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案7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 教学准备 1.挂图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揭示课题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它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它在哪?我们跟他们一起去 找好吗? (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从图入手指导总观全图 问:小蝌蚪长什么样?我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读全文,理解一、二自然段 (1)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 ①问:哪一自然段写小蝌蚪的样子? ②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 问:小蝌蚪什么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尾巴。) 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问: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三句话)说说每句话什么意思?重点指导三个问题,要求先谈问题 a.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看图观察小蝌蚪长后腿的位置?b.它见到了什么,问了什么话?(见到 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c.它是怎样得到回答的?(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师小结:学习这段我们分三步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每句话什么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 四、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布置作业: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节 、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三个学生分别读三、四、五自然段 (1)问:三、四、五自然段哪两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叙述方法基本相同?(三、四自然段)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 13 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3 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 教学准备 1.挂图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揭示课题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它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它在哪?我们跟他们一起去 找好吗? (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从图入手指导总观全图 问:小蝌蚪长什么样?我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三、读全文,理解一、二自然段 (1)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 ①问:哪一自然段写小蝌蚪的样子? ②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 问:小蝌蚪什么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尾巴。) 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问: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三句话)说说每句话什么意思?重点指导三个问题,要求先谈问题 a.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看图观察小蝌蚪长后腿的位置?b.它见到了什么,问了什么话?(见到 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c.它是怎样得到回答的?(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师小结:学习这段我们分三步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每句话什么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 题。 四、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布置作业: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节 一、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三个学生分别读三、四、五自然段 (1)问:三、四、五自然段哪两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叙述方法基本相同?(三、四自然段)

(2)师扶着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分步骤学习 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④再读全段 (3)放手让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把第二个问题改为②它们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③小蝌蚪和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问:小蝌蚪在看见鲤鱼、乌龟、青蛙妈妈时怎么做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它们在意思 上有什么不同?迎上去:有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发现自己。这与我们问路一样。追上去:小蝌蚪和乌龟前 进方向相同,表现它们找妈妈的心情。这也是急中出错的原因。游过去:真实地表达出小蝌蚪找妈妈的心 情,因为这次肯定不会错了,于是就高高兴兴地游过去。 三、讲读第五自然段 问:第五自然段有几句话? 第一句话什么意思?出示幻灯,显示小蝌蚪整个的变化过程 2第二句什么意思?从青蛙天天捉害虫你想到了什么? 四、小结:同学们看图,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随着不断了解妈妈的特征,自己的身体也在变化 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它多高兴呀!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2 板书设计 找 大脑袋 小蝌蚪⊥黑灰身子→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妈妈 长尾巴 第三节 、在生字表中标出字的偏旁部首 、出示生字 易写错的字:群(第二笔要出头)宽(注意不要加点)甩(第五笔是)裳(下部是衣,不要少写亠) 鼓(右边是支,不是攵)龟(下边不出头) 2.正音:捕(bu)裳( shang) 3.组词 脑(大脑)甩(甩开)捕(捕鱼)龟(乌龟) 恼(恼怒)用(使用)扑(扑来)鱼(金鱼) 4.笔画笔顺提示:脑:第八笔是“”。迎:第二笔是“ 三、结合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较浅 甩:挥动,课文中是“摆动”的意思 碧绿:青绿色。 捕食:捉取食物。 鼓: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写词 3.课后练习
(2)师扶着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分步骤学习。 ①读全文,看有几句话?②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③读问题,看图回答问题。④再读全段。 (3)放手让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把第二个问题改为②它们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③小蝌蚪和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问:小蝌蚪在看见鲤鱼、乌龟、青蛙妈妈时怎么做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它们在意思 上有什么不同?迎上去:有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发现自己。这与我们问路一样。追上去:小蝌蚪和乌龟前 进方向相同,表现它们找妈妈的心情。这也是急中出错的原因。游过去:真实地表达出小蝌蚪找妈妈的心 情,因为这次肯定不会错了,于是就高高兴兴地游过去。 三、讲读第五自然段 问:第五自然段有几句话? 1 第一句话什么意思?出示幻灯,显示小蝌蚪整个的变化过程。 2 第二句什么意思?从青蛙天天捉害虫你想到了什么? 四、小结:同学们看图,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随着不断了解妈妈的特征,自己的身体也在变化, 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它多高兴呀!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2 板书设计 〖你正在浏 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三节 一、在生字表中标出字的偏旁部首 二、出示生字 1.易写错的字:群(第二笔要出头)宽(注意不要加点)甩(第五笔是)裳(下部是衣,不要少写亠) 鼓(右边是支,不是攵)龟(下边不出头) 2.正音:捕(bu)裳(shang) 3.组词 脑(大脑)甩(甩开)捕(捕鱼)龟(乌龟) 恼(恼怒)用(使用)扑(扑来)鱼(金鱼) 4.笔画笔顺提示:脑:第八笔是“”。迎:第二笔是“” 三、结合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较浅。 甩:挥动,课文中是“摆动”的意思。 碧绿:青绿色。 捕食:捉取食物。 鼓: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写词 3.课后练习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小蝌蚪找妈妈》同步练习_1-小蝌蚪找妈妈-课时练习(含答案).doc
- 《小石潭记》教案18.doc
- 《小猴脸红了》教学设计2.doc
- 《将进酒》教学设计19.doc
- 《将进酒》pptx课件(37页).pptx
- 《富贵不能淫》课堂实录_富贵不能淫.doc
- 《宿建德江》ppt课件1_《宿建德江》ppt教学课件.ppt
- 《宽容是一种爱》导学案.doc
- 《安塞腰鼓》综合练习题.docx
-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农村学生教育最优化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中期研究报告.docx
- 《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教案6.docx
- 《孤独之旅》ppt课件(19页)2.ppt
- 《孙权劝学》复习ppt课件(7页).ppt
- 《孔乙己》ppt课件(40页).ppt
- 《孔乙己》ppt课件(30页).ppt
- 《孔乙己》ppt课件(25页).ppt
- 《子罕之宝》说课稿.doc
- 《威尼斯商人》ppt课件(29页).ppt
- 《妈妈睡了》教案1.doc
- 《太阳闹钟小鸟》ppt课件2_2太阳 闹钟 小鸟.pptx
- 《小蝌蚪找妈妈》练习汇编(4篇)_小蝌蚪找妈妈课后练习(四试题).docx
- 《小镇的早晨》教学设计2.doc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测试题_2018_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测试新人教版.doc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练习题_2018_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练习新人教版.doc
- 《山茶花》ppt课件2_3山茶花.ppt
- 《岳阳楼记》同步训练3_2018_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练习新人教版.doc
- 《师说》教学设计14.doc
-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教案3.doc
- 《弟子规--出则悌》ppt课件2.ppt
- 《张衡传》配套练习.docx
-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14.doc
- 《心声》ppt课件(11页).ppt
-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微课堂教学设计.doc
- 《快乐的小燕子》教案1.doc
- 《怎样读书最有效》ppt课件1.pptx
- 《愚公移山》教案25.doc
- 《愿望》ppt课件1_《愿望》01.ppt
- 《成吉思汗和鹰》教案5.doc
- 《我一生中的重要选择》ppt课件(16页).ppt
- 《我不能忘记祖国》教学设计2.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