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广东医科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生理学教学大纲 Physiology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22
文件大小:808.52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广东医科大学:《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大纲教案)生理学教学大纲 Physiology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生理学》教学大纲 1课程概况 英文名称:Physiology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医用物理学无机化学 后续课程: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寄生虫学 总学时数:75学时 理论学时:75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课外实践:0学时 学 分:4.5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法医学 川课程简介 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生理学”是医学基础课的主干课之一。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正常人体 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即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特别各器官和细胞的功 能表现的机制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生理学教学要求医学生在学习中,既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 临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牢固掌握 其理论知识,并能将相关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要求“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能牢记相关理论 知识,熟悉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要求“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了解相关知识的 实际运用。教学内容中重点内容下画实线、难点内容下画虚线、即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下画双实 线。 2.教学组织与方法:本课程教学组织实行集体备课、主讲教师负责制。集体备课审议教案,研 究教学方法,统一教学要求。理论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现代化多媒体

《生理学》教学大纲 Ⅰ课程概况 英文名称:Physiology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 组织胚胎学 细胞生物学 医用物理学 无机化学 后续课程: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寄生虫学 总学时数: 75 学时 理论学时:75 学时 实验学时:0 学时 课外实践: 0 学时 学    分:4.5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法医学 Ⅱ 课程简介 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生理学”是医学基础课的主干课之一。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正常人体 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即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特别各器官和细胞的功 能表现的机制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生理学教学要求医学生在学习中,既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 临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牢固掌握 其理论知识,并能将相关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要求“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能牢记相关理论 知识,熟悉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要求“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了解相关知识的 实际运用。教学内容中重点内容下画实线、难点内容下画虚线、即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下画双实 线。 2.教学组织与方法:本课程教学组织实行集体备课、主讲教师负责制。集体备课审议教案,研 究教学方法,统一教学要求。理论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现代化多媒体

教学技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3.教学保障:电脑、投影仪、音箱、话筒等多媒体教学平台。 4.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学网站 ①选用教材: 《生理学》(8版),朱大年、王庭槐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②参考书目: (1)《生理学》(2版),刘先国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 (2)《生理学》(7版),朱大年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生理学》(6版),姚泰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Textbook of Physiology)(Ist edition),Yan JQ,Wu BW,Beijing:Science Press, 2005 ③教学网站:http:jxZy.gdmc.cdu.cn/jicxy/slx/index.asp匹 Ⅲ课时分配安排 理论课 序号 讲课内容 课时分配 1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8 3 第三章 血液 5 4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5 5 第五章 呼吸 6

教学技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3.教学保障:电脑、投影仪、音箱、话筒等多媒体教学平台。 4.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学网站 ① 选用教材: 《生理学 》(8版),朱大年、王庭槐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② 参考书目: (1)《生理学 》(2版),刘先国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 (2)《生理学 》(7版),朱大年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生理学 》(6版),姚泰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Textbook of Physiology》 (1st edition),Yan JQ, Wu BW,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5. ③ 教学网站:http://jxzy.gdmc.edu.cn/jicxy/slx/index.aspx Ⅲ 课时分配安排 理论课 序号 讲课内容 课时分配 1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8 3 第三章   血液 5 4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5 5 第五章   呼吸 6

6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6 7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自学 8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8 9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18 10 第十章 内分泌 6 11 第十一章生殖 1 合计 75 V正文 理论课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二)掌握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三)掌握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四)熟悉生理学的概念及其任务。 (五)了解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六)了解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二、教学内容

6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6 7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自学 8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8 9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18 10 第十章   内分泌 6 11 第十一章 生殖 1 合计 75 Ⅳ 正文 理论课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二)掌握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三)掌握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四)熟悉生理学的概念及其任务。 (五)了解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六)了解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二、教学内容

(一)生理学的任务,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二)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生理意义。 (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四)体内的控制系统:正、负反馈控制系统及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前馈控制系统及其生 理意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二)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三)掌握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四)熟悉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原理。 (五)熟悉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六)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七)了解细胞膜和细胞质的被动电学特性和电紧张电位。 (八)了解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及横纹肌细胞的结构特征。 (九)了解平滑肌。 二、教学内容 (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2.跨细胞 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的概念及其转运物质的种类:易化扩

(一)生理学的任务,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二)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生理意义。 (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四)体内的控制系统:正、负反馈控制系统及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前馈控制系统及其生 理意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二)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三)掌握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四)熟悉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原理。 (五)熟悉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六)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七)了解细胞膜和细胞质的被动电学特性和电紧张电位。 (八)了解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及横纹肌细胞的结构特征。 (九)了解平滑肌。 二、教学内容 (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2. 跨细胞 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的概念及其转运物质的种类;易化扩

散的概念、分类及作用原理:主动转运(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概念和作用原理:钠泵 的作用及意义:出胞和入胞。 (二)细胞的信号转导:信号转导概述;信号转导的途径。 (三)细胞的电活动: 1.静息由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动作电位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机制。 3.动作申位的触发,阈电位、阈强度、阈刺激的概念:动作申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动 作电位在不同细胞间的传导。 4.兴奋性及其变化:兴奋、兴奋性的概念: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5.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细胞膜和细胞质的被动电学特性;电紧张电位及电紧张电位的特 征:局部兴奋的产生,局部由位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四)肌细胞的收缩: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细胞的结构特征: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骨 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三个主要步骤;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2.平滑肌的分类、结构特点;平滑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第三章血液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二)掌握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三)掌握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过程及意义。 (四)掌握ABO血型系统的概念、鉴定原理及意义。 (五)掌握输血的原则

散的概念、分类及作用原理;主动转运(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概念和作用原理;钠泵 的作用及意义;出胞和入胞。 (二)细胞的信号转导:信号转导概述;信号转导的途径。 (三)细胞的电活动: 1. 静息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 动作电位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机制。 3. 动作电位的触发,阈电位、阈强度、阈刺激的概念;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动 作电位在不同细胞间的传导。 4. 兴奋性及其变化:兴奋、兴奋性的概念;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5. 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细胞膜和细胞质的被动电学特性;电紧张电位及电紧张电位的特 征;局部兴奋的产生,局部电位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四)肌细胞的收缩: 1.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细胞的结构特征;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骨 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三个主要步骤;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2. 平滑肌的分类、结构特点;平滑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第三章 血 液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二)掌握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三)掌握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过程及意义。 (四)掌握ABO血型系统的概念、鉴定原理及意义。 (五)掌握输血的原则

(六)熟悉抗凝系统及其纤维蛋白的溶解。 (七)熟悉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八)熟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九)了解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十)了解白细胞生理和血液的免疫学特性。 二、教学内容 (一)血液的生理概述: 1.血液的基本组成。 2.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血浆pH。 3.血液的免疫学特性:固有免疫,获得性免疫。 (二)血细胞生理: 1.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2.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 的破坏。 3.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数量及分类;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白细 胞的破坏。 4.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的破 坏。 (三)生理性止血: 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 2.血液凝固与抗凝: (1)凝血因子。 (2)凝血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内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共同途径

(六)熟悉抗凝系统及其纤维蛋白的溶解。 (七)熟悉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八)熟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九)了解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十)了解白细胞生理和血液的免疫学特性。 二、教学内容 (一)血液的生理概述: 1. 血液的基本组成。 2. 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血浆pH。 3. 血液的免疫学特性:固有免疫,获得性免疫。 (二)血细胞生理: 1. 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2. 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 的破坏。 3. 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数量及分类;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白细 胞的破坏。 4. 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的破 坏。 (三)生理性止血: 1.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 2. 血液凝固与抗凝: (1)凝血因子。 (2)凝血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内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共同途径

(3)抗凝系统: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3.纤维蛋白的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的降 解;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四)血型和输血原则: 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2.红细胞血型:AB0血型的分型:ABO血型的发生与分布:AB0血型的检测。h血型系统的发生 与分布;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血量和输血的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脏的泵血过程。 (二)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三)掌握心肌生物电及心肌生理特性。 (四)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生理意义。 (五)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六)掌握静脉血压及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七)掌握组织液生成及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八)掌握几种主要的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九)熟悉心脏泵血功能储备。 (十)熟悉微循环的组成和生理功能。 (十一)了解心脏做功量的测定和心功能评价

(3)抗凝系统: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3. 纤维蛋白的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的降 解;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四)血型和输血原则: 1.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2. 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的分型;ABO血型的发生与分布;ABO血型的检测。Rh血型系统的发生 与分布;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 血量和输血的原则。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脏的泵血过程。 (二)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三)掌握心肌生物电及心肌生理特性。 (四)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生理意义。 (五)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六)掌握静脉血压及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七)掌握组织液生成及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八)掌握几种主要的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九)熟悉心脏泵血功能储备。 (十)熟悉微循环的组成和生理功能。 (十一)了解心脏做功量的测定和心功能评价

(十二)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 (十三)了解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和器官循环。 二、教学内容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心音的产 生。 2.心输出量与心脏做功: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心脏做功量的测定。 3.心脏泵血功能储备:心脏泵血功能储备的概念,搏出量储备,心率储备。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室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 响。 5.心功能评价。 (二)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1.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心室肌的静息电位,心室肌的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心房 肌动作电位。 2.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P细胞的动作申位及形成机制,浦肯野细胞的动 作电位。 3.心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 缩活动之间的关系。 (2)传导性:兴奋在心脏内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3)自动节律性:心脏的正常起博点和潜在起博点: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4)心肌细胞的收缩特性。 (5)体表心电图:心电图的基本形成原理: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心肌动作电位和心 电图的关系

(十二)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 (十三)了解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和器官循环。 二、教学内容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1. 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心音的产 生。 2. 心输出量与心脏做功: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心脏做功量的测定。 3. 心脏泵血功能储备:心脏泵血功能储备的概念,搏出量储备,心率储备。 4.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室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 响。 5. 心功能评价。 (二)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1.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心室肌的静息电位,心室肌的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心房 肌动作电位。 2.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P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浦肯野细胞的动 作电位。 3. 心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 缩活动之间的关系。 (2)传导性:兴奋在心脏内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3)自动节律性:心脏的正常起博点和潜在起博点;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4)心肌细胞的收缩特性。 (5)体表心电图:心电图的基本形成原理;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心肌动作电位和心 电图的关系

(三)血管生理: 1.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管的功能分类;血管的内分泌功能。 2.血流动力学。 3.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的测量;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动脉血 压的因素,动脉脉搏。 4.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静脉血压;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影响静脉 回心血量的因素。 5.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6.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的生成: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7.淋巴液的生产与回流:淋巴液的生成: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 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血管反射的中 枢整合型式。 2.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 的舒血管物质和缩血管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前列腺素;组胺。 3.自身调节:代谢性自身调节:肌源性自身调节。 4.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五)器官循环 1.冠脉循环: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冠脉血流的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2.肺循环:肺循环的生理特点;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3.脑循环:脑循环的特点:脑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循环;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三)血管生理: 1.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管的功能分类;血管的内分泌功能。 2. 血流动力学。 3.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的测量;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动脉血 压的因素,动脉脉搏。 4.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静脉血压;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影响静脉 回心血量的因素。 5. 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6. 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的生成;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7. 淋巴液的生产与回流:淋巴液的生成;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 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 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血管反射的中 枢整合型式。 2. 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 的舒血管物质和缩血管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前列腺素;组胺。 3. 自身调节:代谢性自身调节;肌源性自身调节。 4. 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五)器官循环 1. 冠脉循环: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冠脉血流的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2. 肺循环:肺循环的生理特点;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3. 脑循环:脑循环的特点;脑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循环;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第五章呼吸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呼吸的过程和肺通气的基本原理。 (二)掌握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三)掌握氧的运输。 (四)掌握呼吸的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 (五)熟悉肺通气功能的常见评价指标。 (六)熟悉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过程。 (七)熟悉C02在血液中的运输。 (八)了解正常肺功能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九)了解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 (一)呼吸的三个环节: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内呼吸。 (二)肺通气的原理 1.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和原动力:呼吸运动的过程及形式:肺内压在呼吸运动中 的周期性波动:胸膜腔内压的形成机制和生理作用。 2.肺通气的阻力:肺弹性阻力的来源和肺顺应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成分、主要作用及 其生理意义:非弹性阻力的来源,呼吸时气道阻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 1.肺容积和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 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总容量的概念及意义。 2.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肺通气量、无效腔、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意义

第五章 呼 吸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呼吸的过程和肺通气的基本原理。 (二)掌握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三)掌握氧的运输。 (四)掌握呼吸的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 (五)熟悉肺通气功能的常见评价指标。 (六)熟悉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过程。 (七)熟悉CO2在血液中的运输。 (八)了解正常肺功能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九)了解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 (一)呼吸的三个环节: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内呼吸。 (二)肺通气的原理 1. 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和原动力;呼吸运动的过程及形式;肺内压在呼吸运动中 的周期性波动;胸膜腔内压的形成机制和生理作用。 2. 肺通气的阻力:肺弹性阻力的来源和肺顺应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成分、主要作用及 其生理意义;非弹性阻力的来源,呼吸时气道阻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 1. 肺容积和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 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总容量的概念及意义。 2. 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肺通气量、无效腔、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意义

共2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