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学习目的: ◆ 了解沿岸、浅海区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 掌握潮间带沙滩、岩岸、河口、盐沼、红树林、 大型海藻场、珊瑚礁、沿岸上升流区以及大洋区 生态系统的环境、生物群落和能流、物流基本特 征; ◆ 了解热液口这类特殊生物群落的特点及其与海洋 其他生物群落在有机物生产等方面的重要区别。 第十章 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学习目的: ◆ 了解沿岸、浅海区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 掌握潮间带沙滩、岩岸、河口、盐沼、红树林、 大型海藻场、珊瑚礁、沿岸上升流区以及大洋区 生态系统的环境、生物群落和能流、物流基本特 征; ◆ 了解热液口这类特殊生物群落的特点及其与海洋 其他生物群落在有机物生产等方面的重要区别。 第十章 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一、环境特征 (一)潮间带(intertidal zone): 高低潮线之间的海域,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受潮汐的强 烈影响,环境梯度明显,环境类型多样。 1、退潮后暴露于空气,干旱及影响摄食; 2、温度变化剧烈,可能超过耐受上限或使其体质变弱,易受其他 因子的二次伤害; 3、盐度变化剧烈,尤其是潮池地带(低潮时大雨或剧烈蒸发); 4、波浪:冲刷作用可剥离或冲走一些生物、改变生物的分布、增 加溶解氧、减少光照; 5、底质很复杂,不同类型的底质栖息着与之相适应的生物; 6、由于潮间带濒临大陆,污染物质也容易在这里积累。 第一节 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
一、环境特征 (一)潮间带(intertidal zone): 高低潮线之间的海域,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受潮汐的强 烈影响,环境梯度明显,环境类型多样。 1、退潮后暴露于空气,干旱及影响摄食; 2、温度变化剧烈,可能超过耐受上限或使其体质变弱,易受其他 因子的二次伤害; 3、盐度变化剧烈,尤其是潮池地带(低潮时大雨或剧烈蒸发); 4、波浪:冲刷作用可剥离或冲走一些生物、改变生物的分布、增 加溶解氧、减少光照; 5、底质很复杂,不同类型的底质栖息着与之相适应的生物; 6、由于潮间带濒临大陆,污染物质也容易在这里积累。 第一节 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

由于交替淹没和暴露于空气,环境条件恶劣,要求生物不仅对温 度、盐度的变化有较大的适应性,而且对干燥有很大的耐受力。 ⑴ 抗旱 ⑵ 抵抗高、低温 ⑶ 抵抗机械性冲击 ⑷ 呼吸 ⑸ 盐度 第一节 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 藤壶 弹涂鱼 海藻 图10-1
由于交替淹没和暴露于空气,环境条件恶劣,要求生物不仅对温 度、盐度的变化有较大的适应性,而且对干燥有很大的耐受力。 ⑴ 抗旱 ⑵ 抵抗高、低温 ⑶ 抵抗机械性冲击 ⑷ 呼吸 ⑸ 盐度 第一节 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 藤壶 弹涂鱼 海藻 图10-1

(二)浅海 盐度、温度和光照的变化也比外海的大,这些变化的 程度从近岸向外海方向逐渐减弱。 沿岸、浅海区的海流通常包括沿岸流和受大洋流系侧 支的影响。 浅海区由于营养物质供应充足,常形成重要的渔场。 第一节 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 图10-2 浅海鱼群
(二)浅海 盐度、温度和光照的变化也比外海的大,这些变化的 程度从近岸向外海方向逐渐减弱。 沿岸、浅海区的海流通常包括沿岸流和受大洋流系侧 支的影响。 浅海区由于营养物质供应充足,常形成重要的渔场。 第一节 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 图10-2 浅海鱼群

二、生物群落的特点 1.浮游生物: (1)浮游植物: 硅藻和甲藻是主要类别。 超微型的自养生物也是 很重要的类群。 (2)浮游动物:种类繁多 ① 季节性浮游动物:底栖 生物和很多游泳生物的幼体。 ② 终生浮游动物:主要是桡足类、磷虾类等甲壳动物, 此外有孔虫、放射虫、纤毛虫及水母类也常见。 第一节 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 Salpa fusiformis 图10-3 硅藻
二、生物群落的特点 1.浮游生物: (1)浮游植物: 硅藻和甲藻是主要类别。 超微型的自养生物也是 很重要的类群。 (2)浮游动物:种类繁多 ① 季节性浮游动物:底栖 生物和很多游泳生物的幼体。 ② 终生浮游动物:主要是桡足类、磷虾类等甲壳动物, 此外有孔虫、放射虫、纤毛虫及水母类也常见。 第一节 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 Salpa fusiformis 图10-3 硅藻

2.底栖生物:潮间带尤为重要 ① 植物:底栖硅藻&大型海藻 ② 底栖动物:几乎包括各个门 类的代表,种类组成与底质 类型有密切关系。 3.游泳生物: 种类多,数量大。主要是各 种鱼类,世界主要渔场几乎全部位于大陆架或大陆架附近。 按FAO于1967年统计,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一半的6 种鱼依次是:鳀鱼、大西洋鲱、大西洋普鳕、鲭鱼、阿拉斯 加狭鳕和南非沙丁鱼。 第一节 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 图10-4 海藻场
2.底栖生物:潮间带尤为重要 ① 植物:底栖硅藻&大型海藻 ② 底栖动物:几乎包括各个门 类的代表,种类组成与底质 类型有密切关系。 3.游泳生物: 种类多,数量大。主要是各 种鱼类,世界主要渔场几乎全部位于大陆架或大陆架附近。 按FAO于1967年统计,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一半的6 种鱼依次是:鳀鱼、大西洋鲱、大西洋普鳕、鲭鱼、阿拉斯 加狭鳕和南非沙丁鱼。 第一节 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 图10-4 海藻场

第二节 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一、岩岸潮间带 (一)垂直分布是其最大的特色 岩岸潮上带主要有滨螺,潮间带较上部生活的代表种类是 藤壶,藤壶带下方常是牡蛎 ,再下方以贻贝数量较多。 (二)决定分带的因素 物理因素:主要是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 生物因素:捕食作用和空间竞争 常常是两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 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一、岩岸潮间带 (一)垂直分布是其最大的特色 岩岸潮上带主要有滨螺,潮间带较上部生活的代表种类是 藤壶,藤壶带下方常是牡蛎 ,再下方以贻贝数量较多。 (二)决定分带的因素 物理因素:主要是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 生物因素:捕食作用和空间竞争 常常是两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 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成体 星地藤壶 Chthamalus 栎藤壶 Balanus 幼体 分布 栎藤壶 星地藤壶 物理的限制 (干旱) 生物的限制 (竞争、捕 食) 平均大潮上限 平均小潮上限 平均海平面 平均小潮下限 平均大潮下限 潮汐海面高度 图 10-5 苏格兰海滨两种藤壶的垂直分布(竞争排斥的结果)(引自 Connell 1961)
第二节 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成体 星地藤壶 Chthamalus 栎藤壶 Balanus 幼体 分布 栎藤壶 星地藤壶 物理的限制 (干旱) 生物的限制 (竞争、捕 食) 平均大潮上限 平均小潮上限 平均海平面 平均小潮下限 平均大潮下限 潮汐海面高度 图 10-5 苏格兰海滨两种藤壶的垂直分布(竞争排斥的结果)(引自 Connell 1961)

第二节 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图10-6
第二节 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图10-6

二、大型海藻场 (一)海藻场的生境特征和分布 冷温带的潮下带硬质底上生长着大型褐藻类植物。 1.底质 硬质底部 2.光线 清澈海区,藻场可延伸至20~30 m深处。 3.温度 仅分布在冷水区,暖温带和热带海区则不出现 大型藻场。 (二)大型海藻植物的基本形态结构 第二节 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二、大型海藻场 (一)海藻场的生境特征和分布 冷温带的潮下带硬质底上生长着大型褐藻类植物。 1.底质 硬质底部 2.光线 清澈海区,藻场可延伸至20~30 m深处。 3.温度 仅分布在冷水区,暖温带和热带海区则不出现 大型藻场。 (二)大型海藻植物的基本形态结构 第二节 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与生物地化循环.ppt
-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及次级生产力.ppt
-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海洋初级生产力.ppt
-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生态演替.ppt
-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ppt
-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ppt
-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海洋非生物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ppt
-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ppt
-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生态系统概述.ppt
-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绪论(授课教师:黄凌风、郭丰).ppt
- 海南大学:《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城市景观生态.pptx
- 海南大学:《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城市环境.ppt
- 海南大学:《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ppt
- 海南大学:《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ppt
- 海南大学:《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城市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ppt
- 海南大学:《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ppt
- 海南大学:《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城市人口.ppt
- 海南大学:《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生态系统基础理论.ppt
- 海南大学:《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城市生态系统.ppt
- 海南大学:《城市生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负责人:杨小波).doc
-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海洋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ppt
-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ppt
-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ppt
-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 01 Mechanisms and problems of marine pollution.ppt
-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 11 Marine radioactive and thermal pollution.ppt
-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 12 The protec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 海洋环境保护.ppt
-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 02 Marine oxygen-demanded organic pollution.ppt
-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 03 Marine eutrophication and Red tide(part 1).ppt
-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 04 Marine eutrophication and Red tide(part 2).ppt
-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 05 Marine eutrophication and Red tide(part 3).ppt
-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 06 Marine eutrophication and Red tide(case study)大鹏湾环境与赤潮的研究.ppt
-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 07 Oil pollution of the sea 海洋石油污染(part 1/2).ppt
-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 08 Oil pollution of the sea 海洋石油污染(part 2/2).ppt
-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 09 海洋合成有机化合物污染 Maine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pollution(part 1/2).ppt
-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 09 海洋合成有机化合物污染 Maine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pollution(part 2/2).ppt
- 福州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ppt
-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共十六个实验).doc
-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环境监测》课程电子教案(授课讲义,负责人:陈健).doc
-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ppt
-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大气和废气监测.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