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8
文件大小:103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一、健康 (一)健康观的演变 健康,既是人们熟悉和关切的话题,又是一个久远和丰富的概念。我国最 早的中医黄籍《黄帝内经》中有内外因的病理学说:外因(风、寒、暑、湿、 燥、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 (Hippocrates)认为健康是指身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 的平衡,疾病病因是人身体体液不平衡,并采用调节饮食、使用药物及其他非 巫术的方法来恢复平衡、治疗疾病。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一章绪论 课题 健康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掌握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动态的知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教学内容: 、健康 )健康观的演变 健康,既是人们熟悉和关切的话题,又是一个久远和丰富的概念。我国最早 的中医黄籍《黄帝内经》中有内外因的病理学说:外因(风、寒、暑、湿、燥、 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 Hippocrates) 认为健康是指身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的平衡,疾病病因 是人身体体液不平衡,并采用调节饮食、使用药物及其他非巫术的方法来恢复平 衡、治疗疾病。 进入近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身体无病无残,体格健壮不弱”就是健康。 这种无病即健康的观念一直为许多人所持有,并且影响到医疗保健和卫生政策。 20世纪,随着科学文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 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种躯体、 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初级卫生保健 ( Primary Health Care,PHC)大会发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 仅是疾病或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是基本人权,达 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其实现,则要 求卫生部门及社会与经济各部门协调行动。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健 康新地平线》中提出了健康的三个主题:生命的准备、生命的保护、晚年的生活 质量。 (二)现代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均 致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体质健壮。”同时,为了加深人们对健 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明确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感到 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1 第一章 绪论 课题一 健康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掌握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动态的知识 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教学内容: 一、健康 (一)健康观的演变 健康,既是人们熟悉和关切的话题,又是一个久远和丰富的概念。我国最早 的中医黄籍《黄帝内经》中有内外因的病理学说:外因(风、寒、暑、湿、燥、 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Hippocrates) 认为健康是指身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的平衡,疾病病因 是人身体体液不平衡,并采用调节饮食、使用药物及其他非巫术的方法来恢复平 衡、治疗疾病。 进入近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身体无病无残,体格健壮不弱”就是健康。 这种无病即健康的观念一直为许多人所持有,并且影响到医疗保健和卫生政策。 20 世纪,随着科学文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 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 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初级卫生保健 (Primary Health Care, PHC)大会发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 仅是疾病或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是基本人权,达 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其实现,则要 求卫生部门及社会与经济各部门协调行动。”1995 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健 康新地平线》中提出了健康的三个主题:生命的准备、生命的保护、晚年的生活 质量。 (二)现代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均 致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体质健壮。”同时,为了加深人们对健 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明确提出了健康的 10 条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感到 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5)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可见,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人体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 理健康的统一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古今中外的心理学家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对心理健康的含义 给予了不同的表述。 心理学家英格里希( H-B. English)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 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 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 Karl 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 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稳定的情 绪、敏锐的观察力、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 社会工作者波姆(W. W. Bohm)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 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第三届)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 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比较倾 向地认为,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 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 特性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问题,是个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的问题,许多专家对此都有过 研究和论述。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把心理健康的标准拟定为:“①身体、 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 工作和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心理健康 的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量自己的

2 (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5)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可见,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人体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 理健康的统一。 二、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古今中外的心理学家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对心理健康的含义 给予了不同的表述。 心理学家英格里希(H·B·English)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 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 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Karl 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 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稳定的情 绪、敏锐的观察力、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 社会工作者波姆(W. W. Bochm)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 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 年第三届)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 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比较倾 向地认为,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 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 特性。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问题,是个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的问题,许多专家对此都有过 研究和论述。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把心理健康的标准拟定为:“①身体、 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 工作和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提出了心理健康 的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量自己的

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 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1)智力正常。一般智商在80分以上。这是人们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 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 (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内容有:乐观开朗, 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反 应与环境相适应。 (3)意志健全。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 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 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行为,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 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协调一致。具有正确的自我 意识,能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 和行动统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个人要学会自我观察、自 我认定、自我判断。能做到自尊、自强、自制、自爱。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 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 系。 (7)社会适应正常。个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秩序。个体能客观地 认识现实环境,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能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 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善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心理行为,心理健康者应 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严重偏离,就是不健康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我们在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的 标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完全是 一回事。判断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 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 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 (2)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是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 续状态,从健康状态到不健康的状态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一般来说,心

3 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 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1) 智力正常。一般智商在 80 分以上。这是人们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 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 (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内容有:乐观开朗, 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反 应与环境相适应。 (3)意志健全。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 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 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行为,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 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协调一致。具有正确的自我 意识,能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 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个人要学会自我观察、自 我认定、自我判断。能做到自尊、自强、自制、自爱。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 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 系。 (7)社会适应正常。个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秩序。个体能客观地 认识现实环境,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能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 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善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心理行为,心理健康者应 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严重偏离,就是不健康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我们在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的 标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完全是 一回事。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 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 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 (2)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是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 续状态,从健康状态到不健康的状态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一般来说,心

理正常与异常并无确定的界线,只是程度的差异而已. (3)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既可能 从不健康转变到健康,也可能从健康转变为不健康。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 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心理健康与否只能反映一个人 某一段时间内的固定状态,并不是他一生的状态 (4)心理健康的标准无论是哪种表述,都是一种理想的尺度。它不仅为我 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 向。 (5)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 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维持和保证,就应该引起注意,及时调整自己

4 理正常与异常并无确定的界线,只是程度的差异而已。 (3)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既可能 从不健康转变到健康,也可能从健康转变为不健康。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 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心理健康与否只能反映一个人 某一段时间内的固定状态,并不是他一生的状态。 (4)心理健康的标准无论是哪种表述,都是一种理想的尺度。它不仅为我 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 向。 (5)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 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维持和保证,就应该引起注意,及时调整自己

课题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 教学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的发展 大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均已达到成熟的水平 (二)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大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接近成熟 (三)人格的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理想大都较明确而富有社 会意义,性格的发展也已进入塑造成型的关键阶段。 (四胜性意识的发展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性意识的明朗化与发展成为这 个时期的重要特点。其一,表现在对异性比较关注。其二,表现在对爱情生活的 追求。 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达到真 正成熟的阶段,既存在积极方面,又存在消极方面,因而在心理发展中,就难免 出现许多矛盾和冲突。大学生是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才逐步走向成熟的。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业问题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成绩 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另外,有的学生专业选择不当, 也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2.情绪问题 主要表现为 1)抑郁。以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 等,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 (2)情绪失衡。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 敛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 3.人际关系问题 主要表现为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

5 课题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分析 教学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的发展 大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均已达到成熟的水平。 (二)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大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接近成熟。 (三)人格的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理想大都较明确而富有社 会意义,性格的发展也已进入塑造成型的关键阶段。 (四)性意识的发展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性意识的明朗化与发展成为这 个时期的重要特点。其一,表现在对异性比较关注。其二,表现在对爱情生活的 追求。 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达到真 正成熟的阶段,既存在积极方面,又存在消极方面,因而在心理发展中,就难免 出现许多矛盾和冲突。大学生是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才逐步走向成熟的。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业问题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成绩 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另外,有的学生专业选择不当, 也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2.情绪问题 主要表现为: (1)抑郁。以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 等,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 (2)情绪失衡。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 敛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 3.人际关系问题 主要表现为: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

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显得很不适应 (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 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 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3)个体心灵闭锁。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 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 成。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 学生的健康成长。 4.情感问题 爱情、友情、亲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3个重要问题。 (1)爱情的困扰。 (2)友情困扰 (3)亲情问题 5.性心理问题 性教育是道德教育、文明教育、健康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基本得到了教育 工作者的认同但性生理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主要表现在 (1)性生理适应不良 (2)性心理问题 6.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特困生与普通生相比,更多地表观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病 突出和问题行为较多的状况。尤其是“双困生”,学业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又 很困难,心理负担很重。再如,“网络生”上网成瘾,甚至形成依赖,或陷入网 恋不能自拔,并引发了种种问题行为。 7.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主要表现在 (1)生活能力弱,自立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 (2)大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 8.就业问题 陈旧的就业观念,使得大学生对未来感到惶惑。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 在就业上存在以下问题 (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的大学生眼高手低,不看自己的能力如何, 没有准备艰苦奋斗,却一味期望找到薪水高、待遇好的职位 (2)求稳怕变,贪图安逸.不了解与自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 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平稳的生活,害怕竞争,缺乏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6 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显得很不适应。 (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 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 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3)个体心灵闭锁。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 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 成。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 学生的健康成长。 4.情感问题 爱情、友情、亲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 3 个重要问题。 (1)爱情的困扰。 (2)友情困扰。 (3)亲情问题。 5.性心理问题 性教育是道德教育、文明教育、健康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基本得到了教育 工作者的认同,但性生理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主要表现在: (1)性生理适应不良。 (2)性心理问题。 6.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特困生与普通生相比,更多地表观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病 突出和问题行为较多的状况。尤其是“双困生”,学业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又 很困难,心理负担很重。再如,“网络生”上网成瘾,甚至形成依赖,或陷入网 恋不能自拔,并引发了种种问题行为。 7.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主要表现在: (1)生活能力弱,自立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 (2)大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 8.就业问题 陈旧的就业观念,使得大学生对未来感到惶惑。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 在就业上存在以下问题: (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的大学生眼高手低,不看自己的能力如何, 没有准备艰苦奋斗,却一味期望找到薪水高、待遇好的职位. (2)求稳怕变,贪图安逸.不了解与自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 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平稳的生活,害怕竞争,缺乏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1.认识上的不足 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经历着种种内心 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2.人格的缺陷 性格过于内向的人,心胸狭窄、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的人,自卑忧 郁的人,急躁冲动的人,固执多疑的人,爱慕虚荣的人,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 人,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忠心理疾病。 3.意志品质差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惧怕失败。 遇到矛盾就白责白怨或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 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 4.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 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富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鲜明的特征是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而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的 闭锁,情绪激荡而缺乏冷静的思考,极易走冋极端,使他们常常体验着人生各种 苦恼。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 5.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 大学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由于性机能的发展产生了性的欲望与冲 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大多 数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 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调节,存在性压抑,而出现焦虑不安感,甚至以某 种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大学特殊环境和任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心理压力很 大。同时,他们所生活环境即校园和条件并不理想,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因此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课题受到多方重视。 1.学习负担过重 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达十小时以上,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学习是 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期学习负担过重使大脑过度疲劳,大脑皮层活动机能减 弱,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受到限制而影响学习效率。学习负担过重 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贪多求全,自我期望过高,家长及外界压力过大, 学校引导不利等因素有关 2.专业选择不当 学生高考选择专业具有一定盲目性,因对大学专业设置不太了解,所以毎年

7 (一)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1.认识上的不足 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经历着种种内心 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2.人格的缺陷 性格过于内向的人,心胸狭窄、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的人,自卑忧 郁的人,急躁冲动的人,固执多疑的人,爱慕虚荣的人,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 人,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忠心理疾病。 3.意志品质差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惧怕失败。一 遇到矛盾就白责白怨或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 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 4.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 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富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鲜明的特征是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而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的 闭锁,情绪激荡而缺乏冷静的思考,极易走向极端,使他们常常体验着人生各种 苦恼。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 5.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 大学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由于性机能的发展产生了性的欲望与冲 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大多 数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 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调节,存在性压抑,而出现焦虑不安感,甚至以某 种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大学特殊环境和任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心理压力很 大。同时,他们所生活环境即校园和条件并不理想,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因此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课题受到多方重视。 1.学习负担过重 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达十小时以上,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学习是 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期学习负担过重使大脑过度疲劳,大脑皮层活动机能减 弱,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受到限制而影响学习效率。学习负担过重 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贪多求全,自我期望过高,家长及外界压力过大, 学校引导不利等因素有关。 2.专业选择不当 学生高考选择专业具有一定盲目性,因对大学专业设置不太了解,所以每年

都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不符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从而 产生调换专业的要求。一旦解决不了,就闹情绪,表现出对学习无兴趣,情绪低 落,消极悲观,随意缺课,长此下去,会使心理矛盾强化,导致神经衰弱等心理 疾病。其实,专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即使现在所学专业确实不能发挥自己的长 处,今后还有多次选择的机会。 3.不适应大学生活 从中学到大学,环境改变很大,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乃至人际关 系,都需要重新适应。比如学习方面,中学老师讲得多,而大学要培养自学能力 生活方面,中学时父母照顾多,而大学要培养自理能力。从心理适应讲,中学的 学习尖子周围充满着赞扬声,优越感强;但到大学,尖子荟萃,自己原有的优势 不明显,学习上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使情绪低落。 4.业余生活单调 大学生活仍然可以用“三点一线”来概括,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课堂、食 堂、宿舍,生活相对比较单调,缺少足够的娱乐场所。而青年人处在长知识,长 身体的阶段,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对业余生活的多样化要求迫切,但常常不能 满足,因而缺乏生活的乐趣。 (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文化背景 2.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家庭环境的影响 总之,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物因素、心理 因素、社会因素常常交织在-起,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某些先天因 素的不健全,加上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所造成的心理发展中出现异常状态,容 易导致心理疾患。因此,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也应该从多种渠道入手

8 都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不符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从而 产生调换专业的要求。一旦解决不了,就闹情绪,表现出对学习无兴趣,情绪低 落,消极悲观,随意缺课,长此下去,会使心理矛盾强化,导致神经衰弱等心理 疾病。其实,专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即使现在所学专业确实不能发挥自己的长 处,今后还有多次选择的机会。 3.不适应大学生活 从中学到大学,环境改变很大,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乃至人际关 系,都需要重新适应。比如学习方面,中学老师讲得多,而大学要培养自学能力; 生活方面,中学时父母照顾多,而大学要培养自理能力。从心理适应讲,中学的 学习尖子周围充满着赞扬声,优越感强;但到大学,尖子荟萃,自己原有的优势 不明显,学习上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使情绪低落。 4.业余生活单调 大学生活仍然可以用“三点一线”来概括,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课堂、食 堂、宿舍,生活相对比较单调,缺少足够的娱乐场所。而青年人处在长知识,长 身体的阶段,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对业余生活的多样化要求迫切,但常常不能 满足,因而缺乏生活的乐趣。 (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文化背景 2.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家庭环境的影响 总之,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物因素、心理 因素、社会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某些先天因 素的不健全,加上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所造成的心理发展中出现异常状态,容 易导致心理疾患。因此,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也应该从多种渠道入手

课题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目的: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 教学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教学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生活 质量的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全面 贯彻当地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 要途径和手段。 (一)变化的社会需要适应变化的个体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外来文化从物质到观念,严重冲击我国传统文化 的根基和过去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震撼着人们长期构筑的精神世界,造成一 部分人认知失调和行为失范。同时改革开放使社会变迁速度明显加快,生活方式 日益更新,日趋激烈的竞争在给人以机会展示潜能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环境 的不适应感、失败感和恐惧感。心理冲突和心理异常同社会变革的激烈程度呈正 比。在沉重的心理负荷之下,最容易罹患多种多样的心理疾病。大学生正处于自 我意识及人生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心理教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 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大学生应具有以下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基本素 质: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开拓精神;具有迎接现代经济科 学技术挑战的选择、获取、吸收新知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 改革要求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基本的文明素质和审美能力;具有参 加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能力③。从上述培养目标来看,高等教育 培养的人才既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又是全面人格发展的接班人。心理素质是渗 透在各个方面的,只有心理、情感、意志水平得到平衡发展才能达到上述要求, 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培养目标 其次,从大学教学过程来看,高等教育在教育任务、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几 方面有不同于基础教育的显著特点:它的任务在于把大学生教育、培养为独立认 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大学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三个特点:明确的专业目 的性,或称职业倾向性;对大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有更高的要求;把科学 研究引进教学过程 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等教育的目标组成部分之一。高等教育不但有外

9 课题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目的: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分析 教学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教学内容: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生活 质量的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全面 贯彻当地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 要途径和手段。 (一)变化的社会需要适应变化的个体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外来文化从物质到观念,严重冲击我国传统文化 的根基和过去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震撼着人们长期构筑的精神世界,造成一 部分人认知失调和行为失范。同时改革开放使社会变迁速度明显加快,生活方式 日益更新,日趋激烈的竞争在给人以机会展示潜能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环境 的不适应感、失败感和恐惧感。心理冲突和心理异常同社会变革的激烈程度呈正 比。在沉重的心理负荷之下,最容易罹患多种多样的心理疾病。大学生正处于自 我意识及人生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心理教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 意义。 (二)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大学生应具有以下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基本素 质: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开拓精神;具有迎接现代经济科 学技术挑战的选择、获取、吸收新知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 改革要求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基本的文明素质和审美能力;具有参 加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能力①。从上述培养目标来看,高等教育 培养的人才既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又是全面人格发展的接班人。心理素质是渗 透在各个方面的,只有心理、情感、意志水平得到平衡发展才能达到上述要求, 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培养目标。 其次,从大学教学过程来看,高等教育在教育任务、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几 方面有不同于基础教育的显著特点:它的任务在于把大学生教育、培养为独立认 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大学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三个特点:明确的专业目 的性,或称职业倾向性;对大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有更高的要求;把科学 研究引进教学过程。 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等教育的目标组成部分之一。高等教育不但有外

在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为人的自身发展服 务。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高等教育的这两重价值,又与大学教学过程的本质;特 点密切相关,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大 学生个体成长的内在要求 1.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预防心理疾病 前面已谈及大学生中心理疾病的范围较广且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对的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因某种原因岀现的暂时的心理失常,如恐惧、烦恼,胆怯、 孤独、敏感、多疑、焦虑等,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学生如果了解心理学的基本 知识和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后一般都能通过自我调节而消减不会产生持续的影 响。但如果表现为意识障碍、智力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就会 使学生不能接受正确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师生、 同学的关系紧张,就需要心理教育工作的干预和帮助,如进行心理咨询及各种治 疗,才可能消除。如果进一步恶化,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变态和精神病,如以神 经衰弱、癔病等为主要表现的各种神经官能症。一般需专门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治 疗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减少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种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上的疾病,这种疾病的症状是 生理性的,但其产生却没有直接的生理病因。心因性患者往往经历过情绪上的某 种压力,长期的紧张或焦虑,尤其是气愤和恼怒,其他还有挫折感、忧虑无望、 焦虑等。大学生正处在人体发育的高峰阶段,在生理发育的作用下,情绪很不稳 定,个体心理机制若不健全,意志控制力就比较差。在这一阶段如不能对不良情 绪加以有效控制,容易造成心身疾病。 大量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硏究证明积极的心理对身心健康的良好作用是仼 何药物所不能代替的。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完全可以减少和减轻大学生心身 疾病的发生。 3.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 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 个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需要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机制及健全的人格,以确保学生有 明确的学习目的、坚定的意志、浓厚的兴趣、高度的注意力、良好的品德。但由 于青年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会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1.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学说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独特的理沦。他认为人

10 在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为人的自身发展服 务。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高等教育的这两重价值,又与大学教学过程的本质;特 点密切相关,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大 学生个体成长的内在要求。 1.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预防心理疾病 前面已谈及,大学生中心理疾病的范围较广,且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对的。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因某种原因出现的暂时的心理失常,如恐惧、烦恼,胆怯、 孤独、敏感、多疑、焦虑等,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学生如果了解心理学的基本 知识和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后一般都能通过自我调节而消减,不会产生持续的影 响。但如果表现为意识障碍、智力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就会 使学生不能接受正确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师生、 同学的关系紧张,就需要心理教育工作的干预和帮助,如进行心理咨询及各种治 疗,才可能消除。如果进一步恶化,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变态和精神病,如以神 经衰弱、癔病等为主要表现的各种神经官能症。一般需专门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治 疗。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减少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种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上的疾病,这种疾病的症状是 生理性的,但其产生却没有直接的生理病因。心因性患者往往经历过情绪上的某 种压力,长期的紧张或焦虑,尤其是气愤和恼怒,其他还有挫折感、忧虑无望、 焦虑等。大学生正处在人体发育的高峰阶段,在生理发育的作用下,情绪很不稳 定,个体心理机制若不健全,意志控制力就比较差。在这一阶段如不能对不良情 绪加以有效控制,容易造成心身疾病。 大量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积极的心理对身心健康的良好作用是任 何药物所不能代替的。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完全可以减少和减轻大学生心身 疾病的发生。 3.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 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 个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需要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机制及健全的人格,以确保学生有 明确的学习目的、坚定的意志、浓厚的兴趣、高度的注意力、良好的品德。但由 于青年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会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1.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学说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独特的理沦。他认为人

共18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