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广西大学:《动物繁殖学 Reproduction in animals》课程教学资源_授课教案(共十三章)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85
文件大小:1.66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生殖器官的解剖、组织和机能 第二章 繁殖调节物质 第三章 性机能成熟与繁殖行为 第四章 精子与精液 第五章 雌性动物的发情周期 第六章 家畜的人工授精技术 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 第七章 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第八章 妊娠与分娩 第十章 繁殖免疫 第十一章 发情排卵控制技术 第十二章 配子与胚胎生物技术 第十三章 动物的繁殖力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动物繁殖学》教案 绪论 动物繁殖学的概念 1、繁殖的定义 达一定的年龄,♂→成熟的精子、性的行为→交配 ♀→成熟的卵子 →两性配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为胎儿 →经过一定时间的妊娠→分娩产出一个或数个个体 这一过程称其为繁殖 2、动物繁殖学的概念(P1) 是研究动物繁殖的自然现象、本质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技术,调整和控制 动物繁殖的过程,以充分挖掘动物繁殖潜力,提高繁殖力的一门学科 二、动物繁殖学的内容(P1) 1、生殖生理:研究阐明全部生殖过程的现象、规律和机理。包括性别分化、配子发生、性 成熟、发情、受精、妊娠、分娩、泌乳和性行为等各种生殖活动的生理基础、调节机制和影 响因素。 2、繁殖技术:为了提高动物繁殖力而采用的一些手段。包括人为掌握和控制动物繁殖过程 的技术,包括繁殖管理技术如发情鉴定、人工授精、妊娠诊断等,繁殖控制技术如发情和排 卵控制、妊娠控制、分娩控制等,以及配子和胚胎生物技术如体外受精、配子和胚胎冷冻保 存、性别控制、胚胎细胞和体细胞核移植等, 3、繁殖管理:繁殖力的评价和影响因素,繁殖障碍的诊治以及提髙繁殖力的方法和措施等 三、动物繁殖学的进展 1、生殖生理方面 (1)60年代:对激素在生殖中的调节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年代:对生殖细胞的特性和受精的环境条件、受精过程及营养对繁殖的影响等问题 比过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繁殖技术(包括配子和胚胎生物技术) (1)卵母细胞的体外培养、成熟和体外受精、卵子和胚胎的长期保存、受精卵的分割和移 植等。 (2)胚胎移植从70年代起至今,已在牛、猪、绵羊、山羊、马、驴、家兔等动物上获得成 功。1984年以来以黄牛为受体移植奶牛的胚胎,生产良种奶牛,为胚胎移植开辟了新的道 路。 (3)90年代:繁殖新技术,如胚胎分割、体外受精、胚胎的冷冻保存、转基因动物、胚胎 细胞的核移植及嵌合体等,都已有成功的报道 如197年体细胞克隆羊“Doy”的诞生,表明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可以恢复全能性产生新 个体。 四、学习方法和要求 课堂授课36学时,实验20学时

1 《动物繁殖学》教案 绪 论 一、动物繁殖学的概念 1、繁殖的定义 达一定的年龄,♂→成熟的精子↘ 性的行为→交配 ♀→成熟的卵子↗ →两性配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为胎儿 →经过一定时间的妊娠→分娩产出一个或数个个体, 这一过程称其为繁殖。 2、动物繁殖学的概念(P1) 是研究动物繁殖的自然现象、本质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技术,调整和控制 动物繁殖的过程,以充分挖掘动物繁殖潜力,提高繁殖力的一门学科 二、动物繁殖学的内容(P1) 1、生殖生理:研究阐明全部生殖过程的现象、规律和机理。包括性别分化、配子发生、性 成熟、发情、受精、妊娠、分娩、泌乳和性行为等各种生殖活动的生理基础、调节机制和影 响因素。 2、繁殖技术:为了提高动物繁殖力而采用的一些手段。包括人为掌握和控制动物繁殖过程 的技术,包括繁殖管理技术如发情鉴定、人工授精、妊娠诊断等,繁殖控制技术如发情和排 卵控制、妊娠控制、分娩控制等,以及配子和胚胎生物技术如体外受精、配子和胚胎冷冻保 存、性别控制、胚胎细胞和体细胞核移植等。 3、繁殖管理:繁殖力的评价和影响因素,繁殖障碍的诊治以及提高繁殖力的方法和措施等。 三、动物繁殖学的进展 1、生殖生理方面 (1)60 年代:对激素在生殖中的调节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70 年代:对生殖细胞的特性和受精的环境条件、受精过程及营养对繁殖的影响等问题, 比过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繁殖技术(包括配子和胚胎生物技术) (1)卵母细胞的体外培养、成熟和体外受精、卵子和胚胎的长期保存、受精卵的分割和移 植等。 (2)胚胎移植从 70 年代起至今,已在牛、猪、绵羊、山羊、马、驴、家兔等动物上获得成 功。1984 年以来以黄牛为受体移植奶牛的胚胎,生产良种奶牛,为胚胎移植开辟了新的道 路。 (3)90 年代:繁殖新技术,如胚胎分割、体外受精、胚胎的冷冻保存、转基因动物、胚胎 细胞的核移植及嵌合体等,都已有成功的报道。 如 1997 年体细胞克隆羊“Dolly”的诞生,表明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可以恢复全能性产生新 个体。 四、学习方法和要求 课堂授课 36 学时,实验 20 学时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5%+实验成绩占25%+闭卷考试成绩占70%。(试题库) 第一章生殖器官的解剖、组织和机能 第一节雄性生殖器官的解剖、组织和机能 公畜的生殖器官包括:(记忆 性腺:睾丸(雄激素、精子产生) 输精导管:附睾(精子成熟),输精管(输送精子),尿生殖道 副性腺: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精清) 外生殖器:阴茎(交配) 、睾丸( tesis) (一)形态位置 公牛、羊:长椭圆形,其长轴与躯干垂直 公马、驴:长椭圆形,其长轴与躯干平行 公猪:长椭圆形,其长轴与躯干倾斜 睾丸重量(大小):牛:250-300g/枚,水牛:100g/枚;绵羊:200-300g/枚,山羊:145-150g 枚;猪:400g/枚 (二)睾丸组织结构(P1-2) 睾丸表面被以浆膜(固有鞘膜), 浆膜内为白膜,即睾丸最外层(致密的结缔组织), 从睾丸头端伸入睾丸实质,构成睾丸纵隔, 纵膈向四周发生许多放射状结缔组织小梁和白膜相连称中隔,中隔将睾丸实质分成许多睾丸 小叶。 每个小叶由2-3条精细管盘曲构成,称为曲精细管 曲精细管在小叶顶端汇合成直精细管。 直精细管穿入睾丸纵隔结缔组织内,形成睾丸网 最后由睾丸网分出10-30条睾丸输出管盘曲构成附睾头 曲精细管(管壁外→内) 结缔组织纤维 -精细管基膜 生殖上皮→生精细胞(不同阶段的精细胞和精子) 丶足细胞即支持细胞(支持营养生精细胞) 小叶内,曲精细管之间有结缔组织,内含血管,淋巴管,神经和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 支持细胞:又称足细胞或塞托利氏( Sertoli)细胞, 间质细胞:又称菜氏( Leydig)细胞 (三)睾丸的机能 (1)产生精子(外分泌机能) 精子由精细管生殖上皮的生殖细胞生成 (2)分泌雄激素(内分泌机能) 精细管之间的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

2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 5%+实验成绩占 25%+闭卷考试成绩占 70%。(试题库) 第一章 生殖器官的解剖、组织和机能 第一节 雄性生殖器官的解剖、组织和机能 公畜的生殖器官包括:(记忆) 性腺:睾丸(雄激素、精子产生) 输精导管:附睾(精子成熟),输精管(输送精子), 尿生殖道 副性腺: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精清) 外生殖器:阴茎(交配) 一、睾丸(tesis) (一)形态位置 公牛、羊:长椭圆形,其长轴与躯干垂直; 公马、驴:长椭圆形,其长轴与躯干平行; 公 猪:长椭圆形,其长轴与躯干倾斜。 睾丸重量(大小):牛:250-300g/枚,水牛:100g/枚;绵羊:200-300g/枚,山羊:145-150g/ 枚;猪:400g/枚 (二)睾丸组织结构(P1-2) 睾丸表面被以浆膜(固有鞘膜), 浆膜内为白膜,即睾丸最外层(致密的结缔组织), 从睾丸头端伸入睾丸实质,构成睾丸纵隔, 纵膈向四周发生许多放射状结缔组织小梁和白膜相连称中隔,中隔将睾丸实质分成许多睾丸 小叶。 每个小叶由 2-3 条精细管盘曲构成,称为曲精细管。 曲精细管在小叶顶端汇合成直精细管。 直精细管穿入睾丸纵隔结缔组织内,形成睾丸网。 最后由睾丸网分出 10-30 条睾丸输出管盘曲构成附睾头。 --曲精细管(管壁外→内) --结缔组织纤维 --精细管基膜 --生殖上皮→生精细胞(不同阶段的精细胞和精子) ↘足细胞即支持细胞(支持营养生精细胞) (小叶内,曲精细管之间有结缔组织,内含血管,淋巴管,神经和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 支持细胞:又称足细胞或塞托利氏(Sertoli)细胞, 间质细胞:又称莱氏(Leydig)细胞 (三)睾丸的机能 (1)产生精子(外分泌机能) 精子由精细管生殖上皮的生殖细胞生成。 (2)分泌雄激素(内分泌机能) 精细管之间的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

补充:还可以产生产生睾丸液 、附睾( epididymis) (一)解剖结构 是精子的暂时储存的器官,位于睾丸附着缘,分为附睾头、体、尾三部分。 (二)组织结构 附睾管壁由环形肌纤维和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构成。其中纤毛的构造与精子尾部相似,有 独特的纤毛运动,有助于精子的向前运动 (三)机能 1、吸收和分泌作用; 2、是精子最后成熟场所 3、是精子的贮存库 4、附睾管的运输作用 附睾具有贮存精子作用,原因如下 A附睾管上皮可分泌营养物质,供精子发育所需。 B附睾内是弱酸环境(6.2-6.8)抑制活动。代谢降低。 C附睾管内是高渗压环境。颈部小滴下移时,发生脱水,使精子内缺乏可保持活动的最低 限度的部分,故精子不运动。 D附睾温度较低。温度低于体温。牛马羊,低于2-4度。 以上因素使精子处于休眠状态,减少能量消耗,因此,可长期贮存。 (四)名词解释 睾丸下降:在出生前后,睾丸和附睾一起经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称之。 睾丸进入阴囊的时间:牛、羊:在胚胎中期;马:在出生前后:猫:胎儿期后期。还有许多 动物只有在繁殖季节,才进入阴囊中。 单睾(隐睾):如有一侧或双侧睾丸未下降到阴囊内,称之。(无生殖能力,不宜留作种用) 实际上,隐睾不能产生精子,但可以产生雄激素 三、阴囊( scrotum) (一)组织和构造(容纳睾丸、附睾及部分精索) (二)机能:温度调节 阴囊具有温度调节作用,以保护精子正常生成 阴囊腔的温度低于腹腔的温度,通常为34-36℃ 当温度下降时,借助肉膜和提睾外肌的收缩作用,使睾丸上举,紧贴腹壁,阴囊皮肤皱缩变 厚,保持一定温度;当温度升高时,则反之,阴囊皮肤松弛变薄,睾丸下降,降低睾丸的温 四、输精管和精索 输精管( ductus deferens):由附睾管延续而来,开口于尿殖道骨盆部背侧的精阜,近开口 处膨大输精管变粗形成膨大的管壶腹部。可分泌液体并贮存少量精子 输精管平滑肌较厚,射精时收缩力强,利于排精

3 补充:还可以产生产生睾丸液 二、附睾(epididymis) (一)解剖结构 是精子的暂时储存的器官,位于睾丸附着缘,分为附睾头、体、尾三部分。 (二)组织结构 附睾管壁由环形肌纤维和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构成。其中纤毛的构造与精子尾部相似,有 独特的纤毛运动,有助于精子的向前运动。 (三)机能 1、吸收和分泌作用; 2、是精子最后成熟场所; 3、是精子的贮存库; 4、附睾管的运输作用。 附睾具有贮存精子作用,原因如下: A 附睾管上皮可分泌营养物质,供精子发育所需。 B 附睾内是弱酸环境(6.2-6.8)抑制活动。代谢降低。 C 附睾管内是高渗压环境。颈部小滴下移时,发生脱水,使精子内缺乏可保持活动的最低 限度的部分,故精子不运动。 D 附睾温度较低。温度低于体温。牛马羊,低于 2-4 度。 以上因素使精子处于休眠状态,减少能量消耗,因此,可长期贮存。 (四)名词解释 睾丸下降:在出生前后,睾丸和附睾一起经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称之。 睾丸进入阴囊的时间:牛、羊:在胚胎中期;马:在出生前后;猫:胎儿期后期。还有许多 动物只有在繁殖季节,才进入阴囊中。 单睾(隐睾):如有一侧或双侧睾丸未下降到阴囊内,称之。(无生殖能力,不宜留作种用) 实际上,隐睾不能产生精子,但可以产生雄激素。 三、阴囊(scrotum) (一)组织和构造(容纳睾丸、附睾及部分精索) (二)机能:温度调节 阴囊具有温度调节作用,以保护精子正常生成。 阴囊腔的温度低于腹腔的温度,通常为 34-36℃ 。 当温度下降时,借助肉膜和提睾外肌的收缩作用,使睾丸上举,紧贴腹壁,阴囊皮肤皱缩变 厚,保持一定温度;当温度升高时,则反之,阴囊皮肤松弛变薄,睾丸下降,降低睾丸的温 度。 四、输精管和精索 输精管(ductus deferens):由附睾管延续而来, 开口于尿殖道骨盆部背侧的精阜,近开口 处膨大输精管变粗形成膨大的管壶腹部。可分泌液体并贮存少量精子。 输精管平滑肌较厚,射精时收缩力强,利于排精

精索( funiculus spermaticus):由睾丸血管、淋巴管、神经、提睾内肌以及输精管组成精索。 五、副性腺( accessory glands) (一)精囊腺( vesicular gland):输精管末端外侧。 成对、腺体大。猪、马发达,狗、猫、骆驼无。 (二)前列腺( prostate gland):精囊腺后方及尿道的背面 分前列腺体和扩散部。猪、牛有体部和扩散部,其中猪的扩散部十分发达。羊无体部 (三)尿道球腺( bulbourethral gland):成对,位于尿殖道骨盆部外侧,开口于尿道管腔 猪的最大,牛、羊的较小。它们的精清主要来自此腺体 (四)副性腺分泌物的生理作用 1、冲洗尿生殖道 主要是尿道球腺分泌物,在射精前先排出,冲洗尿生殖道中的尿液,为精液排出创造 良好环境 2、稀释、营养、活化和保护精子 副性腺分泌物为精子内源稀释液。精囊腺分泌液含有果糖,是精子能量的主要来源。贮 存于附睾中的精子呈弱酸性的休眠状态,而副性腺分泌液偏碱性,能増强精子的活动能力。 副性腺分泌液中含柠檬酸盐和磷酸盐,具有缓冲作用,抵抗阴道酸性环境,延长精子存活时 间,维持精子的受精能力 3、运送精子 附性腺分泌物是精液的组成成分。精液的射出,除借助附睾管、输精管、尿生殖道管壁 平滑肌收缩外,副性腺分泌液起推动作用, 4、形成阴道栓,防止精液倒流 马的精囊腺分泌物和猪的尿道球腺分泌物,具有凝固作用,有助于阴道栓的形成,可防 止精液倒流 六、外生殖器和尿生殖道 (一)阴茎( penis)):交配器官 牛、羊:阴茎较细,在阴囊之后折成S状弯曲 猪:阴茎较细,在阴囊之前形成S状弯曲。 (二)包皮( prepuce) 包藏阴茎头 (三)尿生殖道( urogenetical cana) 排尿和排精 第二节雌性生殖器官解剖、组织与机能 母畜的生殖器官包括: 性腺:卵巢(产生卵子、雌激素) 生殖道:输卵管 子宫 阴道 外生殖器官:尿生殖前庭

4 精索(funiculus spermaticus) :由睾丸血管、淋巴管、神经、提睾内肌以及输精管组成精索 。 五、副性腺(accessory glands) (一)精囊腺(vesicular gland):输精管末端外侧。 成对、腺体大。猪、马发达,狗、猫、骆驼无。 (二)前列腺(prostate gland):精囊腺后方及尿道的背面。 分前列腺体和扩散部。猪、牛有体部和扩散部,其中猪的扩散部十分发达。羊无体部。 (三)尿道球腺(bulbourethral gland):成对,位于尿殖道骨盆部外侧,开口于尿道管腔。 猪的最大,牛、羊的较小。它们的精清主要来自此腺体。 (四)副性腺分泌物的生理作用 1、冲洗尿生殖道。 主要是尿道球腺分泌物,在射精前先排出,冲洗尿 生殖道中的尿液,为精液排出创造 良好环境。 2、稀释、营养、活化和保护精子 。 副性腺分泌物为精子内源稀释液。精囊腺分泌液含有果糖,是精子能量的主要来源。贮 存于附睾中的精子呈弱酸性的休眠状态,而副性腺分泌液偏碱性,能增强精子的活动能力。 副性腺分泌液中含柠檬酸盐和磷酸盐,具有缓冲作用,抵抗阴道酸性环境,延长精子存活时 间,维持精子的受精能力。 3、运送精子 。 附性腺分泌物是精液的组成成分。精液的射出,除借助附睾管、输精管、尿生殖道管壁 平滑肌收缩外,副性腺分泌液起推动作用。 4、形成阴道栓,防止精液倒流 。 马的精囊腺分泌物和猪的尿道球腺分泌物,具有凝固作用,有助于阴道栓的形成,可防 止精液倒流。 六、外生殖器和尿生殖道 (一)阴茎(penis):交配器官 牛、羊:阴茎较细,在阴囊之后折成 S 状弯曲。 猪:阴茎较细,在阴囊之前形成 S 状弯曲。 (二)包皮(prepuce): 包藏阴茎头 (三)尿生殖道(urogenetical canal): 排尿和排精 第二节 雌性生殖器官解剖、组织与机能 母畜的生殖器官包括: 性腺:卵巢(产生卵子、雌激素) 生殖道:输卵管 子宫 阴道 外生殖器官:尿生殖前庭 阴 唇 阴 蒂

、卵巢( ovary) (一)各种动物卵巢的形态和位置 卵巢形态 牛、羊:扁椭圆 马:梨状或者肾脏型(有排卵窝) 猪:性成熟前,肾脏形 性成熟时,桑椹形 性成熟后,串状葡萄形。 卵巢位置:牛、羊位于骨盆腔或稍入腹腔两面,猪卵巢位于腹腔约2~3对乳头处 (二)卵巢的组织解剖 生殖上皮(性成熟后无功能) 一白膜 卵巢实质 一皮质(发育各阶段的卵泡,红体、黄体,白体) 髓质(无卵泡,有血管、神经、淋巴) 卵巢门(无皮质,血管、神经由此出入,门细胞可分泌雄激素) (三)卵巢机能 1、卵泡发育和排卵 卵巢皮质部,卵泡由初级到成熟,最后排出卵子,原卵泡处形成黄体,原始卵泡在胚胎期已 形成 排卵个数:单胎动物如牛、马1~2个,免、犬、猫2~6个,猪10-25个,其它闭锁退化。 2、分泌雌激素和孕酮 由卵泡内膜形成,达一定量时,发情:黄体形成后,分泌孕酮,抑制发情,维持妊娠 另外,还可分泌松驰素、抑制素。 输卵管( oviduct (一)解剖 输卵管前端扩大呈漏斗状,称为漏斗部,其边缘形成许多皱折,称伞部( fimbria tubea) 壶腹部( ampulla):前1/3段较粗部,此部为受精地点。 峡部( isthmus):后2/3较细部。 (二)组织结构(由外到内) 一浆膜(包裹在输卵管的最外面) 肌层(内、外环行平滑肌,使管壁协调收缩) 一粘膜(其上皮有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 (三)机能 1、运送卵子和精子 2、精子的获能、精卵受精、受精卵分裂的场所 3、分泌机能

5 一、卵巢(ovary) (一)各种动物卵巢的形态和位置 卵巢形态: 牛、羊:扁椭圆; 马:梨状或者肾脏型(有排卵窝); 猪:性成熟前,肾脏形; 性成熟时,桑椹形; 性成熟后, 串状葡萄形。 卵巢位置:牛、羊位于骨盆腔或稍入腹腔两面 ,猪卵巢位于腹腔约2~3对乳头处 (二)卵巢的组织解剖 —生殖上皮(性成熟后无功能) —白膜 —卵巢实质 —皮质(发育各阶段的卵泡,红体、黄体,白体) —髓质(无卵泡,有血管、神经、淋巴) —卵巢门(无皮质,血管、神经由此出入,门 细胞可分泌雄激素) (三)卵巢机能 1、卵泡发育和排卵 卵巢皮质部,卵泡由初级到成熟,最后排出卵子,原卵泡处形成黄体,原始卵泡在胚胎期已 形成。 排卵个数:单胎动物如牛、马 1~2 个,免、犬、猫 2~6 个,猪 10~25 个,其它闭锁退化。 2、分泌雌激素和孕酮 由卵泡内膜形成,达一定量时,发情;黄体形成后,分泌孕酮,抑制发情,维持妊娠。 另外,还可分泌松驰素、抑制素。 二、输卵管(oviduct) (一)解剖 输卵管前端扩大呈漏斗状,称为漏斗部,其边缘形成许多皱折,称伞部(fimbria tubea)。 壶腹部(ampulla):前 1/3 段较粗部,此部为受精地点。 峡部(isthmus):后 2/3 较细部。 (二)组织结构(由外到内) —浆膜(包裹在输卵管的最外面) —肌层(内、外环行平滑肌,使管壁协调收缩) —粘膜(其上皮有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 (三)机能 1、 运送卵子和精子; 2、精子的获能、精卵受精、受精卵分裂的场所; 3、分泌机能

三、子宫( uterus) (一)子宫的形态和位置 1、子宫角( uterine horn):左右各一,全长35-40cm。两子宫角后端相合,移行为子宫体。 2、子宫体( corpus uterus):呈圆筒状,背,腹侧略压扁。牛的子宫体在未妊娠下,表面上 看有10cm,实际上仅有3-4cm。 3、子宫颈(cervⅸx)(子宫体和阴道连接部):是子宫体向后延续的部分,长6-10cm。子宫 颈壁厚,中有移狭窄管道称之子宫颈管,前端开口于子宫体称子宫颈內口,后端开口于阴道 称子宫颈外口,子宫颈后部突出于后接阴道而形成子宫颈阴道部。(注意:猪无子宫颈阴道 部) 位置:子宫大部分位于腹腔,小部分位于骨盆腔,背侧为直肠,腹侧为膀胱,前接输卵管, 后接阴道,借助于子宫阔韧带悬于腰下腹腔。 位置:未产动物的子宫,在骨盆腔中。而经产的动物,前端子宫角一部分在腔中。 于单胎动物:妊娠时,在子宫角的基部,在妊娠后期,扩展到子宫体,甚至另一侧子宫角。 于多胎动物:妊娠时,位置都在子宫角。 (二)子宫的类型 1、双子宫:如鼠、免(啮齿类和翼手类及象); 2、双角子宫:如猪、马、狗 、双分子宫(双间子宫、对分子宫):如牛、水牛、绵羊、山羊和鹿 4、单体子宫:如猕猴和人(灵长类)。 (三)子宫壁的结构(由外到内) 一浆膜(子宫外膜) 一肌层(外环肌和内纵肌,中间有斜行肌) 粘膜层(子宫内膜:分泌细胞、纤毛细胞、子宫内膜腺和隐窝)(牛、羊有子宫阜) (四)子宫的机能 1、贮存、筛选和运送精液,有助于精子获能。 2、孕体的附植、妊娠和分娩。 3、调节卵巢黄体功能,导致发情。 四、阴道( vagina) 它是交配器官,分娩的产道 背侧为直肠, 腹侧为膀胱和尿道 前接子宫 后连尿生殖前庭 宫颈周围的阴道腔为阴道穹窿。 组织:外层、肌层、内层 (粘膜),厚有纵褶、无腺体 6

6 三、子宫(uterus) (一)子宫的形态和位置 1、子宫角(uterine horn):左右各一,全长 35-40cm。两子宫角后端相合,移行为子宫体。 2、子宫体(corpus uterus):呈圆筒状,背,腹侧略压扁。牛的子宫体在未妊娠下,表面上 看有 10cm,实际上仅有 3-4cm。 3、子宫颈(cervix)(子宫体和阴道连接部):是子宫体向后延续的部分,长 6-10cm。子宫 颈壁厚,中有移狭窄管道称之子宫颈管,前端开口于子宫体称子宫颈内口,后端开口于阴道 称子宫颈外口,子宫颈后部突出于后接阴道而形成子宫颈阴道部。(注意:猪无子宫颈阴道 部) 位置:子宫大部分位于腹腔,小部分位于骨盆腔, 背侧为直肠,腹侧为膀胱,前接输卵管, 后接阴道,借助于子宫阔韧带悬于腰下腹腔。 位置:未产动物的子宫,在骨盆腔中。而经产的动物,前端子宫角一部分在腔中。 于单胎动物:妊娠时,在子宫角的基部,在妊娠后期,扩展到子宫体,甚至另一侧子宫角。 于多胎动物:妊娠时,位置都在子宫角。 (二)子宫的类型 1、双子宫:如鼠、免(啮齿类和翼手类及象); 2、双角子宫:如猪、马、狗; 3、双分子宫(双间子宫、对分子宫):如牛、水牛、绵羊、山羊和鹿; 4、单体子宫:如猕猴和人(灵长类)。 (三)子宫壁的结构(由外到内) —浆膜(子宫外膜) —肌层(外环肌和内纵肌,中间有斜行肌) —粘膜层(子宫内膜:分泌细胞、纤毛细胞、子宫内膜腺和隐窝)(牛、羊有子宫阜) (四)子宫的机能 1、贮存、筛选和运送精液,有助于精子获能。 2、孕体的附植、妊娠和分娩。 3、调节卵巢黄体功能,导致发情。 四、阴道(vagina) 它是交配器官,分娩的产道。 背侧为直肠, 腹侧为膀胱和尿道, 前接子宫, 后连尿生殖前庭。 宫颈周围的阴道腔为阴道穹窿。 组织:外层、肌层、内层 (粘膜),厚有纵褶、无腺体

五、外生殖器 1、尿生殖前庭( vestibule) 位于阴瓣阴门之间。 是交配器官和分娩的产道,排尿的通道。 2、阴门( vulva) 分左右两片构成阴门,分为上下角,开口为阴门裂,阴门外为皮肤,内为粘膜,之间含括约 肌与结缔组织。 3、阴蒂( clitoris,与公畜龟头同源) 阴门下角含球形凸起物,粘膜上有感觉神经 六、生殖器官的系膜、血管和神经 (一)系膜:子宫阔韧带、卵巢系膜、输卵管系膜 (二)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三)血管: 1、卵巢动脉(卵巢动脉、卵巢动脉子宫支) 2、子宫中动脉 3、尿生殖动脉 4、阴部内动脉 第二章繁殖调节物质 第一节概述 内分泌学与动物繁殖 内分泌学:研究激素及其受体的生化、生理、药理和分子生物学的一门学科。 生殖内分泌学:内分泌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与繁殖有关的激素及其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繁殖 机能的内分泌调节规律及其人工调控等等。 激素:由有机体产生,经体液循环或空气传播等途径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具有调节机体 生理机能的微量信息传递物质或微量生物活性物质。 生殖激素:直接影响生殖机能的激素。 内分泌( endocine):大多数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远处的特定细胞。 旁分泌( paracrine):少部分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活性因子不进入血液循环,只在器官或组织内 调节另一类细胞的功能。 隐分泌( cryptocrine):“围绕” 邻分泌( juxtacrine):“邻近” 自分泌( autocrine)}:细胞内(或间)的信息交流(与自身膜受体结合)。 胞内分泌( Intracrine):(不释放到细胞间隙)直接在细胞内起作用 调节繁殖机能的器官和组织 大脑一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 (一)大脑边缘系统 大脑边缘系统:大边缘叶的皮质、皮质下核、边缘中脑区和边缘丘脑核等部分 (二)丘脑下部(下丘脑, hypothalamus) 结构:第三脑室底部+部分侧壁

7 五、外生殖器 1、尿生殖前庭(vestibule) 位于阴瓣阴门之间。 是交配器官和分娩的产道,排尿的通道 。 2、阴门(vulva) 分左右两片构成阴门,分为上下角,开口为阴门裂,阴门外为皮肤,内为粘膜,之间含括约 肌与结缔组织。 3、阴蒂(clitoris,与公畜龟头同源) 阴门下角含球形凸起物,粘膜上有感觉神经。 六、生殖器官的系膜、血管和神经 (一)系膜:子宫阔韧带、卵巢系膜、输卵管系膜 (二)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三)血管: 1、卵巢动脉(卵巢动脉、卵巢动脉子宫支) 2、子宫中动脉 3、尿生殖动脉 4、阴部内动脉 第二章 繁殖调节物质 第一节 概述 一、内分泌学与动物繁殖 内分泌学:研究激素及其受体的生化、生理、药理和分子生物学的一门学科。 生殖内分泌学:内分泌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与繁殖有关的激素及其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繁殖 机能的内分泌调节规律及其人工调控等等。 激素:由有机体产生,经体液循环或空气传播等途径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具有调节机体 生理机能的微量信息传递物质或微量生物活性物质。 生殖激素:直接影响生殖机能的激素。 内分泌(endorcine):大多数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远处的特定细胞。 旁分泌(paracrine):少部分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活性因子不进入血液循环,只在器官或组织内 调节另一类细胞的功能。 隐分泌(cryptocrine):“围绕” 邻分泌(juxtacrine):“邻近” 自分泌(autocrine):细胞内(或间)的信息交流(与自身膜受体结合)。 胞内分泌(intracrine):(不释放到细胞间隙)直接在细胞内起作用。 二、调节繁殖机能的器官和组织 大脑—下丘脑—垂体—性腺 轴 (一)大脑边缘系统 大脑边缘系统:大边缘叶的皮质、皮质下核、边缘中脑区和边缘丘脑核等部分。 (二)丘脑下部(下丘脑,hypothalamus) 结构:第三脑室底部+部分侧壁

解剖:视交叉,乳头体、灰白结节和正中隆起组成,底部突出以漏斗柄和垂体相连 组织(书P10-11): 2外侧区一下丘脑外侧核 内侧区一前组:视上核和视旁核等 后组:乳头体核等 结节组:促垂体区(神经内分泌的主要区域) 下丘脑是调节繁殖活动的直接中枢。 (三)垂体( pituitary) 1、解剖特点 FSHLH ↑分泌 腺垂体,包括远侧部和结节部—前叶 垂体中间部 神经垂体,称神经部 后叶 储存 催产素,加压素 2、垂体于下丘脑的解剖学关系 垂体通过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 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与垂体下动脉在下丘脑漏斗部形成毛细血管丛。 注意 催产素和加压素不经过垂体门脉系统,它们是在下丘脑分泌,经运输到垂体后叶贮存释放 (四)性腺 睾丸:雄激素(T 卵巢:雌激素(E2)、孕激素(P4) (五)其他器官组织 子宫:前列腺素 胎盘:胎盘促性腺激素、P4 松果腺:褪黑色素 甲状腺:甲状腺素 肾上腺:肾上腺素 胰岛腺:胰岛素 三、调节繁殖机能的物质(三大类) (一)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氨基酸类、胺类、多肽类、无机分子 (二)激素 1、神经激素:如GnRH、OXT、MLT等 2、促性腺激素:LH、FSH、PMSG、HCG、PRL等: 3、性腺类固醇激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 4、性腺肽类激素:松弛素、抑制素、活化素等: 5、前列腺素、外激素 6、其他激素:代谢激素如胰岛素、GH、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8 解剖:视交叉,乳头体、灰白结节和正中隆起组成,底部突出以漏斗柄和垂体相连。 组织(书 P10-11) : 2 外侧区—下丘脑外侧核 内侧区—前组:视上核和视旁核等 后组:乳头体核等 结节组:促垂体区(神经内分泌的主要区域) 下丘脑是调节繁殖活动的直接中枢。 (三)垂体 (pituitary) 1、解剖特点 FSH,LH ↑分泌 ↗腺垂体,包括远侧部和结节部— 前叶 垂体 中间部——————————— 中叶 ↘神经垂体,称神经部———— —后叶 ↓储存 催产素,加压素 2、垂体于下丘脑的解剖学关系 垂体通过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 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与垂体下动脉在下丘脑漏斗部形成毛细血管丛。 注意: 催产素和加压素不经过垂体_门脉系统,它们是在下丘脑分泌,经运输到垂体后叶贮存释放 (四)性腺 睾丸:雄激素(T) 卵巢:雌激素(E2)、孕激素(P4) (五)其他器官组织 子宫:前列腺素 胎盘:胎盘促性腺激素、P4 松果腺:褪黑色素 甲状腺:甲状腺素 肾上腺:肾上腺素 胰岛腺:胰岛素 三、调节繁殖机能的物质(三大类) (一)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氨基酸类、胺类、多肽类、无机分子 (二)激素 1、神经激素:如 GnRH 、OXT、MLT 等; 2、促性腺激素:LH、FSH、PMSG、HCG、PRL 等; 3、性腺类固醇激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 4、性腺肽类激素:松弛素、抑制素、活化素等; 5、前列腺素、外激素; 6、其他激素:代谢激素 如胰岛素、GH、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三)肽类生长因子 IGF、EGF、TGF、PDGF、FGF等 四、调节繁殖机能的激素 (一)激素的分类 1、按化学成分分类 肽类( peptides, proteins):大多数激素 类固醇类( steroids):性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脂肪酸类( fatty acids):仅前列腺素类; 其它:吲哚类 indoles-MLT,氨基酸类 amino acids-T 2、按分泌器官分类 下丘脑类:GnRH、TRH、GHRH、CRH 垂体类:LH、FSH、TSH、GH、PRL、ACTH等 性腺类:睾酮,雌二醇,孕酮,抑制素等 胎盘类:hCG、PMSG、胎盘生长促乳素(PL) 前列腺类:PG(A,B,E,F) 脂肪细胞: Leptin (二)激素浓度的调节 种激素浓度调节另一种激素分泌。 例:下丘脑分泌GnRH达一定浓度时,促使垂体分泌FSH和LH。后两者释放达一定水平时 又影响性腺激素分泌。 补充:“反馈作用”( Feedback Mechanism) 正反馈:即“甲”使“乙”升高,“乙”反过来又使“甲”的活动升高。仅发生于雌性发情期或卵泡 期-高水平的E2造成(引发排卵前LH高峰,造成排卵)。 负反馈:即“甲”使“乙”升高,而“乙”反过来使“甲”的分泌减少。发生于雌性、雄性,有长 短和超短反馈(性腺、垂体和下丘脑激素的反馈性抑制) 第二节神经激素 中枢神经系统内有些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一些肽类物质,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远隔的靶器官发 挥作用。这些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肽称为神经激素。如下丘脑激素:催 产素;松果腺激素 、下丘脑激素 (一)下丘脑激素的种类 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 1、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 视上核、室旁核 催产素,加压素等 2、小细胞神经分泌系统 弓状核、腹内则核、室周核、视交叉上核 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TRH、GHRH等至少9种

9 (三)肽类生长因子 IGF、EGF、TGF、PDGF、FGF 等。 四、调节繁殖机能的激素 (一)激素的分类 1、按化学成分分类 肽类( peptides, proteins ):大多数激素; 类固醇类(steroids):性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脂肪酸类(fatty acids ):仅前列腺素类; 其它:吲哚类 indoles-MLT, 氨基酸类 amino acids-T 2、按分泌器官分类 下丘脑类:GnRH、 TRH、GHRH、CRH; 垂体类:LH、FSH、TSH、GH、PRL、ACTH 等; 性腺类:睾酮,雌二醇,孕酮,抑制素等; 胎盘类:hCG、PMSG、胎盘生长促乳素(PL); 前列腺类:PG (A,B,E,F); 脂肪细胞:Leptin。 (二)激素浓度的调节 一种激素浓度调节另一种激素分泌。 例:下丘脑分泌 GnRH 达一定浓度时,促使垂体分泌 FSH 和 LH。后两者释放达一定水平时 又影响性腺激素分泌。 补充:“反馈作用”(Feedback Mechanism ) 正反馈:即“甲”使“乙”升高,“乙”反过来又使“甲”的活动升高。仅发生于雌性发情期或卵泡 期-高水平的 E2 造成(引发排卵前 LH 高峰,造成排卵)。 负反馈:即“甲”使“乙”升高,而“乙”反过来使“甲”的分泌减少。发生于雌性、雄性,有长、 短和超短反馈(性腺、垂体和下丘脑激素的反馈性抑制)。 第二节 神经激素 中枢神经系统内有些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一些肽类物质,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远隔的靶器官发 挥作用。这些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肽称为神经激素。如下丘脑激素;催 产素;松果腺激素 一、下丘脑激素 (一)下丘脑激素的种类 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 1、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 视上核、室旁核 催产素,加压素等 2、小细胞神经分泌系统: 弓状核、腹内则核、室周核、视交叉上核 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TRH、GHRH 等至少 9 种

(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gnrh or LhRH or LRH 1、合成和分布(熟悉) 下丘脑的弓状核、视上核、室旁核等核团。 以上核团中神经细胞合成后,由其轴突输送至正中隆起,分泌入垂体一门脉系统,后至垂体 前叶。还有松果腺、性腺、胎盘、肝脏、消化道等分泌GnRH。 2、GnRH的化学结构 0肽。 1~4、9、10位氨基酸各种动物都一样,其它的氨基酸可有不同,据此进行工厂化合成 生产厂家:宁波激素厂(LRH-A2,LRH-A3) 南京动物激素厂 3、GnRH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理 (1)GnRH的生物学作用(P14) ①主要作用是促进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其中以促LH释放为主,也有促 FSH释放的作用,但FSH分泌还有不同于LH分泌的调节机制。-适当剂量促进垂 体Gn分泌 ②长时间或大剂量应用 GnRH及其高活性类似物,会出现所谓抗生育作用,即抑制排 卵、延缓胚胎附植、阻碍妊娠甚至引起性腺萎缩。这种作用与GnRH本来的生理作 用相反,故称为GnRH的“异相作用”。-大剂量的高活性物的“异相作用 (2)GnRH作用于靶细胞的机理(自学) 4、GnRH分泌的调节(P15) (1)神经调节 环境变化一高级神经中枢一与GnRH神经元联系一释放神经递质一调节GnRH (2)体液(激素)调节 GnRH分泌的激素调节包括: 长反馈:性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返回调节GnRH的分泌; 短反馈:垂体所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GnRH的调控 超短反馈: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本身GnRH的调节 调节GnRH分泌的中枢 (1)持续中枢:控制GnRH的基础分泌 (2)周期中枢:控制GnRH的周期性分泌 5、GnRH的应用 (1)诱导母畜发情排卵; (2)提高受胎率; (3)治疗母畜不孕症 (4)促进鱼类催情和促排卵 二、催产素( Oxytocin,OT,OXT (一)OT的合成及转运

10 (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GnRH or LHRH or LRH): 1、合成和分布(熟悉) 下丘脑的弓状核、视上核、室旁核等核团。 以上核团中神经细胞合成后, 由其轴突输送至正中隆起, 分泌入垂体-门脉系统,后至垂体 前叶。还有松果腺、性腺、胎盘、肝脏、消化道等分泌 GnRH。 2、GnRH 的化学结构 10 肽。 1~4、9、10 位氨基酸各种动物都一样,其它的氨基酸可有不同,据此进行工厂化合成。 生产厂家:宁波激素厂( LRH-A2,LRH-A3) 南京动物激素厂 3、GnRH 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理 (1)GnRH 的生物学作用(P14) ① 主要作用是促进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其中以促 LH 释放为主,也有促 FSH 释放的作用,但 FSH 分泌还有不同于 LH 分泌的调节机制。-适当剂量促进垂 体 Gn 分泌 ② 长时间或大剂量应用 GnRH 及其高活性类似物,会出现所谓抗生育作用,即抑制排 卵、延缓胚胎附植、阻碍妊娠甚至引起性腺萎缩。这种作用与 GnRH 本来的生理作 用相反,故称为 GnRH 的“异相作用”。-大剂量的高活性物的“异相作用” (2)GnRH 作用于靶细胞的机理(自学) 4、GnRH 分泌的调节(P15) (1)神经调节 环境变化-高级神经中枢- 与 GnRH 神经元联系-释放神经递质-调节 GnRH (2)体液(激素)调节 GnRH 分泌的激素调节包括: 长反馈:性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返回调节 GnRH 的分泌; 短反馈:垂体所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 GnRH 的调控; 超短反馈: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本身 GnRH 的调节。 调节 GnRH 分泌的中枢: (1)持续中枢:控制 GnRH 的基础分泌 (2)周期中枢:控制 GnRH 的周期性分泌 5、 GnRH 的应用 (1)诱导母畜发情排卵; (2)提高受胎率; (3)治疗母畜不孕症; (4)促进鱼类催情和促排卵。 二、催产素(Oxytocin,OT,OXT) (一)OT 的合成及转运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