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学生调查报告(课题PPT)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22
文件大小:1.31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学生调查报告(课题PPT)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互联网时代的 网络暴力 小组成员:宋惜夕李欣怡刘梦玲 陈晗田紫薇 指导老师:陈金华

互联网时代的 网络暴力 小组成员:宋惜夕 李欣怡 刘梦玲 陈晗 田紫薇 指导老师:陈金华

提要 网络暴力的相关概念 网络暴力的成因 网络暴力的影响 网络暴力问题的监管措施

⚫ 网络暴力的相关概念 ⚫ 网络暴力的成因 ⚫ 网络暴力的影响 ⚫ 网络暴力问题的监管措施 提要

网络群体性事件: 定数量的网民围绕热点问题,在网络公共领域大规模汇聚意见进 而影响现实生活的群体性事件” 亨廷顿说过:“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动乱。 无论是从静态角度,还是从动态角度来衡量,向现代化进展的速度愈快, 动乱现象亦愈严重。” ——萨缪尔·亨廷顿( Huntington Samuel. P1927-2008年)美国当代 政治学家,因主张《文明冲突论》而闻名于世

“一定数量的网民围绕热点问题,在网络公共领域大规模汇聚意见进 而影响现实生活的群体性事件” 亨廷顿说过:“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动乱。…… 无论是从静态角度,还是从动态角度来衡量,向现代化进展的速度愈快, 动乱现象亦愈严重。” ——萨缪尔·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 1927-2008年)美国当代 政治学家,因主张《文明冲突论》而闻名于世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音及率 万人 42.1% 75000 38.3% 34.3% 61758 28.9% 56400 51310 50000 22.6% 45730 16.0% 38400 85%10.5% 29800 25000 ×2100 11100 13700 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网民数 ←互联网普及率 来源:CN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十调 2013.1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大量的个人聚集在一起并不足以构成一个群体,只有聚集成 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发和情感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 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才可称之为一个真正意义 上的群体。”——勒庞 “群体是由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集 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 望 戴维波普诺 Sociology 社会学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大量的个人聚集在一起并不足以构成一个群体,只有聚集成 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发和情感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 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才可称之为一个真正意义 上的群体。”——勒庞 “群体是由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集 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 望。”——戴维.波普诺

群体≠社会个体毫无关联的物理组合 这些联系使得群 有一套共享的群体成员情感上比 群体 某种心理联系作有相同或相似的 〓|为纽带 群体意识 体规范,有持续较接近,语言上 的相互交往活动‖容易沟通,行为 上趋于一致

某种心理联系作 为纽带 有相同或相似的 群体意识 有一套共享的群 体规范,有持续 的相互交往活动 这些联系使得群 体成员情感上比 较接近,语言上 容易沟通,行为 上趋于一致 ≠ 社会个体毫无关联的物理组合 =

“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 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 ——埃瑟戴森

“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 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 ——埃瑟·戴森

CAUGHT IN THE WEB 2012年7月6日上映Q 生高圆圆姚晨一赵又廷二陈红王学圻王珞丹陈燃张译 系列行为的总称

三、网络暴力: 我们认为,当互联网上的道德暴力事件由线上走入线下时,即升级 为网络暴力事件。 “网络暴民”的特征 网络暴力——非理性的表达手段 “网络暴民”是“网络暴力”的主体,“网络暴力”本质上是虚拟社会的一 种非理性表达手段。一般认为,“网络暴力”是由使用互联网的个体或 群体实施的,基于一定的目的,借由虚拟社会中的非理性表达,采 取诽谤、攻击、谣言、诬蔑、骚扰等方式介入现实社会,对网络以 及现实中与之对应的个人、集体施加压力、造成影响、形成威胁的 一系列行为的总称

网络暴力中的“非暴力不合作” 尽管形式上看似规避了“网络暴力”的嫌疑,但实际上与 原来的行为追求同一种效果

网络暴力中的“非暴力不合作” 尽管形式上看似规避了“网络暴力”的嫌疑,但实际上与 原来的行为追求同一种效果

网络暴力”的原因: 客观上,虚拟社会的匿名性、把关人的缺失为“网络暴力”提供 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主观上,网民对虚拟社会中的言论自由存在“自由世界”和“匿 名专制”的误读、滥用 本质上,“网络暴力”是现实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折射与放大 这一方面是由于公民的道德素质良莠不齐,在其虚拟空间中 表达为非理性,另一方面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有 迹可循

客观上,虚拟社会的匿名性、把关人的缺失为“网络暴力”提供 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主观上,网民对虚拟社会中的言论自由存在“自由世界”和“匿 名专制”的误读、滥用 本质上,“网络暴力”是现实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折射与放大, 这一方面是由于公民的道德素质良莠不齐,在其虚拟空间中 表达为非理性,另一方面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有 迹可循 “网络暴力”的原因:

共2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