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五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五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声律发展概况 二、新体诗 三、新体诗的杰出代表——谢朓 四、齐梁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 五、宫体诗
第五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一、声律发展概况 二、新体诗 三、新体诗的杰出代表——谢脁 四、齐梁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 五、宫体诗

、声律发展概况 1、四声:四声是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 定的。音乐中按宫、商、角、徵、羽的组合变化,可 以演奏出各种优美动听的乐曲;而诗歌则可根据字词 声调(平、上、去、入)的组合变化,使声调按照一 定规则排列起来,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 效果。 意即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 重悉异”(沈约《宋书·谢灵运》),或“五字之中, 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南史·陆厥 传》)
一、声律发展概况 1、四声:四声是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 定的。音乐中按宫、商、角、徵、羽的组合变化,可 以演奏出各种优美动听的乐曲;而诗歌则可根据字词 声调(平、上、去、入)的组合变化,使声调按照一 定规则排列起来,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 效果。 意即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 重悉异”(沈约《宋书·谢灵运》),或“五字之中, 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南史·陆厥 传》)

2、四声发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 信受 梁 亚弃 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问朱异: 寵评 “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 纪Q 是什么意思?”朱异乘机拍了一下 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 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 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 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 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 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 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 当时一般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2、四声发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 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问朱异: “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 是什么意思?”朱异乘机拍了一下 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 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 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 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 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 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 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 当时一般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3、四声运用:永明声律说 周颙曾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并把 四声运用到文学创作上,创为“四声八病”之说,诗 文声律日益严格,声韵讲求日益精密,诗歌形式出现 新的面貌。一般认为,四声八病是永明声律说的主要 内容。但“八病”具体为何,说法不一。 沈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干载而 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妙其旨,自谓入神之作”(《沈 约传》);“时有王斌者…著《四声论》行于 时”(《陆厥传》);“齐永明中,王融、谢眺、沈约, 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为丽靡, 复逾往时”(《庾肩吾传》)
3、四声运用:永明声律说 周颙曾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并把 四声运用到文学创作上,创为“四声八病”之说,诗 文声律日益严格,声韵讲求日益精密,诗歌形式出现 新的面貌。一般认为,四声八病是永明声律说的主要 内容。但“八病”具体为何,说法不一。 沈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 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妙其旨,自谓入神之作”(《沈 约传》);“时有王斌者……著《四声论》行于 时”(《陆厥传》);“齐永明中,王融、谢朓、沈约, 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为丽靡, 复逾往时”(《庾肩吾传》)

4、四声八病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八病一曰平头,第一第二字不得 与第六第七字同声,如“今日良宴会,欢乐莫具陈”; “今”“欢”皆平声。 曰上尾,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如“青青河畔草,郁 郁园中柳”,“草”“柳”皆上声。 三曰蜂腰,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如“闻君爱我甘,窃 欲自修饰”;“君”“甘”皆平声,“欲”“饰”皆入声。 四曰鹤膝,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如“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来”“思”皆平声 五曰大韵,如“声”、“鸣”为韵,上九字不得用“惊” 倾”、“平”、“荣”等字。 六曰小韵,除第一字外,九字中不得有两字同韵 七曰旁纽,八曰正纽;十字内两字叠韵为正纽,若不共一纽 而有双声为旁纽。如流久为正纽,流柳为旁纽
4、四声八病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八病一曰平头,第一第二字不得 与第六第七字同声,如“今日良宴会,欢乐莫具陈”; “今”“欢”皆平声。 二曰上尾,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如“青青河畔草,郁 郁园中柳”,“草”“柳”皆上声。 三曰蜂腰,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如“闻君爱我甘,窃 欲自修饰”;“君”“甘”皆平声,“欲”“饰”皆入声。 四曰鹤膝,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如“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来”“思”皆平声。 五曰大韵,如“声”、“鸣”为韵,上九字不得用“惊”、 “倾”、“平”、“荣”等字。 六曰小韵,除第一字外,九字中不得有两字同韵。 七曰旁纽,八曰正纽;十字内两字叠韵为正纽,若不共一纽 而有双声为旁纽。如流久为正纽,流柳为旁纽

5、沈约论声律 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 累万之繁,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 思力所学,又非止若斯而已。十字 之文,颠倒相配,字不过十,巧历已 不能尽,何况复过于此者乎?.韵 与不韵,复有精粗,轮扁不能言之, 老夫亦不尽辩此。 —《南史·陆厥传》载沈约答陆厥书 李延寿:“约论四声,妙有诠辩 沈约(441-513)而诸赋亦往往与声韵乖。”(同上) 史学家、文学家
5、沈约论声律 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 累万之繁,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 非思力所学,又非止若斯而已。十字 之文,颠倒相配,字不过十,巧历已 不能尽,何况复过于此者乎?……韵 与不韵,复有精粗,轮扁不能言之, 老夫亦不尽辩此。 ——《南史·陆厥传》载沈约答陆厥书 李延寿:“约论四声,妙有诠辩, 沈约(441—513)而诸赋亦往往与声韵乖。 ”(同上) 史学家、文学家

沈约《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P242 沈德潜评此诗:“一片真气流出,句句转,字字 厚,去“十九首不远。”(《古诗源》卷十二) 钟嵘《诗品》将沈约诗作定为中品:“观休文众制, 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馀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 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
沈约《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P242 沈德潜评此诗:“一片真气流出,句句转,字字 厚,去‘十九首’不远。”(《古诗源》卷十二) 钟嵘《诗品》将沈约诗作定为中品:“观休文众制, 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馀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 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

沈约《悼亡诗》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沈约《悼亡诗》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新体诗 新体诗是与古诗相对而言的,是古诗向律诗过渡 的重要一环。 因为这种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齐武帝萧 啧年号483-493)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 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产生的关键是声 律理论的产生和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创作新体诗的主要作家有谢朓、沈约、周顒、王 融等,而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是谢朓。 新体诗为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及其繁荣奠定了基础, 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二、新体诗 新体诗是与古诗相对而言的,是古诗向律诗过渡 的重要一环。 因为这种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齐武帝萧 赜年号483-493)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 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产生的关键是声 律理论的产生和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创作新体诗的主要作家有谢朓、沈约、周顒、王 融等,而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是谢朓。 新体诗为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及其繁荣奠定了基础, 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永明体 《南齐书·陆厥传》载: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 兴沈约、陈郡谢朓、琅 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 多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 百衲本二十四火 上、去、入为四声,以 此制韵,不可增减,世 呼为“永明体” 書
永明体 《南齐书·陆厥传》载: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 兴沈约、陈郡谢朓、琅 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 上、去、入为四声,以 此制韵,不可增减,世 呼为“永明体”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二章 两晋诗坛——西晋(265-316)、东晋(317-420).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章 陶渊明.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论、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五章 先秦说理散文.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四章 先秦历史散文(先秦叙事散文).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二章《诗经》.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三章 屈原与《楚辞》.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说、第一章 上古神话.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课程绪论(主讲:霍建波).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八编 清代文学、近代文学.doc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六编 元代文学.doc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七编 明代文学概说.doc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四编 唐代文学.doc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五编 宋代文学.doc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doc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二编 秦汉文学概说.doc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绪论、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说.doc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of China(三).doc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of China(二).doc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of China(一).doc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六章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四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编 秦汉文学 汉代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 汉代诗歌.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三章 司马相如与汉代辞赋.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章 秦汉散文.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七章 南北朝民歌.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骈文、辞赋与散文.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编 宋代文学概述.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宋初文学.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三章 欧阳修和王安石的诗文.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二章 柳永和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六章 周邦彦与北宋中后期词坛.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十一章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诗.ppt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四章 苏轼.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