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感官评价实验)描述性实验设计(茶饮料)

不同茶饮料的描述性实验 描述评定是对一种制品感官特征的描述过程。当评价制品的时候要考虑所有能被感知的 感觉一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这种评价可以是总体的,也可以集中在某一方面。为了 获得食品和饮料的芳香、风味和口感质地,以及个人保健品的肤觉、纸和化纤产品的手感利 其他产品的声音和外观的详细描述。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描述评定法来评价样品的感观特性以及每种特性的强度。 (2)作为品评员的入门训练。 二、仪器及材料 样品:统一、康师父、娃哈哈、雀巢等不同品牌的茶饮料 仪器:玻璃杯、蒸馏水等 三、实验步骤 1、先要编好样品的编码:将每个样品编出三位数的代码。 2、各组对五种不同样品分别进行评价。 (1)将不同茶饮料倒入玻璃杯中,先对外观、颜色进行评价。 (2)品尝,在口中停留一段时间,从舌尖、舌两侧到舌根分别对饮料的甜、酸、苦等进行 评价,后咽入一小口,对后感进行评价。同一评定员对同一样品应评5次以上,超过50 以上的评定结果才能作为最后的评定。每次评定间应用蒸馏水漱口,根据表1的标准进行打 分,填写打分表。 (3)将不同评定员对同一样品的评定进行简单的统计,并得出每个特性的总分数和平均分 数,最后画出雷达图来表示每个特性的强度
不同茶饮料的描述性实验 描述评定是对一种制品感官特征的描述过程。当评价制品的时候要考虑所有能被感知的 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这种评价可以是总体的,也可以集中在某一方面。为了 获得食品和饮料的芳香、风味和口感质地,以及个人保健品的肤觉、纸和化纤产品的手感和 其他产品的声音和外观的详细描述。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描述评定法来评价样品的感观特性以及每种特性的强度。 (2)作为品评员的入门训练。 二、仪器及材料 样品:统一、康师父、娃哈哈、雀巢等不同品牌的茶饮料。 仪器:玻璃杯、蒸馏水等 三、实验步骤 1、先要编好样品的编码:将每个样品编出三位数的代码。 2、各组对五种不同样品分别进行评价。 (1)将不同茶饮料倒入玻璃杯中,先对外观、颜色进行评价。 (2)品尝,在口中停留一段时间,从舌尖、舌两侧到舌根分别对饮料的甜、酸、苦等进行 评价,后咽入一小口,对后感进行评价。同一评定员对同一样品应评 5 次以上,超过 50% 以上的评定结果才能作为最后的评定。每次评定间应用蒸馏水漱口,根据表 1 的标准进行打 分,填写打分表。 (3)将不同评定员对同一样品的评定进行简单的统计,并得出每个特性的总分数和平均分 数,最后画出雷达图来表示每个特性的强度

评定物名称: 评定员姓名: 日期:一一一年一一一月 表1标淮分值表 分数 打 分 7 6 3 特征 2 颜色 红褐 浅红褐 黄褐 浅黄褐 金黄 浅金黄 浅黄绿 外观 浑浊 较浑浊 较浑浊 有点润 透明,少 透明,极 透明, 稍有沉 少量沉 浊少量 量沉淀 少量沉淀 无沉淀 淀 沉淀 气味 浓的 好的茶 淡的茶 非常淡 无茶香 有点腐臭味 腐臭味 茶香 香味 香味 的茶香 味气味 味 变化 风味 醇香 香爽,茶 茶味较 茶味不 无茶味, 味道稍涵 味道很 浓厚 味适中 淡 足 味道变 甜味 很甜 甜 比较甜 适中 有点甜 微甜 无甜味 酸味 很酸 酸 比较酸 适中 有点酸 微酸 无酸味 苦味 、很苦 苦 比较苦有点苦 微苦 基本无苦味 无苦味 稠度 很厚 比较厚 适中 有点稀 稀 很稀 口腔延 很清 清爽 比较清 有点清 点点 基本上没清爽的 没清爽 迟感觉 清爽 每 感 生理上 很提 提神 比较提有点提 一点点 基本上没有提神 没提神 的延迟 神 神 提神 的感觉 的感觉 感觉
评定物名称: 评定员姓名: 日期: ―――年―――月 表 1 标准分值表 分数 打 分 特征 7 6 5 4 3 2 1 颜色 红褐 浅红褐 黄褐 浅黄褐 金黄 浅金黄 浅黄绿 外观 浑浊 沉淀 较浑浊, 稍有沉 淀 较浑浊, 少量沉 淀 有点浑 浊少量 沉淀 透明,少 量沉淀 透明,极 少量沉淀 透明, 无沉淀 气味 浓的 茶香 味 好的茶 香味 淡的茶 香味 非常淡 的茶香 味 无茶香 味气味 变化 有点腐臭味 腐臭味 风味 醇香 浓厚 香爽,茶 味适中 茶味较 淡 茶味不 足 无茶味, 味道变 化 味道稍涩 味道很 涩 甜味 很甜 甜 比较甜 适中 有点甜 微甜 无甜味 酸味 很酸 酸 比较酸 适中 有点酸 微酸 无酸味 苦味 很苦 苦 比较苦 有点苦 微苦 基本无苦味 无苦味 稠度 很厚 厚 比较厚 适中 有点稀 稀 很稀 口腔延 迟感觉 很 清 爽 清爽 比较清 爽 有点清 爽 一点点 清爽 基本上没清爽的 感 没清爽 感 觉 生理上 的延迟 感觉 很 提 神 提神 比较提 神 有点提 神 一点点 提神 基本上没有提神 的感觉 没提神 的感觉

表2打分表 评定物名称: 样品编号: 日期 分数 生理上 评定员 苦味稠口腔延 颜色 外观 气味 风味 甜味 酸味 延迟感 迟感觉 觉 2 3 4 7 9 0 3 14 5」 总分 平均分 四、注意事项 1、在评定员之间,统一各性状强弱的程度和与之对应的分值,每个评定员都要尽可能 准确地理解每个描述词
表 2 打分表 评定物名称: 样品编号: 日期: 评定员 分数 颜色 外观 气味 风味 甜味 酸味 苦味稠 度 口腔延 迟感觉 生理上 延迟感 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总分 平均分 四、注意事项 1、在评定员之间,统一各性状强弱的程度和与之对应的分值,每个评定员都要尽可能 准确地理解每个描述词

2、品评时,按照记录表上特性的排列顺序认真地品评,然后再给每个特性打分,所给 的分数要尽量准确地代表自己的感觉。 3、评定每个样品时,打分一定要客观,不要以为不同的样品就要有不同的分数。 五、思考题 1、在本实验中,还有哪些感观特性需要评定? 2、在本实验要评定的十个特性中,还有什么更好的描述词来描述这些特性?
2、品评时,按照记录表上特性的排列顺序认真地品评,然后再给每个特性打分,所给 的分数要尽量准确地代表自己的感觉。 3、评定每个样品时,打分一定要客观,不要以为不同的样品就要有不同的分数。 五、思考题 1、在本实验中,还有哪些感观特性需要评定? 2、在本实验要评定的十个特性中,还有什么更好的描述词来描述这些特性?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感官评价实验)可口可乐嗜好性评价.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感官评价实验)单种产品(蛋糕).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安全性检测实验)实验十二、牛乳中掺假的检验.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安全性检测实验)实验十一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安全性检测实验)实验十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安全性检测实验)实验九、调味品掺假掺杂的鉴别检验.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安全性检测实验)实验八 实时荧光PCR检测沙门氏菌.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安全性检测实验)实验七 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安全性检测实验)实验六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安全性检测实验)实验五 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安全性检测实验)实验四 食品中亚硫酸盐含量测定.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安全性检测实验)实验三 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测定.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安全性检测实验)实验二 食品安全性分析.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安全性检测实验)实验一 食品中亚硫酸盐含量测定.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营养成分分析实验)实验十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营养成分分析实验)实验九 麦芽质量评定.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营养成分分析实验)实验八 食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营养成分分析实验)实验七 食品中铅、镉、铬的测定.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营养成分分析实验)实验六 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营养成分分析实验)实验五 食品中蛋白质含量测定.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感官评价实验)阈值的测定.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毒理学试验)急性毒性试验.doc
-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分析》课程电子教材(食品毒理学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实验.doc
- 江南大学:《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章 发酵过程的生物学基础.pdf
-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技术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焙烤与糖果工艺学)绪论、焙烤与糖果工艺学.ppt
-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技术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焙烤与糖果工艺学)糕点工艺.ppt
-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技术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软饮料工艺学)软饮料工艺学.ppt
- 宁夏大学:《生物工艺原理》课程PPT教学课件(发酵工艺学)第三章 培养基及其制备.ppt
-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三章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损伤和影响因素.doc
-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二章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转运与转化.doc
-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五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doc
-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四章 各类食品外源化学物.doc
-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七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遗传毒理学.doc
-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九章 食品中化学物的化学致癌作用.doc
-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八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生殖和发育毒性.doc
-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六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基础毒性评价.doc
-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十一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神经和神经行为毒理学.doc
-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十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doc
-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十二章 体外试验与新生物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doc
-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十三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