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渡汉江课件3_语文_渡汉江赏析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10
文件大小:436.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渡汉江课件3_语文_渡汉江赏析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渡烫

渡 岭外 情惠快 问泰状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简介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 (今山西汾阳县)人,父名宋令文,唐高宗时为左骁郎将,东 台详正学士,善文辞,工书法,誊力过人,时称“三绝”。宋 之问受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 “二妙”,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公元675年(高宗上 元二年)进士及第,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 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宋之问在创作 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 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

作者简介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 (今山西汾阳县)人,父名宋令文,唐高宗时为左骁郎将,东 台详正学士,善文辞,工书法,膂力过人,时称“三绝”。宋 之问受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 “二妙”,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公元675年(高宗上 元二年)进士及第,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 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宋之问在创作 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 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写作背景 《渡汉江》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 首小诗,它之所以动人,自有其独到的地方 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 南是在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 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匿 居友人张仲之家里。这首小诗就是他逃归途 中所作

写作背景 ❖ 《渡汉江》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 首小诗,它之所以动人,自有其独到的地方。 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 南是在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 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匿 居友人张仲之家里。这首小诗就是他逃归途 中所作

1、以江:今汉水中鴻的寰河。 2、岭外:即岭南。 3、音书断:指蜀家乡断绝了音 讯。 4、怯:畏缩

1、汉江:今汉水中游的襄河。 2、岭外:即岭南。 3、音书断:指与家乡断绝了音 讯。 4、怯:畏缩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 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 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 间了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 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 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 间了。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 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 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 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 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 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 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怯”字的表达效果? ■经历了千辛万苦翻山越岭,终于接近家乡了, 本该万分激动,一个“怯”字,完美地表现 了诗人当时的心态、情态与形态。他怯生生 的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担心自己会听 到不幸的或可怕的消息。同时因为自己被贬 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更使他心情复杂,不 敢见乡人

“怯”字的表达效果?  经历了千辛万苦翻山越岭,终于接近家乡了, 本该万分激动,一个“怯”字,完美地表现 了诗人当时的心态、情态与形态。他怯生生 的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担心自己会听 到不幸的或可怕的消息。同时因为自己被贬 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更使他心情复杂,不 敢见乡人

两句中的“外”、“绝”、“复”从哪三个角 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 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 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两句中的“外”、“绝”、“复”从哪三个角 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 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 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 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谢谢大家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