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另类解读_焦仲卿杀妻说

焦仲卿杀妻说 《孔雀东南飞》的另类解读 〖摘要〗前人对《孔雀东南飞》的评价一向把导致刘兰芝悲剧的原因归结于 焦母身上。本文通过对焦刘二人在"归"前后的细节分析,得出结论:杀害刘兰芝 的真正凶手实乃外表懦弱的焦仲卿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陈朝时徐陵编 著的《玉台新咏》。作为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其鲜明的人 物形象,生动朴素的语言,历来为人称道,论述颇多,似有定论。本文通过对原 作的重新解读,以平常心态看待其中的家庭关系,尤其对刘兰芝的死亡过程中 焦仲卿所起到的不可忽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拨开云雾,得出有异于前人的 结论。 误读:假象的迷惑 对于焦母嫌弃刘兰芝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出于一种人类早期的”恋子情节": 多年守寡的她无法容忍兰芝抢走自己最为亲近的儿子,也同样无法容忍平素对自 己敬爱有加的儿子的"移情别恋″。因此,引起她的失落与嫉妒。也有人从刘兰芝 的出身、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以及离别焦家和双双殉情时的情景等方面考察认为, 造成他俩婚姻悲剧的真正原因在于刘兰芝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 对焦仲卿的看法一般是懦弱,也有人将焦仲卿和刘兰芝在矛盾冲突中所处的 不同地位以及由此而采取的不同斗争方式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焦仲卿不仅不 存在性格软弱问题,而且有着难能可贵的叛逆精神。他是一个生活在封建制度重 压下,由孝爱双全最终成为”不孝之子"的不朽典型 更有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孔雀东南飞》中的正面人物刘兰芝、焦仲卿从善 良温顺到坚定,最后以死来反抗封建礼教迫害。封建礼教的代表焦母、刘兄则是 专横暴戾、自私、冷酷的代表人物。3 由刘兰芝美,就专注于她的不幸:看到″府吏长跪告”、"哽咽不能语"就说是 他懦弱;读到焦母″槌床便大怒″,就结论她冷酷;看到"磐石″就认为仲卿坚定, 见到"蒲苇″就断定兰芝柔韧。如此以偏盖全,实在是不能让人信服。在阅读理解
焦仲卿杀妻说 --《孔雀东南飞》的另类解读 〖摘要〗前人对《孔雀东南飞》的评价一向把导致刘兰芝悲剧的原因归结于 焦母身上。本文通过对焦刘二人在"归"前后的细节分析,得出结论:杀害刘兰芝 的真正凶手实乃外表懦弱的焦仲卿。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陈朝时徐陵编 著的《玉台新咏》。作为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其鲜明的人 物形象,生动朴素的语言,历来为人称道,论述颇多,似有定论。本文通过对原 作的重新解读,以平常心态看待其中的家庭关系,尤其对刘兰芝的死亡过程中, 焦仲卿所起到的不可忽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拨开云雾,得出有异于前人的 结论。 一、误读:假象的迷惑 对于焦母嫌弃刘兰芝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出于一种人类早期的"恋子情节": 多年守寡的她无法容忍兰芝抢走自己最为亲近的儿子,也同样无法容忍平素对自 己敬爱有加的儿子的"移情别恋"。因此,引起她的失落与嫉妒。也有人从刘兰芝 的出身、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以及离别焦家和双双殉情时的情景等方面考察认为, 造成他俩婚姻悲剧的真正原因在于刘兰芝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1] 对焦仲卿的看法一般是懦弱,也有人将焦仲卿和刘兰芝在矛盾冲突中所处的 不同地位以及由此而采取的不同斗争方式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焦仲卿不仅不 存在性格软弱问题,而且有着难能可贵的叛逆精神。他是一个生活在封建制度重 压下,由孝爱双全最终成为"不孝之子"的不朽典型。[2] 更有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孔雀东南飞》中的正面人物刘兰芝、焦仲卿从善 良温顺到坚定,最后以死来反抗封建礼教迫害。封建礼教的代表焦母、刘兄则是 专横暴戾、自私、冷酷的代表人物。[3] 由刘兰芝美,就专注于她的不幸;看到"府吏长跪告"、"哽咽不能语"就说是 他懦弱;读到焦母"槌床便大怒",就结论她冷酷;看到"磐石"就认为仲卿坚定, 见到"蒲苇"就断定兰芝柔韧。如此以偏盖全,实在是不能让人信服。在阅读理解

之前心中已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情绪,不免会为文中出现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犯下 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错误。如此以讹传讹,终成俗论。 凡事欲了解真相,都须找到突破口,此文的入口处就在诗前的序言中。"时 人伤之,为诗云尔。”此处的”人",应指文人,非一般老百姓所能完成此作。文 人作文,必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带上个人的感情色彩。我们在阅读时,就不能不 警惕文中所设屏障,从字里行间找出隐藏的真实情况来。 、寻疑:谁是杀害刘兰芝的真凶 封建社会个体经济的家庭里,生产生活全由家长支配,适应这种经济关系, 家庭中子女的婚事,不被看作是本人的事,而是被看作家庭的事。《礼记·本 命》中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出,无子出,淫出,妒出,有恶疾出,多言出, 窃盗出。″《礼记·内则》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嫌弃媳妇 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并无冲突,也就不存在什么”时人感之,为诗云尔"。 若说是”恋子情节",焦母又为何再三提到要为儿子找个”可怜体无比”的秦罗 敷。至于”共事二三年",尚未生下一男半女。听起来很有道理,"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但焦母自己讲出来的理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年始十八九 ″的县令公子,和”娇逸未有婚"的郡守"五郎”,岂不比焦家更注重继后世”的重 要性?且此一点也符合七出中的条件,更谈不上”时人伤之。” 焦、刘既无生死考验在前,何以结成生死之谊?又无恩爱的生活背景,何来 忠贞不渝的爱情?《孔雀东南飞》里差不多连一个欢愉的细节都没有,却强说成 刘、焦二人的坚贞不渝,实在让人难以认同。存在诸多疑点,我们不能不重新阅 读《孔雀东南飞》。 婆媳矛盾古有之,今亦有,中国有,外国也有。恩格斯在《致卡·考茨基》 中说,"根据我自己家里的经验,我知道,父母很难(有时甚至不可能)公正地 对待违背他们意愿而进入家门的女婿或媳妇。不管父母怎样相信自己的意图是最 好的,但这些最好的意图多半只会造成家庭新成员的痛苦。”由此看,仅从焦 母嫌弃刘兰芝就认为焦母是造成刘兰芝不幸的最终原因,实是对焦母要求过高。 也放过了直接杀害刘兰芝的凶手。 焦仲卿在母亲面前,唯唯喏喏,其内在家中受母亲长期威逼;在外为府吏 吏者,听人吩咐指使。其在家中又何尝不是其母的吏呢?这样内外双重环境压迫 就集中在焦仲卿的身上。焦仲卿外在表现软弱,内心却已是发生畸变,其本能的 固有的正常权利的欲求在夹缝中长成畸型。而他唯一能够用来弥补外界压迫的需 求则来自于妻子刘兰芝身上。关于焦的执拗可以从两个地方看出来。一是对刘兰 芝的再三厮缠,一是不听其母劝阻,执意自杀。观其偏执之状,随着压迫的加害 而更加激烈。刘兰芝在焦家时,有刘与他共分担压力。刘离去时,他再三挽留, 非为夫妻恩爱,而是不愿轻意失去这个精神支柱。刘归家后,他尚有希望。刘出
之前心中已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情绪,不免会为文中出现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犯下 "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错误。如此以讹传讹,终成俗论。 凡事欲了解真相,都须找到突破口,此文的入口处就在诗前的序言中。"时 人伤之,为诗云尔。"此处的"人",应指文人,非一般老百姓所能完成此作。文 人作文,必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带上个人的感情色彩。我们在阅读时,就不能不 警惕文中所设屏障,从字里行间找出隐藏的真实情况来。 二、寻疑:谁是杀害刘兰芝的真凶 封建社会个体经济的家庭里,生产生活全由家长支配,适应这种经济关系, 家庭中子女的婚事,不被看作是本人的事,而是被看作家庭的事。[4]《礼记·本 命》中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出,无子出,淫出,妒出,有恶疾出,多言出, 窃盗出。"《礼记·内则》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嫌弃媳妇, 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并无冲突,也就不存在什么"时人感之,为诗云尔"。 若说是"恋子情节",焦母又为何再三提到要为儿子找个"可怜体无比"的秦罗 敷。至于"共事二三年",尚未生下一男半女。听起来很有道理,"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但焦母自己讲出来的理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年始十八九 "的县令公子,和"娇逸未有婚"的郡守"五郎",岂不比焦家更注重"继后世"的重 要性?且此一点也符合七出中的条件,更谈不上"时人伤之。" 焦、刘既无生死考验在前,何以结成生死之谊?又无恩爱的生活背景,何来 忠贞不渝的爱情?《孔雀东南飞》里差不多连一个欢愉的细节都没有,却强说成 刘、焦二人的坚贞不渝,实在让人难以认同。存在诸多疑点,我们不能不重新阅 读《孔雀东南飞》。 婆媳矛盾古有之,今亦有,中国有,外国也有。恩格斯在《致卡·考茨基》 中说,"根据我自己家里的经验,我知道,父母很难(有时甚至不可能)公正地 对待违背他们意愿而进入家门的女婿或媳妇。不管父母怎样相信自己的意图是最 好的,但这些最好的意图多半只会造成家庭新成员的痛苦。" [5]由此看,仅从焦 母嫌弃刘兰芝就认为焦母是造成刘兰芝不幸的最终原因,实是对焦母要求过高。 也放过了直接杀害刘兰芝的凶手。 焦仲卿在母亲面前,唯唯喏喏,其内在家中受母亲长期威逼;在外为府吏, 吏者,听人吩咐指使。其在家中又何尝不是其母的吏呢?这样内外双重环境压迫 就集中在焦仲卿的身上。焦仲卿外在表现软弱,内心却已是发生畸变,其本能的 固有的正常权利的欲求在夹缝中长成畸型。而他唯一能够用来弥补外界压迫的需 求则来自于妻子刘兰芝身上。关于焦的执拗可以从两个地方看出来。一是对刘兰 芝的再三厮缠,一是不听其母劝阻,执意自杀。观其偏执之状,随着压迫的加害 而更加激烈。刘兰芝在焦家时,有刘与他共分担压力。刘离去时,他再三挽留, 非为夫妻恩爱,而是不愿轻意失去这个精神支柱。刘归家后,他尚有希望。刘出

嫁,则希望破灭。幻灭则使他内心偏执走上极端。因此他在选择赴黄泉时就要拉 上刘兰芝。 但要清晰地看清焦仲卿杀妻的真相,尚须重新审视在刘兰芝被休及死亡过程 的心路历程。 、剖析:刘兰芝归家”前后的心路历程 文初,刘兰芝自述遭遇,"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 迁归。"由此可见,是刘兰芝最先提出要离开焦家,而非焦母先提出。焦母虽虐 待刘兰芝,但尚未达到要将她强行遣归的程度。老婆子有老婆子的观念,年轻人 有年轻人的想法,"代沟"的存在导致分歧也属情理之中。日常生活,柴米油盐, 婆媳二人拌嘴怄气,在所难免。考虑到当时社会背景,下不能犯上,刘兰芝敢怒 不敢言,唯有低头俯帖。明争虽无,暗斗常在。刘兰芝在焦家婆媳斗争中未取得 上峰,而向夫君诉苦。刘兰芝在焦家受婆婆嫌弃,心中苦悲委屈,自是不能不讨 个说法。于是想出这个方式,通过向仲卿诉苦,传到婆婆耳中。柔中带刚地向婆 婆暗示,不要欺人太甚,就连我这样的人也不能令你满意。你们焦家的媳妇实在 是太难做了。焦母见儿子替媳妇说话,火上浇油,干脆顺水推舟:这就有了"便 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老婆子执迷不悟,再加上性格柔弱的男人,刘兰芝不 得不走了。 刘兰芝不想自己的话竟被当真,心中悔恨不必多说。离家前的精心打扮拜见 公姥。实有用心,其一向公婆示威:作你们家媳妇我还不希罕呢?另一方面也是 希望在这离家的最后关头,婆婆能够回心转意,或者丈夫能够拉住自己。这里也 可以看出,在婆媳矛盾中,儿子的中立地位常常受到挑战。婆媳二人均要找到同 盟军,一致对外。焦母拉儿子凭的是″威″,靠的是母权;刘兰芝拉拢丈夫,凭借 的是″柔",靠的是夫妻之情,是女人的眼泪。刘兰芝性格中有刚强的一面,因此 她不能不找一个台阶下。却不想希望落空,终是伤心不已。虽是强作欢颜,内心 实是悲苦至极。所以到与小姑别时,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失望之情,好好哭了一场 ″泪落连珠子","连″者,言泪多也:珠者,言其大也。所有委屈于此时一并发出, 怎能不泪流长河? 两人在路上惜别之时,焦仲卿再三用言语慰藉,刘兰芝心中真是又恨又怨。 一方面是夫君不解心意;一方面是前途无望。她深知此去虽易,回头却难。但面 对仲卿的恳切恳切叮嘱,只得茫然应答。后文中有”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节。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可以想见当初嫁到焦家 时,刘兰芝心中是多么地自信会成为一个好媳妇。刘母也为她能够嫁到焦家而高 兴,此时归家颜面何存?"举手常劳劳,二情同依依。"足见当时,刘兰芝心中矛 盾程度。 及至家门,刘兰芝独自承担所有委屈,内又有兄长之责,外又有媒人骚扰。 望仲卿杳无音信,刘氏心中如沸水翻滚。虽说焦家妇难为,但又毕竟与仲卿″共 事二三年”,恩情未绝。前途渺渺,似可待实不可待。欲与子绝,却又有临行前
嫁,则希望破灭。幻灭则使他内心偏执走上极端。因此他在选择赴黄泉时就要拉 上刘兰芝。 但要清晰地看清焦仲卿杀妻的真相,尚须重新审视在刘兰芝被休及死亡过程 的心路历程。 三、剖析:刘兰芝"归家"前后的心路历程 文初,刘兰芝自述遭遇,"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 迁归。"由此可见,是刘兰芝最先提出要离开焦家,而非焦母先提出。焦母虽虐 待刘兰芝,但尚未达到要将她强行遣归的程度。老婆子有老婆子的观念,年轻人 有年轻人的想法,"代沟"的存在导致分歧也属情理之中。日常生活,柴米油盐, 婆媳二人拌嘴怄气,在所难免。考虑到当时社会背景,下不能犯上,刘兰芝敢怒 不敢言,唯有低头俯帖。明争虽无,暗斗常在。刘兰芝在焦家婆媳斗争中未取得 上峰,而向夫君诉苦。刘兰芝在焦家受婆婆嫌弃,心中苦悲委屈,自是不能不讨 个说法。于是想出这个方式,通过向仲卿诉苦,传到婆婆耳中。柔中带刚地向婆 婆暗示,不要欺人太甚,就连我这样的人也不能令你满意。你们焦家的媳妇实在 是太难做了。焦母见儿子替媳妇说话,火上浇油,干脆顺水推舟:这就有了"便 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老婆子执迷不悟,再加上性格柔弱的男人,刘兰芝不 得不走了。 刘兰芝不想自己的话竟被当真,心中悔恨不必多说。离家前的精心打扮拜见 公姥。实有用心,其一向公婆示威:作你们家媳妇我还不希罕呢?另一方面也是 希望在这离家的最后关头,婆婆能够回心转意,或者丈夫能够拉住自己。这里也 可以看出,在婆媳矛盾中,儿子的中立地位常常受到挑战。婆媳二人均要找到同 盟军,一致对外。焦母拉儿子凭的是"威",靠的是母权;刘兰芝拉拢丈夫,凭借 的是"柔",靠的是夫妻之情,是女人的眼泪。刘兰芝性格中有刚强的一面,因此 她不能不找一个台阶下。却不想希望落空,终是伤心不已。虽是强作欢颜,内心 实是悲苦至极。所以到与小姑别时,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失望之情,好好哭了一场。 "泪落连珠子","连"者,言泪多也;珠者,言其大也。所有委屈于此时一并发出, 怎能不泪流长河? 两人在路上惜别之时,焦仲卿再三用言语慰藉,刘兰芝心中真是又恨又怨。 一方面是夫君不解心意;一方面是前途无望。她深知此去虽易,回头却难。但面 对仲卿的恳切恳切叮嘱,只得茫然应答。后文中有"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节。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可以想见当初嫁到焦家 时,刘兰芝心中是多么地自信会成为一个好媳妇。刘母也为她能够嫁到焦家而高 兴,此时归家颜面何存?"举手常劳劳,二情同依依。"足见当时,刘兰芝心中矛 盾程度。 及至家门,刘兰芝独自承担所有委屈,内又有兄长之责,外又有媒人骚扰。 望仲卿杳无音信,刘氏心中如沸水翻滚。虽说焦家妇难为,但又毕竟与仲卿"共 事二三年",恩情未绝。前途渺渺,似可待实不可待。欲与子绝,却又有临行前

的山盟海誓使其下不了决心。这边兄长不耐烦,那边媒人频登门,心乱之极。当 兄长再三追问何去何从时,只好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由专。”这里并不是说明 刘兰芝屈从兄长的意见,而是她自己内心非常矛盾不知当如何,只好向哥哥求助。 若说是哥哥威逼下,刘兰芝别无选择,在早些时候,她又怎么会再三谢绝县令家 的求婚?盖因当时心意明确,此时希望渺茫。应该说明的是,此时刘兰芝对焦仲 卿尚报有希望,牵之挂之。但这种希望与日剧减,待到迎娶的前一天,现实的情 况已经明朗化。"朝成繻浃裙,晚成单萝衫"此言明写刘兰芝裁剪衣裳,实写其内 心做出决断。裁剪之快,唯有快刀方能斩断乱麻。此时,刘兰芝已确信等待无望, 欲重新生活。虽说做出决断,但毕竟事非出己愿,乃不得已而为之。再加上仲卿 的许诺在前,正是欲断还连,欲连实断。心中翻云覆雨潮起潮落。"崦崦在欲暝", 以空镜头写出刘兰芝当时心中的大起大落。等到衣服已成,心意已决。刘兰芝本 可就此翻开生活新篇章,却又遇上焦仲卿。正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焦仲卿早不至晚不至,偏偏在刘兰芝欲嫁之前。讥讽之后,一向唯唯喏喏的 焦仲卿以死相胁。刘兰芝又如何不知焦的执拗,加之自身尚有的牵挂,又因负言。 被焦仲卿这一讥讽羞愧难当,感觉天下之大,竟无自己离足之地。一时天昏地暗 四海无声。这边有焦仲卿相逼,那方正在待娶,自己被夹在中间,喘息不得,挣 扎不得,欲挣扎挤迫更紧。心中固有的道德防线受到猛烈冲击,理智与情感此长 彼消,终在青庐中走上极端"赴清池",一死百了。 雷霆响后,一时俱寂 四、寻凶:焦仲卿杀妻情景的再现 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在刘兰芝死亡过程中,焦仲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焦仲卿推动着故事情节逐步走向高潮。其活动纠缠于婆媳二人的斗争中, 又以促成刘兰芝死亡而告终。 焦仲卿杀妻有四步:一日灌迷魂汤;二曰捆手脚:三曰亮利刃;四曰理后事。 迷魂糊汤后,才好轻松实现捆绑行凶对象;面对昂头待刑的人,才好手起刀落。 切俱成,轻松处理后事。此四步骤,隐藏在焦仲卿″哽咽不能语″的背后,隐藏 在可怜兮兮的行为之中,让人不易觉察。但若细心于毫末,则其用心可昭然若揭。 且看文中所述,焦仲卿从母亲处确认母亲与刘兰芝已经达到水火不相容的程 度,非但不无所争辩,却又哽咽对刘述说。"哽咽不能语",表明焦母的态度给焦 仲卿重重一击,虽则焦母平日对仲卿大施雌威,仲卿对母亲在态度也有所预知, 但母亲槌床便大怒",还是令他心头一震。在家中他是一点权利也没有,在母亲 面前更是一点尊言也得不到体现。焦母此刻已在儿子心中点燃复仇的第一把火。 也因为是第一把火,尚不到时机,只起到酝酿的作用。所谓″不能语",即藏匿于 内心。此一击带来的伤害,因妻子刘兰芝在身旁分担,卸去大半,故仲卿安然无 恙。左右压力平衡,内外相当,故尚能处之。焦仲卿即默认母亲的决定,又作色 说什么卿但暂还家","还必相迎娶"。其虚妄之言,何其至也。刘氏嫁与焦家, 非一日,而是"共事二三年",而且″大人故嫌迟"。焦仲卿平日里怎能丝毫不知
的山盟海誓使其下不了决心。这边兄长不耐烦,那边媒人频登门,心乱之极。当 兄长再三追问何去何从时,只好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由专。"这里并不是说明 刘兰芝屈从兄长的意见,而是她自己内心非常矛盾不知当如何,只好向哥哥求助。 若说是哥哥威逼下,刘兰芝别无选择,在早些时候,她又怎么会再三谢绝县令家 的求婚?盖因当时心意明确,此时希望渺茫。应该说明的是,此时刘兰芝对焦仲 卿尚报有希望,牵之挂之。但这种希望与日剧减,待到迎娶的前一天,现实的情 况已经明朗化。"朝成繻浃裙,晚成单萝衫"此言明写刘兰芝裁剪衣裳,实写其内 心做出决断。裁剪之快,唯有快刀方能斩断乱麻。此时,刘兰芝已确信等待无望, 欲重新生活。虽说做出决断,但毕竟事非出己愿,乃不得已而为之。再加上仲卿 的许诺在前,正是欲断还连,欲连实断。心中翻云覆雨潮起潮落。"晻晻在欲暝", 以空镜头写出刘兰芝当时心中的大起大落。等到衣服已成,心意已决。刘兰芝本 可就此翻开生活新篇章,却又遇上焦仲卿。正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焦仲卿早不至晚不至,偏偏在刘兰芝欲嫁之前。讥讽之后,一向唯唯喏喏的 焦仲卿以死相胁。刘兰芝又如何不知焦的执拗,加之自身尚有的牵挂,又因负言。 被焦仲卿这一讥讽羞愧难当,感觉天下之大,竟无自己离足之地。一时天昏地暗, 四海无声。这边有焦仲卿相逼,那方正在待娶,自己被夹在中间,喘息不得,挣 扎不得,欲挣扎挤迫更紧。心中固有的道德防线受到猛烈冲击,理智与情感此长 彼消,终在青庐中走上极端"赴清池",一死百了。 雷霆响后,一时俱寂。 四、寻凶:焦仲卿杀妻情景的再现 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在刘兰芝死亡过程中,焦仲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焦仲卿推动着故事情节逐步走向高潮。其活动纠缠于婆媳二人的斗争中, 又以促成刘兰芝死亡而告终。 焦仲卿杀妻有四步:一曰灌迷魂汤;二曰捆手脚;三曰亮利刃;四曰理后事。 迷魂糊汤后,才好轻松实现捆绑行凶对象;面对昂头待刑的人,才好手起刀落。 一切俱成,轻松处理后事。此四步骤,隐藏在焦仲卿"哽咽不能语"的背后,隐藏 在可怜兮兮的行为之中,让人不易觉察。但若细心于毫末,则其用心可昭然若揭。 且看文中所述,焦仲卿从母亲处确认母亲与刘兰芝已经达到水火不相容的程 度,非但不无所争辩,却又哽咽对刘述说。"哽咽不能语",表明焦母的态度给焦 仲卿重重一击,虽则焦母平日对仲卿大施雌威,仲卿对母亲在态度也有所预知, 但母亲"槌床便大怒",还是令他心头一震。在家中他是一点权利也没有,在母亲 面前更是一点尊言也得不到体现。焦母此刻已在儿子心中点燃复仇的第一把火。 也因为是第一把火,尚不到时机,只起到酝酿的作用。所谓"不能语",即藏匿于 内心。此一击带来的伤害,因妻子刘兰芝在身旁分担,缷去大半,故仲卿安然无 恙。左右压力平衡,内外相当,故尚能处之。焦仲卿即默认母亲的决定,又作色 说什么"卿但暂还家","还必相迎娶"。其虚妄之言,何其至也。刘氏嫁与焦家, 非一日,而是"共事二三年",而且"大人故嫌迟"。焦仲卿平日里怎能丝毫不知

丝毫不察?他听兰芝诉苦后即去拜谒母亲,说明他深知实情,站在兰芝一边。但 因母威在上,他也只能在心里同情兰芝罢了。此时,兰芝提出归家的请求,他再 无退路,只有硬着头皮去见母亲。焦母对刘兰芝态度能够改变吗?可想而知。焦 仲卿却在此时对刘兰芝说:我心里只有你。母亲在气头上不能容你。你先回去住 两天,等老人家气消了,我再接你回来。此为给刘兰芝灌下迷魂汤,为日后刘兰 芝对他抱有一线希望埋下伏笔 刘兰芝深知离开焦家也就意味者两人夫妻关系的终结,虽内心苦悲,却也无 可奈何。焦仲卿在即将分手的关头,说什么”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彻底将用 绳索捆住刘兰芝的手脚,使其不得自由选择。至此,已可闻磨刀霍霍之声。身为 府吏的焦仲卿深知,刘兰芝一回家,即成自由身,于己无干,因此先套牢刘兰芝 的手脚。使其安心守在家中,免得又嫁作他人妇。焦仲卿再三叮咛,唯恐刘兰芝 去不复返,也再次表明兰芝对焦仲卿的重要性。刘兰芝虽知兄长"性行暴如雷", 难以任我怀。但面对焦仲卿的温柔必杀技,又兼此前已灌有迷魂汤,此时乖乖就 范。此第二步骤捆手脚。 捆住手脚,捆住了刘的移情别恋,捆住了刘走向新生活的脚步。至刘兰芝终 下决心,重新生活。焦仲卿不早不晚地出现,高叫"贺卿得高迁″。刘兰芝性烈, 这一缺点被焦仲卿抓住。刘兰芝的出嫁,给了焦仲卿第二记重拳,这一击的力量 由焦仲卿独自承担,而非像前次受到焦母打击时有兰芝与他分担。"沉默呵,沉 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焦母和兰芝,前后夹攻;母亲和妻 子,左右相逼。焦仲卿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只有把这受重击而激起的瘀血强咽 下去,更进一步加深内心所承受的苦痛,这一刻精神已达到崩溃的边缘。量变到 质变,焦仲卿内心深处的破坏欲、报复欲望之火再度燃起。焦一方面自叙自己志 坚,一方面大力挖苦刘兰芝自食前言。刘氏家中情况已向他说明,却仍有此语, 丝毫不顾刘氏所做的挣扎,其自私之心可见一斑。言未毕,又自嘲曰:"卿当日 胜贵,吾独向黄泉。"焦仲卿区区一小吏,刘氏新嫁郎乃是太守之子,位高位低, 自是不能比。无奈之下,自是恼羞成怒,发恨讥讽:你高攀吧,我一个人自寻死 路。此一击正中刘的死处。有的放矢,狠毒之极,一剑穿心彻底要了刘兰芝的性 命。此第三步骤,亮利刃。刀光一闪,人头落地。 深知刘为人的焦仲卿,此刻已完成杀妻的全过程。目标已失,心中怅然若失。 开始准备料理后事,对母亲言别,乃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当时母亲大悲,而孝 子焦仲卿却冷静相待。不能不说此时焦仲卿的计划已经进行顺利。同时也表明焦 仲卿在幻灭之后,开始实施对母亲的报复,这种报复是不动声色的,是在内心深 处发出狞笑的冷酷。是焦母造成焦仲卿的不幸,这种压迫是在”爱”名义下进行的。 仲卿的报复也是以”孝″的面貌出现。冷静地向母亲辞世,对视子如命的焦母说 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 人之身。至刘兰芝成亲之日,也即对焦践诺之时,焦仲卿这时本应如他前所说” 吾独向黄泉"但却等待刘兰芝死亡的消息。此刻,焦的报复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焦母″零泪应声落",已是初见成效,唯有兰芝尚未见到明论。确信之后,"徘徊 庭树下,"良久才有″自挂东南枝。焦选择自杀,不纯粹是为了与兰芝黄泉下会 合,而是自己的报复计划取得胜利后,压在身上的大山突然消失,一时间处于 失重″状态。身也缥缈,心也缥缈,目标丧失,活着的理由寻找不到。生存一旦 失去了意义,就只有选择死亡。整个故事以焦仲卿的死亡宣告结束
丝毫不察?他听兰芝诉苦后即去拜谒母亲,说明他深知实情,站在兰芝一边。但 因母威在上,他也只能在心里同情兰芝罢了。此时,兰芝提出归家的请求,他再 无退路,只有硬着头皮去见母亲。焦母对刘兰芝态度能够改变吗?可想而知。焦 仲卿却在此时对刘兰芝说:我心里只有你。母亲在气头上不能容你。你先回去住 两天,等老人家气消了,我再接你回来。此为给刘兰芝灌下迷魂汤,为日后刘兰 芝对他抱有一线希望埋下伏笔。 刘兰芝深知离开焦家也就意味者两人夫妻关系的终结,虽内心苦悲,却也无 可奈何。焦仲卿在即将分手的关头,说什么"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彻底将用 绳索捆住刘兰芝的手脚,使其不得自由选择。至此,已可闻磨刀霍霍之声。身为 府吏的焦仲卿深知,刘兰芝一回家,即成自由身,于己无干,因此先套牢刘兰芝 的手脚。使其安心守在家中,免得又嫁作他人妇。焦仲卿再三叮咛,唯恐刘兰芝 一去不复返,也再次表明兰芝对焦仲卿的重要性。刘兰芝虽知兄长"性行暴如雷", 难以任我怀。但面对焦仲卿的温柔必杀技,又兼此前已灌有迷魂汤,此时乖乖就 范。此第二步骤捆手脚。 捆住手脚,捆住了刘的移情别恋,捆住了刘走向新生活的脚步。至刘兰芝终 下决心,重新生活。焦仲卿不早不晚地出现,高叫"贺卿得高迁"。刘兰芝性烈, 这一缺点被焦仲卿抓住。刘兰芝的出嫁,给了焦仲卿第二记重拳,这一击的力量 由焦仲卿独自承担,而非像前次受到焦母打击时有兰芝与他分担。"沉默呵,沉 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焦母和兰芝,前后夹攻;母亲和妻 子,左右相逼。焦仲卿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只有把这受重击而激起的瘀血强咽 下去,更进一步加深内心所承受的苦痛,这一刻精神已达到崩溃的边缘。量变到 质变,焦仲卿内心深处的破坏欲、报复欲望之火再度燃起。焦一方面自叙自己志 坚,一方面大力挖苦刘兰芝自食前言。刘氏家中情况已向他说明,却仍有此语, 丝毫不顾刘氏所做的挣扎,其自私之心可见一斑。言未毕,又自嘲曰:"卿当日 胜贵,吾独向黄泉。"焦仲卿区区一小吏,刘氏新嫁郎乃是太守之子,位高位低, 自是不能比。无奈之下,自是恼羞成怒,发恨讥讽:你高攀吧,我一个人自寻死 路。此一击正中刘的死处。有的放矢,狠毒之极,一剑穿心彻底要了刘兰芝的性 命。此第三步骤,亮利刃。刀光一闪,人头落地。 深知刘为人的焦仲卿,此刻已完成杀妻的全过程。目标已失,心中怅然若失。 开始准备料理后事,对母亲言别,乃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当时母亲大悲,而孝 子焦仲卿却冷静相待。不能不说此时焦仲卿的计划已经进行顺利。同时也表明焦 仲卿在幻灭之后,开始实施对母亲的报复,这种报复是不动声色的,是在内心深 处发出狞笑的冷酷。是焦母造成焦仲卿的不幸,这种压迫是在"爱"名义下进行的。 仲卿的报复也是以"孝"的面貌出现。冷静地向母亲辞世,对视子如命的焦母说" 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 人之身。至刘兰芝成亲之日,也即对焦践诺之时,焦仲卿这时本应如他前所说" 吾独向黄泉"但却等待刘兰芝死亡的消息。此刻,焦的报复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焦母"零泪应声落",已是初见成效,唯有兰芝尚未见到明论。确信之后,"徘徊 庭树下,"良久才有"自挂东南枝"。焦选择自杀,不纯粹是为了与兰芝黄泉下会 合,而是自己的报复计划取得胜利后,压在身上的大山突然消失,一时间处于" 失重"状态。身也缥缈,心也缥缈,目标丧失,活着的理由寻找不到。生存一旦 失去了意义,就只有选择死亡。整个故事以焦仲卿的死亡宣告结束

焦母仅仅宣告了刘兰芝的不幸,焦仲卿却是直接杀害刘兰芝的持刀人。在 个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礼教社会里,焦仲卿长期生活在母亲的控制下,这种内外 失调阴阳倒置的生活环境导致心理畸变。他对待来自外界的压力,采取的方式不 是反抗,斗争,而是容忍,逆来顺受到一定程度就采取报复,破坏,毁灭。这其 中最重要的动机就是焦长期受压抑的变态的大男子心理。 焦刘去世,时人伤之,非感于焦刘的殉情,而是借机宣扬女子从一而终。文 末”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一语道破天机。后人在评论时,因有先入为主的 观念支配,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从而沉湎于自己看到的假象之中。焦仲卿 本身是封建意识的受害者,却又成为这种流毒的帮凶。我们在批判封建封建制度 的落后时,常常对其迫害者抱有同情心理,从而忽视了他们自身的流弊处。 参考文献 [1]《还焦仲卿与刘兰芝婚姻悲剧的本来面目》【作者】邓刚郑晓茜【刊 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从孝爱双全到不孝之子"—焦仲卿形象新探》 【作者】刘玉玺【刊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作者】杨雪松【刊名】康定 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4]《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作者】史凤仪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7 月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107页
焦母仅仅宣告了刘兰芝的不幸,焦仲卿却是直接杀害刘兰芝的持刀人。在一 个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礼教社会里,焦仲卿长期生活在母亲的控制下,这种内外 失调阴阳倒置的生活环境导致心理畸变。他对待来自外界的压力,采取的方式不 是反抗,斗争,而是容忍,逆来顺受到一定程度就采取报复,破坏,毁灭。这其 中最重要的动机就是焦长期受压抑的变态的大男子心理。 焦刘去世,时人伤之,非感于焦刘的殉情,而是借机宣扬女子从一而终。文 末"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一语道破天机。后人在评论时,因有先入为主的 观念支配,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从而沉湎于自己看到的假象之中。焦仲卿 本身是封建意识的受害者,却又成为这种流毒的帮凶。我们在批判封建封建制度 的落后时,常常对其迫害者抱有同情心理,从而忽视了他们自身的流弊处。 参考文献: [1]《还焦仲卿与刘兰芝婚姻悲剧的本来面目》【作者】邓刚,郑晓茜【刊 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9 年 04 期 [2]》《从孝爱双全到"不孝之子"——<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形象新探》 【作者】刘玉玺【刊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 02 期 [3]《对<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的理解》【作者】杨雪松【刊名】康定 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年 01 期 [4]《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作者】史凤仪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7 月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7 巻第 107 页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孔雀东南飞》——“兰芝情操、五言读写”之课例_孔雀东南飞.doc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60页).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55页)2.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54页).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43页).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40页).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36页).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33页).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30页).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18页).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2.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17.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1.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15_孔雀东南飞1.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1.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13_6孔雀东南飞.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1.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11_孔雀东南飞.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58页).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51页)_孔雀东南飞1.ppt
- 《孔雀东南飞》学案_学习目标.doc
- 《孔雀东南飞》导学案2_孔雀东南飞.doc
- 《孔雀东南飞》导学案3.doc
- 《孔雀东南飞》导学案.doc
- 《孔雀东南飞》导学案.doc
- 《孔雀东南飞》教学案.doc
- 《孔雀东南飞》教案9.doc
- 《孔雀东南飞》测试练习题_古代诗歌鉴赏.doc
-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归纳ppt课件.ppt
- 《孔雀东南飞》训练学案_孔雀东南飞.doc
- 《孔雀东南飞》课堂实录_孔雀东南飞.doc
-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及同步练习_孔雀东南飞精粹教案及同步练习.doc
-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ppt课件2_字之初,本为画1.ppt
-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ppt课件3_字之初,本为画.ppt
-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ppt课件4_字之初_本为画:汉字的起源课件4.ppt
-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ppt课件5.ppt
-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同步练习_字之初.doc
-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案2_神奇的汉字.doc
- 《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ppt课件1_《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ppt
- 《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ppt课件2_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