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第九单元《经世致用》学案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学案 、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卒于清康熙二十 年壬戌(1613-1682),昆山人,字甯人,初名绛,国变后易名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亭林先 生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於世,与同裹归玄恭(庄)为友,时称“顾奇 归怪 2、《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 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 也已矣”。 3、简述《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是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 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4、人们为了表达立誓报效祖国的心情时,常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两句诗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课文分析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明道、纪政事、察民情、乐道人之善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 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3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4作者命名“著书之难”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 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三)第三则“文人之多 5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 明确:作者要说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6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 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 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学以致用 7怎样调和以下两种观点?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学案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卒于清康熙二十一 年壬戌(1613—1682),昆山人,字甯人,初名绛,国变后易名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亭林先 生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於世,与同裏归玄恭(庄)为友,时称“顾奇 归怪”。 2、《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 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 也已矣”。 3、简述《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是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 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4、人们为了表达立誓报效祖国的心情时,常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两句诗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二、课文分析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明道、纪政事、察民情、乐道人之善。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 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3.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4.作者命名“著书之难”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 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三)第三则“文人之多” 5.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 明确:作者要说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6.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 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 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三、学以致用 7.怎样调和以下两种观点?

A:读书人应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B:读书人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8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剿袭( )怪力乱神( )庶乎其传也与 舛漏( )菑畲( )潢潦( )提奖(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器识( 加点的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世之所不可无 B庶乎其传也与 宋刘挚之训子孙 而予以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马牛而襟裾 D士当以器识为先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情也,乐道人之善也 (2)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3)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A:读书人应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B: 读书人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8.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剿袭( )怪力乱..神( )( )庶.乎其传也与( ) 舛漏( )菑畲( ) 潢潦( )提奖( )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器识( ) 9.加点的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世之.所不可无 B 庶乎其.传也与 宋刘挚之.训子孙 而予以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马牛而.襟裾 D 士当以.器识为先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情也,乐道人之善也。 ⑵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⑶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学案_论语.doc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ppt课件(17页)_《论语》十则ppt.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ppt课件(14页).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ppt课件(13页)_《论语》十则.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ppt课件.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ppt课件4.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ppt课件2_《论语》十则.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经世致用》学案.doc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经世致用》ppt课件1.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科学之光》学案.doc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直书》ppt课件4_直书.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朱子语类》三则ppt课件5.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家国天下》ppt课件2_第六单元_家国天下.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家国天下》ppt课件.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天理人欲》教案1_天理人欲教案.doc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入门四问》ppt课件2.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儒道互补》ppt课件1.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佛理禅趣》学案.doc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教案2_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doc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导学案.doc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经世致用》ppt课件2_经世致用(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ppt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之《胠箧》ppt课件3_胠箧(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ppt
- 中国民俗文化《过节和观灯》教案2_中国民俗文化——《过节和观灯》教学设计.doc
- 中国民间传说两则《干将莫邪》《孟姜女》教案1.doc
- 中国汉字书写大会ppt课件及资料.ppt
- 中国汉字书写大会ppt课件及资料.doc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所考词语汇总(1-13期).doc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题目大全(65页).doc
- 中国现代爱情诗歌欣赏精选_中国现代爱情诗歌欣赏精选1.doc
-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ppt课件2_死水我爱这土地赞美.ppt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爱的心语》ppt课件_爱的心语.ppt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之《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教案1_第一单元提示练习.doc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重点字音字形汇编_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重点字音字形汇编.doc
- 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第一单元《微型小说两篇》教学设计_《微型小说两篇》教学设计1).doc
- 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ppt课件.ppt
- 中国画与西洋画-背景区别ppt课件_国画与西洋画-背景区别.ppt
- 中国诗词大会——单项选择题_单项选择题.doc
- 中国谚语大全(34页)_谚语第一缉.doc
- 中外名著练习题试卷汇编_三国演义知识竞赛题.doc
- 中外名著练习题试卷汇编_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知识竞赛题.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