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电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交流绕组及其电动势和磁动势(二)

4.4通有正弦电流时单相绕组的磁 动势 交流绕组中流过电流,根据安培环路定律,将产生 磁动势和磁场。 交流绕组连接时,应使它所形成的定、转子磁场 极数相等 假设 1)铁心内的磁位降可以忽略不计; 2)定、转子之间的气隙为均匀; 3)槽开口的影响忽略不计
4.4 通有正弦电流时单相绕组的磁 动势 交流绕组中流过电流,根据安培环路定律,将产生 磁动势和磁场。 交流绕组连接时,应使它所形成的定、转子磁场 极数相等, 假设: 1)铁心内的磁位降可以忽略不计; 2)定、转子之间的气隙为均匀; 3)槽开口的影响忽略不计

一整距线圈的磁 动势 2 A 90° 90° 470° 2 1.绕组的轴线 2.坐标的原点 3.磁动势的正方向 4.磁动势幅值 5.磁动势特点 矩形脉振 i,=2I cos wt 矩形脉振磁势.swf
1.绕组的轴线 一 整距线圈的磁 动势 矩形脉振磁势.swf 2.坐标的原点 3.磁动势的正方向 4.磁动势幅值 5.磁动势特点 矩形脉振 i I t c = 2 cos

f N,iy 2 90° x 90° 0 N,iy 2

4 矩形磁动势 F π 分解 90° 270° -90° 1.矩形磁动势波可以分解为基波和一系列空间谐波 2.基波幅值为矩形波幅值的4/π 基波为正弦脉振磁势.Swf 4 Ni 2W2 fa= 一X cose.=-NI cose.cos ot π 2 π
矩形磁动势 分解 N I t N i f s c s c c c cos cos cos 2 2 2 4 1 = = 1.矩形磁动势波可以分解为基波和一系列空间谐波 2.基波幅值为矩形波幅值的4/π 基波为正弦脉振磁势.swf

4 1 F π 3 5 90° 270° 90°

二分布绕组的磁动势 ·整距分布绕组的磁动势 ·短距分布绕组的磁动势 强调:一个极相组的磁动势即为相绕组磁动势
二 分布绕组的磁动势 • 整距分布绕组的磁动势 • 短距分布绕组的磁动势 强调:一个极相组的磁动势即为相绕组磁动势

整距分中尧组的丝 01112 动执 1.单层绕组q个线圈 2.3 2.单个线圈产生矩形脉振磁动势,取其基波为正弦脉振磁动势 3.线圈组的磁动势,等于q个线圈磁动势在空间的叠加 类似电动势叠加
整距分布绕组的磁 动势 1.单层绕组q个线圈 2.单个线圈产生矩形脉振磁动势,取其基波为正弦脉振磁动势 3.线圈组的磁动势,等于q个线圈磁动势在空间的叠加, 类似电动势叠加

整距分布绕组的磁动 0,11,12 1,2,3 R=- 2sin C 2 R sin ga F,=2B=2Rsin ga =q内 2 2 qsin a-2 F,B G- F ,23 Fy f=(a)k1=4×X三kcos0.= 2W2 qN kI cose,cos ot 2 π π 4√2 fa =2(afe)ka= qN kaI cose cos wt 双层绕组
整距分布绕组的磁动 势 k qN k I t qN i f qf k d s c d s c c q c d cos cos 2 2 cos 2 4 ( ) 1 = 1 1 = 1 = 1 f qf k qN k I t q c d c d s cos cos 4 2 2( ) 1 = 1 1 = 1 双层绕组

f1=2(q时1)k1=-×qN ika1cos0, 二 42pa×Ncos8, π2pa 每相电流 4 一X 2pqN(ai.)cos0 2p 4 Nkicos π2p 每相匝数 强调:一个极相组的磁动势即为相绕组磁动势 原因在于空间分布的对称性!!!
s d c d s c c c d s q c d c c d s i p N k ai k a pqN p qN i k pa pa f qf k qN i k cos ( ) cos cos ( ) cos 2 4 2 2 4 1 2 4 2 4 2 1 1 1 1 1 1 1 = = = = = 每相电流 每相匝数 强调:一个极相组的磁动势即为相绕组磁动势, 原因在于空间分布的对称性!!!

双层短距绕组的磁动势 1.双层整距绕组可以等效为两个整距单层绕组 2两个整距绕组在空间分布错开了一定的角度 这个角度等于短距角 3.合成磁动势等于错开一个短距角的两个单层绕 组的磁势在空间叠加 ,23 19,11,12 C090000008888888w000000000888888880 0G00000088必必8888地60000000088必888880 24,12 9,10X1 C0000000082888888000000000888888880 Q00000000&2888必88800000000088888888
双层短距绕组的磁动势 1.双层整距绕组可以等效为两个整距单层绕组 2.两个整距绕组在空间分布错开了一定的角度, 这个角度等于短距角 3.合成磁动势等于错开一个短距角的两个单层绕 组的磁势在空间叠加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重庆大学:《电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交流绕组及其电动势和磁动势(一).ppt
- 重庆大学:《电机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永磁电机及其控制原理——永磁材料及其磁路计算.pdf
- 重庆大学:《电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永磁电机及其控制原理——永磁直流电机.ppt
- 重庆大学:《电机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感应电机的稳态分析.pdf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ppt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三相电路.ppt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电路的频率响应.ppt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储能元件.ppt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相量法.ppt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ppt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一阶电路的时域分析.ppt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试卷35.pdf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试卷34.pdf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自编教学讲义.pdf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电路定理.ppt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ppt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ppt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ppt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33.pdf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32.pdf
- 重庆大学:《电机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永磁电机及其控制原理——永磁无刷直流电机 PMBLDCM permanent maget brushless DC motor.pdf
- 重庆大学:《电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同步电机的稳态分析.pdf
- 重庆大学:《电机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永磁电机及其控制原理——永磁同步电机.pdf
- 重庆大学:《电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电机不对称运行.ppt
- 重庆大学:《电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ppt
- 重庆大学:《电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电机的暂态问题.ppt
- 《设计分析》:变频调速异步电动机电磁转矩计算方法(重庆大学:王崇任、韩力、李辉).pdf
-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电机学多媒体CAI教学课件的研制.pdf
-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基于工程问题学习的“电机学”教学探讨.pdf
- 《物理学报》: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多谐振点及其自治振荡稳定性分析.pdf
- 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教学大纲(汇编).pdf
- 烟台理工学院:《检测技术及控制仪表》教学大纲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 and Control Instruments.doc
- 烟台理工学院:《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Embedded System.doc
- 烟台理工学院:《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PLC.doc
- 烟台理工学院:《智能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Intelligent Control.doc
- 烟台理工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Automatic Control Theory.doc
- 烟台理工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七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pdf
- 烟台理工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5.3 频域稳定判据).pdf
- 烟台理工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5.4-5.5).pdf
- 烟台理工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