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乎往而不可》导学案_神木中学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 《恶乎往而不可》 主备人:任世前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抓住关键语句,分析评价文中的哲理意蕴 3、师生讨论,理解庄子散文寓言说理、夸张奇思奇想的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引导学生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3、引导学生领会庄子的奇思奇想。 【预习案】 【夯实基础】 、为下列字注音 喘()寐()蘧()屦( 骀()怛() 写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1.颐隐于齐2.亡,予何恶 3.予因以求时夜4.不翅于父母 5.佚我以老6.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7.取妻者止于外8.故不足以滑和 9.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10.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 11.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的词 1.无几何也古:今 2.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古:今 3.恐吾无其实古:今: 4.乃所以善吾死也古:今 四、指出下列词类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东西南北,唯命之从2.吾以南面而君天下 3.吾与之友矣4、息我以死5、轻用吾身而亡其国6、其妻子环而泣之 7、故善吾生者8、果以恶骇天下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此古之所谓县解也2.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 3.是事之变,命之行也4.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 5.卒授之国6.莫逆于心 7.劳我以生8.予何恶 9.又将奚以汝为10.唯命之从 【探究案】 选文1,被病痛折磨将死的子来,为什么面对死亡却能“成然寐,蘧然觉 选文2,哀公把孔子的话告诉闵子后,闵子是怎样想的 三、选文2,孔子用什么手法来解释“德不形”的? 四、本文谈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神木中学“352 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 《恶乎往而不可》 主备人:任世前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抓住关键语句,分析评价文中的哲理意蕴。 3、师生讨论,理解庄子散文寓言说理、夸张奇思奇想的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引导学生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3、引导学生领会庄子的奇思奇想。 【预习案】 【夯实基础】 一、为下列字注音 喘( ) 寐( ) 蘧( ) 屦( ) 骀( ) 怛( ) 二、写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1.颐隐于齐 2.亡,予何恶 3.予因以求时夜 4.不翅于父母 5.佚我以老 6.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7.取妻者止于外 8.故不足以滑和 9.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10.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 11.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的词 1.无几何也 古: 今: 2.吾以南面而君天下 古: 今: 3.恐吾无其实 古: 今: 4.乃所以善吾死也 古: 今 四、指出下列词类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2.吾以南面而君天下 3.吾与之友矣 4、息我以死 5、轻用吾身而亡其国 6、其妻子环而泣之 7、故善吾生者 8、果以恶骇天下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2.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 3.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4.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 5.卒授之国 6.莫逆于心 7.劳我以生 8.予何恶 9.又将奚以汝为 10.唯命之从 【探究案】 一、 选文 1,被病痛折磨将死的子来,为什么面对死亡却能“成然寐,蘧然觉”? 二、 选文 2,哀公把孔子的话告诉闵子后,闵子是怎样想的? 三、 选文 2,孔子用什么手法来解释“德不形”的? 四、 本文谈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 《恶乎往而不可》训练案 主备人:任世前班级:组别:姓名: 【训练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疴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 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也。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 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狗偻丈人之谓平!”(选自《庄 子·达生》) [注]①疴偻:驼背。②承蜩:取蝉。③锱铢:指极少。④橛株拘:带枯树枝的 树桩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适:到,去 B.见狗偻者承蜩承:用竿粘取 C.犹掇之也掇:拾取 D.孔子顾谓弟子曰顾:只是,仅仅 10.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驼背老人有粘蝉的高超技术,是因为他“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B.孔子以狗偻者“不以万物易蜩之翼”精神,教育弟子要“用志不分” C.驼背老人有粘蝉的高超技术,是由于生于林中,对蝉极其熟悉 D.孔子从树林中经过,看见驼背老人粘蝉,从而引出“疴偻者承蜩”这番话题。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也。 译文: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狗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二、延伸讨论 1、我们班有没有同学为自己的相貌生得不如意而难过? 2、假如你是一个负责新员工的聘用的领导,有一个很丑的人前来应聘,你讲如 何来处理? 三、我的收获
神木中学“352 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 《恶乎往而不可》训练案 主备人:任世前 班级: 组别: 姓名: 【训练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9~12 题。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①者承蜩②,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 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④;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也。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 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选自《庄 子·达生》) [注] ①痀偻:驼背。②承蜩:取蝉。③锱铢:指极少。④橛株拘:带枯树枝的 树桩。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适:到,去 B.见痀偻者承蜩 承:用竿粘取 C.犹掇之也 掇:拾取 D.孔子顾谓弟子曰 顾:只是,仅仅 10.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驼背老人有粘蝉的高超技术,是因为他“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B.孔子以痀偻者“不以万物易蜩之翼”精神,教育弟子要“用志不分”。 C.驼背老人有粘蝉的高超技术,是由于生于林中,对蝉极其熟悉。 D.孔子从树林中经过,看见驼背老人粘蝉,从而引出“痀偻者承蜩”这番话题。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也。 译文: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二、延伸讨论 1、我们班有没有同学为自己的相貌生得不如意而难过? 2、假如你是一个负责新员工的聘用的领导,有一个很丑的人前来应聘,你讲如 何来处理? 三、我的收获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恶乎往而不可》导学案.doc
- 《恶乎往而不可》ppt课件4_恶乎往而不可2.ppt
- 《恶乎往而不可》ppt课件3_恶乎往而不可.ppt
- 《恶乎往而不可》ppt课件2_恶乎往而不可.ppt
- 《恶乎往而不可》ppt课件1.ppt
-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记叙文中如何写“我”》教案1_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doc
- 《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教案1_教学内容及步骤.doc
- 《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教学设计2.doc
- 《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ppt课件2_3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ppt
- 《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ppt课件1_3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ppt
- 《恐龙的灭绝》课堂实录_恐龙的灭绝.doc
- 《恐龙的灭绝》说课稿(2篇)_恐龙的灭绝.doc
- 《恐龙的灭绝》教案1_恐龙的灭绝.doc
- 《恐龙的灭绝》教学反思(3篇)_恐龙的灭绝.doc
- 《恐龙的灭绝》ppt课件5_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恐龙的灭绝_1》PPT课件.ppt
- 《恐龙的灭绝》ppt课件4_人教版语文二下《恐龙的灭绝》PPT课件01.ppt
- 《恐龙的灭绝》ppt课件3_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ppt.ppt
- 《恐龙的灭绝》ppt课件2_鲁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恐龙的灭绝_3》PPT课件.ppt
- 《恐龙的灭绝》ppt课件1_恐龙的灭绝4.PPT.ppt
-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练.doc
- 《恶乎往而不可》教案3_重点.doc
- 《恶乎往而不可》教案4.doc
- 《悔的边缘》ppt课件3.ppt
- 《悔的边缘》ppt课件4.ppt
- 《悔的边缘》ppt课件5_悔的边缘.ppt
- 《悔的边缘》同步练习_比较.doc
- 《悔的边缘》导学案.doc
- 《悔的边缘》教学设计3_悔的边缘教案.doc
- 《悔的边缘》教案2_悔的边缘.doc
- 《悔的边缘》说课稿_悔的边缘说课材料.doc
- 《悟沙》ppt课件.ppt
- 《悟沙》ppt课件2_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悟沙》.ppt
- 《悟沙》学案_悟沙导学案.doc
- 《悟沙》教案2_悟沙.doc
- 《悬岩边的树》导学案_九年级语文下册《悬崖边的树》教案.doc
- 《悬崖边的树》ppt课件3_悬崖边的树2.ppt
- 《悬崖边的树》ppt课件4_悬崖边的树.ppt
- 《悬崖边的树》ppt课件(26页)_悬崖边的树.ppt
- 《悬崖边的树》导学案_悬崖边的树.doc
- 《悬崖边的树》教案3_第13课.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