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首都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1-2022学年)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25
文件大小:420.63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1-2022学年)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粉 DICAI UNIVEDSY 1960 2022年12月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 2022 年 12 月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目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学校概况...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三)本科专业设置.. …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规模与结构..· (二)办学基本条件.… 三、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 ……11 (一)人才培养. ….11 (二)专业建设.12 (三)课程建设 …….12 (四)教材建设.. …13 (五)实践教学 .15 (六)创新创业教育 ……15 (七)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16 (八)教学成果.... .16 四、质量保障体系.…16 (一)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中心工作的地位..…16 (二)持续强化与完善日常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7 五、学生学习效果.… .17 六、特色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目 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 (一)学校概况 .............................................1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3 (三)本科专业设置 .........................................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6 (一)师资规模与结构 .......................................6 (二)办学基本条件 .........................................8 三、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11 (一)人才培养 ............................................11 (二)专业建设 ............................................12 (三)课程建设 ............................................12 (四)教材建设 ............................................13 (五)实践教学 ............................................15 (六)创新创业教育 ........................................15 (七)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16 (八)教学成果 ............................................16 四、质量保障体系...............................................16 (一)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中心工作的地位 ................16 (二)持续强化与完善日常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7 五、学生学习效果...............................................17 六、特色发展...................................................18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推进复合型高水平医学人才(首医阶平班)培养,持续优化课程 内涵建设…18 (二)突出医学特色的大思政育人,发挥课程思政示范引领作用..18 (三)健全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引导临床教师反哺基础教学....19 (四)积极探索适应医科院校教师特点的师资培训体系·..·.19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20 (一)学校与附属医院的管理体制机制与数据统计口径尚需进一步优 化,对附属医院人才培养相关政策与资金支持仍有待加强....20 (二)需在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建设的 总体部署,持续优化招生结构.......21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推进复合型高水平医学人才(首医阶平班)培养,持续优化课程 内涵建设.......................................................18 (二)突出医学特色的大思政育人,发挥课程思政示范引领作用 ..18 (三)健全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引导临床教师反哺基础教学 ......19 (四)积极探索适应医科院校教师特点的师资培训体系 ..........19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20 (一) 学校与附属医院的管理体制机制与数据统计口径尚需进一步优 化,对附属医院人才培养相关政策与资金支持仍有待加强.............20 (二) 需在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建设的 总体部署,持续优化招生结构.....................................21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2年是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建设国际一流研 究型医科大学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学校秉承“顶天立地”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 首都北京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人才的需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深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首都医科大学(首医)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是北京市 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学校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 研究中心,临床设有21所临床医学院(其中含19所附属医院)、12所教学医 院,以及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还设有39个临 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39个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学校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个国家临床重 点专科(含中医);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 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 高等学校学科群。学校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微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11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排名,其中,临床 医学进入SI学科前1%,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免疫学、生物 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全球前5%。 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 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所有医学 及医学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 设置的长学制专业有临床医学、儿科学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有临床医学、基础 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预防医学、精神医学、药学、临床药学、中医学、中 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法学(卫生法学)、医学实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2 年是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建设国际一流研 究型医科大学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学校秉承“顶天立地”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 首都北京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人才的需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深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首都医科大学(首医)建校于 1960 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是北京市 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学校校本部设有 11 个学院、1 个 研究中心,临床设有 21 所临床医学院(其中含 19 所附属医院)、12 所教学医 院,以及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还设有 39 个临 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39 个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学校现有 8 个国家重点学科,2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 个国家临床重 点专科(含中医);14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 个北京市一级 重点学科,6 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 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 个北京地区 高等学校学科群。学校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微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 11 个学科进入 ESI 学科全球前 1%排名,其中,临床 医学进入 ESI 学科前 1‰,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免疫学、生物 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全球前 5‰。 有 8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13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 级学科统计,有 59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77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所有医学 及医学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 9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 设置的长学制专业有临床医学、儿科学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有临床医学、基础 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预防医学、精神医学、药学、临床药学、中医学、中 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法学(卫生法学)、医学实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医学影像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医学、卫生检验 与检疫、助产学24个;高职高专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等14个专 业。学校培养医学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全方位、多层 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目前有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 目6个;7个国家级和10个市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3 个国家级和11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门国家级和18门市级精品课程、 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个国家级和6个 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市级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 才培养基地和1个素质教育基地:7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黄大年式教师 团队和1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9名市级教学名师、3 名青年教学名师、3名“高创计划”教学名师。学校共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 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8项、优秀奖1项,市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5项、二 等奖40项、优秀奖1项。学校2014年高水平通过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201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得专家组充分肯定。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拥有一批国家 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市级研究和培 训机构,如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北京 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有3个国家医学中心、6 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个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1个工信部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 新中心,3个北京实验室、5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学校“人 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获批首批北京高精尖中心。 学校积极推进医教协同,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内涵发展为基础,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知识一能力一素质综合培养 的模式。学校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发展为基础,以人才培养和科 学研究为重心,以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保障,整合配置学科与教育资源,办 学实力不断增强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 医学影像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医学、卫生检验 与检疫、助产学 24 个;高职高专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等 14 个专 业。学校培养医学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全方位、多层 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目前有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 目 6 个;7 个国家级和 10 个市级特色专业、4 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3 个国家级和 11 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 门国家级和 18 门市级精品课程、 5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 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 个国家级和 6 个 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 1 个市级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 个北京市级校外人 才培养基地和 1 个素质教育基地;7 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 个黄大年式教师 团队和 11 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 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9 名市级教学名师、3 名青年教学名师、3 名“高创计划”教学名师。学校共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 级特等奖 1 项、二等奖 8 项、优秀奖 1 项,市级特等奖 2 项、一等奖 25 项、二 等奖 40 项、优秀奖 1 项。学校 2014 年高水平通过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2018 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得专家组充分肯定。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拥有一批国家 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市级研究和培 训机构,如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北京 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有 3 个国家医学中心、6 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 个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1 个工信部实验室、1 个国家药监局实验室、2 个省部共建协同创 新中心,3 个北京实验室、54 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 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有 3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 个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学校“人 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获批首批北京高精尖中心。 学校积极推进医教协同,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内涵发展为基础,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 的模式。学校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发展为基础,以人才培养和科 学研究为重心,以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保障,整合配置学科与教育资源,办 学实力不断增强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 本,秉承“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牢记社会责任, 立足于首都北京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人才的需求,树立了“顶天立地”的人 才培养理念。根据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和社会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确定了各专 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形成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科 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使其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 较强实践能力、良好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质量高素质的 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三)本科专业设置 根据国家、北京市医学人才需求和学校的建设发展规划,学校设置的长学制 专业中有临床医学、儿科学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中有临床医学、精神医学、儿 科学、口腔医学、眼视光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临床药学、药学、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康复治疗学、中药学、公共 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护理学、助产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卫生 检验与检疫、法学(卫生法学)、医学实验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 息管理)共计24个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5大学科门类, 13个专业类,面向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并招收华侨港澳台学 生和外国留学生。 2021至2022学年,全日制在校生共计1527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6946人, 高职高专生886人,研究生6699人,留学生725人,预科生15人。本科生占全 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45.48%。 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列表 序 修业 学位授予 专业名称 年限 学科门类 专业类 门类 5+研究 临床医学(阶平班) 生培养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阶段 临床医学 5+3 (5+3一体化)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3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3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 本,秉承“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牢记社会责任, 立足于首都北京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人才的需求,树立了“顶天立地”的人 才培养理念。根据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和社会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确定了各专 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形成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科 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使其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 较强实践能力、良好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质量高素质的 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三)本科专业设置 根据国家、北京市医学人才需求和学校的建设发展规划,学校设置的长学制 专业中有临床医学、儿科学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中有临床医学、精神医学、儿 科学、口腔医学、眼视光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临床药学、药学、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康复治疗学、中药学、公共 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护理学、助产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卫生 检验与检疫、法学(卫生法学)、医学实验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 息管理)共计 24 个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 5 大学科门类, 13 个专业类,面向全国 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并招收华侨港澳台学 生和外国留学生。 2021 至 2022 学年,全日制在校生共计 15271 人,其中普通本科生 6946 人, 高职高专生 886 人,研究生 6699 人,留学生 725 人,预科生 15 人。本科生占全 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 45.48%。 2022 年本科招生专业列表 序 号 专业名称 修业 年限 学科门类 专业类 学位授予 门类 1 临床医学(阶平班) 5+研究 生培养 阶段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临床医学 (5+3 一体化) 5+3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临床医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临床医学 (北京郊区定向)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临床医学 五年 (北京急救中心定向)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儿科学 (5+3一体化) 5+3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2 儿科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3 精神医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口腔医学 5+3 (5+3一体化) 医学 口腔医学类 医学 口腔医学 五年 医学 口腔医学类 医学 5 眼视光医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6 基础医学 五年 医学 基础医学类 医学 预防医学 五年 医学 公共卫生与 预防医学类 医学 7 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与 (北京郊区定向) 五年 医学 预防医学类 医学 8 中医学 五年 医学 中医学类 医学 9 临床药学 五年 医学 药学类 理学 10 护理学 四年 医学 护理学类 理学 11 助产学 四年 医学 护理学类 理学 12 药学 四年 医学 药学类 理学 13 中药学 四年 医学 中药学类 理学 生物医学工 14 生物医学工程 四年 工学 程类 工学 生物医学工 15 假肢矫形工程 四年 工学 工学 程类 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16 康复治疗学(作业治疗)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4 临床医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临床医学 (北京郊区定向)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临床医学 (北京急救中心定向)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2 儿科学 (5+3 一体化) 5+3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儿科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3 精神医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4 口腔医学 (5+3 一体化) 5+3 医学 口腔医学类 医学 口腔医学 五年 医学 口腔医学类 医学 5 眼视光医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类 医学 6 基础医学 五年 医学 基础医学类 医学 7 预防医学 五年 医学 公共卫生与 预防医学类 医学 预防医学 (北京郊区定向) 五年 医学 公共卫生与 预防医学类 医学 8 中医学 五年 医学 中医学类 医学 9 临床药学 五年 医学 药学类 理学 10 护理学 四年 医学 护理学类 理学 11 助产学 四年 医学 护理学类 理学 12 药学 四年 医学 药学类 理学 13 中药学 四年 医学 中药学类 理学 14 生物医学工程 四年 工学 生物医学工 程类 工学 15 假肢矫形工程 四年 工学 生物医学工 程类 工学 16 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康复治疗学(作业治疗)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公共事业管理 17 四年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管理学 (卫生管理) 18 法学(卫生法学) 四年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19 医学实验技术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20 医学检验技术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21 医学影像技术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22 卫生检验与检疫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3 管理科学与 (卫生信息管理) 四年 管理学 工程类 管理学 生源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我校招生工作坚持以选才为本、以服 务为先,不断提高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出发,合理 编制2022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2022年录取的本科新生中,超过93%的学生 进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习。根据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制定了合理的学校招生 宣传工作总体方案。强化专业宣传,突出专业特色,坚持“校领导统领,教务处 招生办公室负责,各学院特色宣传,专业教师深度参与”的工作方式,发挥大首 医的平台优势,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精准化的招 生宣传。通过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综合实力、学科优势、招生政策以及考生所 关心的热点问题,扩大学校在京内外考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考生、家长及 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我校,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 学校本科招生规模2021年1485人,2022年1502人,处于稳定的发展水 平。2022年学校本科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录取1502人,实际 报到1480人,实际报到比例为98.54%。生源质量总体情况良好,600分以上考 生在本科重点批次中所占比例为59.37%。 2022年是北京市新高考改革落地实施第三年,采用院校专业组方式填报志 愿,学校在教育部的基本要求指引下科学设置了各专业的选考科目及分组,整体 生源质量良好,在北京的本科普通批(含顺义校区专业)录取平均分为600分, 高出重点线(自招线518分)82分,学校在京最低院校专业组录取位次提高了 800多位:本科提前批A段录取平均分557分,高出市控制线(425分)132分: 本科提前批B段录取平均分572分,高出自招线(518分)54分:外省市生源质 5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5 17 公共事业管理 (卫生管理) 四年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管理学 18 法学(卫生法学) 四年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19 医学实验技术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20 医学检验技术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21 医学影像技术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22 卫生检验与检疫 四年 医学 医学技术类 理学 2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卫生信息管理) 四年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 工程类 管理学 生源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我校招生工作坚持以选才为本、以服 务为先,不断提高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出发,合理 编制 2022 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2022 年录取的本科新生中,超过 93%的学生 进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习。根据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制定了合理的学校招生 宣传工作总体方案。强化专业宣传,突出专业特色,坚持“校领导统领,教务处 招生办公室负责,各学院特色宣传,专业教师深度参与”的工作方式,发挥大首 医的平台优势,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精准化的招 生宣传。通过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综合实力、学科优势、招生政策以及考生所 关心的热点问题,扩大学校在京内外考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考生、家长及 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我校,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 学校本科招生规模 2021 年 1485 人,2022 年 1502 人,处于稳定的发展水 平。2022 年学校本科在全国 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录取 1502 人,实际 报到 1480 人,实际报到比例为 98.54%。生源质量总体情况良好,600 分以上考 生在本科重点批次中所占比例为 59.37%。 2022 年是北京市新高考改革落地实施第三年,采用院校专业组方式填报志 愿,学校在教育部的基本要求指引下科学设置了各专业的选考科目及分组,整体 生源质量良好,在北京的本科普通批(含顺义校区专业)录取平均分为 600 分, 高出重点线(自招线 518 分)82 分,学校在京最低院校专业组录取位次提高了 800 多位;本科提前批 A 段录取平均分 557 分,高出市控制线(425 分)132 分; 本科提前批 B 段录取平均分 572 分,高出自招线(518 分)54 分;外省市生源质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量继续保持良好态势,2022年京外22个招生的省份中,21个省份的录取平均 分全部高出省控线100分以上。 旨在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临床医学(阶平班)第二年招生,2022年录 取平均分662分,比2021年提高11分。招收的北京生源分数在657-672分之 间,录取平均分662分,录取平均分较2021年提高10分,最高分生源位次为 1100名以内,较2021年上升400多位,此专业录取最低分线排名较2021年上 升350多位。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规模与结构 教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任务的直接承担者,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构成者,是 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是大学之本,是学科之基。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深 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不断建立健全政策平台,进一步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中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强化岗位待遇与奖励政策,形成 了比较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持续加强校党委对学校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才强校工作思路,把人才工 作作为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型医科大学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 人才,引领学科发展。持续落实推进校院两级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在薪酬待遇、 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上给予更多保障支持。积极扩宽人才引进渠道,2021年 举办两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通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工作待遇,吸引和汇聚 高水平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强化骨干师资培 养,推动各层次人才建设。《首都医科大学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计划》通过学校 审议,遴选创新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科骨干,在科研经费资助等方面助 力其向更高层次人才发展,对于校内成长出来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兑现引进人才 同等待遇。实施首医青年学者博士招生绿色通道计划,2021年遴选首批20名学 科骨干给予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支持,全力推进优秀青年骨干的迅速成长。设立 青年教师培育基金,为入选上级人才项目的教师给予匹配经费支持,同时为新入 职教师提供新教师培育基金,推动其与所在学科研究方向的融合。已初步构建起 优秀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 6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6 量继续保持良好态势,2022 年京外 22 个招生的省份中,21 个省份的录取平均 分全部高出省控线 100 分以上。 旨在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临床医学(阶平班)第二年招生,2022 年录 取平均分 662 分,比 2021 年提高 11 分。招收的北京生源分数在 657-672 分之 间,录取平均分 662 分,录取平均分较 2021 年提高 10 分,最高分生源位次为 1100 名以内,较 2021 年上升 400 多位,此专业录取最低分线排名较 2021 年上 升 350 多位。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规模与结构 教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任务的直接承担者,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构成者,是 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是大学之本,是学科之基。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深 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不断建立健全政策平台,进一步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中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强化岗位待遇与奖励政策,形成 了比较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持续加强校党委对学校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才强校工作思路,把人才工 作作为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型医科大学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 人才,引领学科发展。持续落实推进校院两级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在薪酬待遇、 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上给予更多保障支持。积极扩宽人才引进渠道,2021 年 举办两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通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工作待遇,吸引和汇聚 高水平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强化骨干师资培 养,推动各层次人才建设。《首都医科大学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计划》通过学校 审议,遴选创新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科骨干,在科研经费资助等方面助 力其向更高层次人才发展,对于校内成长出来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兑现引进人才 同等待遇。实施首医青年学者博士招生绿色通道计划,2021 年遴选首批 20 名学 科骨干给予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支持,全力推进优秀青年骨干的迅速成长。设立 青年教师培育基金,为入选上级人才项目的教师给予匹配经费支持,同时为新入 职教师提供新教师培育基金,推动其与所在学科研究方向的融合。已初步构建起 优秀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不断完善制度及政策,强化学校人力资源平台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作用。 首先,编制配置向教师岗位倾斜。学校逐渐减少教师以外其他岗位系列的编制使 用,2020年起所有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新聘人员均纳入非事业编制管理, 将编制资源全部投入教师岗位。其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保障教育教学和人 才培养任务基础上,人员选聘向高水平、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倾斜。同时,校 院两级积极主动拓宽渠道,加大对海内外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人员吸引 力度。第三,严把选聘入口关。强化在人才引进和招聘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和师德 要求,明确要求将申请人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方面表现与教育教学能力一并进行 考察。同时,在招聘过程中由校学术委员会授权成立专家组,并引入教学名师、 知名专家学者等对不同岗位类型人才进行综合把关,提升选聘质量。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文件的有关精神,完善岗位评聘制 度体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是坚持分层分类施策。完善基础和 临床两个序列的教师岗位评聘实施细则,根据学科特点和岗位任务分别设立教 学科研型岗位和教学型岗位,建立了与队伍实际、学科特色、岗位特点相适应的 分类评聘体系。二是完善岗位评价标准。坚持以德为先,教书育人,进一步细化 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要求;突出以教学为要,把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作 为各层各类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明确包括教授在内的各级职务教师岗位最低 授课学时要求:注重对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等内容的综合全面考核,通过代表 性成果来考察人才能力、水平、贡献,为激发人才潜力松绑。三是创新评价工作 机制。继续推行校院两级评聘制度,坚持重心下移,由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 队伍发展情况制定本学院个性化教师评聘条件,充分发挥学院在岗位评聘工作 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术评议组织建设,强化学术委员会授权组建不同类型专 家评议组对相应岗位教师进行分类评价,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学校继续落实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在年底奖励性绩效分配坚持 向教师一线倾斜。强化教学激励,根据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发放课时费,进一步 提升教师待遇。 截至2022年9月30日,学校有专任教师866人,其中正高职称170人, 副高职称352人,中级318人,初级26人,高级职称的比例为60.30%。学历构 成方面,有博士学位602人,硕士学位228人,学士学位32人,学士以下4人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7 不断完善制度及政策,强化学校人力资源平台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作用。 首先,编制配置向教师岗位倾斜。学校逐渐减少教师以外其他岗位系列的编制使 用,2020 年起所有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新聘人员均纳入非事业编制管理, 将编制资源全部投入教师岗位。其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保障教育教学和人 才培养任务基础上,人员选聘向高水平、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倾斜。同时,校 院两级积极主动拓宽渠道,加大对海内外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人员吸引 力度。第三,严把选聘入口关。强化在人才引进和招聘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和师德 要求,明确要求将申请人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方面表现与教育教学能力一并进行 考察。同时,在招聘过程中由校学术委员会授权成立专家组,并引入教学名师、 知名专家学者等对不同岗位类型人才进行综合把关,提升选聘质量。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文件的有关精神,完善岗位评聘制 度体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是坚持分层分类施策。完善基础和 临床两个序列的教师岗位评聘实施细则,根据学科特点和岗位任务分别设立教 学科研型岗位和教学型岗位,建立了与队伍实际、学科特色、岗位特点相适应的 分类评聘体系。二是完善岗位评价标准。坚持以德为先,教书育人,进一步细化 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要求;突出以教学为要,把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作 为各层各类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明确包括教授在内的各级职务教师岗位最低 授课学时要求;注重对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等内容的综合全面考核,通过代表 性成果来考察人才能力、水平、贡献,为激发人才潜力松绑。三是创新评价工作 机制。继续推行校院两级评聘制度,坚持重心下移,由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 队伍发展情况制定本学院个性化教师评聘条件,充分发挥学院在岗位评聘工作 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术评议组织建设,强化学术委员会授权组建不同类型专 家评议组对相应岗位教师进行分类评价,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学校继续落实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在年底奖励性绩效分配坚持 向教师一线倾斜。强化教学激励,根据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发放课时费,进一步 提升教师待遇。 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学校有专任教师 866 人,其中正高职称 170 人, 副高职称 352 人,中级 318 人,初级 26 人,高级职称的比例为 60.30%。学历构 成方面,有博士学位 602 人,硕士学位 228 人,学士学位 32 人,学士以下 4 人

共2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