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上海交通大学:《信用与法律》课程教学资料(中西方信用观之比较)中西方关于诚信的诠释及应用的异同与启示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6
文件大小:185.31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信用与法律》课程教学资料(中西方信用观之比较)中西方关于诚信的诠释及应用的异同与启示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哲学研究》2002年第8期) 中西方关于诚信的诠释及应用的异同与启示 陈丽君王重鸣 “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日趋严重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 道德在政治和管理中的作用,也不乏对诚信的推崇和研究。西方对“诚信”的研究和应用也 有悠远的历史,并在目前的企业管理中有颇为成功的实践。本文通过系统比较中西方在诚信 研究、对诚信的理解和诚信实践应用上的异同,提出了为建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诚 信经营机制,理论工作者在研究中可考虑的合理思路,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实践上可采取的 有效措施。 一、诚信研究主体和对诚信理解的异同 东西方对诚信的研究都源远流长,但从各自发展历史看,两者的研究主体有不同的变 化。我国自孔子起诚信一直是哲学领域的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直到近年来才有管理等 相关学科学者的介入。西方在早期诚信研究的主体是哲学、宗教领域的学者,但进入20世 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要求制订在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外部交换活动中涉及人的 规则,以及避免企业内部人对企业造成的损失,诚信研究进入了一个活跃的时期。首先加入 诚信研究主体的是心理学工作者,随后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工作者也 对诚信进行了研究。 在对待诚信的看法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非常一致地都将诚信视为是社会道德体系以 及个人道德素质要求的核心成分。但在具体的理解上,两者存在着极大差异,并由此影响了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员诚信行为表现特征上的差异。 1.诚信内涵的差异 “诚信”,英文为integrity,有“诚实”和“完全、完整”两层含义。以欧美为代表的西 方文化对“诚信”概念更强调“诚”,即个体的诚实品性。诚实是诚信的基础,它要求个体 对事件、信息的完全和真实披露。但在中国文化中,“诚信”概念更强调“信”,即守诺的品 行,并且不仅是“信于约”,更重要的是“信于义”,这个“义”有“道义”、“公义”、“情 义”等。儒家“诚信无欺”的职业道德就包含了“守信、正直和重义”三种成分,这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遵守诚信准则,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可能会因情境而变化。中国社会是一个强调社 会交换原则的社会,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宣扬的是重义轻利,因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较容易 1994-201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p://ww

(5哲学研究62002 年第 8 期) 中西方关于诚信的诠释及应用的异同与启示 陈丽君 王重鸣 / 诚信缺失0 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日趋严重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 道德在政治和管理中的作用, 也不乏对诚信的推崇和研究。西方对 / 诚信0 的研究和应用也 有悠远的历史, 并在目前的企业管理中有颇为成功的实践。本文通过系统比较中西方在诚信 研究、对诚信的理解和诚信实践应用上的异同, 提出了为建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诚 信经营机制, 理论工作者在研究中可考虑的合理思路, 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实践上可采取的 有效措施。 一、诚信研究主体和对诚信理解的异同 东西方对诚信的研究都源远流长, 但从各自发展历史看, 两者的研究主体有不同的变 化。我国自孔子起诚信一直是哲学领域的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直到近年来才有管理等 相关学科学者的介入。西方在早期诚信研究的主体是哲学、宗教领域的学者, 但进入 20 世 纪后,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迫切要求制订在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外部交换活动中涉及人的 规则, 以及避免企业内部人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诚信研究进入了一个活跃的时期。首先加入 诚信研究主体的是心理学工作者, 随后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工作者也 对诚信进行了研究。 在对待诚信的看法上,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非常一致地都将诚信视为是社会道德体系以 及个人道德素质要求的核心成分。但在具体的理解上, 两者存在着极大差异, 并由此影响了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员诚信行为表现特征上的差异。 1. 诚信内涵的差异 / 诚信0, 英文为 integ rity, 有 / 诚实0 和 / 完全、完整0 两层含义。以欧美为代表的西 方文化对 / 诚信0 概念更强调 / 诚0, 即个体的诚实品性。诚实是诚信的基础, 它要求个体 对事件、信息的完全和真实披露。但在中国文化中, / 诚信0 概念更强调 / 信0, 即守诺的品 行, 并且不仅是 / 信于约0, 更重要的是 / 信于义0, 这个 / 义0 有 / 道义0、/ 公义0、/ 情 义0 等。儒家 / 诚信无欺0 的职业道德就包含了 / 守信、正直和重义0 三种成分, 这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遵守诚信准则,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可能会因情境而变化。中国社会是一个强调社 会交换原则的社会,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宣扬的是重义轻利, 因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较容易 35

产生并认可为维护社会关系而出现的文饰性行为。 中西方在道德方面一般都存在着两个体系,一个是我们与和自己血缘、地缘和利害相关 者发生关系时所遵循的私德体系.另一个是我们与和自己血缘、地缘和利害无关者发生关系 时所遵循的公德体系。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私德体系而轻视公德体系,甚至将君臣关系、上下 级关系列入私德范畴,所以在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中,中国背景下的人们往往会把发生职业 关系的外部人群分为两类,一是亲朋好友、利益相关者等属于熟识者的圈内人范畴,一是非 熟识者的圈外人范畴:在与熟识者进行交往时一般会严格遵循不欺瞒、守信用的准则,而在 与非熟识者进行交往时则往往会出现违反诚信规则的行为。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我 国很多企业经营者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出现的守信与失信并存现象。 2.诚信概念演变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强调道德作用.视其是“为政”、“齐家”、“处世”之本,而 “诚信”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成分。我国古代典籍中充满了对诚信的论述,但考察对诚 信的描述,可以发现“诚”、“信”概念在我国古代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现存古籍《尚 书》中提到的“诚”,指的是人们笃信鬼神的虔诚心理:《易传》中提出的“修诚立其辞”, 泛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真实。(参见吴申元、徐建华)“诚”的理解随后发展为指“真实无妄”: 《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孟子》中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就是强调人应该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要求人们尊重、认同和遵循客观天道,按照人的 本性去生活、去行动,使天然的德性化为自然的行为,无任何勉强与做作。正如《礼记·大 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朱熹言:“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诚者,合 内外之道,便是表里如一”。(《朱子语类》卷二三)这便形成了最终对“诚”的理解。 至于“信”,经典的描述来自于《诗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的本意是“从 人”、“从言”,指人所说的话、许下的诺言和誓言等;“人言为信”,是对某种信念、原则和 语言发自内心的忠诚。“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袁采, 《袁氏世范》。信是对誓言的遵守,是对规则的遵从。孔子说“人无信不立”、“民无信不 立”,强调了人无信用、信誉将难以立足于社会生活(《论语·颜渊》,也提出了“信”对国家 和社会是比“食”和“兵”更为重要的前提要件。 “诚”和“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相通和互训意义。诚和信的论述一直如影随形, 相伴左右,如“人之所助在乎信,信所立由乎诚。循诚于中,然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己,可 以教人不欺。惟信与诚.有补无失。一不诚则心莫之保,一不信则言莫之行”(陆贽,《陆宣 公文集》卷三)。 对“诚信”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探讨,早在先秦儒家那里己达到了顶峰,并且“信”受到 了广泛的推崇。孔子以信为其“四教”科目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要求人们 讲求信义,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信。同时孔子在“五德”(恭、宽、信、敏、惠)中也将 其作为重要要素。到西汉董仲舒归纳确立“三纲五常”后,“信”更被视为“五常之本,百 行之源”(五常为:仁、义、礼、智、信)。“诚信”由此演变成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并向侧 重于“信”的内涵发展。 把“诚信”道德规范具体到商业经营活动中,儒家视其为职业道德之本,是处理职业关 6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产生并认可为维护社会关系而出现的文饰性行为。 中西方在道德方面一般都存在着两个体系, 一个是我们与和自己血缘、地缘和利害相关 者发生关系时所遵循的私德体系, 另一个是我们与和自己血缘、地缘和利害无关者发生关系 时所遵循的公德体系。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私德体系而轻视公德体系, 甚至将君臣关系、上下 级关系列入私德范畴, 所以在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中, 中国背景下的人们往往会把发生职业 关系的外部人群分为两类, 一是亲朋好友、利益相关者等属于熟识者的圈内人范畴, 一是非 熟识者的圈外人范畴; 在与熟识者进行交往时一般会严格遵循不欺瞒、守信用的准则, 而在 与非熟识者进行交往时则往往会出现违反诚信规则的行为。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我 国很多企业经营者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出现的守信与失信并存现象。 2. 诚信概念演变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强调道德作用, 视其是 / 为政0、/ 齐家0、/ 处世0 之本, 而 / 诚信0 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成分。我国古代典籍中充满了对诚信的论述, 但考察对诚 信的描述, 可以发现 / 诚0、 / 信0 概念在我国古代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现存古籍 5尚 书6 中提到的 / 诚0, 指的是人们笃信鬼神的虔诚心理; 5易传6 中提出的 / 修诚立其辞0, 泛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真实。( 参见吴申元、徐建华) / 诚0 的理解随后发展为指 / 真实无妄0: 5中庸6 中说 / 诚者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0; 5孟子6 中说 / 诚者天之道, 思诚者人之道0, 就是强调人应该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 要求人们尊重、认同和遵循客观天道, 按照人的 本性去生活、去行动, 使天然的德性化为自然的行为, 无任何勉强与做作。正如 5礼记#大 学6 云: / 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0 朱熹言: / 诚者何? 不自欺不妄之谓也0; / 诚者, 合 内外之道, 便是表里如一0。(5朱子语类6卷二三) 这便形成了最终对 / 诚0 的理解。 至于 / 信0, 经典的描述来自于 5诗经6: / 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0 / 信0 的本意是 / 从 人0、/ 从言0, 指人所说的话、许下的诺言和誓言等; / 人言为信0, 是对某种信念、原则和 语言发自内心的忠诚。 / 有所许诺, 纤毫必偿; 有所期约, 时刻不易, 所谓信也。0 ( 袁采, 5袁氏世范6) 。信是对誓言的遵守, 是对规则的遵从。孔子说 / 人无信不立0、 / 民无信不 立0, 强调了人无信用、信誉将难以立足于社会生活( 5论语#颜渊6) , 也提出了 / 信0 对国家 和社会是比 / 食0 和 / 兵0 更为重要的前提要件。 / 诚0 和 / 信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相通和互训意义。诚和信的论述一直如影随形, 相伴左右, 如 / 人之所助在乎信, 信所立由乎诚。循诚于中, 然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己, 可 以教人不欺。惟信与诚, 有补无失。一不诚则心莫之保, 一不信则言莫之行0 ( 陆贽, 5陆宣 公文集6卷三) 。 对 / 诚信0 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探讨, 早在先秦儒家那里已达到了顶峰, 并且 / 信0 受到 了广泛的推崇。孔子以信为其 / 四教0 科目之一 (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 要求人们 讲求信义, 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信。同时孔子在 / 五德0 ( 恭、宽、信、敏、惠) 中也将 其作为重要要素。到西汉董仲舒归纳确立 / 三纲五常0 后, / 信0 更被视为 / 五常之本, 百 行之源0 ( 五常为: 仁、义、礼、智、信) 。/ 诚信0 由此演变成一种伦理道德规范, 并向侧 重于 / 信0 的内涵发展。 把 / 诚信0 道德规范具体到商业经营活动中, 儒家视其为职业道德之本, 是处理职业关 36

系和职业服务对象关系需遵守的必要准则。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守信,指在职业 活动中重然诺,讲信用,守合约,以诚正己,作为立业之本。(2)正直,即不欺人、不欺 己、不欺心,在职业活动中不允许有欺骗行为,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行霸市。(3) 重义,即信不仅仅是信于约,更要信于义。儒家认为诚信不是机械的言必信、行必果,而应 以义作为诚信的标准,作为该不该守信的根据。中国古代的儒商精神,就是以义为一切经济 活动的目的和行为准则。(参见唐凯麟、张怀承) 综合起来看,对“诚信”概念的理解在中国文化下从“诚”与“信”各自具有独立的内 涵,到内涵的整合与互训,以及内涵的侧重点形成,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这些发展都停留 在我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早期,停留在农业社会的范畴之内,尤为遗憾的是自儒家强调“重 义”后,“诚信”的初始理念更多地“被淹没在以人伦等级与亲情距离为基础的·仁义,或 ‘理义’的伦理观念中”,使中国传统社会所强调和形成的信任,“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超脱 ‘家庭'、‘亲情、‘义气?和‘熟人’的特殊主义限阈”(参见万俊人)。我国近代对诚信的 研究、思考以及应用,几乎没有多少更深入的发展。 西方在进入20世纪后,因实践问题的涌现,多学科研究者对诚信问题产生极大兴趣, 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讨,诚信概念的理解因此出现了多种视角。 第一种视角是将“诚信”视为个体的个性特质,并依此开发评价个体是否诚信的工具。 比如早期.他们认定诚信等同于诚实性,60-70年代诚信概念延伸到个性的其它相关成分, 主要集中于“可信赖性”,90年代后延伸到“责任意识”,直至目前在人事选拔领域大量进 行诚信测验,认定个体的诚信特质,包括责任心(responsibility)、长期的工作承诺、一致性 (consistency)、对暴力的遵从(proneness to violence)、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敌意 (hostility)、工作伦理(work ethics)、可靠性(dependability)、动力水平(energy level)等。 Sackett and Callahan,pp.491-529;Camara and Schneider,pp.112-119) 第二种视角是视“诚信”为一种道德行为,认为“诚信”不等同于“诚实”、“责任意 识”,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涉及个体对规则的认可和承诺,并且与道德维度相关联。持这 种观点的研究者在探讨诚信问题时结合了商业伦理学的观点和阐述,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为 T.E.Becker。他认为诚信是个体对合乎道德判断的系列规则和价值观在行为上的忠诚,而 其判断标准不是个体、群体或社会的概念,而是“现实存在”。道德判断的核心成分是能够 推动个体长期生存和使其作为理性个体更为幸福的规则和价值观。Bck探讨了诚信与诚实 之间的关系,即诚实是诚信的必要的但不充分的条件。诚实要求个体不使用意识去扭曲现 实,而诚信是要求个体不要背叛个体在活动中的道德信念。诚信要求个体遵循合乎道德判断 的规则。(参见Becker,pp.154-161) 第三种视角是从对人员实施诚信管理的角度提出的。该视角的研究者结合了心理学、经 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是Kaptein。他认为:(1)诚信是关系概念。虽 然诚信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个体的品质,但个体在孤立状态下无所谓诚信,也无法认定其 诚信与否:只有当人们一起生活和工作时,诚信才重要,也才表现出个体诚信与否。因此诚 信是社会的和关系的概念。(2)诚信是相对概念。诚信是指在何种程度上个体满足了周围世 界对其的合法期望。只有那些被广泛地支持或一般被认为对组织的发展合适或必要的期望才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37 http://wwy

系和职业服务对象关系需遵守的必要准则。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 ( 1) 守信, 指在职业 活动中重然诺, 讲信用, 守合约, 以诚正己, 作为立业之本。 ( 2) 正直, 即不欺人、不欺 己、不欺心, 在职业活动中不允许有欺骗行为, 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行霸市。( 3) 重义, 即信不仅仅是信于约, 更要信于义。儒家认为诚信不是机械的言必信、行必果, 而应 以义作为诚信的标准, 作为该不该守信的根据。中国古代的儒商精神, 就是以义为一切经济 活动的目的和行为准则。( 参见唐凯麟、张怀承) 综合起来看, 对 / 诚信0 概念的理解在中国文化下从 / 诚0 与 / 信0 各自具有独立的内 涵, 到内涵的整合与互训, 以及内涵的侧重点形成, 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但这些发展都停留 在我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早期, 停留在农业社会的范畴之内, 尤为遗憾的是自儒家强调 / 重 义0 后, / 诚信0 的初始理念更多地 / 被淹没在以人伦等级与亲情距离为基础的 -仁义. 或 -理义. 的伦理观念中0, 使中国传统社会所强调和形成的信任, / 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超脱 -家庭. 、-亲情. 、-义气. 和 -熟人. 的特殊主义限阈0 ( 参见万俊人) 。我国近代对诚信的 研究、思考以及应用, 几乎没有多少更深入的发展。 西方在进入 20 世纪后, 因实践问题的涌现, 多学科研究者对诚信问题产生极大兴趣, 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讨, 诚信概念的理解因此出现了多种视角。 第一种视角是将 / 诚信0 视为个体的个性特质, 并依此开发评价个体是否诚信的工具。 比如早期, 他们认定诚信等同于诚实性, 60- 70 年代诚信概念延伸到个性的其它相关成分, 主要集中于 / 可信赖性0, 90 年代后延伸到 / 责任意识0, 直至目前在人事选拔领域大量进 行诚信测验, 认定个体的诚信特质, 包括责任心 ( responsibility) 、长期的工作承诺、一致性 (consistency) 、对暴力的遵从 ( proneness to violence) 、道德推理 ( moral reasoning ) 、敌意 ( hostility) 、工作伦理 ( w ork ethics) 、可靠性 ( dependability) 、动力水平 ( energy level) 等。 ( 参见 Sackett and Callahan, pp. 491- 529; Camara and Schneider, pp. 112- 119) 第二种视角是视 / 诚信0 为一种道德行为, 认为 / 诚信0 不等同于 / 诚实0、/ 责任意 识0, 是一个独立的概念, 它涉及个体对规则的认可和承诺, 并且与道德维度相关联。持这 种观点的研究者在探讨诚信问题时结合了商业伦理学的观点和阐述, 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为 T1E1Becker。他认为诚信是个体对合乎道德判断的系列规则和价值观在行为上的忠诚, 而 其判断标准不是个体、群体或社会的概念, 而是 / 现实存在0。道德判断的核心成分是能够 推动个体长期生存和使其作为理性个体更为幸福的规则和价值观。Becker 探讨了诚信与诚实 之间的关系, 即诚实是诚信的必要的但不充分的条件。诚实要求个体不使用意识去扭曲现 实, 而诚信是要求个体不要背叛个体在活动中的道德信念。诚信要求个体遵循合乎道德判断 的规则。( 参见 Becker, pp. 154- 161) 第三种视角是从对人员实施诚信管理的角度提出的。该视角的研究者结合了心理学、经 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观点, 其代表人物是 Kaptein。他认为: ( 1) 诚信是关系概念。虽 然诚信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个体的品质, 但个体在孤立状态下无所谓诚信, 也无法认定其 诚信与否; 只有当人们一起生活和工作时, 诚信才重要, 也才表现出个体诚信与否。因此诚 信是社会的和关系的概念。( 2) 诚信是相对概念。诚信是指在何种程度上个体满足了周围世 界对其的合法期望。只有那些被广泛地支持或一般被认为对组织的发展合适或必要的期望才 37

被视为合法期望。判定个体的行为是否诚信,取决于具体情景、场合和时间:今天可接受的 行为也许明天被认为是违法的:在一个国家被认为是正常的行为,可能在另一个国家不被接 受。(3)诚信应是组织水平上的概念。任何个体的诚信行为后果都表现为组织的结果和问 题。(参见Kaptein) 二、诚信研究及应用实践的异同 1.中国诚信研究的应用 中国自封建社会早期儒家学者探讨诚信的内涵和作用起,就确立了诚信在中国文化与管 理体制中的地位作用,表现为:()诚信作为个人立身处世以及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素,要求 个体真实无妄、人己不欺和以义理为宗。比如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 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阐明了人若无信用,一如车无轴轮而不可运行。 《论语·卫灵公》中言:“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强调了 守信才能成就君子之所为,而“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是则可谓小人 矣”。(2)诚信是社会交往以及经商致富和治理国家所需要遵循的基本规范准则。如“与朋 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貌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 敬,虽州里,行乎哉?”“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 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侦观政要·诚信》。而《礼记·礼运》中所描画的“大道之 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则为我们展现了守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 但由于中国文化强调自律而忽视他律,重视个人修身养性而忽视法治建设,因此在中国 文化背景下诚信实践便主要体现为宣教,即通过模范人物的确立和义理的宣传来形成民众的 道德观念。至于诚信行为(道德行为)的养成,则主要靠个体的自我约束。所以我们有“一 诺千金”的故事,有大量关于晋商、徽商诚信经商的故事,却鲜有商业经营的诚信准则法 规。诚信在实践应用中与其说是道德行为规范,不如说是理念。它停留在高度浓缩的义理要 求上,缺乏操作层面的可为与不可为的制度规定。 宣教以及自律在自给自足和小范围的商业经营活动中也许能奏效,因为在小范围的经营 活动中个体很容易观察了解到交换双方的真实情况,很容易即刻得到各种行为的不同后果。 但在大范围的交易活动中,时空的隔绝、机会的多样以及后果追究的成本扩大都使得自律出 现很多漏洞,可见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念不适合目前大规模市场经济的要求。 2.西方诚信研究的实践应用和特色 西方诚信研究的兴起本身就是因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因此其研究的导向与其说是为理 论的进展,不如说是为实践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开发用以评价人员诚信与否的 工具,编制诚信度测验,通过测量应聘者的诚信度,选拔出具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个体,以避 免组织可能的损失。(2)定义组织内的诚信概念和准则.按照诚信准则制订雇员的行为规 范.实施涉及人员日常行为的动态诚信管理。在操作上诚信管理的核心是将诚信理念转化为 可操作的行为规则,管理者通过明确告知员工什么是可做的,什么是不可做的,以及对此实 行考察和奖惩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实施诚信管理的一般程序包括:一是依据企业的诚信准 994-2012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被视为合法期望。判定个体的行为是否诚信, 取决于具体情景、场合和时间: 今天可接受的 行为也许明天被认为是违法的; 在一个国家被认为是正常的行为, 可能在另一个国家不被接 受。( 3) 诚信应是组织水平上的概念。任何个体的诚信行为后果都表现为组织的结果和问 题。( 参见 Kaptein) 二、诚信研究及应用实践的异同 1. 中国诚信研究的应用 中国自封建社会早期儒家学者探讨诚信的内涵和作用起, 就确立了诚信在中国文化与管 理体制中的地位作用, 表现为: ( 1) 诚信作为个人立身处世以及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素, 要求 个体真实无妄、人己不欺和以义理为宗。比如孔子说 /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 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0 ( 5论语#为政6) , 阐明了人若无信用, 一如车无轴轮而不可运行。 5论语#卫灵公6 中言: /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 君子哉0, 强调了 守信才能成就君子之所为, 而 / 言无常信, 行无常贞, 惟利所在, 无所不倾, 是则可谓小人 矣0。( 2) 诚信是社会交往以及经商致富和治理国家所需要遵循的基本规范准则。如 / 与朋 友交, 言而有信0 ( 5论语#学而6) ; / 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貌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 行不笃 敬, 虽州里, 行乎哉?0 / 言而不信, 言无信也; 令而不从, 令无诚也。不信之言, 无诚之 令, 为上则败德, 为下则危身0 ( 5贞观政要#诚信6) 。而 5礼记#礼运6 中所描画的 / 大道之 行,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0, 则为我们展现了守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 但由于中国文化强调自律而忽视他律, 重视个人修身养性而忽视法治建设, 因此在中国 文化背景下诚信实践便主要体现为宣教, 即通过模范人物的确立和义理的宣传来形成民众的 道德观念。至于诚信行为 ( 道德行为) 的养成, 则主要靠个体的自我约束。所以我们有 / 一 诺千金0 的故事, 有大量关于晋商、徽商诚信经商的故事, 却鲜有商业经营的诚信准则法 规。诚信在实践应用中与其说是道德行为规范, 不如说是理念。它停留在高度浓缩的义理要 求上, 缺乏操作层面的可为与不可为的制度规定。 宣教以及自律在自给自足和小范围的商业经营活动中也许能奏效, 因为在小范围的经营 活动中个体很容易观察了解到交换双方的真实情况, 很容易即刻得到各种行为的不同后果。 但在大范围的交易活动中, 时空的隔绝、机会的多样以及后果追究的成本扩大都使得自律出 现很多漏洞, 可见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念不适合目前大规模市场经济的要求。 2. 西方诚信研究的实践应用和特色 西方诚信研究的兴起本身就是因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 因此其研究的导向与其说是为理 论的进展, 不如说是为实践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1) 开发用以评价人员诚信与否的 工具, 编制诚信度测验, 通过测量应聘者的诚信度, 选拔出具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个体, 以避 免组织可能的损失。( 2) 定义组织内的诚信概念和准则, 按照诚信准则制订雇员的行为规 范, 实施涉及人员日常行为的动态诚信管理。在操作上诚信管理的核心是将诚信理念转化为 可操作的行为规则, 管理者通过明确告知员工什么是可做的, 什么是不可做的, 以及对此实 行考察和奖惩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实施诚信管理的一般程序包括: 一是依据企业的诚信准 38

则,以员工的日常工作活动为基础,开发出对员工的诚信行为期望,并制订成书面的各层次 员工行为操守手册:二是实施员工培训,让员工充分知晓在可能有利益冲突的工作情景中, 企业对其的诚信行为期望要求:三是实施诚信行为稽查,对员工日常表现进行考核监督和奖 惩。同时完整的诚信管理还涉及制度层面的其它手段,如在招聘和选拔程序中确保选择具有 更好诚信品质的员工:设立公司伦理执行官: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工作轮换:明确不同层次管 理者的授权,实行管理者的权利分离:将企业可能的冲突利益情景登记注册:树立员工典 型:建立配合诚信行为考核的合适薪酬系统等。 总结西方的诚信研究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它具有下述特色:(1)重操作甚于重理念,重 分解甚于重概括。企业借助于工具来检测员工诚信度,选拔员工:并且在具体的管理情景中 看诚信原则,在具体的行为中看员工对规则的遵从。(2)重制度甚于重宣教,重他律甚于重 自律。(3)重防范甚于重补救,重过程甚于重结果。其诚信管理是一种前瞻性的管理,它预 计员工可能会在某些冲突情景中错误地选择某种利益行为,因而预先规定了对员工的行为期 望。同时,它也是一种防微杜渐的管理,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日常点滴的考察。 西方企业诚信实践应用的细致深入,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西方整个社会诚信机制的形 成。 三、中西方诚信研究和应用差异对我国理论界的启示 中西方诚信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差异,一方面体现了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社会经济 历史发展的差异,另一方面也提示我国在诚信研究与实践上的不足。它表明中国理论界对诚 信问题的研究滞后于实践的要求,也表明了中国传统对诚信概念过于强调“信”,以及目前 将诚信等同于“信用”,有明显的局限性。从研究的导向和思路上看,目前我国理论界在诚 信研究上迫切需要完善下述工作: 1.基于中国文化背景和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对诚信概念作出界定。中国传统文化对 重义的强调使诚信的理解出现偏颇,同时也影响了个体对诚信规则的遵从。一个不诚实的个 体很难想象其会具有良好的信用:不诚实的员工对企业来说是高风险的员工,不诚实的企业 对社会来说是有潜在危害的企业,它可能会影响到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的经济秩 序。因此诚实是诚信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中国理论界应吸收借鉴中西方诚信理论的精髓,结 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企业调查实证的基础上建立当前市场经济下人员诚信品德的构思模 型。 2.基于管理实践要求,开发人员诚信品德的评价工具。这就是将形而上的诚信理念外 化为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其好处是,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人员选拔实践服务,另一方面可以 成为一种直观的导向系统引导人们的行为。 3.基于制度建设,加强对人员诚信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个体的诚信,作为一种个性 或人格品质的特征,并非都能体现为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的诚信行为,在对中国背景下尤其 如此。系统地研究中国背景下对人员诚信行为发生影响的机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对诚信发 挥促进或干扰作用的因素,以便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上诱发或限制这些因素。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3ttp://www

则, 以员工的日常工作活动为基础, 开发出对员工的诚信行为期望, 并制订成书面的各层次 员工行为操守手册; 二是实施员工培训, 让员工充分知晓在可能有利益冲突的工作情景中, 企业对其的诚信行为期望要求; 三是实施诚信行为稽查, 对员工日常表现进行考核监督和奖 惩。同时完整的诚信管理还涉及制度层面的其它手段, 如在招聘和选拔程序中确保选择具有 更好诚信品质的员工; 设立公司伦理执行官; 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工作轮换; 明确不同层次管 理者的授权, 实行管理者的权利分离; 将企业可能的冲突利益情景登记注册; 树立员工典 型; 建立配合诚信行为考核的合适薪酬系统等。 总结西方的诚信研究应用, 我们可以发现它具有下述特色: ( 1) 重操作甚于重理念, 重 分解甚于重概括。企业借助于工具来检测员工诚信度, 选拔员工; 并且在具体的管理情景中 看诚信原则, 在具体的行为中看员工对规则的遵从。( 2) 重制度甚于重宣教, 重他律甚于重 自律。( 3) 重防范甚于重补救, 重过程甚于重结果。其诚信管理是一种前瞻性的管理, 它预 计员工可能会在某些冲突情景中错误地选择某种利益行为, 因而预先规定了对员工的行为期 望。同时, 它也是一种防微杜渐的管理, 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日常点滴的考察。 西方企业诚信实践应用的细致深入, 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西方整个社会诚信机制的形 成。 三、中西方诚信研究和应用差异对我国理论界的启示 中西方诚信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差异, 一方面体现了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社会经济 历史发展的差异, 另一方面也提示我国在诚信研究与实践上的不足。它表明中国理论界对诚 信问题的研究滞后于实践的要求, 也表明了中国传统对诚信概念过于强调 / 信0, 以及目前 将诚信等同于 / 信用0, 有明显的局限性。从研究的导向和思路上看, 目前我国理论界在诚 信研究上迫切需要完善下述工作: 1. 基于中国文化背景和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 对诚信概念作出界定。中国传统文化对 重义的强调使诚信的理解出现偏颇, 同时也影响了个体对诚信规则的遵从。一个不诚实的个 体很难想象其会具有良好的信用: 不诚实的员工对企业来说是高风险的员工, 不诚实的企业 对社会来说是有潜在危害的企业, 它可能会影响到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扰乱社会的经济秩 序。因此诚实是诚信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中国理论界应吸收借鉴中西方诚信理论的精髓, 结 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在企业调查实证的基础上建立当前市场经济下人员诚信品德的构思模 型。 2. 基于管理实践要求, 开发人员诚信品德的评价工具。这就是将形而上的诚信理念外 化为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其好处是, 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人员选拔实践服务, 另一方面可以 成为一种直观的导向系统引导人们的行为。 3. 基于制度建设, 加强对人员诚信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个体的诚信, 作为一种个性 或人格品质的特征, 并非都能体现为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的诚信行为, 在对中国背景下尤其 如此。系统地研究中国背景下对人员诚信行为发生影响的机制, 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对诚信发 挥促进或干扰作用的因素, 以便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上诱发或限制这些因素。 39

四、中国企业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诚信准则? “诚信缺失”是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下社会经济活动中较为严重且令人痛心的现象,从某 种程度上它己经影响了我国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诚信 机制,有必要首先在企业层面运用诚信准则开展广泛的人员诚信管理实践。具体可采取下述 实践活动: 1.确立诚信经营的商业伦理准则,塑造诚信经营文化。首先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明确 诚信的经营准则对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营者诚实守信理念的确立既要规 定企业的经营行为,也要规定企业内所有人员的行为规范,为企业内外的所有交易活动奠定 基础,形成氛围。 2.建立各层次员工的诚信行为期望,营造可见管理。我国传统文化和实践不乏对诚信 道德规范的重视和宣传,但中国的实践过于重视提升,重视教化。当前重要的是应让“上 墙”的义理“下墙”,成为人员行为选择的依据和指南。企业应根据各自的经营活动特征, 建立员工日常工作的诚信行为要求,通过员工手册的形式让员工充分知晓什么行为是符合诚 信的,什么是不符合诚信的,使抽象的诚信理念成为可见的人员行为参照。 3.实施诚信行为的稽查监控,形成制度化管理。诚信缺失现象的日趋严重,一个重要 的原因是我们缺乏相应的监控制度。关于道德建设,我们历来重视内省、强调自觉,而在一 定的历史阶段,在人的境界尚未达到一定层次时,单靠自律是难以形成市场经济中的诚信行 为的。因此就企业来说,在建立了规则和期望后,更重要的是建立诚信管理的监控制度,考 核检查员工对诚信规则的遵从,及时奖励和惩戒。制度管理同时也要摒弃人情的影响,克服 中国文化背景下人员对诚信规则的遵守可能会因交往对象而改变的现象。 参考文献 古籍《尚书》,《易传》,《中庸》,《孟子》,《礼记》,《朱子语类》《诗经》,《袁氏世范》,《论语》,《陆宣公文集》,《贞观政要》。 唐凯麟、张怀承,1999年:《成人与成圣一儒家伦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 万俊人,2000年:《道德之维一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 吴申元、徐建华,2001年:《诚信: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载《复旦大学学报》第5期。 Becker,T.E.,1998,"Integriy n Organiations:Beyond Honesty and Conscientiousness".A 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Camara,Wayne,and Schneider,Dianne,1994,"Integrity Test-Facts and Unresolved Issues",A merican Psydiologis.49. Kaptein,Muel,1999.Integr ity Management.Eisevier Science Ltd.. Sackett,P.R.and Calahan,C..1989,"Integriy Testing for Personnel Sclection:An Update,Person nel Psychalogy,42. (作者单位:陈丽君,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王重鸣,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罗传芳 0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

四、中国企业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诚信准则? / 诚信缺失0 是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下社会经济活动中较为严重且令人痛心的现象, 从某 种程度上它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诚信 机制, 有必要首先在企业层面运用诚信准则开展广泛的人员诚信管理实践。具体可采取下述 实践活动: 1. 确立诚信经营的商业伦理准则, 塑造诚信经营文化。首先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明确 诚信的经营准则对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营者诚实守信理念的确立既要规 定企业的经营行为, 也要规定企业内所有人员的行为规范, 为企业内外的所有交易活动奠定 基础, 形成氛围。 2. 建立各层次员工的诚信行为期望, 营造可见管理。我国传统文化和实践不乏对诚信 道德规范的重视和宣传, 但中国的实践过于重视提升, 重视教化。当前重要的是应让 / 上 墙0 的义理 / 下墙0, 成为人员行为选择的依据和指南。企业应根据各自的经营活动特征, 建立员工日常工作的诚信行为要求, 通过员工手册的形式让员工充分知晓什么行为是符合诚 信的, 什么是不符合诚信的, 使抽象的诚信理念成为可见的人员行为参照。 3. 实施诚信行为的稽查监控, 形成制度化管理。诚信缺失现象的日趋严重, 一个重要 的原因是我们缺乏相应的监控制度。关于道德建设, 我们历来重视内省、强调自觉, 而在一 定的历史阶段, 在人的境界尚未达到一定层次时, 单靠自律是难以形成市场经济中的诚信行 为的。因此就企业来说, 在建立了规则和期望后, 更重要的是建立诚信管理的监控制度, 考 核检查员工对诚信规则的遵从, 及时奖励和惩戒。制度管理同时也要摒弃人情的影响, 克服 中国文化背景下人员对诚信规则的遵守可能会因交往对象而改变的现象。 参考文献 古籍:5尚书6,5易传6,5中庸6,5孟子6,5礼记6,5朱子语类6, 5诗经6,5袁氏世范6,5论语6,5陆宣公文集6,5贞观政要6。 唐凯麟、张怀承, 1999 年:5成人与成圣) ) ) 儒家伦理道德精粹6, 湖南大学出版社。 万俊人, 2000 年:5道德之维) ) ) 现代经济伦理导论6, 广东人民出版社。 吴申元、徐建华, 2001 年:5诚信: 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6, 载5复旦大学学报6第 5 期。 Becker, T. E. , 1998,/ Int egrit y in Organizations: Beyond Honest y and Conscientiousness0 , A cademy of Managemen t Review , 23. Camara, Wayne, and Schneider, Dianne, 1994,/ Int egrity Test- Facts and Unresolved Issues0 , A merican Psychologist , 49. Kapt ein, Muel, 1999, Integr ity Management, Eisevier Science Ltd. . Sackett, P. R. and Callahan, C. , 1989,/ Int egrit y T esting for Personnel Selection: An Updat e0 , Person nel Psychol ogy, 42. ( 作者单位: 陈丽君,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王重鸣,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 罗传芳 40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