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第一章 绪论
教育名言 教育学是一种教人以道德的艺术。 (德)黑格尔 如果在大学里有医学系甚至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那就只能证明,一直到现在人还是对他 的身体和荷包的健康比对他的精神的健康看得重些,对未来一代的财富比对他们的优良教育要关 心得多。 (俄)乌申斯基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章绪论 学习教育学,首先要明确教育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如何来学习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研究对象概述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特定的认识对象和研究的特定领域。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写 道的:“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 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救育这种社会现象的 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受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影响,又受到已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制约。但它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经验,也不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汇编。它是根据一定社 会(或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实践的需要,由教育理论工作者从自己的认识水平出发,通 过对教育思想的理性概括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感性认知,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编写的指导教育实 (包括教育决策)的理论著作。它既可以是教材的形式,也可以是专著的形式。教育学也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学是泛指对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的研究及其成果:狭义的教育学一般是 指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教育学,有的也叫普通教育学,一般都是以教材的形式编 写的。 广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就是研 究教育问题,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可分为教育系统内 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内部问题和教育与其外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外部 问题。如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化的问题,教 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等。还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将教育问题分为宏观的教育问题、中观的教 育问题与微观的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 现,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在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揭示 教育规律。从而引导教育工作者按规律办事,提高教育效率。教育规律是指教育领域内部事物之
教育名言 教育学是一种教人以道德的艺术。 ——(德)黑格尔 如果在大学里有医学系甚至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那就只能证明,一直到现在人还是对他 的身体和荷包的健康比对他的精神的健康看得重些,对未来一代的财富比对他们的优良教育要关 心得多。 ——(俄)乌申斯基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章 绪 论 学习教育学,首先要明确教育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如何来学习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概述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特定的认识对象和研究的特定领域。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写 道的:“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 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①。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这种社会现象的 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受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影响,又受到已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 制约。但它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经验,也不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汇编。它是根据一定社 会(或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实践的需要,由教育理论工作者从自己的认识水平出发,通 过对教育思想的理性概括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感性认知,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编写的指导教育实践 (包括教育决策)的理论著作。它既可以是教材的形式,也可以是专著的形式。教育学也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学是泛指对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的研究及其成果;狭义的教育学一般是 指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教育学,有的也叫普通教育学,一般都是以教材的形式编 写的。 二、广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就是研 究教育问题,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可分为教育系统内 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内部问题和教育与其外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外部 问题。如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化的问题,教 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等。还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将教育问题分为宏观的教育问题、中观的教 育问题与微观的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 现,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在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揭示 教育规律。从而引导教育工作者按规律办事,提高教育效率。教育规律是指教育领域内部事物之
间以及内部事物与外部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事物是发展的,所以事物之间的 规律也是发展变化的,教育规律也是如此。因此,人们必须不断地认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既可 以分为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也可以分为宏观的教育规律、中观的教育规律与微观的教育规律 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教育有两条最基本的规律,即宏观的教育规律: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 制约的规律:二是教育与教育对象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社会政治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与人的智力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等,则属中观的教育规律。而熟能生巧、温故而知新等乃属 微观的教育规律。由于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个体认识的教育规律是否正 确必须要接受教育实践的检验,因此在认识层面上对教育规律的系统把握较困难。所以,在我国 的教育理论界很少系统地论述教育规律,而主要是通过与教育实践更为贴近的教育原则(或教学 原则)和方法来体现。本书也是如此。教育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对象也是在不断发展变 化的。如今,它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分支。如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 教育传播学、教育未来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家庭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特殊儿童教育学,以及各学科教育学等。 可谓科目繁多。所以,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很复杂的。 三、狭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的教育学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即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 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 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并涉及到教育史上和当今世界上 的重大教育事件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这也是本书主要的研究对象。总之,本书主要是在 广义教育学的背景下,从狭义教育学的角度站在教师这一立场重点论述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源远流长,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与人类社会同在。而研究教育现象的教育学作为专门的学问,它的产生要晚得多。它是在 教育这种人类社会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的救育者—教师产生 后,有关教育活动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并在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中诞生的。也就 是说,先有教育这种人类社会活动,然后才有关于这一活动的理论,即教育学。但它一旦形成 又指导着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又随着教育实践活动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下面就简述这一学科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使大家 对它的发展过程有个粗略的印象 、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它是教育理论的萌发和产生的时期。 这一时期,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段历史很长,在这漫长的 岁月里,教育学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但有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以自己的哲学观点为基础, 结合着政治观和伦理观等来探讨教育方面的问题,总结概括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遗产
间以及内部事物与外部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事物是发展的,所以事物之间的 规律也是发展变化的,教育规律也是如此。因此,人们必须不断地认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既可 以分为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也可以分为宏观的教育规律、中观的教育规律与微观的教育规律。 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教育有两条最基本的规律,即宏观的教育规律: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 制约的规律;二是教育与教育对象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社会政治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与人的智力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等,则属中观的教育规律。而熟能生巧、温故而知新等乃属 微观的教育规律。由于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个体认识的教育规律是否正 确必须要接受教育实践的检验,因此在认识层面上对教育规律的系统把握较困难。所以,在我国 的教育理论界很少系统地论述教育规律,而主要是通过与教育实践更为贴近的教育原则(或教学 原则)和方法来体现。本书也是如此。教育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对象也是在不断发展变 化的。如今,它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分支。如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 教育传播学、教育未来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家庭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特殊儿童教育学,以及各学科教育学等。 可谓科目繁多。所以,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很复杂的。 三、狭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的教育学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即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 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 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并涉及到教育史上和当今世界上 的重大教育事件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这也是本书主要的研究对象。总之,本书主要是在 广义教育学的背景下,从狭义教育学的角度站在教师这一立场重点论述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源远流长,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与人类社会同在。而研究教育现象的教育学作为专门的学问,它的产生要晚得多。它是在 教育这种人类社会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的教育者——教师产生 后,有关教育活动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并在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中诞生的。也就 是说,先有教育这种人类社会活动,然后才有关于这一活动的理论,即教育学。但它一旦形成, 又指导着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又随着教育实践活动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下面就简述这一学科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使大家 对它的发展过程有个粗略的印象。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它是教育理论的萌发和产生的时期。 这一时期,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段历史很长,在这漫长的 岁月里,教育学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但有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以自己的哲学观点为基础, 结合着政治观和伦理观等来探讨教育方面的问题,总结概括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遗产
中国出了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等一批大教育家。西方出现了苏格拉 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一批大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 是他们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论述教育思想的言论主要是散见于他们论述哲学、 政治学和伦理学等的著作中以及后人记载他们教育言行的文献之中。 我国古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约公元前551-479年)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办私学,从教五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他倡导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欲达而达人等观点,即所谓忠恕之道。但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即克己 复礼为仁。实际上是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的。在政治上,提倡正名的 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强调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并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 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并提出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满足而急)不启,不悱(想说但不能恰当表达出来)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等教学思想。还倡导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些 思想都散见于《论语》一书中。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影 响极大。他被后人称为师祖。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对世界,尤其是对东南亚 各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约公元前468-376年)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家学 派的创始人。他主要是反对儒家的学说,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不应有亲 疏贵贱之别。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 夺战争的意愿,也是对当权者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认为官无常 贵,民无终贱,企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以改善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必使
中国出了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等一批大教育家。西方出现了苏格拉 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一批大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 是他们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论述教育思想的言论主要是散见于他们论述哲学、 政治学和伦理学等的著作中以及后人记载他们教育言行的文献之中。 我国古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约公元前 551--479 年)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办私学,从教五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他倡导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即所谓忠恕之道。但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即克己 复礼为仁。实际上是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的。在政治上,提倡正名的 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强调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并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 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并提出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满足而急)不启,不悱(想说但不能恰当表达出来)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等教学思想。还倡导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些 思想都散见于《论语》一书中。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影 响极大。他被后人称为师祖。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对世界,尤其是对东南亚 各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约公元前 468--376 年) 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家学 派的创始人。他主要是反对儒家的学说,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不应有亲 疏贵贱之别。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 夺战争的意愿,也是对当权者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认为官无常 贵,民无终贱,企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以改善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必使
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为义的兼士。使之具有 兼爱的品质,能爱利万民。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素丝论,即所谓的染于苍则苍 (青,灰白色),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还主张强说人,如有道者劝以教人、不叩 必鸣等。并注重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服从纪律。他还特别重视科技教育,这是儒家 学者所不及的。其思想散见于《墨子》一书中。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他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唯心 主义部分,被后人称为亚圣。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残暴之君是独 夫,人民可以推翻他。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以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他认为教育是实行仁政的 重要手段。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对人来说是存养、扩充人所固有的善 良本性,将人坏的一面归于环境的影响。所以要用教育存其心、养其性,以 防止环境的侵蚀,从而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所以他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教学上,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存疑的精神,如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主张循序渐进,其 进锐者,其退速、盈科后进等。他也特别重视品德教育。其思想见于《孟子》一书中 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年)他也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主要继承和 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部分。他曾三次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教学 长)。认为教育应为统治阶级服务,主张以诗、书、礼、乐、春秋为教材, 论述了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也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 用。他从性恶论出发,认为通过教育可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人人都有学习 为善的可能,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并揭示了一条学习规律:青,取之于蓝
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为义的兼士。使之具有 兼爱的品质,能爱利万民。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素丝论,即所谓的染于苍则苍 (青,灰白色),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还主张强说人,如有道者劝以教人、不叩 必鸣等。并注重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服从纪律。他还特别重视科技教育,这是儒家 学者所不及的。其思想散见于《墨子》一书中。 孟子(约公元前 372--289 年) 他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唯心 主义部分,被后人称为亚圣。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残暴之君是独 夫,人民可以推翻他。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以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他认为教育是实行仁政的 重要手段。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对人来说是存养、扩充人所固有的善 良本性,将人坏的一面归于环境的影响。所以要用教育存其心、养其性,以 防止环境的侵蚀,从而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所以他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教学上,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存疑的精神,如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主张循序渐进,其 进锐者,其退速、盈科后进等。他也特别重视品德教育。其思想见于《孟子》一书中。 荀子(约公元前 313--238 年) 他也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主要继承和 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部分。他曾三次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教学 长)。认为教育应为统治阶级服务,主张以诗、书、礼、乐、春秋为教材, 论述了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也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 用。他从性恶论出发,认为通过教育可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人人都有学习 为善的可能,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并揭示了一条学习规律:青,取之于蓝
董仲舒 而青于蓝。另外还论述了教师的重要性,国将兴,必尊师重傅:国将衰,必 贱师轻傅。教师的任务是正礼,所以要有绝对权威。并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师求有四:尊严 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才可以为师。其思想见于《荀子》一书。 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他是我国西汉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就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 正宗的思想先河。他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统治者应以教化为本,即所 谓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他还提出性三品说,即分圣人之性、中民 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生来就超过善。斗筲之性生来无善质,后天也无 成善的可能。中民之性是绝大多数人的性,它由阴、阳二气构成。阴气表现 为贪,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阳气表现为仁,它是后天成善的根据。因此,要使中民就必须节 制其贪欲,而这又全赖于帝王对他们进行教化。通过教化使普通百姓遵循三纲五纪(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做到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如果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各守其位,国家也就可以安定。他还提出了吏为民之师帅的思想 要求选用德教之官,而不可独任执法之吏。于是他又向汉武帝提出了察举和兴办太学的建议,认 为朝廷要求得人才,最根本的办法是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贤士。他把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 私人养士之风,发展成由封建国家统一的养士制度。此后,太学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 著有《春秋繁露》 朱熹(1130-1200年)他是我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集宋代理学之 大成。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他所谓的天理就是封建社会的 纲常伦教,而人欲指的是人的自然欲望。天理、人欲是互相对立、互为消长 的。必须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逐步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因此,他 还严厉批评当时学校以科举为直接目标乃是一种“干禄蹈利”、“忘本逐末” 的教育,导致社会风俗败坏,人才衰乏。他把人一生所受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而青于蓝。另外还论述了教师的重要性,国将兴,必尊师重傅;国将衰,必 贱师轻傅。教师的任务是正礼,所以要有绝对权威。并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师求有四:尊严 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才可以为师。其思想见于《荀子》一书。 董仲舒(公元前 179--104 年) 他是我国西汉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就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 正宗的思想先河。他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统治者应以教化为本,即所 谓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他还提出性三品说,即分圣人之性、中民 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生来就超过善。斗筲之性生来无善质,后天也无 成善的可能。中民之性是绝大多数人的性,它由阴、阳二气构成。阴气表现 为贪,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阳气表现为仁,它是后天成善的根据。因此,要使中民就必须节 制其贪欲,而这又全赖于帝王对他们进行教化。通过教化使普通百姓遵循三纲五纪(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做到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如果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各守其位,国家也就可以安定。他还提出了吏为民之师帅的思想。 要求选用德教之官,而不可独任执法之吏。于是他又向汉武帝提出了察举和兴办太学的建议,认 为朝廷要求得人才,最根本的办法是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贤士。他把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 私人养士之风,发展成由封建国家统一的养士制度。此后,太学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 之一。著有《春秋繁露》。 朱熹(1130--1200 年) 他是我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集宋代理学之 大成。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他所谓的天理就是封建社会的 纲常伦教,而人欲指的是人的自然欲望。天理、人欲是互相对立、互为消长 的。必须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逐步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因此,他 还严厉批评当时学校以科举为直接目标乃是一种“干禄蹈利”、“忘本逐末” 的教育,导致社会风俗败坏,人才衰乏。他把人一生所受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十五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十五岁以后受大学教育。认为道德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即从“洒扫、应对 进退之节”的日常生活做起,认为开始时应是强制性的,待“积久成熟”,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的不 越矩。他还主张用“铭”、“箴”之类的道德训诫、短语,悬挂或雕刻在书斋、门户、盘盂等日用器 具上,“欲其常接乎目,每警乎心而不至于忽忘也”。他认为大学的任务在于读经穷理,提高自己 的道德修养,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从事教育工作五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如 他提出的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儆持志,仍有现 实意义。并提倡学生自己要勤读书、勤做札记,教师只需作“解惑”式的讲学.不必“支离多说” 这种教学方式叫讲问”。他曾总结:“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儆而 持志”;而修身之法则是“慎独”、“节情”、“忍”等。著作有:《四书集注》、《童蒙须知》、《小 学》等,并在宋末以后成为封建社会学校的法定教科书 王守仁(14721528年)明代思想家。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 抗程朱理学,形成了自己的“心学”体系。他认为认识的源泉不在客观世界, 而是“吾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致良知”。他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 而具有的“良知”,强调“夫学,贵得之心”。认为学习与其旁人“点化”,不 如自己“解化”。他反对朱熹“为学之道在穷理,穷理之要在读书”的观点, 认为“六经之实”都在“吾心”之中,“心学”是根本,读书只是寻求工具和 方法而已。因此,他反对盲从典籍,重视独立思考。提出只要“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 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 认为传统的一味督责鞭挞绳缚,若待拘囚ˆ的教育方法,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 如寇仇而不欲见”。正确的教育应该考虑到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要“必使其趋向鼓 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也就是要通过“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等, 来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儿童的智慧,促进其身体发育。在学习内容和次序安排上,规定“每 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注意动静搭配,使儿 童“乐习不倦”。著作有由门人辑成的《王文成公全集》 欧洲古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思想简介
十五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十五岁以后受大学教育。认为道德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即从“洒扫、应对、 进退之节”的日常生活做起,认为开始时应是强制性的,待“积久成熟”,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的不 越矩。他还主张用“铭”、“箴”之类的道德训诫、短语,悬挂或雕刻在书斋、门户、盘盂等日用器 具上,“欲其常接乎目,每警乎心而不至于忽忘也”。他认为大学的任务在于读经穷理,提高自己 的道德修养,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从事教育工作五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如 他提出的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儆持志,仍有现 实意义。并提倡学生自己要勤读书、勤做札记,教师只需作“解惑”式的讲学,不必“支离多说”, 这种教学方式叫“讲问”。他曾总结:“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儆而 持志”;而修身之法则是“慎独”、“节情”、“忍”等。著作有:《四书集注》、《童蒙须知》、《小 学》等,并在宋末以后成为封建社会学校的法定教科书。 王守仁(14721528 年) 明代思想家。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 抗程朱理学,形成了自己的“心学”体系。他认为认识的源泉不在客观世界, 而是“吾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致良知”。他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 而具有的“良知”,强调“夫学,贵得之心”。认为学习与其旁人“点化”,不 如自己“解化”。他反对朱熹“为学之道在穷理,穷理之要在读书”的观点, 认为“六经之实”都在“吾心”之中,“心学”是根本,读书只是寻求工具和 王守仁 方法而已。因此,他反对盲从典籍,重视独立思考。提出只要“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 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 认为传统的一味督责“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教育方法,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 如寇仇而不欲见”。正确的教育应该考虑到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要“必使其趋向鼓 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也就是要通过“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等, 来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儿童的智慧,促进其身体发育。在学习内容和次序安排上,规定“每 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注意动静搭配,使儿 童“乐习不倦”。著作有由门人辑成的《王文成公全集》。 欧洲古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思想简介: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古希腊思想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 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以“自知其无知”为标榜。他还主张有知 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即知识”,他说“假定美德即 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来的”。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了知识 与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而知识的对象即“善”,但他 对“善”的解释并不一致,有时认为快乐即“善”,有时认为禁欲克已的生活苏格拉底 即“善”的生活。他在教育实践中常运用谈话法,即“苏格拉底问答法”。谈话时先装作别人比他聪 明,通过巧妙的诘问,将对方引导到错误的一面,从而感到自己的无知,他认为这是获得知识的 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通过反复诘难和归纳过程,引伸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后来教育史上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从此 发展来的。他自己没有留下著作,其思想体现在后来学者的著作中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他 认为有一个暂时的“现实世界”和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 是“理念世界”的模糊摹本,“理念世界”是光明、至善的王国。人类要 想通过“现实世界”实现“理念世界”,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指出 了教育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并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思想,建立 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他要求36岁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村庄 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7岁以后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包 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 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等,以锻炼其思考能力,使之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他主张未来 的统治者在30岁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五年后,就可成为统治国家的 哲学王了。他还认为男女的禀性是一样的,应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具有的首 要的和最美好的事物,而且只有对人进行“恨你所当恨,爱你所当爱”的训练,才配得上称为教育 他还提出:“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灵魂”、“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但他极度鄙视
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399 年) 古希腊思想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 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以“自知其无知”为标榜。他还主张有知 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即知识”,他说“假定美德即 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来的”。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了知识 与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而知识的对象即“善”,但他 对“善”的解释并不一致,有时认为快乐即“善”,有时认为禁欲克已的生活 苏格拉底 即“善”的生活。他在教育实践中常运用谈话法,即“苏格拉底问答法”。谈话时先装作别人比他聪 明,通过巧妙的诘问,将对方引导到错误的一面,从而感到自己的无知,他认为这是获得知识的 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通过反复诘难和归纳过程,引伸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后来教育史上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从此 发展来的。他自己没有留下著作,其思想体现在后来学者的著作中。 柏拉图(公元前 427-347 年)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他 认为有一个暂时的“现实世界”和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 是“理念世界”的模糊摹本,“理念世界”是光明、至善的王国。人类要 想通过“现实世界”实现“理念世界”,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指出 了教育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并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思想,建立 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他要求 36 岁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村庄 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7 岁以后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包 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从 2030 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 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等,以锻炼其思考能力,使之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他主张未来 的统治者在 30 岁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五年后,就可成为统治国家的 哲学王了。他还认为男女的禀性是一样的,应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具有 的首 要的和最美好的事物,而且只有对人进行“恨你所当恨,爱你所当爱”的训练,才配得上称为教育。 他还提出:“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灵魂”、“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但他极度鄙视
体力劳动,认为劳动只能发展丑恶性格,障碍人们洞察理念世界。代表作有《理想国》、《法律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他 认为人的身体和灵活是不可分离的,灵活有三种:一是植物的,表现为营养 与繁殖;二是动物的,表现为感觉与欲望;三是理性的,表现为理智和沉思 前两种是非理性的。与上述三种灵魂相适应的有三方面的教育:体育、德育 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德、智、体得到和谐的发展。他认为理性的和 非理性的两种灵活,有相应的两方面的美德,即理智的和道德的。前者主要 来于教育,后者乃是习惯的结果。而立法者的职责就在于通过塑造善良的习惯,而使公民的道德 达于完善。所以他主张一切公民都应受同样的教育,关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因为,如果公民都 无守秩序的习惯,不受守秩序的教育,任何法律都是不起作用的。他曾在雅典的吕克昂阿波罗神 庙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学校,从事教学多年,习惯在林中,一边散步一边讲学,故称“逍遥派”。这 种学风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句名言:“我爱老师,我尤爱真理”,也为后人所铭记。代表 作有《伦理学》和《政治学》 托马斯阿奎那(1226-1274)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力图将科学知识纳入 神学的轨道,为神学服务,并使经院哲学发展到高峰。他在《论教师》中,要求教师精通其所教 的科目,并成为教学方法的专家。他认为非正规的教育(指家庭、朋友和环境的影晌)和正规的 教育(指学校教育)紧密相关。他还用三段论法进行教学。但同时也强调死啃书本、死记硬背的 教学方法。他把信仰和理性视为关于真理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源泉。但神的启示不属于理性的范围 必须靠信仰才能领悟。因此,信仰是心灵的最高能力。他认为身体隶属于灵魂,物质隶属于精神, 哲学隶属于神学,世俗隶属于教会,一切存在都从属于教会政治。他的哲学和神学体系被称为托 马斯主义,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中的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源出于此。他的思想对中世纪以及 后来的学风有着不良的影响。代表作是《神学大全》 教育专著的出现: 在我国,大约到了战国的后期,才出现了论述教育的专著,严格地说是篇论文(专论)。如 荀子的《劝学篇》(《荀子》中的首篇)和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的《学记》(《礼记》 中的一篇)。这两篇论文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理论的专著。特别是《学 记》,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篇教学专论,全文只有1229个字,精练地概括了若干教育规律,对春
体力劳动,认为劳动只能发展丑恶性格,障碍人们洞察理念世界。代表作有《理想国》、《法律 篇》。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年)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他 认为人的身体和灵活是不可分离的,灵活有三种:一是植物的,表现为营养 与繁殖;二是动物的,表现为感觉与欲望;三是理性的,表现为理智和沉思。 前两种是非理性的。与上述三种灵魂相适应的有三方面的教育:体育、德育 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德、智、体得到和谐的发展。他认为理性的和 非理性的两种灵活,有相应的两方面的美德,即理智的和道德的。前者主要 来于教育,后者乃是习惯的结果。而立法者的职责就在于通过塑造善良的习惯,而使公民的道德 达于完善。所以他主张一切公民都应受同样的教育,关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因为,如果公民都 无守秩序的习惯,不受守秩序的教育,任何法律都是不起作用的。他曾在雅典的吕克昂阿波罗神 庙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学校,从事教学多年,习惯在林中,一边散步一边讲学,故称“逍遥派”。这 种学风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句名言:“我爱老师,我尤爱真理”,也为后人所铭记。代表 作有《伦理学》和《政治学》。 托马斯·阿奎那(1226-1274) 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力图将科学知识纳入 神学的轨道,为神学服务,并使经院哲学发展到高峰。他在《论教师》中,要求教师精通其所教 的科目,并成为教学方法的专家。他认为非正规的教育(指家庭、朋友和环境的影响)和正规的 教育(指学校教育)紧密相关。他还用三段论法进行教学。但同时也强调死啃书本、死记硬背的 教学方法。他把信仰和理性视为关于真理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源泉。但神的启示不属于理性的范围, 必须靠信仰才能领悟。因此,信仰是心灵的最高能力。他认为身体隶属于灵魂,物质隶属于精神, 哲学隶属于神学,世俗隶属于教会,一切存在都从属于教会政治。他的哲学和神学体系被称为托 马斯主义,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中的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源出于此。他的思想对中世纪以及 后来的学风有着不良的影响。代表作是《神学大全》。 教育专著的出现: 在我国,大约到了战国的后期,才出现了论述教育的专著,严格地说是篇论文(专论)。如 荀子的《劝学篇》(《荀子》中的首篇)和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的《学记》(《礼记》 中的一篇)。这两篇论文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理论的专著。特别是《学 记》,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篇教学专论,全文只有 1229 个字,精练地概括了若干教育规律,对春
秋战国时期及以前的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教师地位和作用等都作了理论上 的阐述。如“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记问之学 不足以为人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等等。其中有很多思 想仍有现实意义。唐朝,号称“文人之雄”的韩愈作的《师说》,又是一篇重要的教育论文,它系 统论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是一篇出色的师论。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根据“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事实,认为“弟子不必不如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在西欧,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约公元35-95) 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修辞学规范》)。他根据当时社会雄辩之风盛行的需要,认为教育应 培养演说家,儿童学习的最好地方是学校。理由是:①、许多儿童一起在学校学习,不会产生孤 独感和养成孤僻的性格。②、可养成在大庭广众之前讲话的习惯、大方的仪表以及良好的演说风 度。③、可发展儿童间的友谊,这可能影响人的一生。④、在学校里受教育易克服某些学生惟我 独尊、自命不凡的心理等。他认为学校应开设文法、作文、音乐、数学、体育等课程。通过文法 作文训练演说家的语言,通过体育训练演说家的体态,通过音乐训练其声调和表情。并认为任何 儿童都能受教育,愚钝和低能同一切反常现象一样,是极少的。要相信儿童都会学好的,不要惩 罚,要多奖励,开展竞赛活动,加以鼓励:还要多提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指出怜惜或滥 用褒奖都会引起不良的效果。以上这些教育专著,把教育理论推向前进,但就理论形态本身来说, 还是直观的、朴素的,处于经验描述阶段,缺乏科学的根据和方法,严格地讲还未形成自身的体 系,还不能算是一门系统的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的独立与发展时期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教育对象的扩大,以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教育家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新的教 育学理论体系,使教育学终于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 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本教育学,它也标志着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的诞生。在他之后,又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教育理论家,他们都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 巨大贡献。下面分别简述之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教育家。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情人民的苦难,却又 寄希望于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试图凭借教育的力量建立和平宁静的和谐秩序。他主张所有的人 都应受教育,都要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即“把一切知识教给所有的人”。他提倡“泛智论”, 要求培养博学、有德行、虔信的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抨击了中世纪黑暗的反人性的宗 教教育,认为一切事物都受自然秩序所制约,倡导教育工作要适应自然
秋战国时期及以前的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教师地位和作用等都作了理论上 的阐述。如“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记问之学, 不足以为人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等等。其中有很多思 想仍有现实意义。唐朝,号称“文人之雄”的韩愈作的《师说》,又是一篇重要的教育论文,它系 统论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是一篇出色的师论。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根据“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事实,认为“弟子不必不如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在西欧,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约公元 35-95) 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修辞学规范》)。他根据当时社会雄辩之风盛行的需要,认为教育应 培养演说家,儿童学习的最好地方是学校。理由是:①、许多儿童一起在学校学习,不会产生孤 独感和养成孤僻的性格。②、可养成在大庭广众之前讲话的习惯、大方的仪表以及良好的演说风 度。③、可发展儿童间的友谊,这可能影响人的一生。④、在学校里受教育易克服某些学生惟我 独尊、自命不凡的心理等。他认为学校应开设文法、作文、音乐、数学、体育等课程。通过文法、 作文训练演说家的语言,通过体育训练演说家的体态,通过音乐训练其声调和表情。并认为任何 儿童都能受教育,愚钝和低能同一切反常现象一样,是极少的。要相信儿童都会学好的,不要惩 罚,要多奖励,开展竞赛活动,加以鼓励;还要多提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指出怜惜或滥 用褒奖都会引起不良的效果。以上这些教育专著,把教育理论推向前进,但就理论形态本身来说, 还是直观的、朴素的,处于经验描述阶段,缺乏科学的根据和方法,严格地讲还未形成自身的体 系,还不能算是一门系统的独立的学科。 二、教育学的独立与发展时期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教育对象的扩大,以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教育家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新的教 育学理论体系,使教育学终于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 美纽斯 1632 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本教育学,它也标志着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的诞生。在他之后,又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教育理论家,他们都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 巨大贡献。下面分别简述之。 夸美纽斯(1592-1670) 捷克教育家。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情人民的苦难,却又 寄希望于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试图凭借教育的力量建立和平宁静的和谐秩序。他主张所有的人 都应受教育,都要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即“把一切知识教给所有的人”。他提倡“泛智论”, 要求培养博学、有德行、虔信的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抨击了中世纪黑暗的反人性的宗 教教育,认为一切事物都受自然秩序所制约,倡导教育工作要适应自然
序,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他还创立了班级上课制,确立了学期、学 年和农忙假制度。规定统一招生、统一上课、统一考试等。并论述了教 的简易性、彻底性、直观性、系统性和自觉积极性原则。他还是学科 教学法的奠基人,论述了艺术、语文、宗教、道德的教学法等。他还强 调学校纪律,认为学校没有纪律,就象磨房里没有水,不能运转。并高度 夸美纽斯 平价了教师职业,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他还认为“教导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 己”。但他的思想中也充满着种种矛盾,而且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认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 与结尾”,《圣经》是学生“最甜最好的乳汁”。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洛克(1632-1704)英国思想家。他认为人的一切知识经验都是后 天获得的,儿童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任你描绘,“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 都是教育之故”。认为教育要培养有德行、智慧、才干和身体健康的绅士 而且认为这样的人的教育应在家中进行。他认为当时的学校教养恶劣、成 分复杂,并有染上各种恶习的儿童,其中有不少是来于社会下层,所以他 反对绅士进学校受教育。他主张为劳动人民子弟办的“劳动学校”不是教 育机关,而是儿童劳动的工场,他对劳动人民的教育持否定态度。他提倡的绅士教育是要培养个 人主义者。但他强调在教育中发展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运用儿童好奇心的重要性,并论述了德、智、 体三育及其之间的关系,认为“要有健康的灵魂,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等,这些是有积极意义的 代表作有《教育漫话》和《劳动学校方案 卢梭(1712-178)法国启蒙思想家。他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根源, 强调情感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人们在大自然中,凭借“内在之光
的秩序,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他还创立了班级上课制,确立了学期、学 年和农忙假制度。规定统一招生、统一上课、统一考试等。并论述了教 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直观性、系统性和自觉积极性原则。他还是学科 教学法的奠基人,论述了艺术、语文、宗教、道德的教学法等。他还强 调学校纪律,认为学校没有纪律,就象磨房里没有水,不能运转。并高度 夸美纽斯 评价了教师职业,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他还认为“教导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 己”。但他的思想中也充满着种种矛盾,而且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认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 与结尾”,《圣经》是学生“最甜最好的乳汁”。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洛克(1632-1704) 英国思想家。他认为人的一切知识经验都是后 天获得的,儿童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任你描绘,“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 都是教育之故”。认为教育要培养有德行、智慧、才干和身体健康的绅士。 而且认为这样的人的教育应在家中进行。他认为当时的学校教养恶劣、成 分复杂,并有染上各种恶习的儿童,其中有不少是来于社会下层,所以他 反对绅士进学校受教育。他主张为劳动人民子弟办的“劳动学校”不是教 洛 克 育机关,而是儿童劳动的工场,他对劳动人民的教育持否定态度。他提倡的绅士教育是要培养个 人主义者。但他强调在教育中发展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运用儿童好奇心的重要性,并论述了德、智、 体三育及其之间的关系,认为“要有健康的灵魂,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等,这些是有积极意义的。 代表作有《教育漫话》和《劳动学校方案》。 卢梭(1712-1778) 法国启蒙思想家。他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根源, 强调情感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人们在大自然中,凭借“内在之光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第五章 教育主体.doc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目录、前言.doc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ppt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教育方法.ppt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教育内容.ppt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教育原则.ppt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教育过程.ppt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教育途径.ppt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教育制度.ppt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教育目的.ppt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教育本质.ppt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ppt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教育名言导读.ppt
-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doc
-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总体与样本、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总体均数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doc
-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doc
-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ppt
-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配对实验设计与配对资料的假设检验.ppt
-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总体均数的假设检验.ppt
-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体育统计基本概念和原则.ppt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第二章 教育本质.doc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第七章 教育内容.doc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第八章 教育原则.doc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第三章 教育目的.doc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第十章 教育方法.doc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第四章 教育制度.doc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第四章 教育途径.doc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第九章 教育过程.doc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第十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doc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doc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A(含解答).doc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B(含解答).doc
-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C(含解答).doc
- 西南大学:《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讲义.ppt
- 《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课件(共七章).ppt
- 《现代文学》讲义ppt电子课件.doc
- 中国矿业大学:《路路点名器》使用说明.doc
- 西华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讲 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ppt
- 西华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学会心理调节增进心理健康.ppt
- 西华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前言.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