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教育学》课程教学资源: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6
文件大小:40.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教育要现代化,德育也要现代化。十年前鲁洁和我发表过《德育理论在科学化轨道上 前进》(见《教育研究》1988年第12期)一文,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十年德 育理论发展作了较系统的概括,所以本文只就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的现代化作一个回 顾。按自己对德育思想现代化的理解和所掌握的资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行朋 友们交流。因为是论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进展的,并不涉及更为广泛的德育理 论,因此望读者从"德育思想现代化进展″的视角来审视它 、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 时间:2006-5-2521:40:38 作者 来源:理论经纬 教育要现代化,德育也要现代化。十年前鲁洁和我发表过《德育理论在科学化轨道上前 进》(见《教育研究》1988年第12期)一文,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十年德育 理论发展作了较系统的概括,所以本文只就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的现代化作一个回顾 按自己对德育思想现代化的理解和所掌握的资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行朋友们 交流。因为是论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进展的,并不涉及更为广泛的德育理论,因此 望读者从"德育思想现代化进展的视角来审视它。 、有关现代德育思想理论的著述 现代德育思想具体体现在有关著述中。由于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在德育思想建设方面 冲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出版了一批西方国家德育理论的译著和国内学者有关现代德 育思想的编著,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翻译出版了当代西方德育论著作,除80年代 初傅统先、陆有铨翻译出版了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1984)外,有陈欣银、李伯 黍翻译出版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1989),傅维利翻译出版了美国哈什的《道德教 育模式》(1989)等;此外还有瞿葆奎先生主编的《教育学文集》(1989)的第二、第七卷 均收入了一定数量的德育译著。我们不敢说翻译出版的这些著作一定都是符合我们所需 要的现代德育思想,但我们首先要了解国外的德育思想成就和理论成果,然后才谈得上 对其进行分析。第二,许多学者出版了介绍西方德育思想理论的著作,如冯增俊的《当 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1993),魏贤超的《现代德育原理》(1993)、《现代德育理论与 实践》(1994)、《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195),戚万学的《冲击与整合-20 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1995),袁桂林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1995),詹万生 主编的《中国德育全书》(1996)中也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新加坡等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三,国内学者还编著了一定数量的有关现代德 育论的著作和教材,如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1993),张志勇著《情感教育论》(1993) 戚万学著《活动道德教育论》(1994),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194),班华 主编的《心育论》(1994),詹万生著《德育新论》(1996),班华主编的《现代德育论》 (1996),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的《现代德育论》(1997)等。这些编著是近五年来的成果 现代德育思想的精髓 我对德育思想现代化或现代德育思想的理解,在《现代德育论》″绪论″和拙文《世界之 交论德育现代化建设》(注:见《现代教育论丛》1997年第1期,或朱永新主编《中 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中已有阐述。我的基本思想, 是考虑到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强调了"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 心"。但未拓宽到生态空间考虑,这是一个不小的缺陷。现代德育不能仅从时间意义上 理解,主要应从现时代性质方面理解。"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这是对现代德育最简捷 的表述,也是关于现代德育的核心思想。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为道德主 体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这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是区别于传统德育的根本标志, 以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即主体一发展性德育。 柯尔伯格继承了杜威发展性道德教育思想,提出"认知-发展性德育″(注:柯尔伯格著, 魏贤超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德育》,人教社1989 年版。)。相对于无视儿童自己思维方式的传统德育而言,柯氏强调"认知-发展性 把儿童看作"道德晢学家″是德育观上的飞跃。但忽视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问题, 认知-发展性"的表述是有局限性的。″主体-发展性″德育培养现代道德主体,发展的内 容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主体-发展性″可以看作是现代德育的精髓

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 时间:2006-5-25 21:40:38 作者: 来源:理论经纬 教育要现代化,德育也要现代化。十年前鲁洁和我发表过《德育理论在科学化轨道上前 进》(见《教育研 究》1988 年第 12 期)一文,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十年德育 理论发展作了较系统的概括,所以本文只就近 十年来德育思想的现代化作一个回顾。 按自己对德育思想现代化的理解和所掌握的资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与同行朋友们 交流。因为是论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进展的,并不涉及更为广泛的德育理论,因此 望读者从 "德育思想现代化进展"的视角来审视它。 一、有关现代德育思想理论的著述 现代德育思想具体体现在有关著述中。由于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在德育思想建设方面 冲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出版了一批西方国家德育理论的译著和国内学者有关现代德 育思想的编著,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翻译出版了当代西方德育论著作,除 80 年代 初傅统先、陆有铨翻译出版了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1984)外,有陈欣银、李伯 黍翻译出版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1989),傅维利翻译出版了美国哈什的《道德教 育模式》(1989)等;此外还有瞿葆奎先生主编的《教育学文集》(1989)的第二、第七卷 均收入了一定数量的德育译著。我们不敢说翻译出版的这些著作一定都是符合我们所需 要的现代德育思想,但我们首先要了解国外的德育思想成就和理论成果,然后才谈得上 对其进行分析。第二,许多学者出版了介绍西方德育思想理论的著作 ,如冯增俊的《当 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1993),魏贤超的《现代德育原理》(1993)、《现代德育理论与 实践 》(1994)、《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1995),戚万学的《冲击与整合--20 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1995),袁桂林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1995),詹万生 主编的《中国德育全书》(1996)中也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新加坡等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三,国内学者还编著了一定数量的有关现代德 育论的著作和教材,如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1993),张志勇著《情感教育论》(1993), 戚万学著《活动道德教育论》(1994),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1994),班华 主编的《心育论》(1994),詹万生著《德育新论》(1996),班华主编的《现代德育论》 (1996),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的《现代德育论》(1997)等。这些编著是近五年来的成果。 二、现代德育思想的精髓 我对德育思想现代化或现代德育思想的理解,在《现代德育论》"绪论"和拙文《世界之 交论德育现代化建设》(注:见《现代教育论丛》1997 年第 1 期,或朱永新主编《中 国教育家展望 21 世纪》,山西教育出版社 1 997 年版。)中已有阐述。我的基本思想, 是考虑到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强调了"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 心"。但未拓宽到生态空间考虑,这是一个不小的缺陷。现代德育不能仅从时间意义上 理解,主要应从现时代性质方面理解。"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这是对现代德育最简捷 的表述,也是关于现代德育的核心思想。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为道德主 体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这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是区别于传统德育的根本标志, 以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即主体一发展性德育。 柯尔伯格继承了杜威发展性道德教育思想,提出"认知-发展性德育"(注:柯尔伯格著, 魏贤超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德育》,人教社 1989 年版。)。相对于无 视儿童自己思维方式的传统德育而言,柯氏强调"认知-发展性" 把儿童看作"道德哲学家"是德育观上的飞 跃。但忽视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问题," 认知-发展性"的表述是有局限性的。"主体-发展性"德育培养现代道德主体,发展的内 容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主体-发展性"可以看作是现代德育的精髓

其理由是:1、体现了现代德育目标要求,即培养21世纪道德主体,促使其德性的现代 化发展;2、体现了现代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亦即现代德育的本体功能:3、体现了现 代德育的内在价值,即现代德育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发展自己德性,使道德人格得 到提升。可以说,"主体-发展性"集中地表现了现代德育与传统德育的区别。 关于现代德育性质与功能的探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对现代德育性质与功能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 德育是″阶级斗争工具"转向德育是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的教育,把人的德性发展作为德 育的根本。王逢贤教授对德育本质属性、德育实体性及德育地位等作了系统论述(注: 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德育本质是德育理论 的最高问题,多年来的一种观点即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德育与社会的 关系,德育与人的关系。然而随着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德育 应在社会、人、自然这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上认识。现代德育性质是德育本质在现时代的 具体展现。在认识德育与社会与人的发展关系方面,我以为有两点值得重视(注:班华 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一是把德育、社会 人作为三位一体的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即始终联系社会与人的发展认识德育,而不是脱 离社会与人孤立地就德育论德育。二是动态地即在德育、社会、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分析三者关系,阐明德育现代化问题。用系统整体的思维对德育发生、发展,德育现代 化作综合的动态的考察,其方法是可取的(注: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 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但我们没有把自然生态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方 面,这是一个较大的局限。1994年德育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上,易连云提交了关于德育 生态环境的论文(注:易连云:《德育生态环境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人、社会、自然 广阔的背景上思考德育问题,才是更好地体现现代德育思想的 现代德育功能的探讨,弥补了把德育只看作因变量的局限。关于德育功能,鲁洁教授发 表了系列论文,对其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注: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拓宽了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视野。虽然有的学者有不同看法 但是可以促进人们作更深入的探讨,求得更符合科学的认识 我们把现代德育社会功能概括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是与传统德育社会功 能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指出现代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具有先进性、超前性特点 (注: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第11-12页。) 结合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趋势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人们对现代德育 功能的认识又大大前进了一步,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识空间。"今天有识之士都认为 世界是一个命运相联系的共同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各处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具有整体 性和全球性”(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9页。)。例如德育的政治功能,当前各国各民族之间既有竞争,也表现出各 国、各民族的相互合作与相互尊重。应立足于全球来认识现代德育功能问题,为了全球 的、全人类的利益,必须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为人类 共同的长远的利益,也为本国、本民族的自身利益,同舟共济,通力合作。所以,现 代德育政治功能主要在于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维护国际和平、合作、团结 基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德育经济功能的思想也有显著的发展。在我国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社会现代化实践,使德育的经济功能显得更为突出 而可持续性发展思想也为其提供理论依据。1、德育的经济功能在内容上不是片面地强 调促进经济增长,而是要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增长,也就是在科学理性的支配下 的增长;2、为了可持续性发展,德育的经济功能促使人们认识和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

其理由是:1、体现了现代德育目标要求,即培养 21 世纪道德主体,促使其德性的现代 化发展;2、体现了现代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亦即现代德育的本体功能;3、体现了现 代德育的内在价值,即现代德育满足受教育 者的需要:发展自己德性,使道德人格得 到提升。可以说,"主体-发展性"集中地表现了现代德育与传统德 育的区别。 三、关于现代德育性质与功能的探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对现代德育性质与功能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 德育是"阶级斗争工具"转向德育是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的教育,把人的德性发展作为德 育的根本。王逢贤教授对德育本质属性、德育实体性及德育地位等作了系统论述(注: 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德育本质是德育理论 的最高问题,多年来的一种观点即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德育与社会的 关系,德育与人的关系。然而随着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德育 应在社会、人、自然这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上认识。现代德育性质是德育本质在现时代的 具体展现。在认识德育与社会与人的发展关系方面,我以为有两点值得重视(注:班华 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一章。):一是把德育、社会、 人作为三位一体的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即始终联系社会与人的发展认识德育,而不是脱 离社会与人孤立地就德育论德育。二是动态地即在德育、社会、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分析三者关系,阐明德育现代化问题。用系统整体的思维对德育发生、发展,德育现代 化作综合的动态的考察,其方法是可取的(注: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 出版社,1996 年版第一章。),但我们没有把自然生态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方 面,这是一个较大的局限。1994 年德育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上,易连云提交了关于德育 生态环境的论文(注:易连云:《德育生态环境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 1 期。),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人、社会、自然 广阔的背景上思考德育问题,才是更好地体现现代德育思想的。 现代德育功能的探讨,弥补了把德育只看作因变量的局限。关于德育功能,鲁洁教授发 表了系列论文,对其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注: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拓宽了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视野。虽然有的学者有不同看法, 但是可以促进人们作更深入的探讨,求得更符合科学的认识。 我们把现代德育社会功能概括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是与传统德育社会功 能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指出现代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具有先进性、超前性特点 (注: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第 11-1 2 页。)。 结合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趋势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人们对现代德育 功能的认识又大大前进了一步,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识空间。"今天有识之士都认为 世界是一个命运相联系的共同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各处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具有整体 性和全球性"(注:《从现在到 2000 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9 页。)。例如德育的政治功能,当前各国各民族之间既有竞争,也表现出各 国、各民族的相互合作与相互尊重。应立足于全球来认识现代德育功能问题,为了全球 的、全人类的利益,必须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为人类 共同的长远的利益,也为本国、本民族的自身利益 ,同舟共济,通力合作。所以,现 代德育政治功能主要在于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维护国际和平、合作、团结 。 基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德育经济功能的思想也有显著的发展。在我国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社会现代化实践,使德育的经济功能显得更为突出。 而可持续性发展思想也为其提供理论依据。1、德育的经济功能在内容上不是片面地强 调促进经济增长,而是要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增长,也就是 在科学理性的支配下 的增长;2、为了可持续性发展,德育的经济功能促使人们认识和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公平与效益关系;3、德育的经济功能还表现在 以新的资源观、发展观,代替原有的资源观、发展观;4、培养经济道德,坚持勤俭建 国方针;5、为迎接知识经济到来,教育包括德育尤其应注重创新性素质的培育,知识 经济需要现代科技支撑,也需要现代德育支撑 可持续性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由对经济功能的认识扩 展到对德育生态功能的认识。当然德育生态功能的实践依据是生态环境的现实,主要理 论依据是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奠基人莱奥波尔德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按三步发展 的:人一人关系的道德,人一社会关系的道德,人一自然关系的道德。生态伦理学扩大 了伦理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德育的范围,从而也扩大了德育功能的范围。40年代莱奥 波尔出版了《大地伦理学》一书以来,生态伦理思想得到迅速发展,90年代初由联合 国环境规划署参与编制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注:王伟立著:《生存 与发展》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96~97页。),提出了"新的可持续生存的道德",认 为″可持续生存道德″是"可持续的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社会发展的道德要 求。德育的生态功能就在于要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正是由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学 者们也纷纷提出关心环境的教育或生态德育的命题(注:例如1991年朱正威等编著了 《环境教育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并在有的 学校开展了环境道德教育的研究。我国的环境教育从70年代初的始创阶段到80年代以 来的发展阶段,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1996年全国德育年会上刘惊铎 王磊提交了《生态德育:世纪之交德育改革的价值取向》论文。 四、关于德育过程思想的进展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80年代,对德育过程的思考和研究很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周年时,已作了系统的回顾。由于学者们对过程研究的重视,使有关理论更加系统化、 更加深化。关于德育过程的本质,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的影响与环境影 响,德育过程与各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各阶段及运行等等,都作了较 前更为深入的探讨。关于德育过程的规律与特点,更有很多人作过探讨。但作为德育过 程区别于其他各育过程固有的特点,似研究的不够。笔者提出过两方面的区别,一是 教育目标上的区别:二是德育与其他各育所依据的规律方面的区别(详见鲁洁、王逢贤 主编的《德育新论》第八章)。 德育过程在历史上就是存在着的,我们要探讨的是现代德育过程;然而作为客观的德育 过程,现代的与历史上的应当是有一致性的,其客观规律应当有其共同性。探讨所谓现 代德育过程,实际上是探讨德育过程在现时代的表现形态或现代性特质。基于这一认识, 我认为,现代德育过程思想,在德育的现代性特征中有两点是能鲜明体现现代思想的, 是现代德育过程结构要素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有变化。教育者、受教育者 是德育过程中两个基本要素。在传统的德育思想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对立的 教育者居高临下,以专制的、强迫的办法,对受教育者″灌输″现成的道德:受教育总是 处于被动的、服从的地位和消极的状态。现代德育过程的思想,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 的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关系,在教育者的指导、引导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共同参与德育过程,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双向影响,相互砥砺,共同进步。因此,德 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注:班华 主编:《现代德育论》第10、76页。)。二是现代德育的开放性(注:班华主编:《现 代德育论》第77页。),现代德育过程是与外部环境相互开放、双向互动的过程。这 里的所谓外部环境包括社区环境、社会环境以致国际环境;当然,以德育生态环境的思 想为指导,还应当包括自然环境 五、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的现代化

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公平与效益关系;3、德育的经济功能还表现在 以新的资源观、发展观,代替原有的资源观、发展观;4、培养经济道德,坚持勤俭建 国方针;5、为迎接知识经济到来,教育包括德育尤其应注重创新性素质的培育,知识 经济需要现代科技支撑,也需要现代德育支撑。 可持续性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由对经济功能的认识扩 展到对德育生态功能的认识。当然德育生态功能的实践依据是生态环境的现实,主要理 论依据是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奠基人莱奥波尔德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按三步发展 的:人--人关系的道德,人--社会关系的道德,人--自然关系的道德。生态伦理学扩大 了伦理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德育的范围,从而也扩大了德育功能的范围。40 年代莱奥 波尔出版了《大地伦理学》一书以来,生态伦理思想得到迅速发展,90 年代初由联合 国环境规划署参与编制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注:王伟立著:《生存 与发展》人民出版社 1995 版,第 96~97 页。),提出了"新的可持续生存的道德",认 为"可持续生存道德"是"可持续的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社会发展的道德要 求。德育的生态功能就在于要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正是由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学 者们也纷纷提出关心环境的教育或生态德育的命题(注:例如 1991 年朱正威等编著了 《环境教育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并在有的 学校开展了环境道德教育的研究。我国的环境教育从 70 年代初的始创阶段到 80 年代以 来的发展阶段,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1996 年全国德育年会上刘惊铎、 王磊提交了《生态德育:世纪之交德育改革的价值取向》论文。 四、关于德育过程思想的进展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 80 年代,对德育过程的思考和研究很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周年时,已作了系统的回顾。由于学者们对过程研究的重视,使有关理论更加系统化、 更加深化。关于德育过程的本质,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的影响与环境影 响,德育过程与各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各阶段及 运行等等,都作了较 前更为深入的探讨。关于德育过程的规律与特点,更有很多人作过探讨。但作为德育过 程 区别于其他各育过程固有的特点,似研究的不够。笔者提出过两方面的区别,一是 教育目标上的区别;二是德育与其他各育所依据的规律方面的区别(详见鲁洁、王逢贤 主编的《德育新论》第八章)。 德育过程在历史上就是存在着的,我们要探讨的是现代德育过程;然而作为客观的德育 过程,现代的与历史上的应当是有一致性的,其客观规律应当有其共同性。探讨所谓现 代德育过程,实际上是探讨德育过程在现时代的表现形态或现代性特质。基于这一认识, 我认为,现代德育过程思想,在德育的现代性特征中有两点是能鲜明体现现代思想的, 一是现代德育过程结构要素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有变化。教育者、受教育者 是德育过程中两个基本要素。在传统的德育思想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对立的, 教育者居高临下,以专制的、强迫的办法,对受教育者"灌输"现成的道德;受教育总是 处于被动的、服从的地位和消极的状态。现代德育过程的思想,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 的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关系,在教育者的指导、引导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共同参与德育过程,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双向影响,相互砥砺,共同进步。因此,德 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注:班华 主编:《现代德育论》第 10、76 页。)。二是现代德育的开放性(注:班华主编:《现 代德育论》第 77 页。),现代德育过程是与外部环境相互开放、双向互动的过程。这 里的所谓外部环境包括社区环境、社会环境以致国际环境;当然,以德育生态环境的思 想为指导,还应当包括自然环境。 五、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的现代化

现代德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性现代化,这就把德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 质的主体。这是社会现代化对人的要求,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是适应现代社会与经 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要求。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发展观已转向人的发展、社会发 展、生态发展的统一。依据三维思想品德结构的设想,1987年前已把道德心理品质 和品德能力作为德育目标组成部分(注:见胡守fen主编《德育原理》,第五章《德育 目标》,北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在社会转型期尤需对学生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 的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德育目标是德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德 育活动的内在动因,是直接制约德育内容、课程、方法形式以致整个德育的首要因素。 德育的现代性集中体现在德育目标上,对德育目标的理解将影响着对德育内容、课程、 方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因此,对德育的探讨极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性发展"、"全球本位理论″(注:王义高:《评当前西方的德育导向与德育 理论》,《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是认识确立现代德育目标、德育内容 的重要理论依据。人、社会、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宏观文化结构的基础,德 育目标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对未来道德主体的素质要求,在道 德与心理素质方面,不仅要具有我们通常要求的一般的道德品质,而且要有科学道德 生态道德、经济道德、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心理素质应更具现代性,在心理和道德 上更重责任感、义务感、自信心、效率感、创新性、合作与竞争等。人类社会不断前 进,思想道德不断发展。70年代国外便有学者提出了一系列上升的价值观和衰落的 价值观(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93页。)。按E·拉兹洛所述,人们已对19种主流价值观念和信念提出质疑,而有 10条新兴起的社会观念;同时人们还面临着政治上绿色趋势等等问题(注:E·拉兹洛 著、李吟波等译:《决定命运的选择》,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2~84页。)。所有 这些都向未来的道德主体提出了终身德育的要求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是体现德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S·拉赛克和G·维 迪努对现代教育内容的源泉作了系统阐述,其中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变化,社会政治 变革,文化变革与科技进步,世界性问题,教育系统内部动因等。这对我们研究、制 定德育内容同样具有参照的价值。袁正光教授关于经济、社会、科技变化所作的概括 更能看出制约现代德育内容的因素:经济,正在发生新的革命,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 济:社会,正在发生新的转型,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科技,正在出现新的突破 走向数字化信息时代 基于现代德育目标要求的提高以及其制约因素,现代德育内容正在拓宽,形成一系列崭 新的极富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 1、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教育 2、生态伦理教育或环境道德教育 3、经济教育,含经济伦理教育,其中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教育 4、信息道德教育 5、现代人的(道德)心理素质教育 此外,还应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人口问题中的道德教育等。 六、德育方法的改革 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的现代化进展迅速 (一)基于对德性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受教育者自主性。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着重 自我教育。当然,自我教育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它首先是一种德育思想和德育要求,也 是一种德育型式,也是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学和小学关于主体性德育的课题研究 改变了忽视自我教育,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参与,体现了主体性德育精神。主体性德育

现代德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性现代化,这就把德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 质的主体。这是社会现代化对人的要求,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是适应现代社会与经 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要求。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发展观已转向人的发展、社会发 展、生态发展的统一。依据三维思想品德结构的设想,1987 年前 已把道德心理品质 和品德能力作为德育目标组成部分(注:见胡守fēn主编《德育原理》,第五章《德 育 目标》,北师大出版社 1989 年版。)。在社会转型期尤需对学生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 的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 。德育目标是德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德 育活动的内在动因,是直接制约德育内容、课程、方法形式以致整个德育的首要因素。 德育的现代性集中体现在德育目标上,对德育目标的理解将影响着对德 育内容、课程、 方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因此,对德育的探讨极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性发展"、"全球本位理论"(注:王义高:《评当前西方的德育导向与德育 理论》,《比 较教育研究》1994 年第 5 期。)是认识确立现代德育目标、德育内容 的重要理论依据。人、社会、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宏观文化结构的基础,德 育目标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对未来道德主体的素质要求,在道 德与心理素质方面,不仅要具有我们通常要求的一般的道德品质,而且要有科学道德、 生态道德、经济道德、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心理素质应更具现代性,在心理和道德 上更重责任感、义务感、 自信心、效率感、创新性、合作与竞争等。人类社会不断前 进,思想道德不断发展。70 年代国外便有学者提出 了一系列上升的价值观和衰落的 价值观(注:《从现在到 2000 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 93 页。)。按 E·拉兹洛所述,人们已对 19 种主流价值观念和信念提出质疑,而有 10 条新兴起的社会观念;同时人们还面临着政治上绿色趋势等等问题(注:E·拉兹洛 著、李吟波等译:《决定命运的选择》,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 72~84 页。)。所有 这些都向未来的道德主体提出了终身德育的要求。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是体现德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S·拉赛克和 G·维 迪努对现代教育内容的源泉作了系统阐述,其中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变化,社会政治 变革,文化变革与科技进步,世界性问题 ,教育系统内部动因等。这对我们研究、制 定德育内容同样具有参照的价值。袁正光教授关于经济、社会、科技变化所作的概括, 更能看出制约现代德育内容的因素:经济,正在发生新的革命,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 济 ;社会,正在发生新的转型,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科技,正在出现新的突破, 走向数字化信息时代。 基于现代德育目标要求的提高以及其制约因素,现代德育内容正在拓宽,形成一系列崭 新的极富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 1、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教育; 2、生态伦理教育或环境道德教育; 3、经济教育,含经济伦理教育,其中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教育; 4、信息道德教育; 5、现代人的(道德)心理素质教育。 此外,还应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人口问题中的道德教育等。 六、德育方法的改革 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的现代化进展迅速。 (一)基于对德性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受教育者自主性。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着重 自我教育。当然,自我教育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它首先是一种德育思想和德育要求,也 是一种德育型式,也是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学和小学关于主体性德育的课题研究, 改变了忽视自我教育,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参与,体现了主体性德育精神。主体性德育

当然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国内学者研究自我意识、自我教育的很多,例如韩进之等”中 国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1983~1987);刘守旗″自我教育及其能力培 养″的研究(1990);刘秋梅"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实验研究"(1991)等。近年来提 出的"自我教育力”或”自我教育力量”的概念,包括自我教育的意愿、要求,自我教育 的方法、能力,自我教育的习惯等(注:见《现代教育论丛》197年第1期,或朱永 新主编《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但不是任何一类”自我教育”都是完全符合”主体性”要求的。只有在主体一发展性思想指 导下的自我教育,即把德育当作主体人格的提升,当作主体德性发展的过程,才是符合 现代德育要求的。因此,自我教育有两类情况:一是姑且称其为"约束性自我教育",即 把自我教育主要看作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之类的自我贬损、自我压抑的过程 总是把自己当作教育、改造的对象。这是很难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主体人格的 很难发展其积极的个性道德品质。另一种,我们姑且称之为"发展性自我教育"。这种自 我教育着眼培养主体精神,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不是片面地、单纯地检讨自我,约束 自我,而是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因而能够悦纳自己,充满自尊 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对"灌输″问题人们已有共识。当然"灌输"也是一种″德育″型式,不仅是"方法″ 问题,包括德育(目标)意图、方法、内容、效果等方面。德育实践已经向人们展示: 人的德性的生成、发展、成熟,不是靠灌输",它不是外界"授予"的,而是在主客体相 互作用中主体自身建构的。因此重在主体自己的积极活动,包括外部的物质性实践活动 和内部的观念性活动,着重依赖于主体的践行、体验、体悟。魏贤超的关于主体参与大 德育思想,建立青少年义务社会服务制度的思想,戚万学的活动道德教育论等,都是从 根本上改革德育方法的指导性理论 (三)关于品德测评方面,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尤其是胡卫和肖鸣政进行了多年的 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四)关注现代德育手段的效应。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之于德育,有其优越性,但它毕竟是”手段"。不论何种道德价值观 都可借助于这些工具进行传播。所传播的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因此它可能产生 积极的效应,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效应。1996年的全国德育 年会上郭娅玲提交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德育功能问题的论文:麦志强提交了现代文化传播 技术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论文。 七、关于德育课程论的重要进展 在以往的教育学论著、教材中,包括在德育原理的著述中,几乎未见"德育课程”"这一术 语,较多见到的是"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组织形式″这类提法。近几年来使用 ″德育课程″这个术语的频率日益提高。″德育课程″问题的研究也被列入了全国教育科学 ″九五″规划的研究课题之中。近20年中,我未见专门论述″德育课程"的专著。我第 次见到系统阐发德育课程理论的著作是1994年出版的魏贤超的《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 书中的几章。1995年魏贤超又在《教育研究》第10期发表了《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 初探》一文,再次阐明了他对大德育课程体系的见解,以全息论、系统论、现代课程论 为指导,他提出了建立由两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与四类非正规的、隐性的课程组成整体 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构想。这一德育课程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在德育课程理论建 设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我们的德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备。此后,在笔者主编的《现代 德育论》中,设专章论述了现代德育课程,强调德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育德性,提岀区 分"德育课程″和″关于德育课程″的问题。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的《现代德育论》一书中 更以较大篇幅系统论述了现代德育课程思想,其中介绍了许多国外德育课程思想理论

当然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国内学者研究自我意识、自我教育的很多,例如韩进之等"中 国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1983~1987);刘守旗"自我教育及其能力培 养"的研究(1990);刘秋梅"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实验研究"(1991)等。近年来提 出的"自我教育力"或"自我教育力量" 的概念,包括自我教育的意愿、要求,自我教育 的方法、能力,自我教育的习惯等(注:见《现代教育论丛》1997 年第 1 期,或朱永 新主编《中国教育家展望 21 世纪》,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但不是任何一类"自我教育"都是完全符合"主体性"要求的。只有在主体-发展性思想指 导下的自我教育,即把德育当作主体人格的提升,当作主体德性发展的过程,才是符合 现代德育要求的。因此,自我教育有两类情况:一是姑且称其为"约束性自我教育",即 把自我教育主要看作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之类的自我贬损、自我压抑的过程; 总是把自己当作教育、改造的对象。这是很难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主体人格的, 很难发展其积极的个性道德品质。另一种,我们姑且称之为"发展性自我教育"。这种自 我教育着眼培养主体精神,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不是片面地、单纯地检讨自我,约束 自我,而是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因而能够悦纳自己,充满自尊、 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对"灌输"问题人们已有共识。当然"灌输"也是一种"德育"型式,不仅是"方法" 问题,包括德育(目标)意图、方法、内容、效果等方面。德育实践已经向人们展示: 人的德性的生成、发展、成熟,不是靠"灌输",它不是外界"授予"的,而是在主客体相 互作用中主体自身建构的。因此重在主体自己的积极活动,包括外部的物质性实践活动 和内部的观念性活动,着重依赖于主体的践行、体验、体悟。魏贤超的关于主体参与大 德育思想,建立青少年义务社会服务制度的思想,戚万学的活动道德教育论等,都是从 根本上改革德育方法的指导性理论。 (三)关于品德测评方面,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尤其是胡卫和肖鸣政进行了多年的 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四)关注现代德育手段的效应。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之于德育,有其优越性,但它毕竟是"手段"。不论何种道德价值观 都可借助于这些工具进行传播。所传播的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因此它可能产生 积极的效应,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效应。1996 年的全国德育 年会上郭娅玲提交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德育功能问题的论文;麦志强提交了现代文化传播 技术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论文。 七、关于德育课程论的重要进展 在以往的教育学论著、教材中,包括在德育原理的著述中,几乎未见"德育课程"这一术 语,较多见到的是"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组织形式"这类提法。近几年来使用 "德育课程"这个术语的频率日益提高。"德育课程"问题的研究也被列入了全国教育科学 "九五"规划的研究课题之中。近 20 年中,我未见专门论述"德育课程"的专著。我第一 次见到系统阐发德育课程理论的著作是 1994 年出版的魏贤超的《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 一书中的几章。1995 年魏贤超又在《教育研究》第 10 期发表了《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 初探》一文,再次阐明了他对大德育课程体系的见解,以全息论、系统论、现代课程论 为指导,他提出了建立由两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与四类非正规的、隐性的课程组成整体 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构想。这一德育课程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在德育课程理论建 设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我们的德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备。此后,在笔者主编的《现代 德育论》中,设专章论述了现代德育课程,强调德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育德性,提出区 分"德育课程"和"关于德育课程"的问题。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的《现代德育论》一书中, 更以较大篇幅系统论述了现代德育课程思想,其中介绍了许多国外德育课程思想理论

更开阔了我们对德育课程的视野。 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范围很广,涉及问题很多,以上是就个人学习中提出的几点看法,因 篇幅有限,有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没有阐述。本文所涉及的仅是有限的几个方面

更开阔了我们对德育课程的视野。 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范围很广,涉及问题很多,以上是就个人学习中提出的几点看法,因 篇幅有限,有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没有阐述。本文所涉及的仅是有限的几个方面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