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神经系统实验_实验三十四 兔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2
文件大小:106.69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神经系统实验_实验三十四 兔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实验三十四兔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日的和原理 皮层诱发电位( evoked corticalpotentia1)是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受刺激 的部位可以是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导途径上的任何一点。由于皮层时刻都在活动着并产生 自发脑电波,因此皮层诱发电位时常出现在自发脑电波的背景上。鉴于自发脑电越低,诱发电位就 越清楚,因而经常使用深度麻醉方法来压低自发脑电而突出诱发电位。诱发电位技术较早就被应用 于感觉系统的电生理研究,在感觉机能的中枢定位、连接及投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近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出现了对诱发电位的叠加与平均技术,可以在人的颅外头皮上 记录出清醒状态下的诱发电位,从而使得诱发电位在临床诊断方面获得了应用 常见的皮层诱发电位有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等。各种诱发电位均 有其一定的形式。在动物皮层相应的感觉区表面引出的体感诱发电位,可分为两部分:一为主反 应,另一为后发放。主反应的出现与刺激有锁时( time locked)关系,即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刺 激同一部位,在同一引导区域出现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是稳定不变的。家兔体感皮层诱发电位的潜伏 期一般为5^12ms。主反应是一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正向波比较恒定。后发放尾随主反应之后,为 系列正向的周期性电位变化,其周期节律一般为8^12次/秒。后发放是否出现及其持续时间的久 暂,取决于刺激强度与麻醉状态。一般来说刺激强度大,而麻醉程度浅时,后发放易于出现,且持 续时间较长 本实验的目的是:用电脉冲刺激家兔坐骨神经,在其皮层的相应代表区记录诱发电位,以观察 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基本特征,并了解记录诱发电位的方法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器材和用品示波器、前置放大器、刺激器、马蹄形兔头固定器、电极操纵器(三向推进 器)、皮层引导电极(直径为lm的银丝,头端呈球形,又称银球电极)、保护电极、哺乳类动物手 术器械一套、兔颅骨钻(或牙钻)、骨钳、20ml注射器及针头、骨蜡、液体石蜡、1%氯醛糖和10%氨 基甲酸乙酯混合液(lg氯醛糖加10g氨基甲酸乙酯再加水至100m1,加热溶解) 四、方法与步骤 1.麻醉抽取1%氯醛糖和10%氨基甲酸乙酯混合液,按45ml/kg体重的剂量(每公斤体重为 40~50mg氯醛糖+400~500mg氨基甲酸乙酯),由兔耳缘静脉注射进行麻醉。实验中可按需要作皮下注 射追加麻醉药(0.5ml/kg/h),麻醉深度以维持呼吸在20~24次/分钟,皮层自发脑电很小为宜。 2.手术 (1)行气管插管术。 (2)分离坐骨神经,安放刺激电极。剪去右侧大腿背外侧的毛,于大腿中部纵行切开皮肤,用止 血钳钝性分离股二头肌与半腱肌,在深部即可找到粗大、色白的坐骨神经,将保护电极安放在坐骨 神经上,并覆盖一温热的液体石蜡棉条,然后锁定保护电极,并把切口皮肤用止血钳夹闭

实验三十四 兔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一、目的和原理 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potential)是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受刺激 的部位可以是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导途径上的任何一点。由于皮层时刻都在活动着并产生 自发脑电波,因此皮层诱发电位时常出现在自发脑电波的背景上。鉴于自发脑电越低,诱发电位就 越清楚,因而经常使用深度麻醉方法来压低自发脑电而突出诱发电位。诱发电位技术较早就被应用 于感觉系统的电生理研究,在感觉机能的中枢定位、连接及投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近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出现了对诱发电位的叠加与平均技术,可以在人的颅外头皮上 记录出清醒状态下的诱发电位,从而使得诱发电位在临床诊断方面获得了应用。 常见的皮层诱发电位有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等。各种诱发电位均 有其一定的形式。在动物皮层相应的感觉区表面引出的体感诱发电位,可分为两部分:一为主反 应,另一为后发放。主反应的出现与刺激有锁时(timelocked)关系,即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刺 激同一部位,在同一引导区域出现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是稳定不变的。家兔体感皮层诱发电位的潜伏 期一般为5~12ms。主反应是一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正向波比较恒定。后发放尾随主反应之后,为 一系列正向的周期性电位变化,其周期节律一般为8~12次/秒。后发放是否出现及其持续时间的久 暂,取决于刺激强度与麻醉状态。一般来说刺激强度大,而麻醉程度浅时,后发放易于出现,且持 续时间较长。 本实验的目的是:用电脉冲刺激家兔坐骨神经,在其皮层的相应代表区记录诱发电位,以观察 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基本特征,并了解记录诱发电位的方法。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器材和用品示波器、前置放大器、刺激器、马蹄形兔头固定器、电极操纵器(三向推进 器)、皮层引导电极(直径为1mm的银丝,头端呈球形,又称银球电极)、保护电极、哺乳类动物手 术器械一套、兔颅骨钻(或牙钻)、骨钳、20ml注射器及针头、骨蜡、液体石蜡、1%氯醛糖和10%氨 基甲酸乙酯混合液(1g氯醛糖加10g氨基甲酸乙酯再加水至100ml,加热溶解)。 四、方法与步骤 1.麻醉抽取1%氯醛糖和10%氨基甲酸乙酯混合液,按4~5ml/kg体重的剂量(每公斤体重为 40~50mg氯醛糖+400~500mg氨基甲酸乙酯),由兔耳缘静脉注射进行麻醉。实验中可按需要作皮下注 射追加麻醉药(0.5ml/kg/h),麻醉深度以维持呼吸在20~24次/分钟,皮层自发脑电很小为宜。 2.手术 ⑴行气管插管术。 ⑵分离坐骨神经,安放刺激电极。剪去右侧大腿背外侧的毛,于大腿中部纵行切开皮肤,用止 血钳钝性分离股二头肌与半腱肌,在深部即可找到粗大、色白的坐骨神经,将保护电极安放在坐骨 神经上,并覆盖一温热的液体石蜡棉条,然后锁定保护电极,并把切口皮肤用止血钳夹闭

(3)暴露大脑皮层。将兔头固定于马蹄形固定器上,剪去头顶部的毛,沿头顶正中线纵行切开头 皮约4cm,用刀柄钝性分离骨膜,清楚暴露颅骨骨缝。在冠状缝后缘,矢状缝左旁lcm处,用兔颅骨 钻钻开颅骨,用骨钳仔细扩大创口,前至冠状缝前5mm处,后至人字缝前缘,右至矢状缝旁,暴露两 侧大脑皮层。注意勿伤及正中线血管及硬脑膜。骨缝出血可用骨蜡封闭。 3.连接实验装置,调节仪器参数。皮层引导电极的尾端接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前置放大器的 输出接示波器的Y轴输入。刺激器的输出接保护电极。前置放大器的时间常数(输入选择)选0.11 秒、高频滤波选ⅠkHz。示波器用外触发扫描,扫描速度调至10ms/cm。放大总灵敏度调至 0.lmV/cm。刺激器输出刺激的频率为1Hz,波宽为0.1~0.2ms,经隔离输出,强度以引起右后肢随刺 激微动为宜。 将皮层引导电极装在三向推进器上,参考电极夹在头皮切口边缘上,并将动物妥善接地 4实验观察 (1)观察体感区皮层的自发脑电 将示波器的扫描方式转变为连续扫描状态,移动三向推进尺,使引导电极的银球轻轻接触已暴 露的体感区皮层,在示波器上即可显示出自发脑电,观察其波形特点。 (2)引导并观察诱发电位 将示波器的扫描方式转变为外触发扫描状态,使扫描与刺激器的输出同步。开动刺激器,使受 刺激的右后肢随刺激而微动,观察示波器上是否出现诱发电位。如诱发电位不明显,可移动引导电 极的位置,寻找出较大且稳定的诱发电位 观察诱发电位的波形特征,识别刺激伪迹,测量主反应的正波峰(向下)及负波峰(向上)的 潜伏期和幅度。 改变刺激强度,观察诱发电位的变化。 五、注意事项 1.开颅时要特别注意勿损伤中线血管及脑组织。 2.引导电极的银球以轻轻接触皮层为宜,压得太重,可影响记录。在改变引导部位时,为避免 损伤脑组织,需先旋起电极,使之离开皮层,然后再移动电极位置。 3.仪器和动物应良好接地,以排除干扰。 4本实验的引导电极在皮层硬脑膜外,也可剪去硬脑膜,将银球直接放置在皮层表面。 六、要求 引导出体感诱发电位,观察其波形特征,并测量出主反应的正波峰(向下)及负波峰(向上) 的潜伏期和幅度。 七、思考题 临床上检测皮层诱发电位的诊断意义是什么?

⑶暴露大脑皮层。将兔头固定于马蹄形固定器上,剪去头顶部的毛,沿头顶正中线纵行切开头 皮约4cm,用刀柄钝性分离骨膜,清楚暴露颅骨骨缝。在冠状缝后缘,矢状缝左旁1cm处,用兔颅骨 钻钻开颅骨,用骨钳仔细扩大创口,前至冠状缝前5mm处,后至人字缝前缘,右至矢状缝旁,暴露两 侧大脑皮层。注意勿伤及正中线血管及硬脑膜。骨缝出血可用骨蜡封闭。 3.连接实验装置,调节仪器参数。皮层引导电极的尾端接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前置放大器的 输出接示波器的Y轴输入。刺激器的输出接保护电极。前置放大器的时间常数(输入选择)选0.1~1 秒、高频滤波选1 kHz。示波器用外触发扫描,扫描速度调至10ms/cm。放大总灵敏度调至 0.1mV/cm。刺激器输出刺激的频率为1Hz,波宽为0.1~0.2ms,经隔离输出,强度以引起右后肢随刺 激微动为宜。 将皮层引导电极装在三向推进器上,参考电极夹在头皮切口边缘上,并将动物妥善接地。 4.实验观察 ⑴观察体感区皮层的自发脑电 将示波器的扫描方式转变为连续扫描状态,移动三向推进尺,使引导电极的银球轻轻接触已暴 露的体感区皮层,在示波器上即可显示出自发脑电,观察其波形特点。 ⑵引导并观察诱发电位 将示波器的扫描方式转变为外触发扫描状态,使扫描与刺激器的输出同步。开动刺激器,使受 刺激的右后肢随刺激而微动,观察示波器上是否出现诱发电位。如诱发电位不明显,可移动引导电 极的位置,寻找出较大且稳定的诱发电位。 观察诱发电位的波形特征,识别刺激伪迹,测量主反应的正波峰(向下)及负波峰(向上)的 潜伏期和幅度。 改变刺激强度,观察诱发电位的变化。 五、注意事项 1.开颅时要特别注意勿损伤中线血管及脑组织。 2.引导电极的银球以轻轻接触皮层为宜,压得太重,可影响记录。在改变引导部位时,为避免 损伤脑组织,需先旋起电极,使之离开皮层,然后再移动电极位置。 3.仪器和动物应良好接地,以排除干扰。 4.本实验的引导电极在皮层硬脑膜外,也可剪去硬脑膜,将银球直接放置在皮层表面。 六、要求 引导出体感诱发电位,观察其波形特征,并测量出主反应的正波峰(向下)及负波峰(向上) 的潜伏期和幅度。 七、思考题 临床上检测皮层诱发电位的诊断意义是什么?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