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种传病害的检验(2/2)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36
文件大小:569.01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种传病害的检验(2/2)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5、洗涤检验 ■种子表面病菌孢子或颖壳上的病原线虫 ■取样,洗涤,振荡,离心,悬浮 ■培养皿计数法 血球计计数法:80小格求平均数 ■每粒种子的孢子数=1ml中孢子数÷100 ■重复次数

5、洗涤检验 ◼ 种子表面病菌孢子或颖壳上的病原线虫 ◼ 取样,洗涤,振荡,离心,悬浮 ◼ 培养皿计数法 ◼ 血球计计数法:80小格求平均数 ◼ 每粒种子的孢子数=1ml中孢子数÷100 ◼ 重复次数

5、洗涤检验(续) ■培养皿法:N2=N1X(R2R1)2 R视野半径,R2培养皿半径,N视野中孢子数,N2 培养皿中孢子数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表面附着的孢子不一定能洗 下来;悬浮液不能完全悬浮或管壁留有孢子;采用 计数计法,视野间孢子分布不均匀

5、洗涤检验(续) ◼ 培养皿法:N2=N1×(R2 /R1)2 ◼ R1视野半径,R2培养皿半径,N1视野中孢子数,N2 培养皿中孢子数 ◼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表面附着的孢子不一定能洗 下来;悬浮液不能完全悬浮或管壁留有孢子;采用 计数计法,视野间孢子分布不均匀

6、漏斗分离检验 ■种子携带线虫的较好方法。 ■水稻干尖线虫;土壤中线虫;活动性较大线虫 (茎线虫,根结线虫,胞囊线虫) ■具体方法(贝尔曼漏斗法)

6、漏斗分离检验 ◼ 种子携带线虫的较好方法。 ◼ 水稻干尖线虫;土壤中线虫;活动性较大线虫 (茎线虫,根结线虫,胞囊线虫) ◼ 具体方法(贝尔曼漏斗法)

7、保湿萌芽检验 种子携带病菌在种子萌芽阶段开始为害,萌发期或幼 苗早期表现症状,或种子未萌芽,种表长出病菌 带菌情况,发芽情况,种内情况(种表消毒) ■1)保湿培养检验(吸水纸,冷冻吸水纸,琼脂平皿法) ·2)砂内萌芽检验法 ■3)土内萌芽检验法 ·4)试管幼苗症状测定法

7、保湿萌芽检验 ◼ 种子携带病菌在种子萌芽阶段开始为害,萌发期或幼 苗早期表现症状,或种子未萌芽,种表长出病菌 ◼ 带菌情况,发芽情况,种内情况(种表消毒) ◼ 1)保湿培养检验(吸水纸,冷冻吸水纸,琼脂平皿法) ◼ 2)砂内萌芽检验法 ◼ 3)土内萌芽检验法 ◼ 4)试管幼苗症状测定法

1)保湿培养检验 吸水纸法 ■吸水纸吸足无菌水,放入培养皿 ■种子排放在吸水纸上,1.0-1.5厘米 20-28℃培养,12小时光照/黑暗 ■有时加入0.1-0.2%的2,4-D溶液代替水 ■优点:应用广,操作方便 ■缺点:真菌不易旺盛长出菌丝和孢子,被掩盖 ■冷冻吸水纸法:10℃3天,20℃2天,-20℃冷冻过夜,20℃12 小时光照/黑暗,形成孢子,避免伸长 ■琼脂平皿法:1.5-1.7%的琼脂液,含水量均一

1)保湿培养检验——吸水纸法 ◼ 吸水纸吸足无菌水,放入培养皿 ◼ 种子排放在吸水纸上,1.0-1.5厘米 ◼ 20-28℃培养,12小时光照/黑暗 ◼ 有时加入0.1-0.2%的2,4-D溶液代替水 ◼ 优点:应用广,操作方便 ◼ 缺点:真菌不易旺盛长出菌丝和孢子,被掩盖 ◼ 冷冻吸水纸法:10℃3天,20℃2天,-20℃冷冻过夜,20℃12 小时光照/黑暗,形成孢子,避免伸长 ◼ 琼脂平皿法:1.5-1.7%的琼脂液,含水量均一

2)砂内萌芽检验法 ■河砂(1mm筛孔)及容器灭菌(干热灭菌) ■冷开水至砂量的60%左右(17%含水量) ■低容器边缘4厘米,排列种子,加砂覆盖2-3厘米 ■25℃培养,幼芽连根拔出 ■幼苗和未发芽种子症状以及种苗上有无孢子 土内萌芽检验法类似(营养丰富) ■试管幼苗症状测定法:长160mm,直径16mm,1%,10ml,20℃12小 时光照/黑暗 优点:根部和绿色,避免相互传染

2)砂内萌芽检验法 ◼ 河砂(1mm筛孔)及容器灭菌(干热灭菌) ◼ 冷开水至砂量的60%左右(17%含水量) ◼ 低容器边缘4厘米,排列种子,加砂覆盖2-3厘米 ◼ 25℃培养,幼芽连根拔出 ◼ 幼苗和未发芽种子症状以及种苗上有无孢子 ◼ 土内萌芽检验法类似(营养丰富) ◼ 试管幼苗症状测定法:长160mm,直径16mm,1%,10ml,20℃12小 时光照/黑暗 ◼ 优点:根部和绿色,避免相互传染

7、保湿萌芽检验(续) 缺点: ·操作麻烦 ■寄主生长发育不良,病菌适宜生长,腐生菌造成类似的病斑 萌芽检验靠肉眼检查,多种病害产生类似症状,同一病害不 同症状 ·种子带菌而萌发期或苗期不表现症状,也不长出病菌孢子的 病害,如麦类黑穗病等,不能应用保湿萌芽检验

7、保湿萌芽检验(续) ◼ 缺点: ◼ 操作麻烦 ◼ 寄主生长发育不良,病菌适宜生长,腐生菌造成类似的病斑 ◼ 萌芽检验靠肉眼检查,多种病害产生类似症状,同一病害不 同症状 ◼ 种子带菌而萌发期或苗期不表现症状,也不长出病菌孢子的 病害,如麦类黑穗病等,不能应用保湿萌芽检验

8、分离培养检验 ■种子内部,不易发现和鉴定的病原菌,或种子虽有病斑,但无 病征或种表携带。 专性寄生物(病毒,白粉,锈菌等)除外 ■应用范围: ·1)分离潜伏于种表或深层的病菌; ·2)确定病菌的潜伏部位; ·3)了解种子外部携带的菌群; ·4)了解种子感染和萌发的总体情况; ·5)分离无性繁殖材料所携带的病菌 ■培养方法:真菌(PDA),细菌

8、分离培养检验 ◼ 种子内部,不易发现和鉴定的病原菌,或种子虽有病斑,但无 病征或种表携带。 ◼ 专性寄生物(病毒,白粉,锈菌等)除外 ◼ 应用范围: ◼ 1)分离潜伏于种表或深层的病菌; ◼ 2)确定病菌的潜伏部位; ◼ 3)了解种子外部携带的菌群; ◼ 4)了解种子感染和萌发的总体情况; ◼ 5)分离无性繁殖材料所携带的病菌 ◼ 培养方法:真菌(PDA),细菌

细菌的分离培养 ■培养基:肉汁胨培养基(牛肉浸膏3g,蛋白胨5-10g,琼脂17 20g,水1000ml) ■划线分离法:种表消毒磨碎,无菌水将细菌溢出,接种环蘸取 划线。将单个细菌分开,经培养后形成单菌落,获得纯菌株。 ■平板稀释法:病原细菌数量大,稀释培养使病原细菌与杂菌分 开,形成纯培养。培养皿4个,1m无菌水,接种环搅匀,依次 移入2、3、4皿,倒培养基(45℃)

细菌的分离培养 ◼ 培养基:肉汁胨培养基(牛肉浸膏3g,蛋白胨5-10g,琼脂17- 20g,水1000ml) ◼ 划线分离法:种表消毒磨碎,无菌水将细菌溢出,接种环蘸取 划线。将单个细菌分开,经培养后形成单菌落,获得纯菌株。 ◼ 平板稀释法:病原细菌数量大,稀释培养使病原细菌与杂菌分 开,形成纯培养。培养皿4个,1ml无菌水,接种环搅匀,依次 移入2、3、4皿,倒培养基(45℃)

9、整胚检验 ■种子胚部的散黑穗病菌,将胚分离出来,进行透明检验 ■浸泡与染色(5%氢氧化钠,0.02%锥虫蓝,24h) ·提取(10目,20目筛子,收集浸泡于水中) ·脱水(浸泡于200ml无水乙醇,5-10分) ·分离(过滤,100ml乳酸酚溶液,5分,加100ml水,5分) ·透明(收集胚浸于25ml乳酸酚溶液,沸2分) ·检验(胚倒入培养皿,200个按行排列,体视镜)

9、整胚检验 ◼ 种子胚部的散黑穗病菌,将胚分离出来,进行透明检验 ◼ 浸泡与染色(5%氢氧化钠,0.02%锥虫蓝,24h) ◼ 提取(10目,20目筛子,收集浸泡于水中) ◼ 脱水(浸泡于200ml无水乙醇,5-10分) ◼ 分离(过滤,100ml乳酸酚溶液,5分,加100ml水,5分) ◼ 透明(收集胚浸于25ml乳酸酚溶液,沸2分) ◼ 检验(胚倒入培养皿,200个按行排列,体视镜)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