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与分析化学》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 Gas Chromatography
气相色谱法 Gas Chromatography

概述 1.色谱法:起源与发展: 特点:分离分析技术;分析有色 物质、无色物质。 本质:色谱柱高选择性的高效分 离作用与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的结合 分类(流动相状态):气相色谱 液相色谱、超临界色谱
一 .概述 1.色谱法:起源与发展: 特点:分离分析技术;分析有色 物质、无色物质。 本质:色谱柱高选择性的高效分 离作用与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的结合。 分类(流动相状态):气相色谱、 液相色谱、超临界色谱

气相色谱法 特点:①高效能性,组分在两相间反复多次的分配。毛细管柱柱 效可达上百万个理论塔板。 ②高选择性,一次可解决一百多个组分的分离和分析 ③高灵敏性:高灵敏度检测器;可达101~1013,用于痕量 物质的分析 泛用于环保、农残 ④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通常一个试样可在几分或几十 分钟完成。 GC的选择性:易挥发或可转化为易挥发的液体和固体。沸点 <500℃,热稳定性好
气相色谱法 • 特点:①高效能性,组分在两相间反复多次的分配。毛细管柱柱 效可达上百万个理论塔板。 • ②高选择性,一次可解决一百多个组分的分离和分析。 • ③高灵敏性:高灵敏度检测器;可达10-11~10-13,用于痕量 物质的分析——广泛用于环保、农残 • ④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通常一个试样可在几分或几十 分钟完成。 • GC的选择性:易挥发或可转化为易挥发的液体和固体。沸点 <500℃,热稳定性好

层析理论 1.塔板理论:将色谱过程比拟为蒸馏过程; 色谱柱看作分馏塔,在每个塔板的间隔 内,样品混合物在气液两相中达到平衡 分配,经过多次分配平衡后,分配系数 小的组分先达到塔顶。由于柱层析塔板 相当多,分配系数微小差别,即可获得 较好的分离效果
层析理论 • 1.塔板理论:将色谱过程比拟为蒸馏过程; 色谱柱看作分馏塔,在每个塔板的间隔 内,样品混合物在气液两相中达到平衡 分配,经过多次分配平衡后,分配系数 小的组分先达到塔顶。由于柱层析塔板 相当多,分配系数微小差别,即可获得 较好的分离效果

层析理论 热力学理论:由平衡观点研究分离过 程。—塔板理论 动力学理论:速度研究动力学因素对柱 效的影响一以 Van deemter方程式为代表
层析理论 • 热力学理论:由平衡观点研究分离过 程。—塔板理论 • 动力学理论:速度研究动力学因素对柱 效的影响—以Van Deemter方程式为代表

层析理论 个重要参数: 峰高、峰面积:定量 峰位:定性 峰宽:柱效率
层析理论 • 三个重要参数: • 峰高、峰面积:定量 • 峰位:定性 • 峰宽:柱效率

热力学理论 假设条件:1.组分很快在两相中达到分配 平衡(板高H) 2载气通过层析柱不是连续前进,而是间 歇式的,每次进气是一个板体积。 3样品都是加在0号塔板上,纵向扩散忽 略不计。 4分配系数在各塔板上是常数
热力学理论 • 假设条件:1.组分很快在两相中达到分配 平衡(板高H) • 2.载气通过层析柱不是连续前进,而是间 歇式的,每次进气是一个板体积。 • 3.样品都是加在0号塔板上,纵向扩散忽 略不计。 • 4.分配系数在各塔板上是常数

理论塔板数的计算 理论塔板高度和理论塔板数关系: H=L/n 理论塔板数与半峰高的关系: n=5.545(tp/Wh2)2
理论塔板数的计算 • 理论塔板高度和理论塔板数关系: • H=L/n • 理论塔板数与半峰高的关系: • n=5.545(tR /W h/2) 2

塔板理论的作用与不足 作用:1塔板理论方程式描述色谱流岀曲 线应该是正态分布函数,与实际记录的 色谱流出曲线相 对色谱分配系 有指导意义。 2理论塔板数公式:n评价色谱柱是成功 的 3塔板理论提岀了塔板髙度对色谱峰区域 宽度扩张的影响
塔板理论的作用与不足 • 作用:1.塔板理论方程式描述色谱流出曲 线应该是正态分布函数,与实际记录的 色谱流出曲线相符合,对色谱分配系统 有指导意义。 • 2.理论塔板数公式:n评价色谱柱是成功 的。 • 3.塔板理论提出了塔板高度对色谱峰区域 宽度扩张的影响

不足:1.模拟假设条件提出,同实际情况 有差异,所以色谱分配定量关系不准确 2.塔板理论不能解释H与色谱峰扩张关系。 3.忽略了纵向扩散的作用。 流速差异所造成不同的塔板数
• 不足:1.模拟假设条件提出,同实际情况 有差异,所以色谱分配定量关系不准确。 • 2.塔板理论不能解释H与色谱峰扩张关系。 • 3.忽略了纵向扩散的作用。 • 4.流速差异所造成不同的塔板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有机与分析化学》中药指纹谱技术.ppt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六章 试样的采集、制备及分解.doc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三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doc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五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doc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四章 吸光光度法.doc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二章 配位滴定法.doc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章 10.1 氧化还原平衡 10.2 氧化还原滴定法 10.3 氧化还原滴定法示例.doc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doc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九章 9.1 氧化还原反应 9.3 电极电势的应用 9.4 氧、硫、硒 9.5 氮、磷、碳.doc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八章 8.1 酸碱平衡体系中浓度和不同型体的分布 8.2 酸碱平衡中酸度的计算 8.3 酸碱指示剂 8.4 一元酸碱的滴定 8.6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doc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七章 7.1 概述 7.2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7.3 误差与数据处理.doc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五章 5.1 电解质溶液 5.2 酸碱理论 5.4 弱酸、弱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doc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章 3.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3.2 气体分压定律.doc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章 4.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4.2 碰撞理论 活化能 4.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5 化学平衡的移动.doc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章 2.1 共价键理论 2.2 键参数 2.3 分子间力和氢键 2.4 热化学.doc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六章 主族元素综述.doc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doc
-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讲义.doc
- 河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 立体化学.ppt
- 河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十二章 醛和酮.ppt
- 《有机与分析化学》第三章 立体化学.ppt
- 《有机与分析化学》第二章 烷烃.ppt
- 《有机与分析化学》(双语版)Chapter 5 Alkenes.ppt
- 《有机与分析化学》第五章 烯烃.ppt
- 《有机与分析化学》第六章 炔烃和二烯类.ppt
- 《有机与分析化学》第四章 卤烃类.ppt
- 《有机与分析化学》红外光谱分析.ppt
- 《有机与分析化学》纳米技术.ppt
- 《有机与分析化学》荧光分光光度法.ppt
- 《有机与分析化学》超临界流体萃取.ppt
- 《有机与分析化学》高速逆流色谱.ppt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醇和醚.ppt
- 《均相敞开系统热力学及相平衡准则》讲义.ppt
- 《物理化学词典》PDF电子书.pdf
-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题库.doc
- 四川理工学院:《金属腐蚀理论及腐蚀控制》第一章 绪论.ppt
- 四川理工学院:《金属腐蚀理论及腐蚀控制》第十章 防腐蚀设计.ppt
- 四川理工学院:《金属腐蚀理论及腐蚀控制》第十一章 加工建造和操作运行中.ppt
- 四川理工学院:《金属腐蚀理论及腐蚀控制》第十二章 防护方法.ppt
- 四川理工学院:《金属腐蚀理论及腐蚀控制》第十三章 金属在某些环境中的腐蚀.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