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大连医科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第二十一章 休克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5
文件大小:98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大连医科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第二十一章 休克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1 第二十一章 休 克 一、 基本要求 二、 掌握休克的概念及休克各期微循环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三、 掌握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及休克失代偿期微循环变化 对机体的影响。 四、 掌握休克时细胞代谢变化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五、 熟悉各型休克的特点及发病的主要环节 六、 熟悉休克的病因及分类方法。 七、 了解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知识点纲要 (一) 休克的概念 休克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 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 程。 (二)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休克常见的病因有:失血、烧伤、创伤、感染、过敏、急性心力衰竭及强烈 的神经刺激等。 2.休克的分类: 按病因分类:失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 休克、 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按始动环节分类: 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包括: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 及正常的心泵功能三个环节。不同类型的休克,尽管病因不同,一般可经过以上 一个或多个环节而影响组织的有效灌流量,从而引起发病,如:血容量减少引起低 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或烧伤等。过敏、感染及强烈的神经刺激等引起 血管容量增大导致血管源性休克。大面积心肌梗塞及心室扑动等可导致急性心泵 功能障碍,引发心源性休克。 (三 )休克分期 1. 缺血缺氧期 该期主要特点为除心、脑血管以外,全身小血管持续收缩而引起缺血缺氧, 此时心脑供血无明显障碍,故称为休克代偿期。由于这些变化为休克过程的早期 阶段,又称休克早期。 2.淤血缺氧期 淤血缺氧期是指休克的原始病因未除,组织持续缺血缺氧,乳酸等扩血管物 质增多使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痉挛减弱而导致的淤血状态。其主要特点为腹腔内脏 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分隔并淤滞在这些器官内,心脑供血因此而明显减 少,故又称为休克失代偿期。 3.微循环衰竭期 微循环衰竭是指微循环血管平滑肌麻痹而扩张导致的血流停止阶段。其主要

1 第二十一章 休 克 一、 基本要求 二、 掌握休克的概念及休克各期微循环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三、 掌握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及休克失代偿期微循环变化 对机体的影响。 四、 掌握休克时细胞代谢变化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五、 熟悉各型休克的特点及发病的主要环节 六、 熟悉休克的病因及分类方法。 七、 了解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知识点纲要 (一) 休克的概念 休克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 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 程。 (二)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休克常见的病因有:失血、烧伤、创伤、感染、过敏、急性心力衰竭及强烈 的神经刺激等。 2.休克的分类: 按病因分类:失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 休克、 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按始动环节分类: 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包括: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 及正常的心泵功能三个环节。不同类型的休克,尽管病因不同,一般可经过以上 一个或多个环节而影响组织的有效灌流量,从而引起发病,如:血容量减少引起低 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或烧伤等。过敏、感染及强烈的神经刺激等引起 血管容量增大导致血管源性休克。大面积心肌梗塞及心室扑动等可导致急性心泵 功能障碍,引发心源性休克。 (三 )休克分期 1. 缺血缺氧期 该期主要特点为除心、脑血管以外,全身小血管持续收缩而引起缺血缺氧, 此时心脑供血无明显障碍,故称为休克代偿期。由于这些变化为休克过程的早期 阶段,又称休克早期。 2.淤血缺氧期 淤血缺氧期是指休克的原始病因未除,组织持续缺血缺氧,乳酸等扩血管物 质增多使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痉挛减弱而导致的淤血状态。其主要特点为腹腔内脏 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分隔并淤滞在这些器官内,心脑供血因此而明显减 少,故又称为休克失代偿期。 3.微循环衰竭期 微循环衰竭是指微循环血管平滑肌麻痹而扩张导致的血流停止阶段。其主要

2 特点为凝血系统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而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3.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1. 休克根据微循环改变的特点分为三期,但有些休克不一定都经历这三个 过程,如过敏性休克发病后可直接进入微循环淤血期;而严重烧伤或严重败血症 时,休克早期的表现不明显,一开始即以晚期表现为主。休克的分期如下:缺血 缺氧期(即休克早期、代偿期、微循环痉挛期),淤血缺氧期(即休克期、失代 偿期、微循环扩张期),DIC 期(即休克晚期、 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 2.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1)微循环的变化(或特征) ① 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以前阻力增加为主 ② 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③ 微循环灌流减少 ④ 动-静脉吻合枝开放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引起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主要机制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血中 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加压素等缩血管物质的增多。 (3)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主要表现为自我输血,自我输液、 血液重新分布和稳压效应四个方面。 3.休克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1)微循环的变化 ① 毛细血管前阻力降低,后阻力降低不明显, ② 真毛细血管网开放 ③ 微循环灌多于流 ④ 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粘附或聚集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乳酸、组胺、激肽、腺苷等扩血管的物质增多, 使血管扩张,血流缓慢;白细胞的贴壁、嵌塞也可使血粘度增大,血流更加 缓慢。 (3)休克期微循环变化失代偿的后果 ① 心输出量降低 ② 动脉血压急剧下降 ③ 心脑供血减少 4.休克晚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1)微循环的变化 ① 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均降低 ② 真毛细血管内血液淤滞 ③ 微循环麻痹(不灌不流) ④ 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内凝与外凝系统激活, 导致 DIC 发生。 (3)微循环变化的后果 休克晚期的主要后果是: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 4.休克时细胞代谢的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一、 细胞代谢障碍包括: (1)供氧不足,能量生成减少

2 特点为凝血系统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而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3.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1. 休克根据微循环改变的特点分为三期,但有些休克不一定都经历这三个 过程,如过敏性休克发病后可直接进入微循环淤血期;而严重烧伤或严重败血症 时,休克早期的表现不明显,一开始即以晚期表现为主。休克的分期如下:缺血 缺氧期(即休克早期、代偿期、微循环痉挛期),淤血缺氧期(即休克期、失代 偿期、微循环扩张期),DIC 期(即休克晚期、 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 2.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1)微循环的变化(或特征) ① 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以前阻力增加为主 ② 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③ 微循环灌流减少 ④ 动-静脉吻合枝开放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引起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主要机制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血中 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加压素等缩血管物质的增多。 (3)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主要表现为自我输血,自我输液、 血液重新分布和稳压效应四个方面。 3.休克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1)微循环的变化 ① 毛细血管前阻力降低,后阻力降低不明显, ② 真毛细血管网开放 ③ 微循环灌多于流 ④ 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粘附或聚集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乳酸、组胺、激肽、腺苷等扩血管的物质增多, 使血管扩张,血流缓慢;白细胞的贴壁、嵌塞也可使血粘度增大,血流更加 缓慢。 (3)休克期微循环变化失代偿的后果 ① 心输出量降低 ② 动脉血压急剧下降 ③ 心脑供血减少 4.休克晚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 (1)微循环的变化 ① 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均降低 ② 真毛细血管内血液淤滞 ③ 微循环麻痹(不灌不流) ④ 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内凝与外凝系统激活, 导致 DIC 发生。 (3)微循环变化的后果 休克晚期的主要后果是: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 4.休克时细胞代谢的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一、 细胞代谢障碍包括: (1)供氧不足,能量生成减少

3 (2)酵解增强,局部酸中毒 (3)脂肪代谢障碍 二、细胞损伤与凋亡 (1)细胞损伤 包括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损伤三部分。 (2)细胞凋亡 休克时血管内皮细胞、嗜幼性粒细胞、单核-巨嗜细胞、淋 巴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肝星状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心肌细胞等因 TNFα、 IL-1、H2O2 及 NO 的作用而发生凋亡。 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肾 可分为: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和器质性肾 功能衰竭, 前者见于休克早期,主要与各种缩血管物质增多使肾血管收 缩有关。因未发生肾小管坏死,肾血流一旦恢复,肾功能也易于逆转。后者 见于休克期,尤其是休克晚期,由于长时间缺血和毒素的作用可造成肾小管 坏死,即使肾血流恢复,也难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肾功能。 (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 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肺泡- 毛细血管 上皮通透性增高,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和肺内 DIC。 (三)心功能障碍 除了心源性休克因心泵功能障碍一开始就存在心功能障碍以外,其他类型的 休克需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心功能障碍,其机制是: 1.冠脉供血减少 休克时血压下降以及心率过快引起的心室舒张时限 缩短,可使冠脉灌注减少。 2.酸中毒和高钾血症使心肌收缩性减弱。 3.心肌抑制因子抑制心肌收缩性。 4.心肌内 DIC 使心肌损伤。 5.细菌毒素,尤其是内毒素可直接损坏心肌。 (四)脑功能障碍 休克期因脑供血减少,患者出现神志淡漠;休克晚期可因 DIC 而导致昏迷 或意识丧失。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休克时细胞能量生成不足、酸中毒以及脑细 胞受损所致。 (5)胃肠道和肝功能障碍 ① 胃肠功能障碍 可发生应激性溃疡,也可因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和细菌的 大量繁殖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 ② 肝功能障碍 休克时肝脏缺血、淤血可发生肝功能障碍,由于不能将乳 酸转化为葡萄糖,可加重酸中毒;尤其是来自肠道的内毒素可直接损伤肝细胞, 从而促进休克的发展。 (6)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是指患者在严重创伤、失血或感染所致休克或复苏后, 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器官功能的衰竭的危急状态。 4.休克防治的原则 1. 去除病因 2。纠正酸中毒 3. 扩充血容量 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1)扩血管药物 (2)缩血管药物

3 (2)酵解增强,局部酸中毒 (3)脂肪代谢障碍 二、细胞损伤与凋亡 (1)细胞损伤 包括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损伤三部分。 (2)细胞凋亡 休克时血管内皮细胞、嗜幼性粒细胞、单核-巨嗜细胞、淋 巴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肝星状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心肌细胞等因 TNFα、 IL-1、H2O2 及 NO 的作用而发生凋亡。 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肾 可分为: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和器质性肾 功能衰竭, 前者见于休克早期,主要与各种缩血管物质增多使肾血管收 缩有关。因未发生肾小管坏死,肾血流一旦恢复,肾功能也易于逆转。后者 见于休克期,尤其是休克晚期,由于长时间缺血和毒素的作用可造成肾小管 坏死,即使肾血流恢复,也难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肾功能。 (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 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肺泡- 毛细血管 上皮通透性增高,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和肺内 DIC。 (三)心功能障碍 除了心源性休克因心泵功能障碍一开始就存在心功能障碍以外,其他类型的 休克需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心功能障碍,其机制是: 1.冠脉供血减少 休克时血压下降以及心率过快引起的心室舒张时限 缩短,可使冠脉灌注减少。 2.酸中毒和高钾血症使心肌收缩性减弱。 3.心肌抑制因子抑制心肌收缩性。 4.心肌内 DIC 使心肌损伤。 5.细菌毒素,尤其是内毒素可直接损坏心肌。 (四)脑功能障碍 休克期因脑供血减少,患者出现神志淡漠;休克晚期可因 DIC 而导致昏迷 或意识丧失。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休克时细胞能量生成不足、酸中毒以及脑细 胞受损所致。 (5)胃肠道和肝功能障碍 ① 胃肠功能障碍 可发生应激性溃疡,也可因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和细菌的 大量繁殖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 ② 肝功能障碍 休克时肝脏缺血、淤血可发生肝功能障碍,由于不能将乳 酸转化为葡萄糖,可加重酸中毒;尤其是来自肠道的内毒素可直接损伤肝细胞, 从而促进休克的发展。 (6)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是指患者在严重创伤、失血或感染所致休克或复苏后, 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器官功能的衰竭的危急状态。 4.休克防治的原则 1. 去除病因 2。纠正酸中毒 3. 扩充血容量 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1)扩血管药物 (2)缩血管药物

4 5 使用体液因子拮抗剂: 6. 防止器官功能衰竭 三、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休克 (shock) 2. 休克肺 (shock lung) 3. 心肌抑制因子 (myocardial depressant factor, MDF) 4. 血液重新分布 (blood redistribution) 5. 心源性休克 (cardiogenic shock) (二) 填空题 1.休克早期微循环的代偿反应有:① ② ③ ④ 2.高动力型休克的特点是:① ② ③ 3.过敏性休克发病的主要环节是:① ② (三 )选择题 [A 型题] 1、休克的现代概念是 A、休克是急性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 B、休克是剧烈的震荡或打击 C、休克是一种综合症,临床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脉搏细速、 尿量减少及血压降低 D、休克是由于急性循环障碍使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 E、休克是机体丧失对外来强烈刺激的调节能力 2、成年人急性失血多少才能引起失血性休克? A、100ml B、1500 ml C、2000 ml D、2500 ml E、3000 ml 3、下列哪一类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 A、失血 B、烧伤 C、挤压伤 D、感染 E、脱水

4 5 使用体液因子拮抗剂: 6. 防止器官功能衰竭 三、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休克 (shock) 2. 休克肺 (shock lung) 3. 心肌抑制因子 (myocardial depressant factor, MDF) 4. 血液重新分布 (blood redistribution) 5. 心源性休克 (cardiogenic shock) (二) 填空题 1.休克早期微循环的代偿反应有:① ② ③ ④ 2.高动力型休克的特点是:① ② ③ 3.过敏性休克发病的主要环节是:① ② (三 )选择题 [A 型题] 1、休克的现代概念是 A、休克是急性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 B、休克是剧烈的震荡或打击 C、休克是一种综合症,临床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脉搏细速、 尿量减少及血压降低 D、休克是由于急性循环障碍使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 E、休克是机体丧失对外来强烈刺激的调节能力 2、成年人急性失血多少才能引起失血性休克? A、100ml B、1500 ml C、2000 ml D、2500 ml E、3000 ml 3、下列哪一类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 A、失血 B、烧伤 C、挤压伤 D、感染 E、脱水

5 4、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 A、失血性休克 B、烧伤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5、正常微循环的血流调节主要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交感神经的支配 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 C、局部体液因素 D、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收缩 F、全身体液因素 6、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心功能不全 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D、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 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7、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微动脉收缩 B、后微动脉收缩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E、微静脉收缩 8、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C、血压均下降 D、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

5 4、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 A、失血性休克 B、烧伤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5、正常微循环的血流调节主要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交感神经的支配 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 C、局部体液因素 D、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收缩 F、全身体液因素 6、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心功能不全 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D、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 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7、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微动脉收缩 B、后微动脉收缩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E、微静脉收缩 8、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C、血压均下降 D、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

6 E、尿少或无 9、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C、强烈抑制 D、先抑制后兴奋 E、改变不明显 *10、下列哪种缩血管物质能引起冠脉扩张? A、血管紧张素Ⅱ B、内皮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肾上腺素 E.血栓素 A2 11、反映高动力型休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主要指标是 A、血压下降,心率加快 B、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下降 C、中心静脉压和肺楔入压降低 D、外周阻力降低,心输出量升高 E、心脏射血分数降低 12、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 B、少灌多流 C、多灌少流 D、多灌多流 E、不灌不流 *13、下列体液性物质与休克期血管扩张,微循环障碍发生有重要关系,但 哪一种体液性物质在其中不起作用? A、K+

6 E、尿少或无 9、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C、强烈抑制 D、先抑制后兴奋 E、改变不明显 *10、下列哪种缩血管物质能引起冠脉扩张? A、血管紧张素Ⅱ B、内皮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肾上腺素 E.血栓素 A2 11、反映高动力型休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主要指标是 A、血压下降,心率加快 B、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下降 C、中心静脉压和肺楔入压降低 D、外周阻力降低,心输出量升高 E、心脏射血分数降低 12、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 B、少灌多流 C、多灌少流 D、多灌多流 E、不灌不流 *13、下列体液性物质与休克期血管扩张,微循环障碍发生有重要关系,但 哪一种体液性物质在其中不起作用? A、K+

7 B、腺苷 C、H+ D. 血管紧张素Ⅱ E. 激肽 14、微循环学说认为各型休克的“最后共同通路”是 A、微循环缺血 B、交感兴奋 C、组织缺氧 D、微循环淤血 E、血压下降 15、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 B、不灌不流 C、少灌多流 D、少灌少流 E、多灌多流 [B 型题] A. 低血容量性休克 B. 心源性休克 C. 过敏性休克 D. 神经源性休克 E. 感染性休克 16.大面积心肌梗死可引起 17.严重腹泻可引起 18.剧烈疼痛可引起 19.以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 为其主要发病环节的是 [X 型题] 20、下列哪些是休克肺主要的临床表现?

7 B、腺苷 C、H+ D. 血管紧张素Ⅱ E. 激肽 14、微循环学说认为各型休克的“最后共同通路”是 A、微循环缺血 B、交感兴奋 C、组织缺氧 D、微循环淤血 E、血压下降 15、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 B、不灌不流 C、少灌多流 D、少灌少流 E、多灌多流 [B 型题] A. 低血容量性休克 B. 心源性休克 C. 过敏性休克 D. 神经源性休克 E. 感染性休克 16.大面积心肌梗死可引起 17.严重腹泻可引起 18.剧烈疼痛可引起 19.以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 为其主要发病环节的是 [X 型题] 20、下列哪些是休克肺主要的临床表现?

8 A、进行性氧分压降低 B、进行性呼吸困难 C、进行性高碳酸血症 D、肺部有湿性罗音 *21、下列哪些因素与休克肺发生机制无关? A、肺血管痉挛,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高 B、左心衰竭,肺毛细血管静力压增高 C、肺 DIC 形成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或破坏过多 22、休克肺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产生低氧血症主要是由于 A、气道阻塞 B、弥散障碍 C、肺部炎症实变 D、V/Q 比例失调 23、在各类休克晚期均可发生内毒素血症是由于 A、肠黏膜废用性萎缩 B、胃肠缺血、缺氧 C、继发革兰阳性菌败血症 D、肝功能障碍 24、“不可逆性”休克的可能原因主要是 A、DIC B、严重酸中毒和缺氧使细胞内溶酶体酶释出 C、各重要器官功能谢障碍 E、微循环缺血性缺氧 25、休克时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A、使氧离曲线左移 B、促使 DIC 发生 C、使心肌收缩性减弱 D、使血钾升高

8 A、进行性氧分压降低 B、进行性呼吸困难 C、进行性高碳酸血症 D、肺部有湿性罗音 *21、下列哪些因素与休克肺发生机制无关? A、肺血管痉挛,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高 B、左心衰竭,肺毛细血管静力压增高 C、肺 DIC 形成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或破坏过多 22、休克肺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产生低氧血症主要是由于 A、气道阻塞 B、弥散障碍 C、肺部炎症实变 D、V/Q 比例失调 23、在各类休克晚期均可发生内毒素血症是由于 A、肠黏膜废用性萎缩 B、胃肠缺血、缺氧 C、继发革兰阳性菌败血症 D、肝功能障碍 24、“不可逆性”休克的可能原因主要是 A、DIC B、严重酸中毒和缺氧使细胞内溶酶体酶释出 C、各重要器官功能谢障碍 E、微循环缺血性缺氧 25、休克时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A、使氧离曲线左移 B、促使 DIC 发生 C、使心肌收缩性减弱 D、使血钾升高

9 26、心肌抑制因子的作用为 A、使心肌收缩减弱 B、使腹腔内脏小血管收缩 C、降低肾泌尿功能 D、抑制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27、休克时 ATP 不足可引起哪些后果? A、细胞内 Na +增多 B、细胞内 K +增多 C、细胞水肿 D、细胞脱水 28、休克时脑功能障碍一般发生在 A、休克早期 B、休克期 C、休克晚期 D、经治疗后休克的血液动力学已恢复时 29、休克肺患者尸解的病理改变有 A、间质性和肺泡性肺水肿 B、局限性肺不张 C、肺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堵塞 D、肺泡透明膜形成 30、目前在抗休克治疗中缩血管药物的使用原则是 A、用于休克期血压降低不明显的患者 B、当血压过低通过补液又不能立刻纠正时,应暂时使用,以维持心,脑血 液供应 C、用于心源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的高动力型 E、用于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 31、扩血管药物适用于 A、过敏性休克

9 26、心肌抑制因子的作用为 A、使心肌收缩减弱 B、使腹腔内脏小血管收缩 C、降低肾泌尿功能 D、抑制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27、休克时 ATP 不足可引起哪些后果? A、细胞内 Na +增多 B、细胞内 K +增多 C、细胞水肿 D、细胞脱水 28、休克时脑功能障碍一般发生在 A、休克早期 B、休克期 C、休克晚期 D、经治疗后休克的血液动力学已恢复时 29、休克肺患者尸解的病理改变有 A、间质性和肺泡性肺水肿 B、局限性肺不张 C、肺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堵塞 D、肺泡透明膜形成 30、目前在抗休克治疗中缩血管药物的使用原则是 A、用于休克期血压降低不明显的患者 B、当血压过低通过补液又不能立刻纠正时,应暂时使用,以维持心,脑血 液供应 C、用于心源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的高动力型 E、用于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 31、扩血管药物适用于 A、过敏性休克

10 B、低血容量性休克 C、神经源性休克 D、低动力型感染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 32、扩血药物不宜用于 A、失血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 D、高动力型休克 (四)问答题: 1. 试述休克早期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2. 为什么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具有代偿意义? 3. 试述休克期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4.为什么休克晚期会发生 DIC? (五)分析题 患者黄××,男性,19 岁,外出务工,不慎从高处坠落,事发后由他人救起, 体检: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冷、出汗,左耻骨联合及大腿根部大片瘀斑、 血肿。Bp:65/50mmHg,HR:125 次/分,T:36.8℃。伤后送医院,途中患者渐 转入昏迷,皮肤瘀斑,最终死亡。 问题:该患者应属何种休克?送院前该患者处于休克哪一阶段?此阶段微 循环变化的特点是什麽?请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提出抢救此患者的原则。 四、答案及注释 (一).名词解释 1.[答案] 休克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 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 危重病理过程。 2.[答案] 休克肺是指严重休克患者晚期发生的急性呼吸衰竭。尸检可见 肺充血、肺水肿、肺不张、微血栓形成、肺出血、肺泡透明膜形成及肺重量增加 等病理改变,具有这些特征的肺称为休克肺。 3.[答案] 心肌抑制因子系指休克时胰腺严重缺血,外分泌腺细胞溶酶体膜 破裂,释出的组织蛋白酶分解组织蛋白而生成的小分子多肽;具有抑制心肌收缩 性、抑制单核吞噬系统功能和收缩腹腔内脏小血管的作用。 4.[答案] 由于不同器官的血管α受体密度不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亦各异。 腹腔内脏及皮肤血管因α受体密度高,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强而收缩明显;心、脑 血管则因α受体密度低而无明显改变,而使心、脑血流增加的变化

10 B、低血容量性休克 C、神经源性休克 D、低动力型感染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 32、扩血药物不宜用于 A、失血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 D、高动力型休克 (四)问答题: 1. 试述休克早期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2. 为什么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具有代偿意义? 3. 试述休克期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4.为什么休克晚期会发生 DIC? (五)分析题 患者黄××,男性,19 岁,外出务工,不慎从高处坠落,事发后由他人救起, 体检: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冷、出汗,左耻骨联合及大腿根部大片瘀斑、 血肿。Bp:65/50mmHg,HR:125 次/分,T:36.8℃。伤后送医院,途中患者渐 转入昏迷,皮肤瘀斑,最终死亡。 问题:该患者应属何种休克?送院前该患者处于休克哪一阶段?此阶段微 循环变化的特点是什麽?请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提出抢救此患者的原则。 四、答案及注释 (一).名词解释 1.[答案] 休克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 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 危重病理过程。 2.[答案] 休克肺是指严重休克患者晚期发生的急性呼吸衰竭。尸检可见 肺充血、肺水肿、肺不张、微血栓形成、肺出血、肺泡透明膜形成及肺重量增加 等病理改变,具有这些特征的肺称为休克肺。 3.[答案] 心肌抑制因子系指休克时胰腺严重缺血,外分泌腺细胞溶酶体膜 破裂,释出的组织蛋白酶分解组织蛋白而生成的小分子多肽;具有抑制心肌收缩 性、抑制单核吞噬系统功能和收缩腹腔内脏小血管的作用。 4.[答案] 由于不同器官的血管α受体密度不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亦各异。 腹腔内脏及皮肤血管因α受体密度高,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强而收缩明显;心、脑 血管则因α受体密度低而无明显改变,而使心、脑血流增加的变化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