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14章 意识实验
第14章意识实验 、目的要求 掌握无意识研究的实验范型 、讲授内容: (一)意识的概念 (二)对意识问题的实验研究 (三)意识和无意识过程之间的关系 (四)意识研究的多学科途径 意识的概念 (一) Faber和 Churchland对意识概念的理解 1.意识是对事物(内部和外部)觉察 从有意识觉察这一角度来看,意识是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属性,即 某人”觉察到“某事”。 根据觉察对象的不同,它又分为下列一些亚类别:感觉觉察( sensory conscious)、概括性觉察( generalized awareness)、元认知觉察( metacognitive awareness)和有意识回忆( conscious recal1)。 2.意识是较高级的官能 “意识”有能动作用和控制的含义,所以它不仅仅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 感知,它必须包含一套更高级的官能,能解释在有意识状态下,一个生物所能做 的事情,或至少为什么这么做。 Farber和 Churchland列举了下列3种官能:注意( attention)、推理 ( reasoning)和自我控制(self- control) 3.意识是一种状态 “意识”通常被用于指一种“状态”( state),它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层次,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 最初通过个体行为观察,把意识状态分为清醒、睡眠、警觉、无意识等不同 时相。随着进一步研究,研究者逐渐感到仅仅以生物体外在表现来判断意识状态 是远远不够的。 意识既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状态,也可以被看作是各个分离状态的集合体。 首先,意识( conscious)状态和无意识( unconscious)状态是相对应的 其次,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一些不是那么极端的状态,如觉醒、惊奇、愤怒等 与无意识不同,这些状态激起内部感觉,人不需要审视自己的行为就能从内部感
第 14 章 意识实验 一、目的要求: 掌握无意识研究的实验范型。 二、讲授内容: (一)意识的概念 (二)对意识问题的实验研究 (三)意识和无意识过程之间的关系 (四)意识研究的多学科途径 一、 意识的概念 (一)Faber 和 Churchland 对意识概念的理解 1.意识是对事物(内部和外部)觉察 从有意识觉察这一角度来看,意识是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属性,即 “某人 ”觉察到 “某事 ”。 根据觉察对象的不同,它又分为下列一些亚类别:感觉觉察(sensory conscious)、概括性觉察(generalized awareness)、元认知觉察(metacognitive awareness)和有意识回忆(conscious recall)。 2.意识是较高级的官能 “意识 ”有能动作用和控制的含义,所以它不仅仅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 感知,它必须包含一套更高级的官能,能解释在有意识状态下,一个生物所能做 的事情,或至少为什么这么做。 Farber 和 Churchland 列举了下列 3 种官能:注意(attention)、推理 (reasoning)和自我控制(self-control)。 3.意识是一种状态 “意识 ”通常被用于指一种 “状态 ”(state),它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层次,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 最初通过个体行为观察,把意识状态分为清醒、睡眠、警觉、无意识等不同 时相。随着进一步研究,研究者逐渐感到仅仅以生物体外在表现来判断意识状态 是远远不够的。 意识既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状态,也可以被看作是各个分离状态的集合体。 首先,意识(conscious)状态和无意识(unconscious)状态是相对应的。 其次,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一些不是那么极端的状态,如觉醒、惊奇、愤怒等。 与无意识不同,这些状态激起内部感觉,人不需要审视自己的行为就能从内部感
受到这些感觉。 第三种意识状态被称为可感受的特性或“粗略的感受”。 (二)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意识一一意识过程 1. Klatzky的信息加工观点 (1)意识和注意 意识是注意的结果;意识是注意的副产品;意识独立于注意。 Klatzky认为,意识与注意的使用有关,而不与自动过程有关。即使用注意 才可能有意识,没有注意(自动加工)就没有意识。 但是,关于听读训练表明:没有注意却有意识、有注意却可进行无意识活动; 关于色词效应研究表明,注意的自动过程干扰意识活动。(504-505) (2)模式识别模型和无意识知觉 关于模式识别有两种情形: 注意一—激活一一识别(意识) 自动激活一一注意一一识别(意识) 知觉是一个多水平的过程(连续的过程):无意识知觉阶段是知觉的早期阶 段,而有意识识别发生在知觉加工的一个较晚的阶段。 引入刺激后掩蔽切断无意识知觉水平通达有意识识别。 2. Shiffrin对注意和意识关系的认识 (1)意识和注意 Klatzky(1984)认为在记忆系统中可以区分两类激活,或称两种过程:自 动的( automatic)和注意的( attentional)。这两种过程在很多方面是对立的: 自动过程对信息加工系统的有限资源没有需求,因此也不干扰其他过程的进 行。而注意过程则因要利用资源而使得其他需求资源的过程受到干扰。 注意过程受意志控制,而自动过程则不受意志控制,甚至不能被抑制 自动过程在知觉中发生很早,而且速度较快。注意过程发生较晚,而且速度 较慢。 自动过程是技能的特性,而注意则致力于新奇的和不熟练的东西。 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动过程缺乏觉察,而觉察则反映了注意资源的运用。 在信息加工理论当中,意识直接与注意相联系已是一个普遍的观点。例如, 注意有警觉性( alertness)、选择性( selectivity)和加工资源( processing capacity)3个主要的组成成分,而这些特征也是意识所具有的 注意在知觉中发生较晚,它是在大量感觉加工之后才引发的。意识同样被认 为是与中枢过程相联系的,远离感觉末梢,它不是感觉器官的特征,而是它们的 解释者的特征
受到这些感觉。 第三种意识状态被称为可感受的特性或“粗略的感受”。 (二)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意识——意识过程 1.Klatzky 的信息加工观点 (1)意识和注意 意识是注意的结果;意识是注意的副产品;意识独立于注意。 Klatzky 认为,意识与注意的使用有关,而不与自动过程有关。即使用注意 才可能有意识,没有注意(自动加工)就没有意识。 但是,关于听读训练表明:没有注意却有意识、有注意却可进行无意识活动; 关于色词效应研究表明,注意的自动过程干扰意识活动。(504-505) (2)模式识别模型和无意识知觉 关于模式识别有两种情形: 注意—— 激活—— 识别(意识) 自动激活—— 注意—— 识别(意识) 知觉是一个多水平的过程(连续的过程):无意识知觉阶段是知觉的早期阶 段,而有意识识别发生在知觉加工的一个较晚的阶段。 引入刺激后掩蔽切断无意识知觉水平通达有意识识别。 2.Shiffrin 对注意和意识关系的认识 (1)意识和注意 Klatzky(1984)认为在记忆系统中可以区分两类激活,或称两种过程:自 动的(automatic)和注意的(attentional)。这两种过程在很多方面是对立的: 自动过程对信息加工系统的有限资源没有需求,因此也不干扰其他过程的进 行。而注意过程则因要利用资源而使得其他需求资源的过程受到干扰。 注意过程受意志控制,而自动过程则不受意志控制,甚至不能被抑制。 自动过程在知觉中发生很早,而且速度较快。注意过程发生较晚,而且速度 较慢。 自动过程是技能的特性,而注意则致力于新奇的和不熟练的东西。 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动过程缺乏觉察,而觉察则反映了注意资源的运用。 在信息加工理论当中,意识直接与注意相联系已是一个普遍的观点。例如, 注意有警觉性(alertness)、选择性(selectivity)和加工资源(processing capacity)3 个主要的组成成分,而这些特征也是意识所具有的。 注意在知觉中发生较晚,它是在大量感觉加工之后才引发的。意识同样被认 为是与中枢过程相联系的,远离感觉末梢,它不是感觉器官的特征,而是它们的 解释者的特征
意识资源能被灵活而选择性地应用,意识同样具有这种灵活性。 尽管普遍认为意识是与注意相联系的,但联系的性质却相当不明确 种可能是我们通过执行特定的要求注意的过程而得到意识。 另一种可能是,意识是任何一种运用注意的过程的副产品。 还有一种可能是,意识完全独立于注意,二者仅仅是碰巧具有一些共性。 关于意识和注意的关系存在一个特殊问题:一些被认为要求注意资源的、中 枢而非外周的信息加工活动,却可以无意识地进行。 例如,要求被试听写一些句子,同时阅读一篇无关的课文。经过几个星期的 长时间练习,一些被试能够在不影响阅读速度和课文理解的情况下进行听写。 (2)模式识别模型和无意识知觉 Klatzky(1984)提到的模式识别模型是这样的:在每一时刻,都有来自很 多信息源或信息通道的感觉作用于信息加工者,几乎大部分或所有的信息都能自 动激活记忆中相关的表征,激活的程度依赖于同样刺激或相似刺激以前的发生频 只有有限的信息源能被注意选择,而被选择的信息的表征激活水平会增加, 从而引起完全的识别。 一个信息通道是否被注意选择依赖于知觉者的期望,而某个通道的信息的高 水平自动激活也可引起注意选择 以上的观点与“内源性注意”( endogenous attention)和“外源性注意” ( exogenous attention)的研究是一致的。 内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上而下(top-down)的、由知觉者控制的注意,也称目 标指引的注意(goal- directed control of attention);而外源性注意则是 种自下而上( bottom-up)的、刺激驱动性注意( stimulus- driven control of attention),是自动发生、与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一种注意。 对无意识知觉的信息加工解释的一个关键假设是:知觉是一个多水平过程, 而不是一个或成功或失败的简单事件。有意识识别被认为发生在知觉加工的一个 阶段,而且是一个较晚的阶段。任何关于阈下知觉的描述都必须切断刺激的知觉 反应与意识的联系。这里就有一个时间定位( temporal location)的问题,为 了获得无意识知觉,外周加工必须进行到某种程度,使得记忆表征被自动激活, 但非外周加工还没有达到完全的识别。因此,感觉信号切断得太早会阻止早期的 自动加工,从而消除无意识知觉:而感觉信号切断得太晚则会导致完全的识别, 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自动的。 在无意识知觉的研究中,一个适时的刺激后掩蔽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Marcel(1983)认为,掩蔽干扰了早期加工(指在感觉水平描述刺激)的记
意识资源能被灵活而选择性地应用,意识同样具有这种灵活性。 尽管普遍认为意识是与注意相联系的,但联系的性质却相当不明确。 一种可能是我们通过执行特定的要求注意的过程而得到意识。 另一种可能是,意识是任何一种运用注意的过程的副产品。 还有一种可能是,意识完全独立于注意,二者仅仅是碰巧具有一些共性。 关于意识和注意的关系存在一个特殊问题:一些被认为要求注意资源的、中 枢而非外周的信息加工活动,却可以无意识地进行。 例如,要求被试听写一些句子,同时阅读一篇无关的课文。经过几个星期的 长时间练习,一些被试能够在不影响阅读速度和课文理解的情况下进行听写。 (2)模式识别模型和无意识知觉 Klatzky(1984)提到的模式识别模型是这样的:在每一时刻,都有来自很 多信息源或信息通道的感觉作用于信息加工者,几乎大部分或所有的信息都能自 动激活记忆中相关的表征,激活的程度依赖于同样刺激或相似刺激以前的发生频 率。 只有有限的信息源能被注意选择,而被选择的信息的表征激活水平会增加, 从而引起完全的识别。 一个信息通道是否被注意选择依赖于知觉者的期望,而某个通道的信息的高 水平自动激活也可引起注意选择。 以上的观点与“内源性注意”(endogenous attention)和“外源性注意” (exogenous attention )的研究是一致的。 内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上而下(top-down)的、由知觉者控制的注意,也称目 标指引的注意(goal-directed control of attention);而外源性注意则是一 种自下而上(bottom-up)的、刺激驱动性注意(stimulus-driven control of attention),是自动发生、与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一种注意。 对无意识知觉的信息加工解释的一个关键假设是:知觉是一个多水平过程, 而不是一个或成功或失败的简单事件。有意识识别被认为发生在知觉加工的一个 阶段,而且是一个较晚的阶段。任何关于阈下知觉的描述都必须切断刺激的知觉 反应与意识的联系。这里就有一个时间定位(temporal location)的问题,为 了获得无意识知觉,外周加工必须进行到某种程度,使得记忆表征被自动激活, 但非外周加工还没有达到完全的识别。因此,感觉信号切断得太早会阻止早期的 自动加工,从而消除无意识知觉;而感觉信号切断得太晚则会导致完全的识别, 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自动的。 在无意识知觉的研究中,一个适时的刺激后掩蔽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Marcel(1983)认为,掩蔽干扰了早期加工(指在感觉水平描述刺激)的记
忆痕迹()或记录的“恢复”,这一过程在知觉的有意识体验中起着很关键的 作用。他区分了有意识知觉过程和无意识知觉过程,无意识知觉过程可以自动地 将感觉输入的信息转化为各种表征形式,从而达到最高水平的描述。 而有意识的知觉需要一个建构过程,将知觉假设和从记录中恢复的信息进行 匹配从而验证假设,并且综合各个区域被验证的假设而产生一个有意识的知觉 这些过程是与意识体验的3个方面相联系的:觉察、知觉统一体和选择性 由此可见,恢复过程对于有意识知觉是必不可少的。 归纳: 注意和意识是两个联系非常紧密的概念,因为:注意提高了对一些事件和思 想的意识,当指向某个事件的注意水平很高时,这一事件也将处于很高的意识水 平;而当某件事处于很高的意识水平时,它将容易吸引注意。 他特别强调,意识通常是通过注意这个窗口被观察的,注意集中之前没有意 识到的东西在集中注意的过程中或集中注意之后会被意识到。 要比较注意和意识的关系,主要的困难在于这两个概念框架都没有被精确定 概括地说,没有一个好的例子能显示注意和自动加工间的区分与意识和无意 识间的区分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这两种区分虽然相关但不能等同。 (三)神经心理学关于意识的证据一一盲视 盲视病人明显地表现了意识和知觉的分离 (二)研究方法上的进展 1.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 基本逻辑:两种不同的知觉测验的比较 第一种测验被认为反映了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而第二种测验则被认为既反 映了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又反映了无意识知觉到的信息。 建立一定的实验条件使得意识知觉测验的敏感度为零,那么如果第二种测验 的敏感度高于零,则反映了无意识知觉的影响。 两种测量方式: (1)意识的内省测量 特点:以被试对自身的知觉经验的自我报告作为意识觉知的指标。 Boris sidis898年的实验。 这种测量方法的问题? (2)意识的行为测量 意识的行为测量是以被试的分辨能力作为意识觉知的指标
忆痕迹()或记录的 “恢复 ”,这一过程在知觉的有意识体验中起着很关键的 作用。他区分了有意识知觉过程和无意识知觉过程,无意识知觉过程可以自动地 将感觉输入的信息转化为各种表征形式,从而达到最高水平的描述。 而有意识的知觉需要一个建构过程,将知觉假设和从记录中恢复的信息进行 匹配从而验证假设,并且综合各个区域被验证的假设而产生一个有意识的知觉。 这些过程是与意识体验的 3 个方面相联系的:觉察、知觉统一体和选择性。 由此可见,恢复过程对于有意识知觉是必不可少的。 归纳: 注意和意识是两个联系非常紧密的概念,因为:注意提高了对一些事件和思 想的意识,当指向某个事件的注意水平很高时,这一事件也将处于很高的意识水 平;而当某件事处于很高的意识水平时,它将容易吸引注意。 他特别强调,意识通常是通过注意这个窗口被观察的,注意集中之前没有意 识到的东西在集中注意的过程中或集中注意之后会被意识到。 要比较注意和意识的关系,主要的困难在于这两个概念框架都没有被精确定 义。 概括地说,没有一个好的例子能显示注意和自动加工间的区分与意识和无意 识间的区分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这两种区分虽然相关但不能等同。 (三)神经心理学关于意识的证据——盲视 盲视病人明显地表现了意识和知觉的分离。 (二)研究方法上的进展 1.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 基本逻辑:两种不同的知觉测验的比较。 第一种测验被认为反映了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而第二种测验则被认为既反 映了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又反映了无意识知觉到的信息。 建立一定的实验条件使得意识知觉测验的敏感度为零,那么如果第二种测验 的敏感度高于零,则反映了无意识知觉的影响。 两种测量方式: (1)意识的内省测量 特点:以被试对自身的知觉经验的自我报告作为意识觉知的指标。 Boris Sidis1898 年的实验。 这种测量方法的问题? (2)意识的行为测量 意识的行为测量是以被试的分辨能力作为意识觉知的指标
两种典型的测量方法是: ①迫选性刺激有一无决策 ②在一系列刺激备选项中做出迫选决策 基本假设是:所有正确的决策都是受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引导的。 研究实例 Kunst- Wilson和 Za jonc(1980)的实验(515页) 大量实验证明:视觉刺激即使在观察者不能觉察它们存在的情况下也能被知 觉到 如果刺激有一无侦察被认为是对意识知觉的充分测量,那么在不能进行刺激 侦察的情况下发生的知觉就证明了无意识知觉的存在。 问题 对一个特定的行为测量是否是对所有相关意识经验的充分测量仍然是一个 值得怀疑的问题。 如果要说明刺激不被察觉和辨认情况下的知觉,所用的意识测量必须只受意 识知觉的影响。 但是,所有的行为测量可能既受意识知觉的影响,也受无意识知觉的影响。 这样所测得的辨别能力就不知道是谁引起的。 因为有意识的知觉加工和无意识的知觉加工都可能导致辨别能力的提高。 关于意识知觉测量的充分性和惟一性假设 总之,任务分离范式的研究很难满足意识知觉测量的充分性和惟一性假设, 安逸证明无意识过程的存在及无意识过程和意识过程是否有本质上的差别 2.质的差异的研究范式 主要考察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存在怎样的差异? 实验例证1 Murphy和 Za jonc993年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无意识知觉到的刺激比有 意识知觉到的刺激对情绪反应的影响可能更大。(521页) 实验例证2 Groeger(1984,1988)提出了字词的不同编码依赖于对它们的知觉是有意识 的,还是无意识的。 实验例证3 Marcel(1980)假定背景对于知觉的影响仅限于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并针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意识研究评价 过去研究无意识知觉总是试图要找到一个意识的阈限,在阈限以上是意识知
两种典型的测量方法是: ①迫选性刺激有—无决策; ②在一系列刺激备选项中做出迫选决策。 基本假设是:所有正确的决策都是受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引导的。 研究实例 Kunst-Wilson 和 Zajonc(1980)的实验(515 页) 大量实验证明:视觉刺激即使在观察者不能觉察它们存在的情况下也能被知 觉到。 如果刺激有—无侦察被认为是对意识知觉的充分测量,那么在不能进行刺激 侦察的情况下发生的知觉就证明了无意识知觉的存在。 问题 对一个特定的行为测量是否是对所有相关意识经验的充分测量仍然是一个 值得怀疑的问题。 如果要说明刺激不被察觉和辨认情况下的知觉,所用的意识测量必须只受意 识知觉的影响。 但是,所有的行为测量可能既受意识知觉的影响,也受无意识知觉的影响。 这样所测得的辨别能力就不知道是谁引起的。 因为有意识的知觉加工和无意识的知觉加工都可能导致辨别能力的提高。 关于意识知觉测量的充分性和惟一性假设 总之,任务分离范式的研究很难满足意识知觉测量的充分性和惟一性假设, 安逸证明无意识过程的存在及无意识过程和意识过程是否有本质上的差别。 2.质的差异的研究范式 主要考察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存在怎样的差异? 实验例证 1 Murphy 和 Zajonc 1993 年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无意识知觉到的刺激比有 意识知觉到的刺激对情绪反应的影响可能更大。(521 页) 实验例证 2 Groeger(1984,1988)提出了字词的不同编码依赖于对它们的知觉是有意识 的,还是无意识的。 实验例证 3 MarceI(1980)假定背景对于知觉的影响仅限于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并针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意识研究评价 过去研究无意识知觉总是试图要找到一个意识的阈限,在阈限以上是意识知
觉,在阈限以下是无意识知觉。大部分的研究都是要确定一种刺激情景,这种情 景或者总是导致意识知觉,或者总是导致无意识知觉。 但我们知道,要找到这祥一种情景几乎是不可能的,最有可能做到的是确立 些情景,在这些情景下或者意识影响占主导地位.或者无意识影响占主导地位。 (三)无意识知觉研究中的三种范式 1. Stroop效应 (1) Stroop效应 (2)意识知觉条件下的 Stroop效应反转 (3)无意识知觉条件下的典型 Stroop效应 Stroop色词干扰任务 Merikle和 Joordensd研究 目的:比较改变刺激特性(呈现时间)和改变注意方向所引起的类似的 Stroop启动的质的差异 实验一:刺激呈现时间(长、短) 实验演示 实验结果 实验二:注意方向(集中、分配) 实验演示 实验结果 2.错误再认 所谓错误再认是指,在进行再认测验的时候,那些实际没有学过的项目被给 出“学过”的反应。 方法:通过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和注意的方向,导致错误再认率的变化。 研究实例 Jacoby和 Whitehouse(1989)的实验(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527页) Merikle(1997)的实验(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和注意的方向)(527页) 3. EXCLUSION测验 Exclusion测验的方法最早是由 Jacoby(1991)提出的,他在其过程分离程 序中,将 Exclusion测验和 Inclusion测验相结合,对意识影响和无意识影响的 绝对量加以分离和计算。 EXCLUSIO0N测验基本实验模式 每轮实验首先呈现一个5个字母的单词(如, spice),然后加以掩蔽,紧接 着呈现这个单词的头3个字母的词干(如,spi),让被试用除了刚才呈现过的 单词(又称“靶词”)之外的任意词进行补笔
觉,在阈限以下是无意识知觉。大部分的研究都是要确定一种刺激情景,这种情 景或者总是导致意识知觉,或者总是导致无意识知觉。 但我们知道,要找到这祥一种情景几乎是不可能的,最有可能做到的是确立 一些情景,在这些情景下或者意识影响占主导地位.或者无意识影响占主导地位。 (三)无意识知觉研究中的三种范式 1.Stroop 效应 (1) Stroop 效应 (2)意识知觉条件下的 Stroop 效应反转 (3)无意识知觉条件下的典型 Stroop 效应 Stroop 色词干扰任务 Merikle 和 Joordensd 研究 目的:比较改变刺激特性(呈现时间)和改变注意方向所引起的类似的 Stroop 启动的质的差异。 实验一:刺激呈现时间(长、短) 实验演示 实验结果 实验二:注意方向(集中、分配) 实验演示 实验结果 2.错误再认 所谓错误再认是指,在进行再认测验的时候,那些实际没有学过的项目被给 出“学过”的反应。 方法:通过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和注意的方向,导致错误再认率的变化。 研究实例 Jacoby 和 Whitehouse(1989)的实验(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527 页) Merikle(1997)的实验(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和注意的方向) (527 页) 3.EXCLUSION 测验 Exclusion 测验的方法最早是由 Jacoby(1991)提出的,他在其过程分离程 序中,将 Exclusion 测验和 Inclusion 测验相结合,对意识影响和无意识影响的 绝对量加以分离和计算。 EXCLUSION 测验基本实验模式 每轮实验首先呈现一个 5 个字母的单词(如,spice),然后加以掩蔽,紧接 着呈现这个单词的头 3 个字母的词干(如,spi__),让被试用除了刚才呈现过的 单词(又称“靶词”)之外的任意词进行补笔
Debner和 Jacoby(1994)的实验结果 当靶词呈现500ms(实验一)的时候,被试能够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在补笔中将 靶词排除掉,表现为用靶字补笔的比率低于基线值;而当靶词呈现50ms时,被 试较难遵从指导语的要求,他们在补笔中用了很多靶词、尽管指导语强调不要用 靶词。实验结果表现为用靶字补笔的比率髙于基线值 Merikle(1995)的研究 方法:操纵刺激特性(时间)和注意方向 三种实验范式的讨论 通过 St roop效应、错误再认和排除测验3种实验范式得到的实验结果非常 致, Merikle和 Joordens得出结论: 刺激特性的改变和注意水平的改变影响的是同样的内部过程,即激活 ( activation)和知觉 意识知觉vs无意识知觉和注意知觉vs无注意知觉其实是描述了同一个内部 过程的分离。 几个重要观点 注意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连续变化的; 知觉是一个多水平、连续的过程 意识也可能是一个多水平的连续变化体; 刺激特性(知觉特性)、注意、意识这3个概念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关系图 三、意识和无意识过程之间的关系 (一)排他 (二)冗余 (三)独立 四、意识研究的多学科途径 近十多年来,关于意识问题的研究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据了非常醒目的 位置。 无意识认知、内隐认知、认知神经科学 John Horgan(1994)“科学能解释意识吗? 神经科学家、晢哲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渴望深入了解精神的其 他科学家们的努力。 Flanagan(1997)提出建立一个统一的意识理论的前景,他主张对意识的研 究应该采用一种自然方法(),即同等地对待3种不同的分析研究路线:现象学 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神经科学的
Debner 和 Jacoby(1994)的实验结果 当靶词呈现 500ms(实验一)的时候,被试能够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在补笔中将 靶词排除掉,表现为用靶字补笔的比率低于基线值;而当靶词呈现 50ms 时,被 试较难遵从指导语的要求,他们在补笔中用了很多靶词、尽管指导语强调不要用 靶词。实验结果表现为用靶字补笔的比率高于基线值。 Merikle(1995)的研究 方法:操纵刺激特性(时间)和注意方向 三种实验范式的讨论 通过 St roop 效应、错误再认和排除测验 3 种实验范式得到的实验结果非常 一致,Merikle 和 Joordens 得出结论: 刺激特性的改变和注意水平的改变影响的是同样的内部过程,即激活 (activation)和知觉 。 意识知觉vs无意识知觉和注意知觉vs无注意知觉其实是描述了同一个内部 过程的分离。 几个重要观点 注意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连续变化的; 知觉是一个多水平、连续的过程; 意识也可能是一个多水平的连续变化体; 刺激特性(知觉特性)、注意、意识这 3 个概念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关系图 三、意识和无意识过程之间的关系 (一)排他 (二)冗余 (三)独立 四、意识研究的多学科途径 近十多年来,关于意识问题的研究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据了非常醒目的 位置。 无意识认知、内隐认知、认知神经科学 John Horgan(1994)“科学能解释意识吗?” 神经科学家、哲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渴望深入了解精神的其 他科学家们的努力。 Flanagan(1997)提出建立一个统一的意识理论的前景,他主张对意识的研 究应该采用一种自然方法(),即同等地对待 3 种不同的分析研究路线:现象学 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神经科学的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11章 脑认知成像技术.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12章 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学实验.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13章 心理语言学实验.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10章 眼动实验法.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九章 情绪、动机和归因实验.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6章 注意实验.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5章 知觉实验.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4章 心理物理学方法.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7章 记忆实验.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8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实验.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3章 反应时间.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1章 引论.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2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6章 社会影响实验.ppt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8章 人的因素实验.ppt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2章 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学实验.ppt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5章 个别差异与发展.ppt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四章 意识实验.ppt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三章 心理语言学实验.ppt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0章 眼动实验法.ppt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15章 个别差异与发展实验.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16章 社会影响实验.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17章 环境心理学实验.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18章 人的因素实验.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概念解释题.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变量命名题.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判断题.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填空题.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选择题.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简答题.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实验分析题.doc
- 西南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实验设计题.doc
- 《教学评价技术》第五章 数据统计与SPSS.ppt
- 《教学评价技术》第3次课 调查问卷与SPSS数据录入.ppt
- 《教学评价技术》教育测量.ppt
- 《教学评价技术》第6讲 学生评价.ppt
- 《教学评价技术》第1章 课程概述.doc
- 《教学评价技术》第2次课 一测量与统计基础.ppt
- 《教学评价技术》第1次课 一课程安排及课程概述.ppt
-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章 教育技术概述.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