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及同步练习_孔雀东南飞精粹教案及同步练习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及同步练习 宁夏固原一中王连仓 教学目的 1、知识: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 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能力:1)“乐府”知识的了解2)掌握偏义复词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 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4)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3、情感: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爱情悲剧,去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 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以及刘、焦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2、教学重点:个性化语言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 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教学难点:人物形象塑造 三、设计理念:1、教法2、学法。串讲一诵读一练习法 四、教学媒体:1、传统媒体:2、现代媒体,主要是以现代媒体为主。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引入 由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谈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刘兰芝与焦仲卿。他们的故事也被 编成故事,不同的剧种都在到处演出。 (二)新授课内容 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举例:《上邪》《战城南》 上邪,我欲与君长相思。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水为竭,冬雷滚滚夏雨雪,天地合,乃敢 与君绝。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 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 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 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 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 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
1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及同步练习 宁夏固原一中王连仓 一、教学目的 1、知识: 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 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能力: 1)“乐府”知识的了解 2) 掌握偏义复词 3) 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 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4)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3 、情感: 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爱情悲剧,去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 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以及刘、焦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2 、教学重点: 个性化语言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 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塑造 三、设计理念: 1、教法 2、学法。 串讲—诵读—练习法 四 、教学媒体: 1、传统媒体; 2、现代媒体,主要是以现代媒体为主。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 一 ) 引入 由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谈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刘兰芝与焦仲卿。他们的故事也被 编成故事,不同的剧种都在到处演出。 (二) 新授课内容 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举例:《上邪》《战城南》 上邪,我欲与君长相思。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水为竭,冬雷滚滚夏雨雪,天地合,乃敢 与君绝。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 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 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 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 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 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

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 民歌,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 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 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 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 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 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4、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 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5、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应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僧,是从民间产生或 受民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芬芳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与 《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 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 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 千万字。) 5、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 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 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 《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 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 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 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 “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三)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2)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3)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4)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5)葳蕤 weirui: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6)纤纤xia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7)念:记挂。(念念不忘) 8)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9)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 小事,何足挂齿) 00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a窈窕 yaotia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 民歌,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 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 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 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 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 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4、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 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5、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应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僧,是从民间产生或 受民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芬芳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与 《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 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 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 一千万字。) 5、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 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 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 《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 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 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 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 “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三)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⑴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⑵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⑶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⑷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⑸葳蕤 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⑹纤纤 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⑺念:记挂。(念念不忘) ⑻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 小事,何足挂齿) ⑽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⑾窈窕 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⑩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③3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 谢家事夫婿) 04相xi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遺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5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 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00怅 cha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①否p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08要yao:邀。(要功,要买) 9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C赍j:赠送。(赍赏) (21)踯躅 zhizhu: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 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3)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an,不读bian 2、古今异义 P95.1为仲卿母所遣,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遣:遣送,休,指女子被赶回娘家。今常 用义为派,派遣。) P956守节情不移,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守节:遵守府里的规则。今义指妇女不改变 节操。 P959便可白公姥,你可以去禀告婆婆(白:告诉,禀告。今常指一种颜色。) P964可怜体无比,她的体态可爱无比(可怜:可爱。今义为值得怜悯。) P963汝岂得自由,你哪能由自己作主!(自由:自作主张。今义指不受拘束和限制。) P969槌床便大怒,捶打着坐床勃然大怒(床,在古代既可以指卧具,也可以指坐具,这里 是指古代的一种坐具。今指供人睡觉用的家具。) P973本自无教训,本来就没有好的教养(教训: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和经 验。) P97.12举手常劳劳,挥手告别两人怅惘若失(举手,告别时的动作。今常表示赞同或要求 发言时的动作。今义中用“招手”“挥手”来代替举手。) P97.12逆以煎我怀,想到将来我心如油煎(逆:逆料,想到将来。今义与“顺”相对。) P97.17阿母大悲摧,母亲听了十分悲伤(摧:伤心。今义为破坏,折断。) P9719便言多令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令:美好。今常有义为命令或使。) P9721.府吏见丁宁,仲卿对我再三嘱咐(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今天的 熟语还保留有古代的古义,如“见教”,“见谅”。今义,看见,见到。) P972.恐此事非奇,恐怕这件事不妥当(奇:宜,适宜。今常用义为特殊的,或惊异。) P982寻遣丞请还,县令就派遣媒人来说亲(寻:过了一些时候。今常用义为寻找。) P987否泰如天地,运气的好坏有如天地之别(否:坏运气。今常用义为否定,可否。泰, 好运气,今常用义为,平安,安定。) P98.10.渠会永无缘,但是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了(渠:他。今常用义为奉承。) P98.13.便利此月内,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适宜(便利:吉利。今义:方便。 P993蹑履相逢迎,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逢迎:迎接。今常用义为奉承。) P995逼迫兼弟兄,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弟兄:哥哥。今指同辈之间或旧军队中对士兵 的称呼。 P9923.叶叶相交通,片片树叶互相交错连接(交通:连接。今为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
3 ⑿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⒀谢:A 辞别;B 告诉;C 道歉;D 感谢;E 推辞,F 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 谢家事夫婿) ⒁相 xiāng:A 互相;B 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⒂见:A 看见,会见,拜见;B 同“现”;C 表示被动,被,受;D 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 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⒃怅 chàng 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⒄否 pǐ 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⒅要 yāo:邀。(要功,要买) ⒆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⒇赍 jī:赠送。(赍赏) (21)踯躅 zhízhú: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 迎接;B 迎娶;C 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 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3)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 pián,不读 biàn。 2、古今异义 P95.1.为仲卿母所遣,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遣:遣送,休,指女子被赶回娘家。今常 用义为派,派遣。) P95.6.守节情不移,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守节:遵守府里的规则。今义指妇女不改变 节操。) P95.9.便可白公姥,你可以去禀告婆婆(白:告诉,禀告。今常指一种颜色。) P96.4.可怜体无比,她的体态可爱无比(可怜:可爱。今义为值得怜悯。) P96.3.汝岂得自由,你哪能由自己作主!(自由:自作主张。今义指不受拘束和限制。) P96.9.槌床便大怒,捶打着坐床勃然大怒(床,在古代既可以指卧具,也可以指坐具,这里 是指古代的一种坐具。今指供人睡觉用的家具。) P97.3.本自无教训,本来就没有好的教养(教训: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和经 验。) P97.12.举手常劳劳,挥手告别两人怅惘若失(举手,告别时的动作。今常表示赞同或要求 发言时的动作。今义中用“招手”“挥手”来代替举手。) P97.12.逆以煎我怀,想到将来我心如油煎(逆:逆料,想到将来。今义与“顺”相对。) P97.17.阿母大悲摧,母亲听了十分悲伤(摧:伤心。今义为破坏,折断。) P97.19.便言多令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令:美好。今常有义为命令或使。) P97.21.府吏见丁宁,仲卿对我再三嘱咐(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今天的 熟语还保留有古代的古义,如“见教”,“见谅”。今义,看见,见到。) P97.22.恐此事非奇,恐怕这件事不妥当(奇:宜,适宜。今常用义为特殊的,或惊异。) P98.2.寻遣丞请还,县令就派遣媒人来说亲(寻:过了一些时候。今常用义为寻找。) P98.7.否泰如天地,运气的好坏有如天地之别(否:坏运气。今常用义为否定,可否。泰, 好运气,今常用义为,平安,安定。) P98.10.渠会永无缘,但是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了(渠:他。今常用义为奉承。) P98.13.便利此月内,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适宜(便利:吉利。今义:方便。) P99.3.蹑履相逢迎,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逢迎:迎接。今常用义为奉承。) P99.5.逼迫兼弟兄,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弟兄:哥哥。今指同辈之间或旧军队中对士兵 的称呼。) P99.23.叶叶相交通,片片树叶互相交错连接(交通:连接。今为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

工作。) P9924多谢后世人,多多劝告后世的人(谢:劝告。今常用来表示感激。) 3、通假字 P968终老不复取,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取”通“娶”,娶妻。) P9619箱帘六七十,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帘”通“奁(lin)”,梳妆匣(xi P9810虽与府吏要,虽然同府吏已有誓约(“要”通“邀”,约。) P97.1蒲苇纫如丝,蒲苇像丝一样柔韧(“纫”,通“韧”,坚韧。) P9721.府吏见丁宁,仲卿再三嘱咐我(“丁宁”通“叮咛”,叮嘱,嘱咐。) P99.19奄奄黄昏后,在阴暗的“黄昏”以后(“奄奄”通“腌腌(n)”,阴暗。) P99.22.合葬华山傍,于是合葬在华山的旁边(“傍”通“旁”,旁边。)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 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 P954孔雀东南飞,孔雀向东南方飞行(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向东 南。) P975勤心养公姥,你要尽心奉养老人,(心,名词作“养”的状语,表示动作所用的工具: 用心。) P9821.手巾掩口啼,用手巾掩着口啼哭(手巾,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用心。) P997.卿当日胜贵,你将会一天比一天高贵(日,时间名词充当状语,充当谓语“胜贵”的 状语。) (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 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 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 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 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形容词 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 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P969槌床便大怒,捶打着坐床勃然大怒(槌,名词,带宾语“床”,活用为动词:拍,敲 击。) P%64自名秦罗敷,名字叫做秦罗敷(名,名词带宾语“秦罗敷”,用作动词:取名,名叫。) P988谢家事夫婿,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名词“事”带宾语“夫婿”,用作动词:侍奉, 服侍。 P98.17交广市鲑珍,还有从交州、广州买来的山珍海味(市,名词带宾语“鲑珍”,用作动 词:买,购买。) P98.10.千万不复全,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了(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 (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 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 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 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P97.12逆以煎我怀,想到将来我心如油煎(使……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 样。) P987足以荣汝身,足够你荣耀一辈子了(使……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荣华。) P98.3便利此月内,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适宜(以……为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4 工作。) P99.24.多谢后世人,多多劝告后世的人(谢:劝告。今常用来表示感激。) 3、通假字 P96.8.终老不复取,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取”通“娶”,娶妻。) P96.19.箱帘六七十,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帘”通“奁(lián)”,梳妆匣(xi á)子。) P98.10.虽与府吏要,虽然同府吏已有誓约(“要”通“邀”,约。) P97.11.蒲苇纫如丝,蒲苇像丝一样柔韧(“纫”,通“韧”,坚韧。) P97.21.府吏见丁宁,仲卿再三嘱咐我(“丁宁”通“叮咛”,叮嘱,嘱咐。) P99.19.奄奄黄昏后,在阴暗的“黄昏”以后(“奄奄”通“晻晻(ǎn)”,阴暗。) P99.22.合葬华山傍,于是合葬在华山的旁边(“傍”通“旁”,旁边。)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 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 P95.4.孔雀东南飞,孔雀向东南方飞行(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向东 南。) P97.5.勤心养公姥,你要尽心奉养老人,(心,名词作“养”的状语,表示动作所用的工具: 用心。) P98.21.手巾掩口啼,用手巾掩着口啼哭(手巾,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用心。) P99.7.卿当日胜贵,你将会一天比一天高贵(日,时间名词充当状语,充当谓语“胜贵”的 状语。) (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 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 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 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 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形容词 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 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P96.9.槌床便大怒,捶打着坐床勃然大怒(槌,名词,带宾语“床”,活用为动词:拍,敲 击。) P96.4.自名秦罗敷,名字叫做秦罗敷(名,名词带宾语“秦罗敷”,用作动词:取名,名叫。) P98.8.谢家事夫婿,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名词“事”带宾语“夫婿”,用作动词:侍奉, 服侍。) P98.17.交广市鲑珍,还有从交州、广州买来的山珍海味(市,名词带宾语“鲑珍”,用作动 词:买,购买。) P98.10.千万不复全,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了(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 (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 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 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 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P97.12.逆以煎我怀,想到将来我心如油煎(使……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 一样。) P98.7.足以荣汝身,足够你荣耀一辈子了(使……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荣华。) P98.13.便利此月内,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适宜(以……为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最吉利。) 5、偏义复词:指由两个今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 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P959便可白公姥,你可以去禀告婆婆(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是偏指婆婆。) P9617昼夜勤作息,白天黑夜辛勤劳作(作息,劳作和休息,“息”无意义,偏指“作”。) P9712我有亲父兄,我娘家有个同胞的哥哥(父兄,父亲兄长,“父”无意义,偏指“兄”。) P99.5我有亲父母,我有亲生母亲(父母,父亲母亲,“父”无意义,偏指“母” P995逼迫兼弟兄,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弟兄,弟弟哥哥,“弟”无意义,偏指“兄”。) 6、“相”字的用法 “相”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相审视也。从目以木。”本意是闭“目”看“木”,即察看 后来引申出其他义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有称代功能。据句义代“我”、“你” 她”、“他”“它”。 P96l会不相从许,当然不会依从你(指仲卿,可译作“你”。) P959及时相遣归,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指代兰芝,可译作“我”。) P96.15还必相迎取,回来后必定接你回来(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P975好自相扶将,好好地照料自己(指代焦母,可译作“老人家”。) P976.嬉戏莫相忘,你在嬉戏的时候不要忘记我(指代“小姑”,可译为“你”。) P979誓天不相负,我发誓决不辜负你(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P981不得便相许,我们不能答应你(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P98.1l登即相许和,立即答应他们这门亲事吧(指代媒人,可译作“他”。) P993蹑履相逢迎,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指代中卿,可译作“他”。) P99.3怅然遥相望,她怀着怅惘的心情远远望着(指仲卿,可译作“他”) P978誓不相隔卿,我发誓不同你分离(表示一方队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 出。) P9621久久莫相忘,永远不要忘记我(互相) (2)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双向动作。互相,彼此 P957相见常日稀,夫妻相见的日子非常稀少(副词,互相,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 P98.14六合正相应,因为“六合”正好相应(互相) P99.23叶叶相交通,片片树叶互相交错连接(互相) P992.枝枝相覆盖,条条树枝交相覆压遮盖(互相) P9923仰头相向鸣(互相) P998黄泉下相见(互相) (3)名词:具有一般名词功能。相貌,宰相。 P95.10.儿已薄禄相,我本来就没有高官厚禄的福相(名词,相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宰相) (4)动词:具有一般动词功能。审察,仔细看,帮助。 伯乐相马(审察) 无物相之(帮助) 7、特殊句式 P951为仲卿母所遣,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8、难句解释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解释,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 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
5 为最吉利。) 5、偏义复词:指由两个今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 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P95.9.便可白公姥,你可以去禀告婆婆(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是偏指婆婆。) P96.17.昼夜勤作息,白天黑夜辛勤劳作(作息,劳作和休息, “息”无意义,偏指“作”。) P97.12.我有亲父兄,我娘家有个同胞的哥哥(父兄,父亲兄长,“父”无意义,偏指“兄”。) P99.5.我有亲父母,我有亲生母亲(父母,父亲母亲,“父”无意义,偏指“母”。) P99.5.逼迫兼弟兄,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弟兄,弟弟哥哥,“弟”无意义,偏指“兄”。) 6、“相”字的用法 “相”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相审视也。从目以木。”本意是闭“目”看“木”,即察看。 后来引申出其他义。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有称代功能。据句义代“我”、“你”、 “她”、“他”、“它”。 P96.11.会不相从许,当然不会依从你(指仲卿,可译作“你”。) P95.9.及时相遣归,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指代兰芝,可译作“我”。) P96.15 还必相迎取,回来后必定接你回来(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P97.5.好自相扶将,好好地照料自己(指代焦母,可译作“老人家”。) P97.6.嬉戏莫相忘,你在嬉戏的时候不要忘记我(指代“小姑”,可译为“你”。) P97.9.誓天不相负,我发誓决不辜负你(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P98.1.不得便相许,我们不能答应你(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P98.11.登即相许和,立即答应他们这门亲事吧(指代媒人,可译作“他”。) P99.3.蹑履相逢迎,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指代中卿,可译作“他”。) P99.3.怅然遥相望,她怀着怅惘的心情远远望着(指仲卿,可译作“他”。) P97.8.誓不相隔卿,我发誓不同你分离(表示一方队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 出。) P96.21.久久莫相忘,永远不要忘记我(互相) (2)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双向动作。互相,彼此。 P95.7.相见常日稀,夫妻相见的日子非常稀少(副词,互相,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 P98.14.六合正相应,因为“六合”正好相应(互相) P99.23.叶叶相交通,片片树叶互相交错连接(互相) P99.22.枝枝相覆盖,条条树枝交相覆压遮盖(互相) P99.23.仰头相向鸣(互相) P99.8.黄泉下相见(互相) (3)名词:具有一般名词功能。相貌,宰相。 P95.10.儿已薄禄相,我本来就没有高官厚禄的福相(名词,相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宰相) (4)动词:具有一般动词功能。审察,仔细看,帮助。 伯乐相马(审察) 无物相之(帮助) 7、特殊句式 P95.1.为仲卿母所遣,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8、难句解释 (1)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解释,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 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

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 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 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 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 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 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 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 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铺)时。日入之后 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 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 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为十二 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 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一点为丑 初,两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 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昼夜时段、时辰表 股(武丁)明|大|大食中日昃小食小采 殷(祖甲明朝大食中日昃小食暮昏妹味)兮(曦) 食隅中中日日昃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 出时 鸣旦 (正)681012141618|2022 现代(时)5-77-99-1111-1313- 5-1717-19192121-2323-11-3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夜五更 时间 黄昏 人定 乙夜 2123 夜半 丙夜 更 鸡鸣 丁夜四更 1-3 戊夜五更 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 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 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6 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 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 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 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 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 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 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 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餔)时。日入之后 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 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 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为十二 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 24 小时(即一 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 23 点为子初,夜半 24 点为子正,晨一点为丑 初,两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 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昼夜时段、时辰表 时代 昼 夜 殷(武丁) 明 大 采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小采 夕 殷(祖甲) 明 朝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暮 昏 妹(昧) 兮(曦) 周 日 出 食 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 鸣 平 旦 汉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清 (初)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3 (正)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现代(时)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夜 五更 时间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 100 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 100 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 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 120 刻,96 刻,108 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 96 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选自《文言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第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 1、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小序”。 “小序”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 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成诗的经过。 “小序”讲的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起到概括故事的作用,也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 “小序”中的哪两个字起到集中体现故事冲突的作用?“遣”、“逼”。全诗围绕这两个字来 展开情节 2、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2小节)开端。兰芝自诉 第二部分(3-12小节)发展。兰芝遣归 仲卿乞母一一着装遣归一一辞母别姑一一夫妻泣别 第三部分(13-22小节)再发展。兰芝拒婚。 践约拒婚一一刘兄逼嫁 第四部分(23-32小节)高潮。刘焦殉情。 生离死别一一共赴黄泉 第五部分(33小节)合葬化鸟。 3、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 它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东汉建安年间, 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却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 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只能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 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宰为媒,兰芝践约抗婚,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 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而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喜庆之 日,刘焦双双命赴黄泉。 4、按什么顺序叙述?时间顺序。以什么为线索?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 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写 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 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合作探究 现在我们已经熟悉了课文的结构,了解了课文的情节,那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人物。 1、分析刘兰芝的人物形象 刘兰芝是主人公,他是怎样一个人?诗歌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刘兰芝? (1)首先她的外表怎样?看第9小节。“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 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两句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对偶。一个绝代佳人。刘兰 芝的外表如此出色,她的内在如何呢? (2)读第2小节。 “十三能织素……”什么修辞?排比。可以看出她这个人怎样?可以看出她多才多艺、聪 明。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那她是不是整天只顾自我欣赏,不会赚钱,只会花钱?不是。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是一个勤劳贤慧的女子。“三日断五匹,大 人故嫌迟”中的“故”字,既显示兰母的故意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为什么要自请遺归?中国古代的
7 (选自《文言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 第 二 课 时 (一)整体把握 1、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小序”。 “小序”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 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成诗的经过。 “小序”讲的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起到概括故事的作用,也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 “小序”中的哪两个字起到集中体现故事冲突的作用?“遣”、“逼”。全诗围绕这两个字来 展开情节。 2、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2 小节)开端。兰芝自诉。 第二部分(3—12 小节)发展。兰芝遣归。 仲卿乞母——着装遣归——辞母别姑——夫妻泣别 第三部分(13—22 小节)再发展。兰芝拒婚。 践约拒婚——刘兄逼嫁 第四部分(23—32 小节)高潮。刘焦殉情。 生离死别——共赴黄泉 第五部分(33 小节)合葬化鸟。 3、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 它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东汉建安年间, 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却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 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只能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 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宰为媒,兰芝践约抗婚,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 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而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喜庆之 日,刘焦双双命赴黄泉。 4、按什么顺序叙述?时间顺序。以什么为线索?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 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写 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 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合作探究 现在我们已经熟悉了课文的结构,了解了课文的情节,那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人物。 1、分析刘兰芝的人物形象 刘兰芝是主人公,他是怎样一个人?诗歌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刘兰芝? (1)首先她的外表怎样?看第 9 小节。“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 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两句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对偶。一个绝代佳人。刘兰 芝的外表如此出色,她的内在如何呢? (2)读第 2 小节。 “十三能织素……”什么修辞?排比。可以看出她这个人怎样?可以看出她多才多艺、聪 明。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那她是不是整天只顾自我欣赏,不会赚钱,只会花钱?不是。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是一个勤劳贤慧的女子。“三日断五匹,大 人故嫌迟”中的“故”字,既显示兰母的故意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为什么要自请遣归?中国古代的

女子地位很低,在娘家听父母的,到了婆家听丈夫的,自己没有真正的自由,出嫁后没有婆家 的许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而她们也很看重自己的贞洁,所以“休”对一个女子意味着什 么,大家应当清楚了。为什么要自己主动提出遣归呢?自请遣归,一则因不堪焦母虐待,再则 因深知遣归之势不能挽回 这样的行动可以看出刘兰芝怎样的性格特点?主动请“休”,对于刘兰芝来说,是需要巨大 的勇气的。所以刘兰芝的这个举动着实表现出她的刚强果敢、自尊不屈的性格,表明兰芝不是 甘愿逆来顺受的弱女子,而是外柔内刚的坚强女性。 这第2小节,描绘了一个多才多艺、聪明贤惠、刚强果敢、自尊不屈、外柔内刚的刘 (3)再读第9小节。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小节的内容一一“严妆”。此时此刻的刘兰芝为 何要“严妆”?为何要郑重地梳妆打扮?严妆时又为何“事事四五通”呢? 严妆打扮,一方面,说明她自尊,另一方面,“女为悦己者容”说明她是为焦仲卿而严妆, 为了留给焦仲卿最后的最好的印象 这一段,不仅写出了她的外在美,而且写出了她的内在美。美就美在她能沉着、镇静、临 阵不乱、有涵养。这一段很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她的举动,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人生难免遇到坎坷,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有清醒 的头脑,失意但不失志 这段描写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 (4)读第8小节,思考:这一段可以看出刘兰芝的什么感情呢?第8小节可以看出刘兰芝 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久久莫相忘”可以看出刘兰芝对焦仲卿的依恋之情;“人贱物亦鄙”可以看出刘兰芝的痛 苦、愤激之情。从诗句中可以品出人物的内心。她这个人是有情有义的。 (5)读第10小节。兰芝向婆婆、小姑告别,表现了她什么品质?表现了她知书达礼、看 重感情的美德。“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这几句表明了兰芝有 礼有节,举止得体 (6)读第12小节。这一小节中的磐石、蒲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刘兰芝对爱情的坚贞 (7)读第14、18、22小节,思考:这一部分的描写对刻画刘兰芝有什么作用?这一小节 铺张、夸张的场面,反衬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为权贵金钱所动,表现了刘兰芝的人格尊严。 如何理解这一部分的情节 ①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刘兰芝的母亲是什么态度?刘兰芝的母亲是“大拊(f)掌”“大悲 摧”。大家想一想,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看到刘兰芝被遣回家, 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求婚的人接踵而来? 旧时代的妇女,恪(ke)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古训,不仅是被丈夫 遗弃的女子不能再嫁,就是丈夫亡故了的,也要为之守节。如果再嫁,便被认为是不守节操 至少要受到舆论的遣责,体面人家当然不会轻易为之。但是,如果用这个尺度去衡量《孔雀东 南飞》,我们就会碰到许多难以理解的现象。例如,刘兰芝“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母亲 的态度却是“汝可去迎之”;后来,“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并且“娇逸未 有婚”。难道县令、太守都愿意替没有结过婚的儿子娶不守节操的女人为妻吗?难道兰芝的母亲 也愿意自己的女儿背上“失节”的恶名吗? 《孔雀东南飞》对于兰芝再嫁的问题,似乎有点现代化的描写,看起来与旧社会的传统悖 理,但是,这又确实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将守节作为衡量女人品质好歹的主要 内容并使之宗教化,歧视再嫁者,都是宋朝开始出现,明朝以后才逐步走向极端的。封建社会 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必须经过一个发展的过程。宋元以前,人们对于再嫁 的认识,一直是比较客观的,社会上离弃或寡居的女人有人愿意再嫁,也自然有人愿娶再嫁之 女。在汉魏时期,再婚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
8 女子地位很低,在娘家听父母的,到了婆家听丈夫的,自己没有真正的自由,出嫁后没有婆家 的许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而她们也很看重自己的贞洁,所以“休”对一个女子意味着什 么,大家应当清楚了。为什么要自己主动提出遣归呢?自请遣归,一则因不堪焦母虐待,再则 因深知遣归之势不能挽回。 这样的行动可以看出刘兰芝怎样的性格特点?主动请“休”,对于刘兰芝来说,是需要巨大 的勇气的。所以刘兰芝的这个举动着实表现出她的刚强果敢、自尊不屈的性格,表明兰芝不是 甘愿逆来顺受的弱女子,而是外柔内刚的坚强女性。 这第 2 小节,描绘了一个多才多艺、聪明贤惠、刚强果敢、自尊不屈、外柔内刚的刘 兰芝。 (3)再读第 9 小节。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小节的内容——“严妆”。此时此刻的刘兰芝为 何要“严妆”?为何要郑重地梳妆打扮?严妆时又为何“事事四五通”呢? 严妆打扮,一方面,说明她自尊,另一方面,“女为悦己者容”说明她是为焦仲卿而严妆, 为了留给焦仲卿最后的最好的印象。 这一段,不仅写出了她的外在美,而且写出了她的内在美。美就美在她能沉着、镇静、临 阵不乱、有涵养。这一段很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她的举动,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人生难免遇到坎坷,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有清醒 的头脑,失意但不失志。 这段描写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 (4)读第 8 小节,思考:这一段可以看出刘兰芝的什么感情呢?第 8 小节可以看出刘兰芝 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久久莫相忘”可以看出刘兰芝对焦仲卿的依恋之情;“人贱物亦鄙”可以看出刘兰芝的痛 苦、愤激之情。从诗句中可以品出人物的内心。她这个人是有情有义的。 (5)读第 10 小节。兰芝向婆婆、小姑告别,表现了她什么品质?表现了她知书达礼、看 重感情的美德。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这几句表明了兰芝有 礼有节,举止得体。 (6)读第 12 小节。这一小节中的磐石、蒲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刘兰芝对爱情的坚贞。 (7)读第 14、18、22 小节,思考:这一部分的描写对刻画刘兰芝有什么作用?这一小节 铺张、夸张的场面,反衬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为权贵金钱所动,表现了刘兰芝的人格尊严。 如何理解这一部分的情节? ①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刘兰芝的母亲是什么态度?刘兰芝的母亲是“大拊(fǔ)掌”“大悲 摧”。大家想一想,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看到刘兰芝被遣回家, 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求婚的人接踵而来? 旧时代的妇女,恪(kè)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古训,不仅是被丈夫 遗弃的女子不能再嫁,就是丈夫亡故了的,也要为之守节。如果再嫁,便被认为是不守节操, 至少要受到舆论的遣责,体面人家当然不会轻易为之。但是,如果用这个尺度去衡量《孔雀东 南飞》,我们就会碰到许多难以理解的现象。例如,刘兰芝“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母亲 的态度却是“汝可去迎之”;后来,“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并且“娇逸未 有婚”。难道县令、太守都愿意替没有结过婚的儿子娶不守节操的女人为妻吗?难道兰芝的母亲 也愿意自己的女儿背上“失节”的恶名吗? 《孔雀东南飞》对于兰芝再嫁的问题,似乎有点现代化的描写,看起来与旧社会的传统悖 理,但是,这又确实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将守节作为衡量女人品质好歹的主要 内容并使之宗教化,歧视再嫁者,都是宋朝开始出现,明朝以后才逐步走向极端的。封建社会 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必须经过一个发展的过程。宋元以前,人们对于再嫁 的认识,一直是比较客观的,社会上离弃或寡居的女人有人愿意再嫁,也自然有人愿娶再嫁之 女。在汉魏时期,再婚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

如汉朝,有个叫朱买臣的人,家里很穷,老婆因嫌他穷而离开他嫁给另一个人。朱买臣到 五十岁时,被举荐后任命为太守。快到任时,地方官巴结他,让民工去修道路迎接。朱买臣原 妻的后夫也是个民工,正在干活。他老婆给老公送饭,看见新太守原来就是前夫朱买臣 西汉有名的才女卓文君丈夫刚死去,大文豪司马相如作为卓文君的父亲的客人参加了卓府 的宴会,宴会上,司马相如弹奏一曲古琴曲《风求凰》(凤是雄性的凤凰,凰是雌性的凤凰鸟), 引来了卓文君的注意。而卓文君对司马相如也是仰慕已久。两人一见如故。于是当天晚上卓文 君背着父亲卓王孙,随司马相如私奔了。 《孔雀东南飞》的时代,那些有关节操的舆论没有左右当时的现实生活,正因为这样,刘 兰芝被婆婆逼遣归家之后,才会发生太守、县令接踵遣媒议婚之事。这是现实基础。 ②在艺术表现上?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呢? A、课文中有哪个地方对刘兰芝的外貌作正面描写?第9小节。那么这个求婚的情节对刘 兰芝的外貌和人品作了什么描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有什么差别?(以《陌上桑》 为例简单说明。) B、很有地位的这些人接踵而来向刘兰芝求婚,这一情节跟前面的被遣回家形成对比,侧 面衬托出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突出刘兰芝的无辜被遣,也侧面衬托出焦母的专断无 知。这是艺术表现上在作用。 ③这一个情节的出现,也是人们美好意愿的反映。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逐 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所扼杀的女子肯定大有人在,这些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 因此,同处于被压迫的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地渗透了自己的感情。《孔雀 东南飞》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在传唱过程中再创造,加入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孔雀东南飞》中还有一个情节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体现,并且跟这个求婚再嫁的情节不同 的是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是哪一个情节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是怎样的?化 蝶。《孔雀东南飞》跟《梁祝》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刘焦二人合葬后变成鸟。这在现实中 是不可能出现的情节,在诗中却出现了,那么这同样也是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2、那我们总结一下,刘兰芝有哪些美好品质呢? 才貌双全、重情重义、不慕荣华富贵、坚贞执着、勇敢聪明, 3、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刘兰芝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呢? 我们先想想什么是悲剧呢?自杀就是悲剧吗?如果卖国贼、汉奸、无能的执政者自杀算不 算悲剧?不算。不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不能带给人们震撼的力量。为什么不能。因为他们是假 恶、丑的代表,是无价值的代表。他们的毁灭甚至给人们带来快感。某市一个纪委书记江锦春 被告贪污后,当地的民众是如何庆祝的呢?是燃放烟花,放礼炮来热烈庆祝而什么是悲剧呢?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补充一下,是把真善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 现在我们能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要浓墨重彩地描写刘兰芝的美?为了创作悲剧美。刘兰芝越好, 悲剧就越感人 4、焦仲卿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从第三节的“堂上启阿母”,第5节的“长跪告”、阿母 “槌床便大怒”之后就“默无声”,退而劝兰芝,可见他既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并且有幻想。 到最后第25小节听说兰芝改嫁,他声言要自杀。而听说兰芝死后,他自己也上吊自杀。这个软 弱的书生终于走上了反抗道路。他跟兰芝一样是忠于爱情,对不合理的封建家长制度充满着反 叛的精神。因此他也是一个美的人物。但他并不是那么完美,一开始也有软弱的毛病,他是经 过一些事情,经过一番心理斗争,经过一些挣扎才走上这条抗争的道路的,他的性格心理并不 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他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 像焦仲卿这样痴情、忠于爱情的男子在现代还有吗?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但是,据调查发 现,现代情人相约殉情自杀时,男子往往选择逃避。最终死的往往只有女子。比如张国荣和梅 艳芳演的电影《胭脂扣》里的发生在民国期间的故事就是这样。男女两人的爱情遭到男方反对, 于是两人相约吞食大量鸦片自杀,可是当女的吃鸦片之后,男的并没有把全部的鸦片吃下去, 他还没有死的决心。于是女的自杀成功,男的获救,没死。电视新闻偶尔也会报道这一类新闻
9 如汉朝,有个叫朱买臣的人,家里很穷,老婆因嫌他穷而离开他嫁给另一个人。朱买臣到 五十岁时,被举荐后任命为太守。快到任时,地方官巴结他,让民工去修道路迎接。朱买臣原 妻的后夫也是个民工,正在干活。他老婆给老公送饭,看见新太守原来就是前夫朱买臣。 西汉有名的才女卓文君丈夫刚死去,大文豪司马相如作为卓文君的父亲的客人参加了卓府 的宴会,宴会上,司马相如弹奏一曲古琴曲《凤求凰》(凤是雄性的凤凰,凰是雌性的凤凰鸟), 引来了卓文君的注意。而卓文君对司马相如也是仰慕已久。两人一见如故。于是当天晚上卓文 君背着父亲卓王孙,随司马相如私奔了。 《孔雀东南飞》的时代,那些有关节操的舆论没有左右当时的现实生活,正因为这样,刘 兰芝被婆婆逼遣归家之后,才会发生太守、县令接踵遣媒议婚之事。这是现实基础。 ②在艺术表现上?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呢? A、课文中有哪个地方对刘兰芝的外貌作正面描写?第 9 小节。那么这个求婚的情节对刘 兰芝的外貌和人品作了什么描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有什么差别?(以《陌上桑》 为例简单说明。) B、很有地位的这些人接踵而来向刘兰芝求婚,这一情节跟前面的被遣回家形成对比,侧 面衬托出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突出刘兰芝的无辜被遣,也侧面衬托出焦母的专断无 知。这是艺术表现上在作用。 ③这一个情节的出现,也是人们美好意愿的反映。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逐 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所扼杀的女子肯定大有人在,这些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 因此,同处于被压迫的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地渗透了自己的感情。《孔雀 东南飞》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在传唱过程中再创造,加入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孔雀东南飞》中还有一个情节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体现,并且跟这个求婚再嫁的情节不同 的是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是哪一个情节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是怎样的?化 蝶。《孔雀东南飞》跟《梁祝》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刘焦二人合葬后变成鸟。这在现实中 是不可能出现的情节,在诗中却出现了,那么这同样也是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2、那我们总结一下,刘兰芝有哪些美好品质呢? 才貌双全、重情重义、不慕荣华富贵、坚贞执着、勇敢聪明。 3、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刘兰芝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呢? 我们先想想什么是悲剧呢?自杀就是悲剧吗?如果卖国贼、汉奸、无能的执政者自杀算不 算悲剧?不算。不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不能带给人们震撼的力量。为什么不能。因为他们是假、 恶、丑的代表,是无价值的代表。他们的毁灭甚至给人们带来快感。某市一个纪委书记江锦春 被告贪污后,当地的民众是如何庆祝的呢?是燃放烟花,放礼炮来热烈庆祝.而什么是悲剧呢?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补充一下,是把真善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 现在我们能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要浓墨重彩地描写刘兰芝的美?为了创作悲剧美。刘兰芝越好, 悲剧就越感人。 4、焦仲卿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从第三节的“堂上启阿母” ,第 5 节的“长跪告”、阿母 “槌床便大怒”之后就“默无声”,退而劝兰芝,可见他既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并且有幻想。 到最后第 25 小节听说兰芝改嫁,他声言要自杀。而听说兰芝死后,他自己也上吊自杀。这个软 弱的书生终于走上了反抗道路。他跟兰芝一样是忠于爱情,对不合理的封建家长制度充满着反 叛的精神。因此他也是一个美的人物。但他并不是那么完美,一开始也有软弱的毛病,他是经 过一些事情,经过一番心理斗争,经过一些挣扎才走上这条抗争的道路的,他的性格心理并不 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他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 像焦仲卿这样痴情、忠于爱情的男子在现代还有吗?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但是,据调查发 现,现代情人相约殉情自杀时,男子往往选择逃避。最终死的往往只有女子。比如张国荣和梅 艳芳演的电影《胭脂扣》里的发生在民国期间的故事就是这样。男女两人的爱情遭到男方反对, 于是两人相约吞食大量鸦片自杀,可是当女的吃鸦片之后,男的并没有把全部的鸦片吃下去, 他还没有死的决心。于是女的自杀成功,男的获救,没死。电视新闻偶尔也会报道这一类新闻

什么炸药啦,上吊啦,尽管是在女方的监督下,但最终死的总是只有女的一方。像焦仲卿,妻 子早已死去,没有人监督他一定要自杀,仅仅是跟妻子一个口头的约定,他就随妻子而去了。 可见他当时的心情是何等沉重,他的心是何等绝望,他对刘兰芝的感情是何等之深。但我想, 也许他还怀有对兰芝一丝丝的愧疚。在他这里,他可能会想到:正是由于他的软弱和对现实不 切实际的幻想和期望,才使兰芝走到了这一步;正是他对刘兰芝的处境的不了解,对刘兰芝心 意的误解和尖酸刻薄的话语,才使刘兰芝不可挽回地走上这条不归路。也许正是绝望、失落加 上愧疚,使他终于走上这条自杀的道路,使他终于表达了对封建家长制的强烈控诉 5、那么,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最先造成这个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是 哪一个?是焦母。那么可见这悲剧的起因是婆媳关系不和谐。诗歌里面有没有提到具体的原因?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为什么焦母要故意找茬?兰芝自己知不知道?不知道。因为她说 “共事二三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大家能不能帮刘兰芝分析分析?有可能是焦母 嫌兰芝挣钱不够厉害。也有可能是因为兰芝没有生育。对不对?想想看兰芝和仲卿结婚了两三 年了,仲卿又是家中的独子。焦母可能就是着急了。兰芝没有如焦母期望的那样给她生下孙子, 所以,她可能也是由此产生了对兰芝的厌恶。于是焦母把刘、焦两人硬生生拆开。而刘兰芝家 长的逼嫁,进一步激化了矛盾,造成更大的悲剧。那么概括来说,造成这个悲剧的都是刘兰芝 和焦仲卿的什么人?焦母、刘母、刘兄他们都是封建家长。他们对焦、刘两人的爱情的蛮横干 涉、蛮横对待,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的发生。 6、摧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封建家长有哪些?焦母、刘兄和刘母。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7、先看看焦母。她对仲卿软硬兼施,一方面是恶语威胁,另一方面是妤言哄骗。她以家长 的绝对权威极端蛮横地拆散了刘、焦夫妇两人,对刘、焦两人的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 为一个封建家长,焦母成为摧残青年的典型。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 弊端。 8、再看刘兄,第20小节里面。刘兰芝的哥哥在听说了媒人说媒的事之后,他有什么态度? 他是不是首先考虑妹妹的感情?不是。他首先考虑的是这来说媒的男方的地位和身份。接下来 他考虑的是如果妹妹不乘机嫁掉的话可能以后要在娘家赖着不走。充分写出刘兄的冷酷、势利 性情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9、相对于焦母和刘兄来说,刘母的形象更为丰满一些。刘母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当刘兰芝被遣回家的时候,她作何反应的呢?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 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译文:母亲拍着手大吃一惊,想不到你 会自己回来。“我十三岁教你织布,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学会弹奏箜篌,十六岁让你 懂得礼节规矩,十七岁打发你出嫁,总以为不会有什么过失。你今天犯了什么过错,娘家不接 你就自己回来呢?”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译文:兰芝惭愧地回答母亲:“女儿实在没有什 么过错”,母亲十分悲伤。 从这一部分内容来看,刘母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她跟天下所有母亲一样,望女成凤,从小 就对刘兰芝进行各种培养,包括生产技能艺术熏陶和道德熏陶。当她所苦心培育的女儿兰芝让 她的期望落空的时候,她非常非常伤心。当十几天后媒人前来求婚的时候,刘母似乎看到了 线希望。她对女儿说:“汝可去应之”。译文:你可以自己去应付他。 当女儿含着泪说:“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 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译文:兰芝当初回家时,仲卿再三嘱咐我,我们立誓永不分离。今 日如果违背情义,恐怕这件事不妥当。还是回绝来做媒的人吧,以后慢慢再谈这件事。 母亲便告诉媒人说:“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 讯,不得便相许”。译文:我们贫贱人家有这个女儿,刚出嫁就被体弃回到娘家。不能做小官吏 的媳妇,哪里配得上贵公子呢?希望你多方面去打听,我们不能答应你 可见一开始,刘母对兰芝还是比较宽容的
10 什么炸药啦,上吊啦,尽管是在女方的监督下,但最终死的总是只有女的一方。像焦仲卿,妻 子早已死去,没有人监督他一定要自杀,仅仅是跟妻子一个口头的约定,他就随妻子而去了。 可见他当时的心情是何等沉重,他的心是何等绝望,他对刘兰芝的感情是何等之深。但我想, 也许他还怀有对兰芝一丝丝的愧疚。在他这里,他可能会想到:正是由于他的软弱和对现实不 切实际的幻想和期望,才使兰芝走到了这一步;正是他对刘兰芝的处境的不了解,对刘兰芝心 意的误解和尖酸刻薄的话语,才使刘兰芝不可挽回地走上这条不归路。也许正是绝望、失落加 上愧疚,使他终于走上这条自杀的道路,使他终于表达了对封建家长制的强烈控诉。 5、那么,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最先造成这个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是 哪一个?是焦母。那么可见这悲剧的起因是婆媳关系不和谐。诗歌里面有没有提到具体的原因?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为什么焦母要故意找茬?兰芝自己知不知道?不知道。因为她说 “共事二三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大家能不能帮刘兰芝分析分析?有可能是焦母 嫌兰芝挣钱不够厉害。也有可能是因为兰芝没有生育。对不对?想想看兰芝和仲卿结婚了两三 年了,仲卿又是家中的独子。焦母可能就是着急了。兰芝没有如焦母期望的那样给她生下孙子, 所以,她可能也是由此产生了对兰芝的厌恶。于是焦母把刘、焦两人硬生生拆开。而刘兰芝家 长的逼嫁,进一步激化了矛盾,造成更大的悲剧。那么概括来说,造成这个悲剧的都是刘兰芝 和焦仲卿的什么人?焦母、刘母、刘兄他们都是封建家长。他们对焦、刘两人的爱情的蛮横干 涉、蛮横对待,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的发生。 6、摧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封建家长有哪些?焦母、刘兄和刘母。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7、先看看焦母。她对仲卿软硬兼施,一方面是恶语威胁,另一方面是好言哄骗。她以家长 的绝对权威极端蛮横地拆散了刘、焦夫妇两人,对刘、焦两人的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 为一个封建家长,焦母成为摧残青年的典型。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 弊端。 8、再看刘兄,第 20 小节里面。刘兰芝的哥哥在听说了媒人说媒的事之后,他有什么态度? 他是不是首先考虑妹妹的感情?不是。他首先考虑的是这来说媒的男方的地位和身份。接下来 他考虑的是如果妹妹不乘机嫁掉的话可能以后要在娘家赖着不走。充分写出刘兄的冷酷、势利。 性情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9、相对于焦母和刘兄来说,刘母的形象更为丰满一些。刘母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当刘兰芝被遣回家的时候,她作何反应的呢?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 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译文:母亲拍着手大吃一惊,想不到你 会自己回来。“我十三岁教你织布,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学会弹奏箜篌,十六岁让你 懂得礼节规矩,十七岁打发你出嫁,总以为不会有什么过失。你今天犯了什么过错,娘家不接 你就自己回来呢?”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译文:兰芝惭愧地回答母亲:“女儿实在没有什 么过错”,母亲十分悲伤。 从这一部分内容来看,刘母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她跟天下所有母亲一样,望女成凤,从小 就对刘兰芝进行各种培养,包括生产技能艺术熏陶和道德熏陶。当她所苦心培育的女儿兰芝让 她的期望落空的时候,她非常非常伤心。当十几天后媒人前来求婚的时候,刘母似乎看到了一 线希望。她对女儿说:“汝可去应之”。译文:你可以自己去应付他。 当女儿含着泪说:“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 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译文:兰芝当初回家时,仲卿再三嘱咐我,我们立誓永不分离。今 日如果违背情义,恐怕这件事不妥当。还是回绝来做媒的人吧,以后慢慢再谈这件事。 母亲便告诉媒人说:“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 讯,不得便相许”。译文:我们贫贱人家有这个女儿,刚出嫁就被体弃回到娘家。不能做小官吏 的媳妇,哪里配得上贵公子呢?希望你多方面去打听,我们不能答应你。 可见一开始,刘母对兰芝还是比较宽容的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孔雀东南飞》课堂实录_孔雀东南飞.doc
- 《孔雀东南飞》训练学案_孔雀东南飞.doc
-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归纳ppt课件.ppt
- 《孔雀东南飞》测试练习题_古代诗歌鉴赏.doc
- 《孔雀东南飞》教案9.doc
- 《孔雀东南飞》教学案.doc
- 《孔雀东南飞》导学案.doc
- 《孔雀东南飞》导学案.doc
- 《孔雀东南飞》导学案3.doc
- 《孔雀东南飞》导学案2_孔雀东南飞.doc
- 《孔雀东南飞》学案_学习目标.doc
- 《孔雀东南飞》另类解读_焦仲卿杀妻说.doc
- 《孔雀东南飞》——“兰芝情操、五言读写”之课例_孔雀东南飞.doc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60页).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55页)2.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54页).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43页).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40页).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36页).ppt
- 《孔雀东南飞》ppt课件(33页).ppt
-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ppt课件2_字之初,本为画1.ppt
-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ppt课件3_字之初,本为画.ppt
-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ppt课件4_字之初_本为画:汉字的起源课件4.ppt
-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ppt课件5.ppt
-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同步练习_字之初.doc
-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案2_神奇的汉字.doc
- 《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ppt课件1_《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ppt
- 《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ppt课件2_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ppt
- 《字典大楼》ppt课件1_字典大楼(1).ppt
- 《字典大楼》ppt课件2_字典大楼(2).ppt
- 《字典大楼》ppt课件3_字典大楼.ppt
- 《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ppt课件.ppt
- 《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ppt课件2.ppt
- 《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ppt课件3_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ppt
- 《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ppt课件4_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ppt
- 《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导学案2_2.1 字音档案 汉字的注音方法整体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
- 《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教学设计2_字音档案.doc
- 《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教案2_第一节_字音档案.doc
- 《孙中山破陋习》ppt课件1_公开课《孙中山破陋习》.ppt
- 《孙中山破陋习》ppt课件2_苏教版三上24孙中山破陋习公开课.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