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化工学院:《岩土力学》第八章 地基承载力

第八章地基承载力 基本要求 1.掌握临塑荷载和塑性荷载的概念及计算 方法 了解普朗德尔、赖斯纳理论;掌握太沙 基公式;掌握地基承载力的设计值及其确定方法
第八章 地基承载力 基本要求 1.掌握临塑荷载和塑性荷载的概念及计算 方法 2.了解普朗德尔、赖斯纳理论;掌握太沙 基公式;掌握地基承载力的设计值及其确定方法

第一节概述 某点τ>τ;极限平衡状态 某区域内:rτ,则处于极限平衡区,地基失稳 地基承载力分为两种 1.极限承载力 与土性、基础埋深、宽度、形状等有关 2.容许承载力:与建筑的结构特性等有关 本章对土性的假设:理想弹塑性体
第一节 概述 某点 > f : 极限平衡状态 某区域内: > f , 则处于极限平衡区, 地基失稳 地基承载力分为两种: 1. 极限承载力 与土性、基础埋深、宽度、形状等有关 2. 容许承载力 :与建筑的结构特性等有关 本章对土性的假设: 理想弹塑性体

第二节地基的变形和失稳 十临塑荷载p和极限承载力pu Per pu p=p/ 地基变形的三个阶段: 1.压密阶段(Oa) 2.局部剪损阶段(ab) 3.整体剪切破坏阶段 三阶段之间的界限荷载par和p
第二节 地基的变形和失稳 一、临塑荷载pcr和极限承载力pu 地基变形的三个阶段: 1. 压密阶段 (oa) 2. 局部剪损阶段(ab) 3. 整体剪切破坏阶段 三阶段之间的界限荷载pcr和pu o s p P=P/A cr pu

竖直荷载下地基的破坏形式(动画) 1.图8-3 整体剪切破坏(b):土质坚硬、密实、埋深 局部剪切破坏(c):地基土质疏松 冲剪破坏(d):地基土质疏松 随着基础埋深增加,局部剪切破坏、冲剪破坏更为常见
二、竖直荷载下地基的破坏形式(动画) 1. 图8-3 整体剪切破坏(b) : 土质坚硬、密实、埋深 局部剪切破坏(c) : 地基土质疏松 冲剪破坏(d):地基土质疏松 随着基础埋深增加,局部剪切破坏、冲剪破坏更为常见

魏西克( Vesic aB)提出了用土的相对压缩性判别地 基究竞要发生哪种破坏模式 土的刚度指数和临界刚度指数I为 E tgp) 2(1+v(c+atgs {)=1/2e3048o45-9/2) q基础的側面荷载q=γD I>I(er土相对不可压缩,发生整体剪切破坏 工< r(cr)l 土相对可压缩发生局部剪切破坏或冲剪破坏 对于整体剪切破坏,已有较多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而对局部剪 切破坏或冲剪破坏模式,目前尚无理论公式可循.有学者建议将 整体剪切破坏模式的公式加以适当修正,可用于局部剪切破坏 冲剪破坏模式很少见,可不予研究
魏西克(Vesic, A. B)提出了用土的相对压缩性判别地 基 究竟要发生哪种破坏模式。 土的刚度指数Ir和临界刚度指数Ir(cr)为 q__ 基础的側面荷载 q=D Ir > Ir(cr) , 土相对不可压缩,发生整体剪切破坏 Ir < Ir(cr) , 土相对可压缩,发生局部剪切破坏或冲剪破坏 对于整体剪切破坏, 已有较多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 而对局部剪 切破坏或冲剪破坏模式,目前尚无理论公式可循. 有学者建议将 整体剪切破坏模式的公式加以适当修正, 可用于局部剪切破坏; 冲剪破坏模式很少见, 可不予研究. 2(1 )(c qtg) E I r + + = 1/ 2 cot(45 / 2) (3.3 0.45 / ) 0 ( ) = − − B L r cr I e

倾斜荷载下地基的破坏形式 水工教科书提出基底临界竖向力 Pcra y btan o +2c(1+tand) (8-3) 竖向荷载ppr属表层滑动 安全系数Fs=1p、/∑pb 竖向荷载p、>par属深层整体滑动 可用本章后面所述的方法,验算地基失稳可能性
三、倾斜荷载下地基的破坏形式 水工教科书提出基底临界竖向力 pcr=A Btan +2c(1+tan) (8-3) 竖向荷载pvpcr 属深层整体滑动 可用本章后面所述的方法, 验算地基失稳可能性

第三节极限平衡理论求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极限平衡理论的原理 极限平衡理论—土体处于理想塑性状态时的 应力分布和滑裂面轨迹的理论。 应用范围:工程中常用于求解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和 地基的滑裂面轨迹。 求解思路:1仅有自重时,平面问题的静力平衡方程 0x0 r (8-6) 2.极限平衡状态条件 0-0 无粘土下迎 r+ 粘土m=可++2a4(87)
一、极限平衡理论的原理 极限平衡理论——土体 处于理想塑性状态时的 应力分布和滑裂面轨迹的理论。 应用范围:工程中常用于求解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和 地基的滑裂面轨迹。 求解思路:1. 仅有自重时,平面问题的静力平衡方程 (8-6) 2. 极限平衡状态条件 无粘土 粘土 (8-7) = 0 + = + x z z x x zx z xz 1 2 1 2 sin + − = 2 cot sin 1 2 1 2 + + − = c 第三节 极限平衡理论求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根据(8-6)、(8-7)可得(8-11): a (1+sin o cos 2a) +sin osin 2a--2oo sin (sin 2a cos Lal (-sin o cos 2a)0o+sin o sin 2a 00o-20o Sin o (sin 2a a+cos 2a )=0 上式为无粘土体处在极限平衡状态时的基本偏微分方程组,由特 征线法求解,可得到地基承载力 普郎德尔-瑞纳斯极限承载力理论 普郎德尔-瑞纳斯基本假设:(1)地基土均匀、各向同性,且γ=0 (2)基础地面完全光滑(3)D<B基底平面为地基表面,滑裂 面只延伸到这一假定的地基表面
根据(8-6)、(8-7)可得(8-11): 上式为无粘土体处在极限平衡状态时的基本偏微分方程组,由特 征线法求解,可得到地基承载力。 一、普郎德尔-瑞纳斯极限承载力理论 普郎德尔-瑞纳斯基本假设:(1)地基土均匀、各向同性,且=0 (2)基础地面完全光滑 (3) D<B 基底平面为地基表面, 滑裂 面只延伸到这一假定的地基表面 (1 sin cos 2 ) sin sin 2 2 sin (sin 2 cos 2 ) 0 (1 sin cos 2 ) sin sin 2 2 sin (sin 2 cos 2 ) 0 0 0 0 0 0 = + − + − = − − + + x z x z z x z x

⊙滑裂土体分为三区: I朗肯主动区 Ⅲ朗肯被动区 实际地面 Ⅲ 90°-¢ 图6-5滑裂体的过渡区
•90°-¢ 实际地面 图6-5 滑裂体的过渡区 滑裂土体分为三区: Ⅰ朗肯主动区 Ⅲ朗肯被动区 Ⅱ 过渡区 Ⅱ Ⅲ I

1.当荷载达到极限荷载时,地基内出现连续的滑裂面,滑裂 区由3个区组成,第二区为过渡区,其对数螺线可表示为 r=roey 2.由特征线法求解得: qNa+CNc 式中N=f(c,中)N=g(c中) 由力平衡法求极限承载力同样可得(8-13).(图8-10) 实际地面 90°-¢
1.当荷载达到极限荷载时, 地基内出现连续的滑裂面,滑裂 区由3个区组成. 第二区为过渡区, 其对数螺线可表示为: r=r0e tan 2. 由特征线法求解得: Pu=qNq+cNc (8-13) 式中 Nq=f(c,), Nc= g(c,) 由力平衡法求极限承载力同样可得(8-13). (图8-10) •90°-¢ 实际地面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武汉化工学院:《岩土力学》第六章 岩体的初始应力.ppt
- 武汉化工学院:《岩土力学》第一、五章 绪论.ppt
- 武汉化工学院:《岩土力学》第一章 土物理性质(双语).ppt
- 武汉化工学院:《岩土力学》第五章 土的抗剪强度(背景为黑色).ppt
- 武汉化工学院:《岩土力学》第五章(5-1) 土的抗剪强度.ppt
- 武汉化工学院:《岩土力学》第三章(3-5) 有效应力 PowerPoint 演示文稿.ppt
- 武汉化工学院:《岩土力学》第三章(3-5) 有效应力原理.ppt
- 武汉化工学院:《岩土力学》第四章 土的压缩性和地基沉降.ppt
- 武汉化工学院:《岩土力学》第六章 岩体的初始应力.ppt
- 武汉化工学院:《岩土力学》第六章(6-1) 挡土结构物上的土压力(双语).ppt
- 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电子书.ppt
-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篇 岩石圈.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史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一章 绪论 Historical Geology Introduction(主讲:龚一鸣、何卫红).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史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沉积古地理学 Sedimentary paleogeography 2.1 Concepts and laws.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史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沉积古地理学 Sedimentary paleogeography 2.2 相标志 Sed. facies indicators.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史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沉积古地理学 Sedimentary paleogeography(自主互动课点评与补充(sedimentary palaeogeography-4).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史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沉积古地理学 Sedimentary paleogeography 2.3 sedimentary Paleogeography -4.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史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地层学 Stratigraphy 3.1 概念、定律和地层的接触关系 Concepts, laws & contact relationships of strata.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史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地层学 Stratigraphy 3.2 地层划分和对比 3.3 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 Stratigraphic units and geological times 3.4 Formational processes of stratigraphy.ppt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史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 历史大地构造学 Historical tectonics.ppt
- 武汉化工学院:《岩土力学》第三章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ppt
- 武汉化工学院:《岩土力学》第二章 渗透.ppt
- 合肥工业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03-2004年度第一学期构造地质学样卷及参考答案.doc
- 合肥工业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共十一章).doc
- 合肥工业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doc
- 合肥工业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共十四章,主讲:宋传中).ppt
- 《土工试验教学指导》讲义.ppt
- 北京大学:《珠宝鉴赏与珠宝文化》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讲 高贵华丽的高档有色宝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和金绿宝石).ppt
-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构造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ppt
-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构造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沉积岩层的产状及其原生构造.ppt
-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构造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劈理.ppt
-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构造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线理.ppt
- 《地籍管理》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ppt
- 成都理工大学:《构造地质学》第一章 绪论.ppt
- 成都理工大学:《构造地质学》第二章 沉积岩层原生构造及其产状.ppt
- 成都理工大学:《构造地质学》第三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ppt
- 成都理工大学:《构造地质学》第七章 劈理与线理.ppt
-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风的地质作用.pps
-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重力地员作用.pps
-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成岩作用与沉积岩.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