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7章 线粒体

第十七章 线粒体 (mitochondria) P418
第十七章 线 粒 体 (mitochondria) P418

线粒体研究历史 1894:R.Altman(亚特曼)在动物细胞中首次发现线粒体,命名 为生命小体(bioblast)。 l897:Von Benda命名为线粒体(Mitochondrion) 1900:L.Michaelis(米凯利斯)用詹姆斯绿B对线粒体进行活 体染色,发现线粒体存在大量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 1913:Engelhardt(恩格尔哈特)证明细胞内ATP磷酸化与细胞 内氧消耗相偶联。 1943-1950:Kennedy等证明糖最终氧化场所在线粒体
1894: R.Altman(亚特曼)在动物细胞中首次发现线粒体,命名 为生命小体(bioblast)。 1897: Von Benda 命名为线粒体(Mitochondrion) 1900: L.Michaelis(米凯利斯) 用詹姆斯绿B对线粒体进行活 体染色,发现线粒体存在大量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 1913:Engelhardt(恩格尔哈特)证明细胞内ATP磷酸化与细胞 内氧消耗相偶联。 1943-1950: Kennedy等证明糖最终氧化场所在线粒体。 线粒体研究历史

1952-1953:Palade(帕拉登)等用电镜观察线粒体的 形态结构。 1963年:Nass首次发现线粒体存在DNA(mtDNA)。 1976年:Hatefi等纯化呼吸链四个独立的复合体。 1961-1980:Mitchell(米切尔)提出细胞氧化磷酸 化的化学渗透假说。 1989年:Boyer提出“结合变化机制”和“旋转催化 模型”阐述ATP合成酶的工作机制
1952-1953: Palade(帕拉登)等用电镜观察线粒体的 形态结构。 1963年: Nass首次发现线粒体存在DNA(mtDNA)。 1976年: Hatefi等纯化呼吸链四个独立的复合体。 1961-1980: Mitchell(米切尔)提出细胞氧化磷酸 化的化学渗透假说。 1989年: Boyer提出“结合变化机制”和“旋转催化 模型”阐述ATP合成酶的工作机制

道 主要内容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的质量控制与人类疾病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的质量控制与人类疾病 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掌握:线粒体的结构与细胞分布特征,线粒体蛋 白、DNA的合成机制与人类疾病。 熟悉:线粒体动态调控的机制与人类疾病;线粒 体起源学说。 了解:线粒体相关的研究模型与研究线粒体功能 的方法
学习目标 掌握:线粒体的结构与细胞分布特征,线粒体蛋 白、DNA的合成机制与人类疾病 。 熟悉:线粒体动态调控的机制与人类疾病;线粒 体起源学说。 了解:线粒体相关的研究模型与研究线粒体功能 的方法

道 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形态: 光镜下,线状和颗粒状,也可呈环形、哑铃形、 分枝状等,随细胞生理状况而变。 图示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性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形态: 光镜下,线状和颗粒状,也可呈环形、哑铃形、 分枝状等,随细胞生理状况而变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及酶的定位分布 DNA Ribosomes Matrix Outer Inner Membrane Membrane 线粒体结构示意图 F0,F1 Cristae Junction Intermembrane Complexes Space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及酶的定位分布 外膜 嵴膜 内膜 膜间腔 ATP合成酶(基本微粒) 基质腔 线 粒 体 结 构 示 意 图

(a)扫描电镜照片: 示线粒体立体结构 (b)透射电镜照片: 示线粒体内部结构
(a)扫描电镜照片: 示线粒体立体结构 (b)透射电镜照片: 示线粒体内部结构

(一)外膜(Outer membrane) 包围在线粒体外表面的一层单位膜,厚6-7nm,平 整、光滑,封闭成囊。 外膜含运输蛋白(通道蛋白),形态上为排列整 齐的筒状小体,中央有孔,孔径2-3nm,允许分子量 1KD以内的物质自由通过,5KD以下的分子选择通过; 构成外膜的亲水通道。因此,外膜通透性高
包围在线粒体外表面的一层单位膜,厚6-7nm,平 整、光滑,封闭成囊。 外膜含运输蛋白(通道蛋白),形态上为排列整 齐的筒状小体,中央有孔,孔径2-3nm,允许分子量 1KD以内的物质自由通过,5KD以下的分子选择通过; 构成外膜的亲水通道。因此,外膜通透性高。 (一) 外膜 (Outer membrane)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6章 细胞内膜系统.pptx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5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重庆医科大学:王敏).pptx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4章 基因表达及其调控.ppt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4章 基因表达调控(5+3).ppt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3章 蛋白质生物合成.ppt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2章 RNA的生物合成.ppt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2章 RNA的生物合成.ppt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1章 DNA的生物合成.ppt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1章 DNA的生物合成.ppt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物质代谢联系与调节.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0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ppt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0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ppt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 Metabolism of Nucleotides.pdf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Metabolism of Amino Acids.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9章 非营养物质代谢.ppt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核苷酸代谢(重庆医科大学:刘先俊).ppt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7章 氨基酸代谢.ppt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9章 非营养物质代谢.ppt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核苷酸代谢.ppt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九章 非营养物质代谢.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8章 细胞骨架.pptx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9章 细胞核.pptx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实验讲稿)双缩脲法测定血清蛋白质含量.pdf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实验讲稿)DNA、RNA的原位显示及细胞膜通透性的观察.pdf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实验讲稿)线粒体活体染色及几种细胞器的观察.pdf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实验讲稿)细胞骨架染色及光镜特征观察过氧化物酶原位显示.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20章 信号转导.pptx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21章 细胞周期.pptx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23章 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pptx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绪论.pdf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1章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pdf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2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pdf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3章 酶与维生素.pdf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4章 生物氧化.pdf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5章 糖代谢.pdf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6章 脂质代谢.pdf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7章 氨基酸代谢.pdf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8章 核苷酸代谢.pdf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9章 非营养物质代谢.pdf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10章 物质代谢联系与调节.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