其哲学倾向.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编 隋唐五代的中国哲学.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隋至盛唐道教地位的提高与重玄哲学.ppt
- 《基督教哲学》PPT完整教学课件(共十章).ppt
- 《基督教哲学—西方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讲义.ppt
- 《哲学原理导论》第一章 哲学的一般解说.ppt
- 西方智哲人格丛书:《纯粹人格》PDF电子书.pdf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参考书籍PDF电子书.pdf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爱弥尔》参考书籍PDF电子书(下卷).pdf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爱弥儿》参考书籍PDF电子书(上卷).pdf
- 《性伦理学》PDF电子书.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