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授课教案(任课教师:高丽萍)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9
文件大小:399.6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授课教案(任课教师:高丽萍)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教 案 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适用专业 全校学生 课程类型 公共政治理论课 任课教师】 高丽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课程英文名称:The principle of Marxisn 三、课程编码:1200730 四、课程性质: 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它是从整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 容的重要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和特色所在。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 学时数:48学时学分数:3学分开课学期:第3学期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大学生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认识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根本趋势:特别是学会运用辩证唯 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它是大学本科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它的具体运用 和体现。 八,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九、考核方法: 闭卷考试,学生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其中期末笔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选用教育部指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材。(从06级学生开始使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课次 1-2 授课方式 理论课√讨论课知实验课口习题课如其他 课时 4 (请打V)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学习这一章,在 理论上要弄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理解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 一的性质:并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 指南。 教学重点及难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 必然性。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教 案 学 院 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 课 程 名 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适 用 专 业 全校学生 课 程 类 型 公共政治理论课 任 课 教 师 高丽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课程英文名称:The principle of Marxism 三、课程编码:1200730 四、课程性质: 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它是从整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 容的重要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和特色所在。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 学时数:48学时 学分数:3 学分 开课学期:第3学期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大学生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认识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根本趋势;特别是学会运用辩证唯 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它是大学本科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它的具体运用 和体现。 八、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九、考核方法: 闭卷考试,学生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其中期末笔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选用教育部指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材。(从06级学生开始使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课次 1-2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学习这一章,在 理论上要弄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理解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 一的性质;并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 指南。 教学重点及难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 必然性。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可增加页) 案例为引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略阐述) 讲授为主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重点)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讨论为辅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续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重点) 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介绍)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 3、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学说的体 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学说的体 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课次 3-9 授课方式 (请打V) 理论课√讨论课知实验课知习题课如其他如 课时 14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注题)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正法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 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重点 1.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实践、哲学基本问题、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 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 (二)难点 1. 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 2.意识的起源 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可增加页)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略阐述)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重点)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续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重点)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介绍) 案例为引 讲授为主 讨论为辅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 3、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学说的体 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学说的体 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课次 3-9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1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 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重点 1.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实践、哲学基本问题、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 4. 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 (二)难点 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 2.意识的起源 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可增加页) 案例为引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讲授为主 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简要讲述世界观和方法论两概念,然后 讨论为辅 重点讲授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只讲清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 的客观实在性) (3)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一般介绍)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基本概念讲清,物质和 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两大原理阐述明白)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要讲授实践的概念、特征、基本形 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重点)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介绍联系的概念及特征) (2)事物的永恒发展(讲授发展的概念及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 原理)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重点)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重点)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一般介绍)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重点) (5)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转化(讲清量变、质变概念及其辩 证关系) (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讲清肯定、否定概 念及其辩证关系) (7)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重点) 第一 矛盾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第 矛盾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 第三 矛盾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素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一般介绍)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讨论或作业的形式)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简要) 2、意识的能动作用(重点)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的能动性还突出的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上· 第四,意识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和调控人的生理活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其次,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和实现的途径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 意识有何能动作用?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2、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3、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提出的物质定义有何重大意义? 4、如何理解物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5、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征是怎样的? 6、 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7、讨论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8、 名词解释:矛盾,同一性、斗争性: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0、讨论"两点论”、"重点论"和矛盾分析方法。 11、简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 12、简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可增加页)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简要讲述世界观和方法论两概念,然后 重点讲授哲学基本问题) (2)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只讲清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 的客观实在性) (3)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一般介绍)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基本概念讲清,物质和 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两大原理阐述明白)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要讲授实践的概念、特征、基本形 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二)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重点)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介绍联系的概念及特征) (2) 事物的永恒发展 (讲授发展的概念及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 原理)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重点)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重点)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一般介绍)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重点) (5)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转化(讲清量变、质变概念及其辩 证关系) (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讲清肯定、否定概 念及其辩证关系) (7)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重点) 第一,矛盾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第二,矛盾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 第三,矛盾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一般介绍)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讨论或作业的形式) (三)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简要) 2、意识的能动作用(重点)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的能动性还突出的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上。 第四,意识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和调控人的生理活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其次,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和实现的途径。 案例为引 讲授为主 讨论为辅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意识有何能动作用?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2、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3、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提出的物质定义有何重大意义? 4、如何理解物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5、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征是怎样的? 6、 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7、讨论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8、名词解释:矛盾,同一性、斗争性;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0、讨论"两点论"、"重点论"和矛盾分析方法。 11、简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 12、简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同一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课次 10-13 授课方式 (请打V)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口习题课口其他如 课时 8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 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3.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教学难点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可增加页) 案例为引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讲授为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略讲) 讨论为辅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阐明)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阐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难 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阐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概念、形式、特 征及二者辩证关系) (二)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阐明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 对性的概念及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价值问题一般介绍) (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般介绍)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2、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3、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如何理解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阶段?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号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 严重缺陷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同一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课次 10-13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8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 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3.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教学难点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可增加页)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略讲)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阐明)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阐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唯 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阐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概念、形式、特 征及二者辩证关系) (二)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阐明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 对性的概念及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价值问题一般介绍) (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般介绍)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3、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案例为引 讲授为主 讨论为辅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如何理解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阶段?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 严重缺陷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课次 14-17 授课方式 (请打V) 理论课V讨论课知实验课知习题课如其他如 课时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通及其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 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 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案例为引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讲清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 讲授为主 概念及其辩证关系,阐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重点) 讨论为辅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重点) 4.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略讲)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般介绍) 2、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般介绍) 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設介绍) 4.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般介绍)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般介绍)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重点) 2、历史人物的作用(一般介绍)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2.试 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3.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4.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如何 理解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 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作用于 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课次 14-17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8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 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 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讲清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 概念及其辩证关系,阐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重点)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重点) 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略讲) (二)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般介绍)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般介绍) 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般介绍)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般介绍)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般介绍) (三)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重点) 2、历史人物的作用(一般介绍) 案例为引 讲授为主 讨论为辅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2.试 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3.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4.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如何 理解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 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作用于 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课次 18-20 授课方式 (请打V) 理论课√讨论课a实验课知习题课知其他 课时 安排 6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认识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本质特征。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 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 2、商品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 3、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的循环周转 与再生产 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可增加页) 案例为引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讲授为主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讲清资本主 义形成的两个途径) 讨论为辅 2、资本的原始积累(讲述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及途径)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讲述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 济的概念) 2、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重点为价值、使用价值、具 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其余内容一般介绍)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主要讲授决定价值量的因素和价值规律的作 用) 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简要介绍货币的概念)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一般介绍)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重点) 2、资本主义所有制(一般介绍)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讲清两种剩余价值 的生产及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 4、资本积累(简单讲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两个概念) 5、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简要讲述资本周转、资本循环的概念) 6、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简要讲述工资的本质)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一般介绍) 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一般介绍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分析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2、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哪些? 3、 分析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4.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

课次 18-20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6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认识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本质特征。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 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 2、商品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 3、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的循环周转 与再生产 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可增加页) (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讲清资本主 义形成的两个途径) 2、资本的原始积累(讲述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及途径)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讲述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 济的概念) 2、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重点为价值、使用价值、具 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其余内容一般介绍)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主要讲授决定价值量的因素和价值规律的作 用) 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简要介绍货币的概念)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一般介绍)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重点) 2、资本主义所有制(一般介绍)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讲清两种剩余价值 的生产及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 4、资本积累(简单讲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两个概念) 5、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简要讲述资本周转、资本循环的概念) 6、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简要讲述工资的本质) (三)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一般介绍) 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一般介绍 案例为引 讲授为主 讨论为辅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 分析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2、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哪些? 3、 分析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4、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对立物出现的:商品 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 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 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课次 21 授课方式 课时 (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知实验课知习题课知其他如 2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全面认 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 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资本主义由自由竟争到垄断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经 济全球化的表现:难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形式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可增加页) 案例为引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讲授为主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净到垄断(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 的结果必然引起垄断,垄断的含义,垄断组织、垄断价格、垄断利润 讨论为辅 的含义) 2、金融资本和金额寡头(垄断资本主义也称金融资本主义,垄断时代 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主义,金融资本的含义,金融寡头的含义, 参与制)。 3、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介绍)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般介绍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 因) 5、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重点)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般介绍)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垄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新没有消除竞争?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3、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 4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上层建 筑,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专政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一个 整体,归根到底是为巩固和强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课次 22 授课方式 理论课√讨论课知实验课知习题课知其他如 课时 (请打V)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掌握社会主义从 空想到科学,从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4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的历史。把握社会 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掌握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贡献,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 的信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重点: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2、20世纪社会主义对 人类的贡献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 期性 )难点:本章难点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生命力。让学生了解发展生产力,改 善人民生活水平是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保持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对立物出现的;商品 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 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 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课次 21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全面认 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 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资本主义由自由竟争到垄断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经 济全球化的表现; 难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形式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可增加页) (一)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 的结果必然引起垄断,垄断的含义,垄断组织、垄断价格、垄断利润 的含义) 2、金融资本和金额寡头(垄断资本主义也称金融资本主义,垄断时代 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主义,金融资本的含义,金融寡头的含义, 参与制)。 3、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介绍)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般介绍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 因) 5、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重点) (二)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般介绍) 案例为引 讲授为主 讨论为辅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 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 4、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上层建 筑,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专政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一个 整体,归根到底是为巩固和强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课次 22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掌握社会主义从 空想到科学,从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4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的历史。把握社会 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掌握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贡献,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 的信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重点: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2、20世纪社会主义对 人类的贡献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 期性。 (二)难点:本章难点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生命力。让学生了解发展生产力,改 善人民生活水平是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保持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案例为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主要讲无产阶级 讲授为主 革命的两种形式,其余一般介绍) 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简要介绍新 讨论为辅 经济政策) (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重点讲授社会主义的基 本特征)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重点)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介绍)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2、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什么? 3、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是什么?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懈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果后小结: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实质:资本主义的灭亡 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课次 23 授课方式 理论课√讨论课知实验课知习题课知其他如 课时 2 (请打V)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向学生讲述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 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2、 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3、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4、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难点 1、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可增加页) 案例为引 (一)马克思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仁)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讲授为主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讨论为辅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2.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3.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三个方面?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供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 配制度: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成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牡会 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牡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课次 24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主要讲无产阶级 革命的两种形式,其余一般介绍) 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简要介绍新 经济政策) (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重点讲授社会主义的基 本特征)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重点) (三)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介绍) 案例为引 讲授为主 讨论为辅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2、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什么? 3、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是什么?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实质;资本主义的灭亡 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课次 23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向学生讲述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 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2、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3、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4、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难点 1、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可增加页) (一) 马克思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二)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案例为引 讲授为主 讨论为辅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2.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3.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三个方面?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 配"制度;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课次 24

授课方式 (请打V) 理论课知讨论课知实验课知习题课√其他如 课时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复习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复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复习本课程重点内容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可增加页) 分析习题 复习和答疑 答疑解惑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号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 通过本轮教学实践,打算在未来教学中多增加对学生的材料分析题的训练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复习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复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复习本课程重点内容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可增加页) 复习和答疑 分析习题 答疑解惑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尚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后小结: 通过本轮教学实践,打算在未来教学中多增加对学生的材料分析题的训练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