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原子物理学)第四章 多电子原子 4.5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态和能级

§4.5多电子原子的原子态和能级 价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除了前述静电相互作用之外 ·由于两个电子各自都有轨道运动和自旋运动,如果分别表 示为/1,12,s1,s2,由于其中任何两种运动间都会引起 磁相互作用,则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共有以下几种: ·1、两个电子自旋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两个电子轨道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3、同一个自旋—轨道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4、一个电子的自旋运动和另一个电子的轨道运动之间的 相互作用
§4.5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态和能级 价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 除了前述静电相互作用之外 • 由于两个电子各自都有轨道运动和自旋运动,如果分别表 示为l1,l2,s1,s2,由于其中任何两种运动间都会引起 磁相互作用,则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共有以下几种: • 1、两个电子自旋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 2、两个电子轨道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 3、同一个自旋—轨道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 4、一个电子的自旋运动和另一个电子的轨道运动之间的 相互作用

用量子数表示为 G1(S1,S2) G2(1,12) G3(4,S) G4(L2,S2) G(4,S2) G6(L2,S1) ·两个电子间的自旋一 轨道相互作用弱得 多,可以忽略 对于其余的相互作用,可以分别不同的情 况进行处理 ·采用耦合的方法处理
用量子数表示为 • 两个电子间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弱得 多,可以忽略 • 对于其余的相互作用,可以分别不同的情 况进行处理 • 采用耦合的方法处理 1 1 2 G s s ( , ) 2 1 2 G l l ( , ) 3 1 1 G l s ( , ) 4 2 2 G l s ( , ) 5 1 2 Gls ( , ) 6 2 1 G l s ( , )

1、LS耦合 G1(S1,S2),G2(1,l2)>>G3(1,S),G4(L2,S2)) 。 两个电子间的自旋作用较强,两个电子间的 轨道作用也较强 则两个电子的自旋运动要合成为一个总的自 旋运动 则两个电子的轨道运动也要合成为一个总的 轨道运动 总的自旋角动量与总的轨道角动量再合成为 一个总的角动量
1、LS耦合 • 两个电子间的自旋作用较强,两个电子间的 轨道作用也较强 • 则两个电子的自旋运动要合成为一个总的自 旋运动 • 则两个电子的轨道运动也要合成为一个总的 轨道运动 • 总的自旋角动量与总的轨道角动量再合成为 一个总的角动量 1 1 2 2 1 2 3 1 1 4 2 2 G s s G l l G l s G l s ( , ), ( , ) ( , ), ( , )

LS耦合的物理图像 Z 轨道角动量的耦合 Z P S P D
LS耦合的物理图像 轨道角动量的耦合

i+i=,L=1+12,4+12-1,…4-12 L=L(L+1)h he mnh 12.=m2h L.=mh m,=m1+2=-(+l2)2…,0,…,4+12
1 2 l l L 1 1 z l l m 2 2 z l l m L m z l m m m l l l 1 2 1 2 1 2 ( ), ,0, , l l l l 1 2 1 2 1 2 L l l l l l l , -1 | , | L L L ( 1)

设l1>2,则m1=1、m1=-11的11与各个取向 的2合成的结果,相当于得到一个总的轨道 角动量, 其m=l1+12,1+2-1, (11+l2),即L=l1+l2。 依此原则,每一对角动量的合成,都 可以得到一个总的轨道角动量。所以, 最后,可能的总轨道角动量的量子数 为L=1+l2,1+12-1,...L=1-l2。共 有212十1个。 1+i= :L=VL(L+)方 L=1+12,1+12-1,…4-12
设l1>l2,则ml1=l1、 ml1=-l1的l1与各个取向 的l2合成的结果,相当于得到一个总的轨道 角动量, 其mL=l1+l2,l1+l2-1,……, -(l1+l2),即L=l1+l2。 依此原则,每一对角动量的合成,都 可以得到一个总的轨道角动量。所以, 最后,可能的总轨道角动量的量子数 为 L=l1+l2,l1+l2-1,…… L=l1-l2。共 有2l2+1个。 1 2 l l L 1 2 1 2 1 2 L l l l l l l , -1 | , | L L L ( 1)

最后,L和S耦合得到原子的总角动量J 5+i=j 总角动量值J=V√J(J+1)h 量子数 J=L+S,L+S-1,…,L-S 耦合后所形成的原子态 n2s+L
S L J J L S L S L S , 1 | , ,| J J J ( 1) S J L 耦合后所形成的原子态 2 1L s J n 最后,L和S耦合得到原子的总角动量J 量子数 总角动量值

例1:电子组态2p3d所形成的原子态 n=21=1S=1/2n2=31=2S2=1/2 LS耦合 S=S1+S2=1,0 L=1+12=3,2,1 每一个L和每一个S都形成一个J 共有12种原子组态,即运动状态,可以列表表示为 S S=0 S=1 S=0 S=1 L=1 1 2,1,0 L=1 P 3P20 L=2 2 3,2,1 L=2 1D2 3D321 L=3 3 4,3,2 L=3 F 3F432 单重态 三重态
例1:电子组态2p3d所形成的原子态 S=0 S=1 L=1 1 2,1,0 L=2 2 3,2,1 L=3 3 4,3,2 1 l 1 2 l 2 1 s 1/ 2 2 s 1/ 2 1 2 S s s 1,0 1 2 L l l 3,2,1 每一个L和每一个S都形成一个J 共有12种原子组态,即运动状态,可以列表表示为 J S L 1 P1 3 P210 1 D2 1 F3 3 D321 3 F432 S=0 S=1 L=1 L=2 L=3 1 n 2 2 n 3 LS耦合 单重态 三重态

耦合所形成的能级 F 单重态 pd ①2 P 倒转次序 3 P; 2 D 正常次序 三重态 ①4 3 正常次序
耦合所形成的能级 pd 1 P1 1 D2 1 F3 3 P1 3 P2 3 P0 3 F3 3 F2 3 F4 3 D2 3 D3 3 D1 单重态 三重态 正 常 次 序 正 常 次 序 倒 转 次 序 3 3 2 2 1 4

Lande间隔定则 在多重态中,一对相邻的能级之间的间隔 与有关的两个J之中较大的那个值成正比 在LS耦合下,自旋一轨道相互作用所引起 的附加能量为 U。=5(L,S)L·S=55(L,S)(J2-L2-S2) ·所引起的能级移动为 E,=25(L,S[JW+)-(L+)-(S+10S] ·相邻能级间隔 E,-E,=25L,S[W+2+1)-JW+1】=5(L,SMW+10
Landè间隔定则 • 在多重态中,一对相邻的能级之间的间隔 与有关的两个J之中较大的那个值成正比 • 在LS耦合下,自旋-轨道相互作用所引起 的附加能量为 • 所引起的能级移动为 • 相邻能级间隔 ( , )( ) 2 1 ( , ) 2 2 2 Us o L S L S L S J L S 1 ( , )[ ( 1) - ( 1) -( 1) ] 2 E L S J J L L S S J 1 1 ( , )[( 2)( 1) - ( 1)] 2 E E L S J J J J J J ( , )( 1) L S J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原子物理学)第四章 多电子原子(4.1-4.4).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原子物理学)第三章 单电子原子 3.3 电子自旋 3.4 自旋和轨道相互作用 3.5 单电子原子的精细结构.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原子物理学)第三章 单电子原子 3.1 用薛定谔方程求解氢原子 3.2 跃迁的选择定则.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原子物理学)第二章 量子力学初步 2.1 不确定关系.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原子物理学)第二章 量子力学初步 §2.2 Schrödinger方程 §2.3 力学量的算符 §2.4 一维定态问题.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原子物理学)第一章 Bohr波尔原子模型 §1.2 原子光谱 §1.3 Bohr的氢原子模型 §1.4 类氢离子的光谱 §1.5 Franck-Hertz实验.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原子物理学)第一章 Bohr波尔原子模型 1.1 卢瑟福模型 1.2 原子的结构.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原子物理学)绪论 Introduction(负责人:任希锋).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光学)第五章 光的电磁性.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光学)第六章 黑体辐射与光的量子性.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光学)第四章 光的衍射 4.1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4.2 菲涅耳圆孔圆屏衍射 4.3 夫琅禾费单缝衍射 4.4 夫琅禾费圆孔衍射.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光学)第四章 光的衍射 4.5 衍射光栅.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光学)第三章 光的干涉 3.4 迈克尔逊干涉 3.5 时空相干性 3.6 多光束干涉.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光学)第三章 光的干涉 3.1 光的干涉和相干条件 3.2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3.3 薄膜干涉.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光学)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原子物理》课程授课教案(光学)第一章 几何光学(负责人:任希锋).pdf
- 《光电工程》:高效非成像聚光光学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 Desig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high efficiency non-imaging concentrated optical system.pdf
- 汕头大学:《光电子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光电子基础实验讲义(第一版,共十六个实验).pdf
- 北京大学:《光电子实验》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共十二个实验).pdf
- 《红外与激光工程》:多谱段相机红外光学系统杂散辐射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刘鑫、黄一帆、李林、靳晓瑞).pdf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01 位矢、速度和加速度.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10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11 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12 刚体力学习题课.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13 简谐振动运动学.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14 简谐振动动力学.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15 简谐振动的合成.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16 机械波(主讲:林正喆).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17 波的能量.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18 驻波(主讲:林正喆).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19 波动习题课.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02 切向和法向加速度.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20 狭义相对论.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21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22 狭义相对论动力学基础.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03 质点运动学问题求解.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04 牛顿定律、惯性力.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05 动量、冲量、动量定理.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06 功、动能定理.doc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讲义(上)07 势能、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