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神经系统实验_实验三十六 视力的测定
实验三十六视力的测定 、目的和原理 视力也称视敏度( visual acuity),是指眼睛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也即分辨最小物像 的能力。它反映了眼底黄斑部中央凹功能的优劣。如图12-35-1,物体AB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 小,须由物体AB两端引出的线,经过眼球内的结点N所决定,A点结像在视网膜a点,B点结像在 视网膜b点,αb即物像之大小。由图36-1可以看出,如果物体増大,则物像也随之増大;如果物 体不变,只是将其移近眼睛,则物像也同样增大。由此得出:物像的大小,既取决于物体本身 的大小,还取决于物体与眼睛的距离。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出:物像的大小决定于角ANB(它和 №b是对顶角),它被称之为视角。也就是说物像的大小决定于视角。 n 15—米515 20 图36-1简化眼及其成像示意图 n节点AB物体(观测目标)ab倒立的物像角anb或AnB视角 检査证明,正常人眼即使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如果视网膜上的成像小于5μ皿,一般就不能引 起清晰的视觉。对视网膜的进一步硏究使我们知道,要清楚地辨别两点,只有当两点在视网膜上的 像有相当的距离,即至少有两个感光单位被兴奋,而且这两个兴奋单位之间至少要被一个未兴奋单 位所分开。人眼一般所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物像)的大小,大致相当于视网膜中央凹处一个视锥 细胞的平均直径(约为5μm,但有些视锥的直径可小于2μm)。这说明正常人的视力有一个限度, 要表示这个限度,只能用人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物像)的大小来表示,而不能用所能看清的 物体的大小来表示。正常人的眼睛观测两点当视角为1分时,在视网膜上两点的成像距离约为5um, 即可将两点清楚辨认。因此规定,当视角为1分时,能分辨两个可视点或看清楚细致形象的视力为正 常视力,并规定其视力为1.0 视力表就是依据视角的原理制定的,常用的国际视力表有12行视标,是按距离远近次序,由上 而下排列的。第1行的最大视标应于50m的距离处为正常眼所辨认,此时,视标每一笔划两边发出 的光线在眼球形成的视角为1分。第10行视标则为5皿,当受检眼在距视力表5m处注视第10行视标时, 该行视标每一笔划两边发出的光线在眼球形成的视角也是1分。若某人在距视力表5m处方可辨认清楚 第1行最大视标时,根据公式: 受检眼视力:正常视力=受检眼辨认视标的最远距离:正常视力辨认视标的最远距离可推知 其视力为0.1。视力表上每行视标左边的数字,都是依据上式推算出来的,即表示在5m距离处,能够 辨认清楚该行视标时,被测眼的视力
实验三十六 视力的测定 一、目的和原理 视力也称视敏度(visual acuity),是指眼睛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也即分辨最小物像 的能力。它反映了眼底黄斑部中央凹功能的优劣。如图12-35-1,物体AB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 小,须由物体AB两端引出的线,经过眼球内的结点N所决定,A点结像在视网膜a点,B点结像在 视网膜b点,ab即物像之大小。由图36-1可以看出,如果物体增大,则物像也随之增大;如果物 体不变,只是将其移近眼睛,则物像也同样增大。由此得出:物像的大小,既取决于物体本身 的大小,还取决于物体与眼睛的距离。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出:物像的大小决定于角ANB(它和 aNb是对顶角),它被称之为视角。也就是说物像的大小决定于视角。 图36-1 简化眼及其成像示意图 n 节点 AB 物体(观测目标) ab 倒立的物像角anb或AnB 视角 检查证明,正常人眼即使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如果视网膜上的成像小于5μm,一般就不能引 起清晰的视觉。对视网膜的进一步研究使我们知道,要清楚地辨别两点,只有当两点在视网膜上的 像有相当的距离,即至少有两个感光单位被兴奋,而且这两个兴奋单位之间至少要被一个未兴奋单 位所分开。人眼一般所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物像)的大小,大致相当于视网膜中央凹处一个视锥 细胞的平均直径(约为5μm,但有些视锥的直径可小于2μm)。这说明正常人的视力有一个限度, 要表示这个限度,只能用人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物像)的大小来表示,而不能用所能看清的 物体的大小来表示。正常人的眼睛观测两点当视角为1分时,在视网膜上两点的成像距离约为5μm, 即可将两点清楚辨认。因此规定,当视角为1分时,能分辨两个可视点或看清楚细致形象的视力为正 常视力,并规定其视力为1.0。 视力表就是依据视角的原理制定的,常用的国际视力表有12行视标,是按距离远近次序,由上 而下排列的。第1行的最大视标应于 50m的距离处为正常眼所辨认,此时,视标每一笔划两边发出 的光线在眼球形成的视角为1分。第10行视标则为5m,当受检眼在距视力表5m处注视第10行视标时, 该行视标每一笔划两边发出的光线在眼球形成的视角也是1分。若某人在距视力表5m处方可辨认清楚 第1行最大视标时,根据公式: 受检眼视力:正常视力= 受检眼辨认视标的最远距离:正常视力辨认视标的最远距离可推知 其视力为0.1。视力表上每行视标左边的数字,都是依据上式推算出来的,即表示在5m距离处,能够 辨认清楚该行视标时,被测眼的视力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使用视力表测定视力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对象人 三、器材和用品视力表、遮眼板、指示棒、米尺 四、方法与步骤 1.将视力表挂在光线充足而均匀的墙上,受试者站立或坐在距表5m处,使表上的第10行视标与 受检者的眼睛在同一高度。 2.受检者用遮眼板遮住一眼,用另一眼看视力表,按主检者的指点说出所指视标的特征。先从 表的上端开始,依次向下测试,直至受检者所能辨认清楚的最小视标为止,该行视标前所注的数字 即为被检眼的视力。若受检者对第一行视标也不能辨认清楚,则需令受检者向前移动,直至能辨认 清楚第一行视标为止,测量受检者与视力表的距离,再按上述公式推算出其视力。 3.用同样的方法检测另一只眼的视力。 五、要求 1.测出实验小组内每位同学的视力 2.掌握测定视力的原理 附:对数视力表简介 国际视力表以5m远作为基本检查距离,在该距离处,第10行视标形成的视角为1分,视力定为 1.0,第一行视标形成的视角为10分,视力定为0.1;在表上还列出相当于视力为0.2至0.9时的逐步 减小的视标图形。但国际视力表上对这些图形的大小设计是有缺点的,如相当于0.2视力的图形比 0.1视力的图形小1/2,而相当于视力为1.0的图形只比视力为0.9的图形小1/9。这种表示视力的方 法显然不利于临床上表示视力的改善程度,例如由原来0.9的视力改善为1.0,或由0.1的视力改善为 0.2,虽然视力都増加了0.1,但真正改善的程度并不一样,因而不能作为统计处理的数据。为了避 免这一缺点,我国学者缪天荣1966年设计了一种对数视力表。对数视力表把国际视力表上记为1.0的 正常视力记为5.0,而将视角为10分时的视力记为4.0,其间相当于视力为4.1、4.2、4.3直至4.9的 图形,各比上一排形成的视角小=1.259.倍,而l0g=0.1。这样,视力表上不论原来视力为何值, 改善程度的数值都具有同样的意义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使用视力表测定视力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对象人 三、器材和用品视力表、遮眼板、指示棒、米尺。 四、方法与步骤 1.将视力表挂在光线充足而均匀的墙上,受试者站立或坐在距表5m处,使表上的第10行视标与 受检者的眼睛在同一高度。 2.受检者用遮眼板遮住一眼,用另一眼看视力表,按主检者的指点说出所指视标的特征。先从 表的上端开始,依次向下测试,直至受检者所能辨认清楚的最小视标为止,该行视标前所注的数字 即为被检眼的视力。若受检者对第一行视标也不能辨认清楚,则需令受检者向前移动,直至能辨认 清楚第一行视标为止,测量受检者与视力表的距离,再按上述公式推算出其视力。 3.用同样的方法检测另一只眼的视力。 五、要求 1.测出实验小组内每位同学的视力。 2.掌握测定视力的原理。 附:对数视力表简介 国际视力表以 5m远作为基本检查距离,在该距离处,第10行视标形成的视角为1分,视力定为 1.0,第一行视标形成的视角为10分,视力定为0.1;在表上还列出相当于视力为0.2至0.9时的逐步 减小的视标图形。但国际视力表上对这些图形的大小设计是有缺点的,如相当于0.2视力的图形比 0.1视力的图形小1/2,而相当于视力为1.0的图形只比视力为0.9 的图形小1/9。这种表示视力的方 法显然不利于临床上表示视力的改善程度,例如由原来0.9的视力改善为1.0,或由0.1的视力改善为 0.2,虽然视力都增加了0.1,但真正改善的程度并不一样,因而不能作为统计处理的数据。为了避 免这一缺点,我国学者缪天荣1966年设计了一种对数视力表。对数视力表把国际视力表上记为1.0的 正常视力记为5.0 ,而将视角为10分时的视力记为4.0,其间相当于视力为4.1、4.2、4.3直至4.9的 图形,各比上一排形成的视角小=1.259...倍,而log=0.1。这样,视力表上不论原来视力为何值, 改善程度的数值都具有同样的意义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神经系统实验_实验三十五 人体脑电的观察.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神经系统实验_实验三十四 兔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神经系统实验_实验三十三 去大脑僵直.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神经系统实验_实验三十二 兔大脑皮层的运动机能定位.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神经系统实验_实验三十一 反射弧的分析.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泌尿实验_实验三十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消化实验_实验二十九 神经系统对消化管运动的调节.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消化实验_实验二十八 胰液和胆汁的分泌.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消化实验_实验二十七 大白鼠胃液分泌的调节.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消化实验_实验二十六 离体小肠平滑肌的运动.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循环实验_麻醉期间不良刺激对循环功能的影响.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循环实验_蛙心灌流.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循环实验_实验二十一 在体心脏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引导.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循环实验_实验二十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循环实验_实验十九 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循环实验_实验十八 人体心电图的描记.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循环实验_实验十七 心音的听诊和心率测定.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循环实验_实验十六 化学因素对心肌活动的影响.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循环实验_实验十五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循环实验_实验十四 心跳起源的分析.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神经系统实验_实验三十七 视觉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神经系统实验_实验三十八 破坏动物一侧迷路的效应.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神经系统实验_实验三十九 声音的传导途径.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神经系统实验_实验四十 豚鼠耳蜗电位的引导.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内分泌和生殖实验_实验四十三 肾上腺摘除动物的观察.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内分泌和生殖实验_实验四十四 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痉挛.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内分泌和生殖实验_实验四十五 妊娠诊断试验.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呼吸实验_实验二十三 肺通气功能的测定.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呼吸实验_实验二十四 胸内负压观察.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呼吸实验_实验二十五 呼吸运动的调节.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教学资源_生理学中英对照专业词汇.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教学资源_试题库_各章测试(含答案).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教学资源_生理学模拟试题(一,附答案).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教学资源_生理学模拟试题(二,附答案).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教学资源_生理学模拟试题(三,附答案).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教学资源_生理学模拟试题(四,附答案).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教学资源_生理学模拟试题(五,附答案).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教学资源_生理学模拟试题(六,附答案).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教学资源_生理学模拟试题(七,附答案).pdf
-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教学资源_生理学模拟试题(八,附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