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高等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化工基础实验指导书(共七个实验)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25
文件大小:1.82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实验1 平推流反应器流动性能测试 实验2 全混流反应器返混性能测试 实验3 液-液平衡数据的测定 实验4 气-液平衡数据的测定实验 实验5 鼓泡反应器中气含率的测定 实验6 气体扩散系数的测定 实验7 离子交换吸附性能的测定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化工基础实验ⅡI指导书实验1平推流反应器流动性能测试一。实验目的1.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特征值的计算方法。3.理解轴向混合模型,学会评价非理想流动的返混程度。二,实验原理管式反应器是化工中常用的反应器。本实验装置可测定管式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将数据测量结果用轴向扩散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加深对返混的认识和理解。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称为返混。反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c(t)E(t)= c(0)dt由此可知E(t)与示踪剂浓度c(t)成正比。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CI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在一定范围内,KCI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在概率论中有两个特征值,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i和方差?。f, tc(t)dti的表达式为:i=(1)J c(0)dt"t'c(t)dt-(0)的表达式为::(2)J. c(t)dt若采用无因次时间9可得无因次平均停留时间和无因次方差。。11

化工基础实验 II 指导书 1 实验 1 平推流反应器流动性能测试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3. 理解轴向混合模型,学会评价非理想流动的返混程度。 二. 实验原理 管式反应器是化工中常用的反应器。本实验装置可测定管式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将 数据测量结果用轴向扩散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加深对返混的认识和理解。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称为返混。反混程度的大小, 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 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 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  = 0 ( ) ( ) ( ) c t dt c t E t 由此可知 E(t)与示踪剂浓度 c (t) 成正比。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 以饱和 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 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E (t) 在概率论中有两个特征值,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 t 和 方差 2  t 。 t 的表达式为:     = 0 0 ( ) ( ) c t dt tc t dt t (1) 2  t 的表达式为: 2 0 0 2 2 ( ) ( ) ( ) t c t dt t c t dt t = −      (2) 若采用无因次时间 t t  = ,可得无因次平均停留时间  和无因次方差 2  

化工基础实验ⅡI指导书@=1ao=9(3)72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评价其返混程度,则需要反应器模型来描述。这里我们采用的是轴向混和模型。轴向混合模型是一种适合于返混程度较小的非理想流动的流动模型,它是在平推流的基础上再送加一个轴向混合的校正。即:a'cac℃ = D.0(4)uaoz2atOzM如写成无因次形式,利用=,0=小,三iLCo(D.)a"ac(1)acac则:(5)(ul)a=ataz(Pe)a=2OuL式中Pe=称为Peclet准数,其物理意义是轴向对流流动与轴向扩散流动的相对Da大小,反映了返混程度。当Pe一→0时,对流传递速率较之扩散传递速率要慢得多,此属于全混流情况。反之,当Pe一→oo时,即Da=0,这就变为活塞流情况。由此可见,Pe越大,返混程度越小。Pe也就是轴向扩散模型的模型参数。Pe与方差之间的关系:%=2.2(1-e-Pe(6)PePe?因此只要测得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E(t),则可求出该分布的方差,利用式(6)即可求出模型参数Pe。三.实验装置1.实验流程示意图2

化工基础实验 II 指导书 2  = 1 2 2 2 t  t   = (3) 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评价其返混程度,则需要反应器模型来描述。 这里我们采用的是轴向混和模型。 轴向混合模型是一种适合于返混程度较小的非理想流动的流动模型,它是在平推流的基 础上再迭加一个轴向混合的校正。即: z c u z c D t c a   −   =   2 2 (4) 如写成无因次形式,利用 0 c c c = , t t  = , L z z = 则: z c z c z Pe c z c uL D t c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1 (5) 式中 Da uL Pe = ,称为 Peclet 准数,其物理意义是轴向对流流动与轴向扩散流动的相对 大小,反映了返混程度。 当 Pe→0 时,对流传递速率较之扩散传递速率要慢得多,此属于全混流情况。反之,当 Pe→∞时,即 Da=0,这就变为活塞流情况。由此可见,Pe 越大,返混程度越小。Pe 也就是 轴向扩散模型的模型参数。 Pe 与方差 2   之间的关系: ( ) Pe e Pe Pe − = − 1− 2 2 2 2   (6) 因此只要测得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 E (t) ,则可求出该分布的方差,利用式(6)即可求 出模型参数 Pe。 三. 实验装置 1. 实验流程示意图

化工基础实验ⅡI指导书电极管式反应器流口口温度计?文X文回流阀水箱管式反应器轴向混合测定实验流程示意图2.设备的主要技术数据(1)管式反应器直径50mm,高500mm。(2)转子流量计0.4-4.0L/min(3)离心泵WB50/025一,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1)将饱和KCI液体注入标有KCI的储瓶内。(2)连接好入水管线,打开自来水阀门,使管路充满水。(3)检查电极导线连接是否正确。2.实验操作(1)打开总电源开关,开启入水阀门,向水槽内注入水,启动水泵,慢慢打开进水转子流量计的阀门。调节水流量维持在0.8-2L/min之间某值,直至各管式反应器釜充满水。(2)开启电导仪开关,按电导率仪使用说明书分别调节“调零”、调温度和电极常数等。调整完毕,备用。开启计算机电源,打开“返混程序”软件。(3)3

化工基础实验 II 指导书 3 流 量 计 温 度 计 泵 回流阀 水 箱 管 式 反 应 器 电极 管式反应器轴向混合测定实验流程示意图 2. 设备的主要技术数据 (1) 管式反应器直径 50mm,高 500mm。 (2) 转子流量计 0.4-4.0 L/min (3) 离心泵 WB50/025 一. 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1) 将饱和 KCl 液体注入标有 KCl 的储瓶内。 (2) 连接好入水管线,打开自来水阀门,使管路充满水。 (3) 检查电极导线连接是否正确。 2. 实验操作 (1) 打开总电源开关,开启入水阀门,向水槽内注入水,启动水泵,慢慢打开进水转子 流量计的阀门。调节水流量维持在 0.8-2L/min 之间某值,直至各管式反应器釜充满 水。 (2) 开启电导仪开关,按电导率仪使用说明书分别调节“调零”、调温度和电极常数等。 调整完毕,备用。 (3) 开启计算机电源,打开“返混程序”软件

化工基础实验ⅡI指导书(4)在“返混程序”中进行“参数设定”,待整个实验系统运行稳定后,点击“实验开始”,开始采集数据。(5)待实验结束,点击“结束实验”按钮,并保存数据曲线图。3.停车(1)实验完毕,将KCI储瓶中KCI溶液放空,并注入蒸馏水,启动实验装置面板上电磁阀开关,冲洗电磁阀及管路,反复三、四次。(2)关闭各水阀门、电源开关,打开管式反应器排水阀,将水排空(3)退出实验程序,关闭计算机。二. 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1实验内容(1)用脉冲示踪法测定管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2)改变水流量,观察不同流速下反应器中的返混程度。2.实验数据处理(1)由实验数据计算平均停留时间、方差,并计算无因次方差和模型参数:(2)将计算结果与计算机计算结果比较,分析偏差原因:(3)列出数据处理结果表;(4)讨论实验结果。三,思考题1.为何可采用Peclet准数反映返混程度?2.如何限制返混或加大管式反应器中的返混程度?4

化工基础实验 II 指导书 4 (4) 在“返混程序”中进行“参数设定”,待整个实验系统运行稳定后,点击“实验开始”, 开始采集数据。 (5) 待实验结束,点击“结束实验”按钮,并保存数据曲线图。 3. 停车 (1) 实验完毕,将 KCl 储瓶中 KCl 溶液放空,并注入蒸馏水,启动实验装置面板上电磁 阀开关,冲洗电磁阀及管路,反复三、四次。 (2) 关闭各水阀门、电源开关,打开管式反应器排水阀,将水排空。 (3) 退出实验程序,关闭计算机。 二. 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 1 实验内容 (1)用脉冲示踪法测定管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 (2)改变水流量,观察不同流速下反应器中的返混程度。 2. 实验数据处理 (1)由实验数据计算平均停留时间、方差,并计算无因次方差和模型参数; (2)将计算结果与计算机计算结果比较,分析偏差原因; (3)列出数据处理结果表; (4)讨论实验结果。 三. 思考题 1. 为何可采用 Peclet 准数反映返混程度? 2. 如何限制返混或加大管式反应器中的返混程度?

化工基础实验IⅡI指导书实验2全混流反应器返混性能测试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计算方法。3.学会用理想反应器的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系统的流动特性。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进行化学反应时,反应进行的程度除了与反应系统本身的性质有关以外,还与反应物料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停留时间越长,则反应越完全。停留时间通常是指从流体进入反应器时开始,到其离开反应器为止的这一段时间。显然对流动反应器而言,停留时间不像间歇反应器那样是同一个值,而是存在着一个停留时间分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流体在反应器内流速分布的不均匀,流体的扩散,以及反应器内的死区等。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不仅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工程及化工分离过程,而且应用于涉及流动过程的其它领域。它也是反应器设计和实际操作所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示踪响应法。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反应器入口以一定的方式加入示踪剂,然后通过测量反应器出口处示踪剂浓度的变化,间接地描述反应器内流体的停留时间。常用的示踪剂加入方式有脉冲输入、阶跃输入和周期输入等。本实验选用的是脉冲输入法。脉冲输入法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示踪剂从系统的入口处注入注流体,在不影响主流体原有流动特性的情况下随之进入反应器。与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检测示踪剂浓度c(t)随时间的变化。整个过程可以用图1形象地描述,--c(t)Co(t)t=0tt图1脉冲法测停留时间分布由概率论知识可知,概率分布密度函数E(t)就是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因此:5

化工基础实验 II 指导书 5 实验 2 全混流反应器返混性能测试 一. 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3. 学会用理想反应器的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系统的流动特性。 二. 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进行化学反应时,反应进行的程度除了与反应系统本身的性质 有关以外,还与反应物料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停留时间越长,则反应 越完全。停留时间通常是指从流体进入反应器时开始,到其离开反应器为止的这一段时 间。显然对流动反应器而言,停留时间不像间歇反应器那样是同一个值,而是存在着一 个停留时间分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流体在反应器内流速分布的不均匀,流体 的扩散,以及反应器内的死区等。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不仅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工程及化工分离过程,而且应用于涉及流 动过程的其它领域。它也是反应器设计和实际操作所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 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示踪响应法。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反应器入口以 一定的方式加入示踪剂,然后通过测量反应器出口处示踪剂浓度的变化,间接地描述反应器 内流体的停留时间。常用的示踪剂加入方式有脉冲输入、阶跃输入和周期输入等。本实验选 用的是脉冲输入法。 脉冲输入法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示踪剂从系统的入口处注入注流体,在不影响主流体 原有流动特性的情况下随之进入反应器。与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检测示踪剂浓度 c(t)随时 间的变化。整个过程可以用图 1 形象地描述。 由概率论知识可知,概率分布密度函数 E(t)就是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因此

化工基础实验ⅡI指导书E(t)dt就代表了流体粒子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介于t到t+dt之间的概率。在反应器出口处测得的示踪剂浓度c(t)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叫响应曲线。由响应曲线就可以计算出E(t)与时间t的关系,并绘出E(t)~t关系曲线。计算方法是对反应器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即(1)Qc(t)dt=mE(t)dt式中Q表示主流体的流量,m为示踪剂的加入量。示踪剂的加入量可以用下式计算Qc(t)dtm=l(2)在Q值不变的情况下,由(1)式和(2)式求出:E(t)=_c()(3)J.c(0)dt关于停留时间分布的另一个统计函数是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即F(t)=JE(t)dt(4)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来描述系统的停留时间,给出了很好的统计分布规律。但是为了比较不同停留时间分布之间的差异,还需要引入另外两个统计特征值,即数学期望和方差。数学期望对停留时间分布而言就是平均停留时间t,即i- Lraod = I tE(0)dt(5)J0E(0)dt方差是和理想反应器模型关系密切的参数。它的定义是:o? = Jet’E(t)dt-72(6)对活塞流反应器?=0:而对全混流反应器?=2:对介于上述两种理想反应器之间的非理想反应器可以用多釜串联模型描述。多釜串联模型中的模型参数N可以由实验数据处理得到的来计算。N=(7)当N为整数时,代表该非理想流动反应器可以用N个等体积的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来建立模型。当N为非整数时,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近似处理,也可以用不等体积的全混流反应器串联模型。6

化工基础实验 II 指导书 6 E(t)dt 就代表了流体粒子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介于 t 到 t+dt 之间的概率。 在反应器出口处测得的示踪剂浓度 c(t)与时间 t 的关系曲线叫响应曲线。由响应曲线就 可以计算出 E(t)与时间 t 的关系,并绘出 E(t)~t 关系曲线。计算方法是对反应器作 示踪剂的物料衡算,即 Qc(t)dt=mE(t)dt (1) 式中 Q 表示主流体的流量,m 为示踪剂的加入量。示踪剂的加入量可以用下式计算 0 m Qc t dt ( )  =  (2) 在 Q 值不变的情况下,由(1)式和(2)式求出: 0 ( ) ( ) ( ) c t c t dt E t =   (3) 关于停留时间分布的另一个统计函数是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F(t),即 0 F t E t dt ( ) ( )  =  (4) 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F(t)来描述系统的停留时 间,给出了很好的统计分布规律。但是为了比较不同停留时间分布之间的差异,还需要 引入另外两个统计特征值,即数学期望和方差。 数学期望对停留时间分布而言就是平均停留时间 t ,即     =   = 0 0 ( ) 0 ( ) t tE(t)dt E t d t tE t d t (5) 方差是和理想反应器模型关系密切的参数。它的定义是: 2 0 2 2 t E(t)dt t t    = − (6) 对活塞流反应器 0 2  t = ;而对全混流反应器 2 2 t  t = ;对介于上述两种理想反应器 之间的非理想反应器可以用多釜串联模型描述。多釜串联模型中的模型参数 N 可以由实 验数据处理得到的 2  t 来计算。 2 2 3 t N  = (7) 当 N 为整数时,代表该非理想流动反应器可以用 N 个等体积的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 来建立模型。当 N 为非整数时,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近似处理,也可以用不等体积的 全混流反应器串联模型

化工基础实验ⅡI指导书三,实验装置1.实验流程示意图Kcl活草LC图多釜串联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1-元型管,2-搅拌电机,4-电磁阀,5-计算机,6-三通阀7-电导电极,8-转子流量计,9-水箱,10-水泵2.装置技术指标及流程示意图(1)釜式反应器1.5L,直径110mm,高120mm,有机玻璃制成,3个。釜式反应器直径160mm,高120mm,有机玻璃制成,1个。(2)搅拌马达25W,转数90-1400转/分,无级变速调节。(3)液体(水)流量0-100L/h。(4)电磁阀控制示踪剂进入量5-10毫升/次。四.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1)将饱和KCI液体注入标有KCI的储瓶内。(2)连接好入水管线,打开自来水阀门,使管路充满水。(3)检查电极导线连接是否正确。7

化工基础实验 II 指导书 7 三. 实验装置 1. 实验流程示意图 2. 装置技术指标及流程示意图 (1) 釜式反应器1.5L,直径110mm,高120mm,有机玻璃制成,3个。釜式反应器 直径160mm, 高 120mm,有机玻璃制成,1 个。 (2) 搅拌马达 25W,转数 90-1400 转/分,无级变速调节。 (3) 液体(水)流量 0-100L/h。 (4) 电磁阀控制示踪剂进入量 5-10 毫升/次。 四. 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1) 将饱和 KCl 液体注入标有 KCl 的储瓶内。 (2) 连接好入水管线,打开自来水阀门,使管路充满水。 (3) 检查电极导线连接是否正确

化工基础实验ⅡI指导书2.实验操作(1)打开总电源开关,开启入水阀门,向水槽内注水,启动水泵,慢慢打开进水转子流量计的阀门(注意:初次通水必须排净管路中的所有气泡,特别是死角处)。调节水流量维持在20-60L/h之间某值,直至各釜充满水,并能正常地从最后一级流出。(2)分别开启釜1或(釜2、釜3和釜4)搅拌开关,后再调节转速的旋钮,使搅拌速度在200-250r/min。开启电导仪总开关,按电导率仪使用说明书分别调节"调零”、调温度和电极常数等。调整完毕,备用。(3)开启计算机电源,打开“多釜串联返混程序”。首先进行“参数设定”,然后选择“单釜实验”或“多釜实验”。待实验系统运行稳定,点击“开始实验”,开始采集数据。(4)实验结束后,点击“停止采集”,再保存曲线图(注意:不能点击“结束实验”,否则会丢失曲线图)。(5)待测试完成,点击“结束实验”按钮。3.停车(1)实验完毕,排出KCI溶液,并用水冲洗电磁阀及管路,反复三、四次。(2)关闭各水阀门、电源开关,打开釜底排水阀,将水排空。(3)退出实验程序,关闭计算机。五、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1.实验内容(1)用脉冲示踪法测定釜式搅拌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2)改变水流量或示踪剂加入量,观察反应器中的返混程度。2.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停留时间的主要数字特征和模型参数。i/s平均停留时间i/s停留时间的数学期望of2 /s2停留时间分布的方差06停留时间分布的无因次方差NI多级全混流模型参数8

化工基础实验 II 指导书 8 2. 实验操作 (1) 打开总电源开关,开启入水阀门,向水槽内注水,启动水泵,慢慢打开进水转子流量 计的阀门(注意:初次通水必须排净管路中的所有气泡,特别是死角处)。调节水流量 维持在 20-60L/h之间某值,直至各釜充满水,并能正常地从最后一级流出。 (2) 分别开启釜 1 或(釜 2、釜 3 和釜 4)搅拌开关,后再调节转速的旋钮,使搅拌速度 在 200-250r/min。开启电导仪总开关,按电导率仪使用说明书分别调节“调零”、调温 度和电极常数等。调整完毕,备用。 (3) 开启计算机电源,打开“多釜串联返混程序”。首先进行“参数设定”,然后选择“单 釜实验”或“多釜实验”。待实验系统运行稳定,点击“开始实验”,开始采集数据。 (4) 实验结束后,点击“停止采集”,再保存曲线图(注意:不能点击“结束实验”,否则 会丢失曲线图)。 (5) 待测试完成,点击“结束实验”按钮。 3. 停车 (1) 实验完毕,排出 KCl 溶液,并用水冲洗电磁阀及管路,反复三、四次。 (2) 关闭各水阀门、电源开关,打开釜底排水阀,将水排空。 (3) 退出实验程序,关闭计算机。 五、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1.实验内容 (1)用脉冲示踪法测定釜式搅拌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 (2)改变水流量或示踪剂加入量,观察反应器中的返混程度。 2. 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停留时间的主要数字特征和模型参数。 平均停留时间 t /s 停留时间的数学期望 t /s 停留时间分布的方差 σt 2 /s 2 停留时间分布的无因次方差 σθ 2 多级全混流模型参数 N /

化工基础实验ⅡI指导书六、思考题1.加入示踪剂时有哪些注意事项?2.本实验中影响模型参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根据实验结果,检验是否已接近理想流动模型?9

化工基础实验 II 指导书 9 六、思考题 1.加入示踪剂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2.本实验中影响模型参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根据实验结果,检验是否已接近理想流动模型?

化工基础实验Ⅱ指导书实验3液一液平衡数据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测定醋酸-水-醋酸乙烯在25℃下的液-液平衡数据。2.用醋酸-水、醋酸-醋酸乙烯两对二元系的汽-液平衡数据以及醋酸-水二元系的液-液平衡数据,求得的活度系数关联式常数,并推算三元液-液平衡数据,与实验数据比较。二,实验原理液-液平衡数据是液-液萃取塔设计及生产操作的主要依据,平衡数据的获得目前尚依赖于实验测定。三元液一液平衡数据的测定,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是配制一定的三元混合物,在恒定温度下搅拌,充分接触,以达到两相平衡:然后静止分层,分别取出两相溶液分析其组成。这种方法可直接测出平衡联结线数据,但分析常有困难。另一种方法是选用浊点法测出三元系的溶解度曲线,并确定溶解度曲线上的组成与某一物性(如折光率、密度等)的关系:然后再测定相同温度下平衡结线数据,这时只需根据已确定的曲线来决定两相的组成。对于醋酸-水-醋酸乙烯这个特定的三元系,由于分析醋酸最为方便,因此采用浊点法测定溶解度曲线,并按此三元溶解度数据,对水层以醋酸及醋酸乙烯为坐标进行标绘,画成曲线,以备测定结线时应用。然后配制一定的三元混合物,经搅拌,静止分层后,分别取出两相样品分析其中的醋酸含量,由溶解度曲线查出另一组分的会计师,并用减量法确定第三组分的含量。三,实验装置3三元液一液平衡数据的测定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1.温度计:2.温度控制仪:3.风扇;4.恒温箱;5.电加热器;6.测试瓶:7.磁力搅拌器10

化工基础实验 II 指导书 10 实验 3 液-液平衡数据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 测定醋酸-水-醋酸乙烯在 25°C 下的液-液平衡数据。 2. 用醋酸-水、醋酸-醋酸乙烯两对二元系的汽-液平衡数据以及醋酸-水二元系的液-液平衡数 据,求得的活度系数关联式常数,并推算三元液-液平衡数据,与实验数据比较。 二. 实验原理 液-液平衡数据是液-液萃取塔设计及生产操作的主要依据,平衡数据的获得目前尚依赖 于实验测定。 三元液-液平衡数据的测定,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是配制一定的三元混合物, 在恒定温度下搅拌,充分接触,以达到两相平衡;然后静止分层,分别取出两相溶液分析其 组成。这种方法可直接测出平衡联结线数据,但分析常有困难。另一种方法是选用浊点法测 出三元系的溶解度曲线,并确定溶解度曲线上的组成与某一物性(如折光率、密度等)的关系; 然后再测定相同温度下平衡结线数据,这时只需根据已确定的曲线来决定两相的组成。对于 醋酸-水-醋酸乙烯这个特定的三元系,由于分析醋酸最为方便,因此采用浊点法测定溶解度 曲线,并按此三元溶解度数据,对水层以醋酸及醋酸乙烯为坐标进行标绘,画成曲线,以备 测定结线时应用。然后配制一定的三元混合物,经搅拌,静止分层后,分别取出两相样品分 析其中的醋酸含量,由溶解度曲线查出另一组分的会计师,并用减量法确定第三组分的含量。 三. 实验装置 三元液-液平衡数据的测定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1.温度计;2.温度控制仪;3.风扇;4.恒温箱;5.电加热器;6.测试瓶;7.磁力搅拌器

共2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