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华南理工大学:《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遗传与变异(3/5)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45
文件大小:6.64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遗传与变异(3/5)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3、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是两个独立基因组 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交换与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稳定基因 组的过程。 原核微生物基因组 通常只是部分遗传物质的转移和重 组,并且通过转化、接合和转导等形式进行;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发生在有性繁殖过程中,通过 减数分裂后整套染色体发生高频率交换(基因重组) 在真核微生物中的部分真菌存在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在有 丝分裂过程产生低频率基因重组的准性生殖方式

3、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是两个独立基因组 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交换与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稳定基因 组的过程。 原核微生物基因组 通常只是部分遗传物质的转移和重 组,并且通过转化、接合和转导等形式进行;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发生在有性繁殖过程中,通过 减数分裂后整套染色体发生高频率交换(基因重组) 在真核微生物中的部分真菌存在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在有 丝分裂过程产生低频率基因重组的准性生殖方式

细菌的三种水平基因转移形式 接合 转导 自然转化 3.1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细菌的三种水平基因转移形式 接合 转导 自然转化 3.1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接合 (conjugation): 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由F因子介导) 转导(transduction): 由噬菌体介导 自然遗传转化(natur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游离DNA分子 + 感受态细胞

接合 (conjugation): 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由F因子介导) 转导(transduction): 由噬菌体介导 自然遗传转化(natur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游离DNA分子 + 感受态细胞

3.1.1细菌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 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 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1). 1946年,Joshua Lederberg 和Edward L.Taturm 细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杂交实验 (参见 P 215)

3.1.1细菌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 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 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1). 1946年,Joshua Lederberg 和Edward L.Taturm 细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杂交实验 (参见 P 215)

中间平板上长出的原养型菌落 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遗传交换 和重组所致!

中间平板上长出的原养型菌落 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遗传交换 和重组所致!

证实接合过程需要细胞间的直接接触的 “U”型管实验( Bernard Davis,1950 )

证实接合过程需要细胞间的直接接触的 “U”型管实验( Bernard Davis,1950 )

(2) 机制 (大肠杆菌的接合机制) 接合作用是由一种被称为F因子的质粒介导 F因子的分子量通常为5×107,上面有编码细菌产生性菌毛 (sex pili)及控制接合过程进行的20多个基因。 含有F因子的细胞:“雄性”菌株(F +),其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不含F因子的细胞:“雌性”菌株(F -),细胞表面没有性菌毛

(2) 机制 (大肠杆菌的接合机制) 接合作用是由一种被称为F因子的质粒介导 F因子的分子量通常为5×107,上面有编码细菌产生性菌毛 (sex pili)及控制接合过程进行的20多个基因。 含有F因子的细胞:“雄性”菌株(F +),其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不含F因子的细胞:“雌性”菌株(F -),细胞表面没有性菌毛

F因子为附加体质粒 既可以脱离染色体在细胞内独立存在,也可插入(整合)到染色体上

F因子为附加体质粒 既可以脱离染色体在细胞内独立存在,也可插入(整合)到染色体上

F因子的四种细胞形式 a)F -菌株, 不含F因子,没有性菌毛,但可以通过 接合作用接收 F因子而变成雄性菌株(F +); b)F +菌株, F因子独立存在,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c)Hfr菌株,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d)F′菌株,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染色体时, 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特称为F′因 子。 细胞表面同样有性菌毛

F因子的四种细胞形式 a)F -菌株, 不含F因子,没有性菌毛,但可以通过 接合作用接收 F因子而变成雄性菌株(F +); b)F +菌株, F因子独立存在,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c)Hfr菌株,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d)F′菌株,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染色体时, 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特称为F′因 子。 细胞表面同样有性菌毛

1) F +×F -杂交 杂交的结果:给体细胞和受体细胞均成为F +细胞 理化因子的处理可将F因子消除而使F +菌株变成F -菌株 F +菌株的F因子向F -细胞转移,但含F因子的宿主细胞 的染色体DNA一般不被转移

1) F +×F -杂交 杂交的结果:给体细胞和受体细胞均成为F +细胞 理化因子的处理可将F因子消除而使F +菌株变成F -菌株 F +菌株的F因子向F -细胞转移,但含F因子的宿主细胞 的染色体DNA一般不被转移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