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实验指导)乙酸正丁酯的制备

酯化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乙酸正丁酯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用化学分析法测定酯化反应的平衡常数 3.加深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 二、实验原理 0 CH,-C-OH+CH.,CH,CH.,CH,OH 0 CH.-C-0-CH.CH.CH.CH,+H.O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仪器: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 2.试剂:正丁醇32ml(25.9g,0.35mol) 水酷酸20ml(21g 035m0 浓睛酸,05m01上氧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 四、实验步 1.酯化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平衡常数可用下式表示, K=[c][c水]/Tc酸][c脖] 如果用等物质的量的酸和醇,并假设反应体系的总体积不变,那就可以用物质的量直接 代替上式中的浓度项。而仅仅通过开始、时和平衡时反应液中酸量的滴定就可以测定平衡常 数K。可从滴定中消耗碱的容量来计算酸量。滴定所用的碱的浓度不必精确标定,因为在计 算公式中碱的浓度项。 已被约去 设n=开始时酸的物质的量一开始时醇的物质的量=碱的6×c x一平衡时酸的物质的量=平衡时醇的物质的量=碱的VcXc碱 x=平衡时酯的物质的量一平衡时水的物质的量 (-Vc)XC碱 则 K=(n-x)(n-x)/(x)(x)=(n-x)/x2=(Vo-Vc)2/Vc2 在装有回流冷凝管的100mL圆底烧瓶中,放入25.9g异丁醇和21g冰醋酸,充分摇动烧 瓶使均匀混合。用移液管取出1.00mL反应液,放入盛有20mL蒸馏水和几滴酚酞溶液的 125mL锥形瓶里。然后用05olL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滴定(终点呈粉红色)。记录下消耗碱 的体积V。往烧瓶里加入4滴浓硫酸(大约0.1g)和沸石,加热回流30min。冷却溶液。用 管取出1.00mL样品 必须从下 层吸取样品 不要 巴移液管插到 先吹出少许气泡 然 后吸取样品。用同样的氢氧化钠溶液对此样品进行滴定。记录下消耗碱的体积, 加入 的沸石,把反应混合物重新加热回流20min。再次冷却,并吸取1.00mL样品和进行滴定。 如果这次碱耗用量比上次少0.3mL以上,那就要再次重复上述操作,即加入沸石,回流 20min,冷却,取样100mL和滴定,直到连续两次滴定所耗用的碱量之差不超过03mL为 止。记录下各次碱的用量。通过这些数据, 计算酯化反应的平衡常数K。剩余的混合液可制 备乙酸异丁酯 2.乙酸正丁酯的制备 将上述反应装置安装分水器及回流冷凝管,并在分水器中预先加水至略低于支管口。在
酯化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乙酸正丁酯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进一步掌握羧酸酯的制备方法 2. 用化学分析法测定酯化反应的平衡常数 3. 加深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 仪器: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 2. 试剂:正丁醇 32ml(25.9g,o.35mol) 冰醋酸 20ml(21g,o.35mol) 浓硫酸,0.5mol.L-1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 四、实验步骤 1.酯化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平衡常数可用下式表示, K=[c 酯][c 水]/[c 酸][c 醇] 如果用等物质的量的酸和醇,并假设反应体系的总体积不变,那就可以用物质的量直接 代替上式中的浓度项。而仅仅通过开始、时和平衡时反应液中酸量的滴定就可以测定平衡常 数 K。可从滴定中消耗碱的容量来计算酸量。滴定所用的碱的浓度不必精确标定,因为在计 算公式中碱的浓度项 c 碱已被约去。 设 n=开始时酸的物质的量-开始时醇的物质的量=碱的 Vo×c 碱 x=平衡时酸的物质的量=平衡时醇的物质的量 =碱的 Vc × c 碱 n-x=平衡时酯的物质的量-平衡时水的物质的量 = ( Vo-Vc)×c 碱 则 K=(n-x)(n-x)/(x)(x)=(n-x)2 /x2 =( Vo-Vc)2 / Vc2 在装有回流冷凝管的 l00mL 圆底烧瓶中,放入 25.9g 异丁醇和 21g 冰醋酸,充分摇动烧 瓶使均匀混合。用移液管取出 1.00mL 反应液,放入盛有 20mL 蒸馏水和几滴酚酞溶液的 125mL 锥形瓶里。然后用 0.5mol.L-1 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滴定(终点呈粉红色)。记录下消耗碱 的体积 V0往烧瓶里加入 4 滴浓硫酸(大约 0.1g)和沸石,加热回流 30min。冷却溶液。用移液 管取出 1.00mL 样品。必须从下层吸取样品,但不要把移液管插到底,先吹出少许气泡,然 后吸取样品。用同样的氢氧化钠溶液对此样品进行滴定。记录下消耗碱的体积。 加入新 的沸石,把反应混合物重新加热回流 20min。再次冷却,并吸取 1.00mL 样品和进行滴定。 如果这次碱耗用量比上次少 0.3mL 以上,那就要再次重复上述操作,即加入沸石,回流 20min,冷却,取样 1.00mL 和滴定,直到连续两次滴定所耗用的碱量之差不超过 0.3mL 为 止。记录下各次碱的用量。通过这些数据,计算酯化反应的平衡常数 K。剩余的混合液可制 备乙酸异丁酯。 2.乙酸正丁酯的制备 将上述反应装置安装分水器及回流冷凝管,并在分水器中预先加水至略低于支管口。在

石棉网上加热回流,反应一段时间后把水逐渐分去,保持分水器中水层液面在原来的高度。 约40min后不再有水生成,表示反应完毕。停止加热,记录分出的水量。冷却后卸下回流 冷凝管 把 水器中分出白酯层和圆底烧瓶中的反应液一起倒入 液漏 用10m 洗涤,分去水层。酯层用10ml,10%碳酸钠溶液洗涤,试验是否仍有酸性,分去水层。将 酯层再用10mL水洗涤一次,分去水层。将酯层倒入小锥形瓶中,加少量无水疏酸镁干燥。 将干燥后的乙酸正丁酯倒入干燥的30mL燕馏烧瓶中,加入沸石,安装好蒸馏装置,加热蒸 馏。收集124一126℃的馏分」 乙酸正丁酯m )的沸点为126.3℃,d8为0.8824,n2”为1.3947。 3.结构表征及含量测定 结构表征:将合成的乙酸正丁酯的红外光谱图与标准样的红外光谱图对比,如两者一致,则 可确定产物为乙酸正丁酯 制样方法:液膜法 含量测定:将合成的乙酸正丁酯气相色谱图与标准样的色谱图的保留时间对比,确定乙酸异 丁酯的保留时间,通过 一化法确定产物中乙酸正丁酯的含量 色谱条件如下 固定液:邻苯二甲酸二王酯 柱温:100℃ 载气:氢气,流速45ml/min 气化温度:150℃ 检测器:热导池检测器 五、思考题 1、本实验是通过什么原理提高乙酸正丁酯的产率的? 2、计算反应完全时应分出多少水? 六、参考文献 1、周科衍,高占先主编 有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1997 2、兰州大学,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编.有机化学实验 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1985
石棉网上加热回流,反应一段时间后把水逐渐分去,保持分水器中水层液面在原来的高度。 约 40min 后不再有水生成,表示反应完毕。停止加热,记录分出的水量。冷却后卸下回流 冷凝管,把分水器中分出白'酯层和圆底烧瓶中的反应液一起倒入分液漏斗中。用 10mL 水 洗涤,分去水层。酯层用 10ml,10%碳酸钠溶液洗涤,试验是否仍有酸性,分去水层。将 酯层再用 10mL 水洗涤—次,分去水层。将酯层倒入小锥形瓶中,加少量无水硫酸镁干燥。 将干燥后的乙酸正丁酯倒入干燥的 30mL 蒸馏烧瓶中,加入沸石,安装好蒸馏装置,加热蒸 馏。收集 124—126℃的馏分。 乙酸正丁酯(n—butylacetate)的沸点为 126.3℃,d4 18 为 0.8824,nD 20 为 1.3947。 3.结构表征及含量测定 结构表征:将合成的乙酸正丁酯的红外光谱图与标准样的红外光谱图对比,如两者一致,则 可确定产物为乙酸正丁酯 制样方法:液膜法 含量测定:将合成的乙酸正丁酯气相色谱图与标准样的色谱图的保留时间对比,确定乙酸异 丁酯的保留时间,通过归一化法确定产物中乙酸正丁酯的含量。 色谱条件如下: 固定液:邻苯二甲酸二壬酯 柱温:100℃ 载气:氢气,流速 45ml/min 气化温度:150℃ 检测器:热导池检测器 五、思考题 1、本实验是通过什么原理提高乙酸正丁酯的产率的? 2、计算反应完全时应分出多少水? 六、参考文献 1、 周科衍,高占先主编. 有机化学实验. 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兰州大学,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编. 有机化学实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实验指导)乙醚的制备.pdf
- 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实验指导)乙酸乙酯的合成与表征.pdf
- 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实验指导)肉桂酸的制备.pdf
- 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实验指导)1-溴丁烷的制备.pdf
- 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40学时)Organic Chemistry.pdf
- 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72学时)Organic Chemistry.pdf
-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化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FORTRAN语言简介.pdf
-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化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总结.pdf
-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化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七章 化学化工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简介.pdf
-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化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六章 最优化方法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简介.pdf
-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化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五章 化学化工中的常用软件和网络资源.pdf
-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化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四章 本征值和本征向量.pdf
-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化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三章 数值积分及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pdf
-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化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二章 实验数据的模拟及模型参数的确定.pdf
-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化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第一章 代数方程及代数方程组的求解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pdf
-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化学》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讲稿)前言(负责人:张常群).pdf
-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历年试题)2011-2012年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pdf
-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历年试题)2011-2012年度期末考试试卷(试题).pdf
-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历年试题)2010-2011年度期末考试试卷(试题).pdf
-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历年试题)2009-2010年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pdf
- 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实验指导)己二酸的制备.pdf
- 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实验指导)环己烯的制备.pdf
- 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实验指导)气相色谱法测定混合物中乙醇的含量.pdf
- 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实验指导)熔沸点的测定.pdf
- 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实验指导)重结晶.pdf
- 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实验指导)普通蒸馏.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E2反应中的反式共平面构象.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对映体识别——不对称合成中的新概念.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多环体系的芳香性.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芳香性概念的新发展.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多烯化合物的Cope重排反应——[5, 5]σ迁移、串联 [3, 3]σ迁移与自由基重排机理.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芳香过渡态理论及其在协同反应中的应用.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分子内氢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各类手性质子源及其在去消旋化反应中的应用.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各类手性质子源及其在去消旋化反应中的应用.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关于不对称合成反应中若干问题的讨论.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3,3]σ迁移反应过渡态立体化学过程的新观点.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关于芳香性的概念.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亲核取代反应与离子对理论.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参考文献)试剂的亲核性和碱性.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