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当时中共中央 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维护 和坚持“左”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致使党 和国家的工作出现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全国范 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 想的僵化局面被冲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当时中共中央 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维护 和坚持“左”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致使党 和国家的工作出现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全国范 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 想的僵化局面被冲破。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2月18日至22白,竞的千二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 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 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 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 解决历史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 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 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 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 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 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 解决历史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 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 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历史新时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 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同时, 对毛泽东的功绩、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 分析和概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 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同时, 对毛泽东的功绩、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 分析和概括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 在全面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 展开并形成轮廓。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 也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 在全面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 展开并形成轮廓。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 也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 模式,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 与资本主义经济等同起来,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1982 年,十二大报告提出,要“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承认了 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必要性和有益性。1984年中 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 品经济的新概念。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 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 的体制。”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 模式,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 与资本主义经济等同起来,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1982 年,十二大报告提出,要“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调节为辅的原则” ,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承认了 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必要性和有益性。1984年中 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 品经济的新概念。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 “社会 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 的体制。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作为我国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 行了全面的思考和艰难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 、 科学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 理论是他创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 善和发展,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 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 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作为我国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 行了全面的思考和艰难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 科学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 理论是他创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 善和发展,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 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 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步进行 我国新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如果从1978年 算起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1978年12月,中 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 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伴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文化体 制的改革也不断向前推进。拨乱反正对于文化事 业而言,主要是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 范式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范式。从文化 体制讲,主要是恢复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体 制上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步进行 我国新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如果从1978年 算起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1978年12月,中 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 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伴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文化体 制的改革也不断向前推进。拨乱反正对于文化事 业而言,主要是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 范式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范式。从文化 体制讲,主要是恢复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体 制上去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实行对外开放是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 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 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实行对外开放是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 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 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的实施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这是邓小平对于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和远见 卓识。根据这一时代特点和我们国家的根本 利益,邓小平对我国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 制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战略,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对外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的实施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这是邓小平对于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和远见 卓识。根据这一时代特点和我们国家的根本 利益,邓小平对我国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 制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战略,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对外关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ppt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ppt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ppt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ppt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ppt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下编综述 走向辉煌的五十年.ppt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历史人物)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_历史人物之上编人物 林则徐、道光皇帝.doc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历史事件)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_历史事件之上编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doc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中国知识分子丛书《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中华本土文化丛书《道教与中国社会》PDF电子书(李养正).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胡适教育文选.pdf
- 《美国的文化与历史》课程参考书:美国六十年代的反正统文化运动(美国政要热读)《破坏性的一代——对六十年代的再思考》【美】彼德·科利尔、戴维·霍洛维茨.pdf
-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 American Culture Under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通识课程教学资源(学生论文)洛绒巴登 杰出的航海家.doc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pt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饮冰室书话.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中外推荐书目一百种.pdf
- 《中国文化史》课程参考书籍资料: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深启超).pdf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案例)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_上编 案例1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doc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案例)下编综述 走向辉煌的五十年_案例1 1949年上海财政经济困境的初步摆脱.doc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案例)下编综述 走向辉煌的五十年_案例3 “两弹一星”的研制.doc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案例)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_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_案例3 “三线”建设的决策和实施.doc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案例)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_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_案例1 没收官僚资本 建立国营经济.doc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案例)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_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_案例3 刘鸿生企业集团的社会主义改造.doc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模拟试题)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_上编综述 模拟试题.doc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案例)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_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_案例2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doc
-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教学资(经典书籍)《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美]易劳逸.pdf
-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教学资(经典书籍)《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蒋介石与蒋经国(1937-1949).pdf
-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教学资(经典书籍)《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黄宗智).pdf
- 《环境变迁与中华文明》教学资源(电子书籍)《为历史学辩护(历史学家的技艺)》(布洛赫).pdf
- 《环境变迁与中华文明》教学资源(电子书籍)《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上下册)》(伊懋可、刘翠溶主编,台湾版).pdf
- 《环境变迁与中华文明》教学资源(电子书籍)《长水集》(上册).pdf
- 《环境变迁与中华文明》教学资源(电子书籍)《长水集》(下册).pdf
- 《环境变迁与中华文明》教学资源(电子书籍)《长水集》(续集).pdf
- 上海交通大学:《中日科技文化交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0讲 通过动漫了解日本(日本动漫).pdf
- 上海交通大学:《中日科技文化交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1讲 近代日本发展的基础.pdf
- 上海交通大学:《中日科技文化交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3讲 明末汉译(上)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的中国.ppt
- 上海交通大学:《中日科技文化交流》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3讲 清末汉译(下)西方科学技术在清末中国的传播及其对日本的影响.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