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案例)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_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_案例3 “三线”建设的决策和实施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5
文件大小:22.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案例)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_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_案例3 “三线”建设的决策和实施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案例3“三线”建设的决策和实施 1964年4月25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提出一份报告,对我国经济建设如何防备 敌人突然袭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报告认为:“有些情况相当严重:(1)工业过于集中。 全国14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 (2)大城市人口多。全国有14个百万人口以上和25个50万至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大都在 沿海地区,防空问题尚无有效措施。(3)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 还缺乏应付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4)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 将酿成巨大灾害。报告建议由国务院组织一个专案小组,根据国家经济的可能情况,研究采 取一些可行的措施。”1 5月27日,毛泽东看到总参报告后,在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三五”计划初步设想时, 他找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彭真、罗瑞卿等人,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毛泽 东从存在着战争严重威胁的估计出发,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 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 防备敌人的入侵。他特别强调应该在四川的攀枝花建立钢铁生产基地。6月6日,在继续召 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明确指出:“只要帝国主义还存在,就有战争危险。我们不是帝国 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 毛泽东的这番话,引起与会同志的共鸣。大家一致拥护他的主张,认为应在加强农业生 产、解决人民吃穿用在同时,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自此,全国备战的气氛日 趋浓厚。 所谓一、二、三线,是按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和沿边疆的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 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三线分两大片,一是包括云、贵、川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及湘西、 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一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及豫西、晋西地 区的“西北三线”。“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省 区的腹地为“小三线”。 长达十余年的“三线”建设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64年至1968年,另一个 阶段为1969年至1973年。 第一阶段的“三线”建设,重点放在西南地区,采取沿海地区支援内地建设的方法,在 将一部分工厂、工程迁到内地的同时,对内地新建项目的建设由沿海地区抽调干部、工人和 技术人员来支援。形成全国人民支援“三线”建设的热潮。为了抢时间、争速度,立足早打、 大打,在建设中提出了“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多头齐进,建设迅速。许多工 作在沿海地区大城市的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离开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来到大西南深山 中□。由于当时提倡先建厂、后建家,“三线”工程中生活设施十分简陋,但是,广大职 1薄一波著:《若千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841-842页。 2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843页

案例 3 “三线”建设的决策和实施 1964 年 4 月 25 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提出一份报告,对我国经济建设如何防备 敌人突然袭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报告认为:“有些情况相当严重:(1)工业过于集中。 全国 14 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约 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和 52%的国防工业。 (2)大城市人口多。全国有 14 个百万人口以上和 25 个 50 万至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大都在 沿海地区,防空问题尚无有效措施。(3)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 还缺乏应付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4)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 将酿成巨大灾害。报告建议由国务院组织一个专案小组,根据国家经济的可能情况,研究采 取一些可行的措施。” 1 5 月 27 日,毛泽东看到总参报告后,在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三五”计划初步设想时, 他找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彭真、罗瑞卿等人,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毛泽 东从存在着战争严重威胁的估计出发,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 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 防备敌人的入侵。他特别强调应该在四川的攀枝花建立钢铁生产基地。6 月 6 日,在继续召 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明确指出:“只要帝国主义还存在,就有战争危险。我们不是帝国 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 2 毛泽东的这番话,引起与会同志的共鸣。大家一致拥护他的主张,认为应在加强农业生 产、解决人民吃穿用在同时,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自此,全国备战的气氛日 趋浓厚。 所谓一、二、三线,是按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和沿边疆的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 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三线分两大片,一是包括云、贵、川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及湘西、 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一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及豫西、晋西地 区的“西北三线”。“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省 区的腹地为“小三线”。 长达十余年的“三线”建设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 1964 年至 1968 年,另一个 阶段为 1969 年至 1973 年。 第一阶段的“三线”建设,重点放在西南地区,采取沿海地区支援内地建设的方法,在 将一部分工厂、工程迁到内地的同时,对内地新建项目的建设由沿海地区抽调干部、工人和 技术人员来支援。形成全国人民支援“三线”建设的热潮。为了抢时间、争速度,立足早打、 大打,在建设中提出了“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多头齐进,建设迅速。许多工 作在沿海地区大城市的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离开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来到大西南深山 中,。由于当时提倡先建厂、后建家,“三线”工程中生活设施十分简陋,但是,广大职 1 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第 1 版,第 841-842 页。 2 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第 1 版,第 843 页

工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克服困难,以高昂的斗志进行工作。 经过广大参建者的艰苦努力,1964年到1968年间,我国西南“三线”建设取得了重大 成就。在这期间先后开始了修筑贯通西南的川黔、成昆、贵昆、湘黔等几条重要铁路:新建、 扩建了攀枝花、包头、酒泉等大型钢铁基地和为国防服务的10个迁建、续建项目:在四川、 贵州、甘肃等地建设了一批为国防服务的石油、机械、电力项目。这就使得西南“三线”战 略大后方基地己初具规模。这期间,内地建设实际投资达611.15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 资的66.8%,其中“三线”地区的投资为482.43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52.7%。但在 取得这些成就的背后也应看到,这样大规模的建设造成了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人力、物力大 量浪费和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 第二阶段的“三线”建设,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特别是由于林彪集团的盲目建 设、搞“大规划”,因而,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损失浪费严重,出现问题较多。 1969年3月,苏联边防军入侵我国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制造了严重的流血事件。此 后又在新疆等地区制造了多起流血事件,严重威胁我国安全。中共中央认为,战争威胁更加 迫近,决定大力发展兵器工业、加速“三线”建设的步伐。1969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九 届一中全会上提出要准备打仗。中共九大之后,中共中央决定由部队管国防工业,在军委办 事组下,先后设立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及其相应办事机构。同时又对 一些国家机构进行调整,加强军队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林彪集团利 用手中的权力盲目扩大军工生产。同年11月,有各大军区司令员参加的会议决定,在1970 年把建立庞大国防工业体系的“大规划”全面铺开,形成全军、全民大办国防工业的局面。 这次会议制定的方案中仅兵器工业就要求3年内新建95个项目,改建扩建93个项目,总投 资估计需120亿元,新增职工约90万人。按照这些规划,1969年的国防费比1968年猛增 了34%,1970年和1971年又分别递增了15%和17%,形成由国防工业带动“三线”建设的又 一个高潮。 在这一时期,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除继续在西南地区外,又增加了湘西、鄂 西、豫西地区,同时,强调了在全国各地建设自己的小“三线”,要求各地区建立起自成体 系、自给自足的工农业和军事工业,提出了大办“五小”(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 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工业,解决自给自足。1970年,全国约有300个县、市办起了小钢 铁厂,约有90%的县建立了农机修造厂。到1975年,“五小”工业中的钢、原煤、水泥、 化肥年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6.8%、37.1%、58.8%和69%。“五小”工业虽然对发展国民 经济发挥了一些作用,但由于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生产效率不高,给地方经济发展留下 许多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 进入70年代前期,随着越南战争逐步结束和中美关系缓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 席位,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也因发生了林彪事件,开始批林整风,纠正了一些在 战争问题上的极左思潮。“三线”建设基本上不再投入新的项目,进入了搞好续建和配套工

工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克服困难,以高昂的斗志进行工作。 经过广大参建者的艰苦努力,1964 年到 1968 年间,我国西南“三线”建设取得了重大 成就。在这期间先后开始了修筑贯通西南的川黔、成昆、贵昆、湘黔等几条重要铁路;新建、 扩建了攀枝花、包头、酒泉等大型钢铁基地和为国防服务的 10 个迁建、续建项目;在四川、 贵州、甘肃等地建设了一批为国防服务的石油、机械、电力项目。这就使得西南“三线”战 略大后方基地已初具规模。这期间,内地建设实际投资达 611.15 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 资的 66.8%,其中“三线”地区的投资为 482.43 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 52.7%。但在 取得这些成就的背后也应看到,这样大规模的建设造成了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人力、物力大 量浪费和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 第二阶段的“三线”建设,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特别是由于林彪集团的盲目建 设、搞“大规划”,因而,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损失浪费严重,出现问题较多。 1969 年 3 月,苏联边防军入侵我国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制造了严重的流血事件。此 后又在新疆等地区制造了多起流血事件,严重威胁我国安全。中共中央认为,战争威胁更加 迫近,决定大力发展兵器工业、加速“三线”建设的步伐。1969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共九 届一中全会上提出要准备打仗。中共九大之后,中共中央决定由部队管国防工业,在军委办 事组下,先后设立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及其相应办事机构。同时又对 一些国家机构进行调整,加强军队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林彪集团利 用手中的权力盲目扩大军工生产。同年 11 月,有各大军区司令员参加的会议决定,在 1970 年把建立庞大国防工业体系的“大规划”全面铺开,形成全军、全民大办国防工业的局面。 这次会议制定的方案中仅兵器工业就要求 3 年内新建 95 个项目,改建扩建 93 个项目,总投 资估计需 120 亿元,新增职工约 90 万人。按照这些规划,1969 年的国防费比 1968 年猛增 了 34%,1970 年和 1971 年又分别递增了 15%和 17%,形成由国防工业带动“三线”建设的又 一个高潮。 在这一时期,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除继续在西南地区外,又增加了湘西、鄂 西、豫西地区,同时,强调了在全国各地建设自己的小“三线”,要求各地区建立起自成体 系、自给自足的工农业和军事工业,提出了大办“五小”(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 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工业,解决自给自足。1970 年,全国约有 300 个县、市办起了小钢 铁厂,约有 90%的县建立了农机修造厂。到 1975 年,“五小”工业中的钢、原煤、水泥、 化肥年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 6.8%、37.1%、58.8%和 69%。“五小”工业虽然对发展国民 经济发挥了一些作用,但由于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生产效率不高,给地方经济发展留下 许多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 进入 70 年代前期,随着越南战争逐步结束和中美关系缓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 席位,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也因发生了林彪事件,开始批林整风,纠正了一些在 战争问题上的极左思潮。“三线”建设基本上不再投入新的项目,进入了搞好续建和配套工

程的后期阶段。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时,国家计委在实行对外引进的“四三方案” 时,果断地提出了进口的设备大部分放在沿海,小部分放在内地的原则,指出:“沿海工业 发展得快一些,从长远看,对促进内地建设是有利的。”三线和沿海地区的建设开始得到并 重。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工作时,积极进行了三线建设的部署调整,尽可能地注意 纠正一些片面强调战备的偏差。他具体指出:“许多‘三线’的工厂,分散在农村,也应当 帮助附近的社队搞好农业生产。一个大厂就可以带动周围一片。”“文革”结束后,到1980 年,国家经济战略方针实行重大转变,“三线”建设基本结束。 在十余年的“三线”建设中,国家先后投入建设资金近2000亿元,形成工业固定资产 原值1400亿元,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000个,其中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近2000 个。这样大规模的建设工作使我国战略大后方的建设得到巨大发展,增强了国力,对维护我 国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三线”建设,使我国内地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在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使内地工业得到发展,缩短了与沿海地区的差距。由于 “三线”建设,我国西南等地区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筑成一批重要铁路、公路。以“三 线”工业建设为龙头,也促进了我国内地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总之,“三线” 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不但对当时的备战工作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经济此后 的发展发挥了深远的作用。 但是,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受一 些极左思潮的干扰,破坏严重。加上当时对国际形势的战争威胁看得过于严重,在建设中出 现了指标过高,要求过急,规模过大等问题,这就造成了建设规模战线太长、浪费严重、效 率太低等问题,在质量上有的也太粗。由于把备战放在第一位,许多企业建在深山,布局分 散,使生产组织困难。在建设中忽视职工生活设施的建设,对职工生活造成许多不便。“三 线”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就使得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出现失调,而且越来越严重,影响 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积累太高也影响了人民生活,造成人民生活欠账太多:由于强调内 地建设,对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进行技术改造很少,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 “三线”建设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资料来源 1.见文中注释。 2.魏宏运主编:《国史记事本末》(第四卷,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下),辽宁人民出版 社2003年1月第1版,第362-373页。 思考讨论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与党中央为什么要作出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 2.为什么说“三线”建设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而且对改善工业布局和

程的后期阶段。1972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时,国家计委在实行对外引进的“四三方案” 时,果断地提出了进口的设备大部分放在沿海,小部分放在内地的原则,指出:“沿海工业 发展得快一些,从长远看,对促进内地建设是有利的。”三线和沿海地区的建设开始得到并 重。1975 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工作时,积极进行了三线建设的部署调整,尽可能地注意 纠正一些片面强调战备的偏差。他具体指出:“许多‘三线’的工厂,分散在农村,也应当 帮助附近的社队搞好农业生产。一个大厂就可以带动周围一片。”“文革”结束后,到 1980 年,国家经济战略方针实行重大转变,“三线”建设基本结束。 在十余年的“三线”建设中,国家先后投入建设资金近 2000 亿元,形成工业固定资产 原值 1400 亿元,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 29000 个,其中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近 2000 个。这样大规模的建设工作使我国战略大后方的建设得到巨大发展,增强了国力,对维护我 国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三线”建设,使我国内地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在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使内地工业得到发展,缩短了与沿海地区的差距。由于 “三线”建设,我国西南等地区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筑成一批重要铁路、公路。以“三 线”工业建设为龙头,也促进了我国内地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总之,“三线” 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不但对当时的备战工作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经济此后 的发展发挥了深远的作用。 但是,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受一 些极左思潮的干扰,破坏严重。加上当时对国际形势的战争威胁看得过于严重,在建设中出 现了指标过高,要求过急,规模过大等问题,这就造成了建设规模战线太长、浪费严重、效 率太低等问题,在质量上有的也太粗。由于把备战放在第一位,许多企业建在深山,布局分 散,使生产组织困难。在建设中忽视职工生活设施的建设,对职工生活造成许多不便。“三 线”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就使得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出现失调,而且越来越严重,影响 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积累太高也影响了人民生活,造成人民生活欠账太多;由于强调内 地建设,对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进行技术改造很少,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 “三线”建设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资料来源 1.见文中注释。 2.魏宏运主编:《国史记事本末》(第四卷,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下),辽宁人民出版 社 2003 年 1 月第 1 版,第 362-373 页。 思考讨论 1.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与党中央为什么要作出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 2.为什么说“三线”建设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而且对改善工业布局和

城市布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案例点评 1964年4月25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提出一份报告,对我国经济建设如何防备 敌人突然袭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主要的问题是:目前我国的工业与城市的布局, 以及道路交通与水库的设施均无法防备敌人的突然入侵。 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和进行备战,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 泽东和党中央基于国际形势变化和战争因素增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当时的情况分 析,自6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变化急剧,战争因素增长,特别是在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直 接威胁我国安全的情况。美国介入了越南战争,准备将战火引向中国:苏联则在中苏边境地 区增置重兵,对我施加压力:在中印边界地区,印度方面制造事端,挑起边界冲突。在这种 情况下,台湾国民党当局则跃跃欲试,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企图反攻大陆。形势是严 峻的。由此可见,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主要是基于对国际 国内形势的判断。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史上值得肯定的战略措施。 首先,它为中国抵御霸权主义的战争威胁建立了可靠的后方。1991年4月,江泽民视 察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当年三线重点工程时,曾分析指 出:从当前国际形势来看,特别是海湾战争之后,我们对三线建设的重要性应当有进一步的 认识。总的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的这个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其次,三线建设虽然是以战备为中心,但客观上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东西部布局的不合 理状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如果没有当年的大规模内地建设改善了内地的工业、交通和 科技文化状况,我们在改革开放时期建设内地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内地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 别将十分悬殊,甚至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 “三线建设”不足之处:第一,在片面强调战备的要求下,建设规模铺得过大,战线拉 得过长,超过了国家的承受能力。第二,进程过快、过急,有些项目未进行资源环境的调查 和论证,就匆忙动工,造成了严重后果。第三,过分强调战备需要,忽视经济效益和长期生 产要求。一些现代化工业企业远离城市,按“靠山、分散、进洞”的原则建设在山沟里,造 成生产管理、协作十分不便。第四,大规模的“三线”建设由于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也不同程度受到一些极左思潮的干扰和破坏。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上世纪60、70年代,从国防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出发

城市布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案例点评 1964 年 4 月 25 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提出一份报告,对我国经济建设如何防备 敌人突然袭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主要的问题是:目前我国的工业与城市的布局, 以及道路交通与水库的设施均无法防备敌人的突然入侵。 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和进行备战,是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 泽东和党中央基于国际形势变化和战争因素增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当时的情况分 析,自 60 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变化急剧,战争因素增长,特别是在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直 接威胁我国安全的情况。美国介入了越南战争,准备将战火引向中国;苏联则在中苏边境地 区增置重兵,对我施加压力;在中印边界地区,印度方面制造事端,挑起边界冲突。在这种 情况下,台湾国民党当局则跃跃欲试,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企图反攻大陆。形势是严 峻的。由此可见,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主要是基于对国际 国内形势的判断。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史上值得肯定的战略措施。 首先,它为中国抵御霸权主义的战争威胁建立了可靠的后方。1991 年 4 月,江泽民视 察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当年三线重点工程时,曾分析指 出:从当前国际形势来看,特别是海湾战争之后,我们对三线建设的重要性应当有进一步的 认识。总的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的这个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其次,三线建设虽然是以战备为中心,但客观上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东西部布局的不合 理状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如果没有当年的大规模内地建设改善了内地的工业、交通和 科技文化状况,我们在改革开放时期建设内地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内地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 别将十分悬殊,甚至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 “三线建设”不足之处:第一,在片面强调战备的要求下,建设规模铺得过大,战线拉 得过长,超过了国家的承受能力。第二,进程过快、过急,有些项目未进行资源环境的调查 和论证,就匆忙动工,造成了严重后果。第三,过分强调战备需要,忽视经济效益和长期生 产要求。一些现代化工业企业远离城市,按“靠山、分散、进洞”的原则建设在山沟里,造 成生产管理、协作十分不便。第四,大规模的“三线”建设由于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也不同程度受到一些极左思潮的干扰和破坏。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上世纪 60、70 年代,从国防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出发

这一时期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线”不仅极大 地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对改善工业布局和城市布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案例可用于第九章第三节中“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 立”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材对“三线”建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作了肯定,但因篇幅所限,没有具体地展开论述。 教师可以围绕教材中提到的“三线”建设对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和改善工业布局、城市布 局所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分别作些资料介绍

这一时期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 “三线”不仅极大 地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对改善工业布局和城市布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案例可用于第九章第三节中“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 立”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材对“三线”建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作了肯定,但因篇幅所限,没有具体地展开论述。 教师可以围绕教材中提到的“三线”建设对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和改善工业布局、城市布 局所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分别作些资料介绍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