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化学分析》课程教学资源(PPT电子课件讲稿)第九章 氧化还原滴定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56
文件大小:659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九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绪论 一、氧化还原滴定法: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滴定 分析方法 二、实质:电子的转移 三、特点: (1)机理复杂、多步反应 (2)有的程度虽高但速度缓慢 (3)有的伴有副反应而无明确计量关系 四、分类: 碘量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亚硝酸钠法、溴量法、铈量法 五、应用:广泛,直接或间接测定无机物、有机物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九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绪论 氧化还原滴定法: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滴定 分析方法 实质:电子的转移 三、特点: 1)机理复杂、多步反应 2)有的程度虽高但速度缓慢 3)有的伴有副反应而无明确计量关系 四、分类: 碘量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 亚硝酸钠法、溴量法、铈量法 五、应用:广泛,直接或间接测定无机物、有机物

第九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 绪论 一、氧化还原滴定法: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滴定 分析方法 二、实质:电子的转移 三、特点: 1)机理复杂、多步反应 2)有的程度虽高但速度缓慢 3)有的伴有副反应而无明确计量关系 四、分类: 碘量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 亚硝酸钠法、溴量法、铈量法 五、应用:广泛,直接或间接测定无机物、有机物

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电位 二、条件电位及影响因素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第二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电极电位 二、条件电位及影响因素 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电极电位 OX,+ne Red, Red Ox +ne OX, Red Ox Red >电对的电极电位衡量氧化或还原能力的强弱 电对的电极电位越高,其氧化形的氧化能力越强 (还原形的还原能力越弱)—氧化剂 电对的电极电位越低,其还原形的还原能力越强 (氧化形的氧化能力越弱)—还原剂

一、电极电位 ➢ 电对的电极电位衡量氧化或还原能力的强弱 ➢ 电对的电极电位越高,其氧化形的氧化能力越强 (还原形的还原能力越弱)——氧化剂 ➢ 电对的电极电位越低,其还原形的还原能力越强 (氧化形的氧化能力越弱)——还原剂 Ox1 + ne Red1 Red2 Ox2 + ne Ox1 + Red2 Ox2 + Red1

续前 )电极电位的 NERNST表示式 1.活度表示式 2.303R7,aox Ox/Red nF 0.059 Ox/ Red (25C 2.浓度表示式 aox=foxlOx], aRed=feared] 0.059,foOx] POred=o+ Redlred

续前 (一)电极电位的NERNST表示式 1. 活度表示式 2. 浓度表示式 d Ox Ox d a a n F RT Re / Re ln 2.303 = +    lg (25 ) 0.059 0 Re / Re C a a n d Ox Ox d = +    [ ] [Re ] aOx = f Ox Ox ,aRed = f Red d [Re ] [ ] lg 0.059 Re / Re f d f Ox n d Ox  Ox d = +   

续前 3分析浓度表示式 ∵[Ox] Red Re d → o=p+ 0.059,Jc lg Ox Ox red Re d Re d Ox 0.059 forare d,0.059 RedoX d 二)标准电极电位 °→标准电极电位n→半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 a=1ml/时→popd=p 影响因素:常数,仅与电对本身性质和温度有关

续前 3.分析浓度表示式 (二)标准电极电位 d d Ox Ox C d C Ox Re Re [ ] [Re ]    = , = d d Ox Ox Ox d Ox d f C f C n      Re Re Re / Re lg 0.059  = + d Ox d Ox Ox d C C f n f n Re Re Re lg 0.059 lg 0.059 = + +       →标准电极电位 n →半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  当a =1mol / L时 Ox / Re d = 影响因素:常数,仅与电对本身性质和温度有关

条件电位及影响因素 (一)条件电位:一定条件下,氧化型和还原型的 浓度都是1mOL时的实际电位 令0=b00.059,fod条件电位 Re d oOx 0.059 Ox/Re d Red

二、条件电位及影响因素 (一)条件电位:一定条件下,氧化型和还原型的 浓度都是1moL/L时的实际电位 令 条件电位 d Ox Ox d f f n       Re ' Re lg 0.059 = + d Ox Ox d C C n Re ' / Re lg 0.059  = +   

续前 二)影响因素 与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及能与氧化还原电对发生 副反应的物质有关 实验条件一定,条件电位一定 1.离子强度(盐效应) 2.生成沉淀 3.形成配合物 酸效应

续前 (二)影响因素 与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及能与氧化还原电对发生 副反应的物质有关 实验条件一定,条件电位一定 1.离子强度(盐效应) 2.生成沉淀 3.形成配合物 4.酸效应

续前 1离子强度(盐效应) 离子强度改变→f改变→p发生改变 盐效应不易计算可忽略→规定f=1 0.059 lg Ox 2.生成沉淀 氧化型生成沉淀→如↓ 还原型生成沉淀→个

续前 1. 离子强度(盐效应) 2. 生成沉淀 Ox d n      '  Re lg 0.059   + 离子强度改变 f 改变  ' 发生改变 盐效应不易计算,可忽略规定f =1    ' 氧化型生成沉淀     ' 还原型生成沉淀 

示例 口知:Cu2++e Cu =0.164 I,+2e 2I 0.5357 理论上2Cu++2 2Cu2++4I 实际上2Cu2++4I 2CuI↓+2l2 Cu a21C=0Cm2C-+0.059g ICuT I +0.0591 SP(Cul) 2 → [C2 又已知KsPa=1.1×10-1,分]=1mlL时→ Cn2/(n++0.059g 087> K Cul

示例 已知: Cu2+ + e Cu+ I 2 + 2e 2I-   Cu Cu 2+ + = 0.164V V I I 0.535 2 − =   理论上 2Cu+ + 2I2 2Cu2+ + 4I- 实际上 2Cu2+ + 4I- 2CuI↓ + 2I2 [ ] [ ] 0.059 lg 2 2 2 + + + + = + + + Cu Cu Cu Cu Cu Cu    1 [ ] 2 2 2 + +  C +  Cu Cu Cu    =  =  −  − − − CuI I I I I Ksp I mol L 2 2 1 2 ' 又已知 1.1 10 ,令[ ] 1 / 时 0.87 1 0.059lg 2 2 2  '    + + = + + + =  − I I CuI Cu Cu Cu Cu V Ksp [ ] 0.059 lg ( ) 2 2 2 − + + = + + + K I C S P CuI Cu Cu Cu Cu   

续前 3形成配合物: 与氧化型形成配合物→p↓ 与还原型形成配合物→如0个 与两者均形成配合物 氧化型配合物的稳定性>还原型配合物的稳定性→°↓ 还原型配合物的稳定性>氧化型配合物的稳定性→p°

续前 3. 形成配合物: 与两者均形成配合物     ' 氧化型配合物的稳定性 还原型配合物的稳定性      ' 还原型配合物的稳定性 氧化型配合物的稳定性     ' 与氧化型形成配合物     ' 与还原型形成配合物 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