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欢迎各位 来到《自动控制原理》课堂!
欢迎各位 来到《自动控制原理》课堂!

第2讲 程向红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2讲 程向红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引言 ■22时域数学模型 2.3频域数学模型 24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时域数学模型 2.3 频域数学模型 2.4 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数学模型的几种表示方式 数学模型 时域模型 频域模型 方框图和信号流图状态空间模型
数学模型的几种表示方式 数学模型 时域模型 频域模型 方框图和信号流图 状态空间模型

2.1引言 ■描述系统或元件的动态特性的数学表达式叫做系 统或元件的数学模型 ■深入了解元件及系统的动态特性,准确建立它们 的数学模型一称建模 物理模型任何元件或系统实际上都是很复杂的, 难以对它作出精确、全面的描述,必须进行简化 或理想化。简化后的元件或系统为该元件或系统 的物理模型。简化是有条件的,要根据问题的性 质和求解的精确要求,来确定岀合理的物理模型
2.1 引言 描述系统或元件的动态特性的数学表达式叫做系 统或元件的数学模型 深入了解元件及系统的动态特性,准确建立它们 的数学模型-称建模 物理模型 任何元件或系统实际上都是很复杂的, 难以对它作出精确、全面的描述,必须进行简化 或理想化。简化后的元件或系统为该元件或系统 的物理模型。简化是有条件的,要根据问题的性 质和求解的精确要求,来确定出合理的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任何元件或系统实际上都是很复 杂的,难以对它作出精确、全面的描述,必 须进行简化或理想化。简化后的元件或系统 为该元件或系统的物理模型。简化是有条件 的,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求解的精确要求, 来确定出合理的物理模型 ■电子放大器看成理想的线性放大环节。 通讯卫星看成质点
物理模型 任何元件或系统实际上都是很复 杂的,难以对它作出精确、全面的描述,必 须进行简化或理想化。简化后的元件或系统 为该元件或系统的物理模型。简化是有条件 的,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求解的精确要求, 来确定出合理的物理模型。 电子放大器 看成 理想的线性放大环节。 通讯卫星 看成 质点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有: 分析法一对系统各部分的运动机理进行分析, 物理规律、化学规律 实验法一人为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基本 输出响应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有 : 分析法-对系统各部分的运动机理进行分析, 物理规律、化学规律。 实验法-人为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基本 输出响应

分析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几个步骤: ■建立物理模型 ■列写原始方程。利用适当的物理定律一如牛 顿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律、能量守 恒定律等) ■选定系统的输入量、输出量及状态变量(仅 在建立状态模型时要求),消去中间变量, 建立适当的输入输出模型或状态空间模型
分析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几个步骤: 建立物理模型。 列写原始方程。利用适当的物理定律—如牛 顿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律、能量守 恒定律等) 选定系统的输入量、输出量及状态变量(仅 在建立状态模型时要求),消去中间变量, 建立适当的输入输出模型或状态空间模型

实验法一基于系统辨识的建模方法 输入(已知) 输出(已知) 黑匣子 已知知识和辨识目的 实验设计-选择实验条件 模型阶次-适合于应用的适当的阶次 参数估计-最小二乘法 模型验证—将实际输岀与模型的计算输岀进行比较,系统模 型需保证两个输出之间在选定意义上的接近
实验法-基于系统辨识的建模方法 黑匣子 输入(已知) 输出(已知) 已知知识和辨识目的 实验设计--选择实验条件 模型阶次--适合于应用的适当的阶次 参数估计--最小二乘法 模型验证—将实际输出与模型的计算输出进行比较,系统模 型需保证两个输出之间在选定意义上的接近

2.2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2.2.1线性元件的微分方程 例2-1 图2-1为由 RI R2 RC组成的四端无 源网络。试列写 U1 C1 C2 U2 以U1(t)为输入 量,U2()为输出 图2-1RC组成的四端网络 量的网络微分方 程
2.2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2.2.1线性元件的微分方程 图2-1为由一 RC组成的四端无 源网络。试列写 以U1(t)为输入 量,U2(t)为输出 量的网络微分方 程。 U1 R1 R2 C1 C2 U2 图2-1 RC组成的四端网络 例2-1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五讲).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第六讲).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第七讲).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9讲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8讲 二阶系统的性能改善高阶系统的时或分析.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6讲 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5讲 控制系统的校正.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4讲 稳定裕度和校正.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3讲 稳定判据和裕度.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2讲 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1讲 典型环节的伯特图极坐标图.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0讲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线性系统频域分析法.ppt
- 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辅导教案.doc
- 重庆大学:《建筑智能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智能建筑技术基础(2.3)现代通信技术基本知.ppt
- 重庆大学:《建筑智能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智能建筑技术基础(2.2)计算机控制基本知识.ppt
- 重庆大学:《建筑智能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智能建筑技术基础(2.1)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ppt
- 重庆大学:《建筑智能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主讲教师:李北海).ppt
- 重庆大学:《建筑智能化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4.2)空调系统自动化原理(1/2).ppt
- 《家用电器基础与维修技术》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1章 家用电器常用设备与元器件.ppt
- 《家用电器基础与维修技术》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2章 家用电器的控制系统.ppt
- 《家用电器基础与维修技术》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3章 家用电热器具.ppt
- 《家用电器基础与维修技术》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4章 电风扇.ppt
- 《家用电器基础与维修技术》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5章 洗衣机.ppt
- 《家用电器基础与维修技术》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6章 其他家用电动器具.ppt
- 《家用电器基础与维修技术》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7章 电冰箱.ppt
- 《家用电器基础与维修技术》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8章 家用空调器.ppt
-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频率特性法(7.2)超前 校正.ppt
-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主讲:田作华).ppt
-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4.1)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ppt
-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4.2)时域——控制系统的时域稳态分析.ppt
-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4)信号流程图.ppt
-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典型环节及其数学模型.ppt
-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2-2.3)传递函数及方块图.ppt
-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4.3)时域——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ppt
-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频率特性 第一节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pps
-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根轨迹法 5.1 根轨迹的定义与幅相条件 5.2 绘制根轨迹图的基本规则.ppt
-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频率特性(3.4)对数幅相特性.pps
-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频率特性法(6.4)频域:奈氏 判据.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