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9
文件大小:385.33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详细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2、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及其意义 3、明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4、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要求、奋斗目标和历史意义,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举措和战略,增强为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与特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问题: 3、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要求和奋斗目标! 三、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逻辑关系 四、教学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与发展 1、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所提出的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 大林到中国共产党,都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经历了艰难曲折、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 程,体现出科学预见、历史反思和实践检验的综合。 (1)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取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资本主义以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 时期(“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第三,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将经历不同的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和经 常变化的。 (2)列宁的探索与发展: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对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作了进一步探索。1917 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 会”,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他对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提 出了创造性见解,认为虽然落后国家发生革命较先进国家容易,但是由于特质准备和民主准备不足,革命胜利以后 的进一步发展却要困难得多。当时有人曾提出要探讨发达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斥之为”空想”。他认为过渡到社 会主义社会要经过多少阶段还不清楚,所以首先要解决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根据当时俄国的国情,提 出了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成熟程度不同的“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 义”等概念。列宁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他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长期性的深刻认识。 (3)斯大林的判断及后来苏联领导人的左倾和右倾错误: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在1936年以前比较客观。他把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 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成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但是,到1936年以后,斯大林 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错误的判断。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我们 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 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 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之时。1939年在联洪(布)十八大上,斯大林进一步提出:我们还要前进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详细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2、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及其意义 3、明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4、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要求、奋斗目标和历史意义,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举措和战略,增强为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与特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问题; 3、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要求和奋斗目标。 三、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逻辑关系 四、教学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与发展 1、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所提出的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 大林到中国共产党,都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经历了艰难曲折、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 程,体现出科学预见、历史反思和实践检验的综合。 (1)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取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资本主义以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 时期(“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第三,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将经历不同的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和经 常变化的。 (2)列宁的探索与发展: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对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作了进一步探索。1917 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 会”,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他对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提 出了创造性见解,认为虽然落后国家发生革命较先进国家容易,但是由于特质准备和民主准备不足,革命胜利以后 的进一步发展却要困难得多。当时有人曾提出要探讨发达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斥之为“空想”。他认为过渡到社 会主义社会要经过多少阶段还不清楚,所以首先要解决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根据当时俄国的国情,提 出了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成熟程度不同的“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 义”等概念。列宁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他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长期性的深刻认识。 (3)斯大林的判断及后来苏联领导人的左倾和右倾错误: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在1936年以前比较客观。他把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 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成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但是,到1936年以后,斯大林 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错误的判断。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我们 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 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 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之时。1939年在联共(布)十八大上,斯大林进一步提出:“我们还要前进

向共产主义前讲。"他提出只要在经济上招村浴本主义国家,就可以向共产主义衬渡。由干斯大林的影红向,这种超 越阶段的理论,曾一度广为流传,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消极影响。 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比斯大林走得更远。赫兽晓夫宣布苏联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 义建设的时期,并声称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一直到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始终没有认识清楚所处的壮会发展阶段。其他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对壮会主 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也曾长期陷于“左”的错误,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这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一个重 要原因。 (4)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 东对发展阶段的认识还比较谨植。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 义制度还刚健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的 程。”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阶段作出了符合实际的估计。但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 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 的初级阶段。”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提出, “共产主义时我们来说.已不 是遥远的将来”,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对壮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错误判断,使社会主义实践付出了沉重代价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 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 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上是第一次 在经过长期地探索、尝试、波折并付出沉重代价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真总结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逐 步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综合 反映,它最能客观地、全面地表明一个国家地发展现状和发展要求,也是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地最根本的客观 依据。 确认我国"处在汁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新探索 而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1980年,邓小平在谈到建国三十周年经验时候强调 “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 搞不成社会主义的”。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 了“初级的阶段”这一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 段”,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地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闸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第一次系统阐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再一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理论和意义,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与 发展过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等第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了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初级阶段理 论。他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在这里,江 泽民首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过程中来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分漫长、异常艰难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由不发达到此较发达、再到发达的逐步发展的历史过 程。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

向共产主义前进。”他提出只要在经济上超过资本主义国家,就可以向共产主义过渡。由于斯大林的影响,这种超 越阶段的理论,曾一度广为流传,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消极影响。 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比斯大林走得更远。赫鲁晓夫宣布苏联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 义建设的时期,并声称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一直到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始终没有认识清楚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其他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对社会主 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也曾长期陷于“左”的错误,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这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一个重 要原因。 (4)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 东对发展阶段的认识还比较谨慎。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 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 程。”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阶段作出了符合实际的估计。但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 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 的初级阶段。”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提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已不 是遥远的将来”,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错误判断,使社会主义实践付出了沉重代价。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 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 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上是第一次。 在经过长期地探索、尝试、波折并付出沉重代价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真总结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逐 步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综合 反映,它最能客观地、全面地表明一个国家地发展现状和发展要求,也是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地最根本的客观 依据。 确认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 而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1980年,邓小平在谈到建国三十周年经验时候强调,“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 搞不成社会主义的”。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 了“初级的阶段”这一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 段”。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地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第一次系统阐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再一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理论和意义,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与 发展过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等第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了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初级阶段理 论。他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在这里,江 泽民首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过程中来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 分漫长、异常艰难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由不发达到比较发达、再到发达的逐步发展的历史过 程。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

的特定阶段。这个初级阶设,相对于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言,只是一个起始阶段。所 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2002年的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设,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 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这个基本国 情出发。只有从这个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 领和一系列的战略措施 由此可见,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探索而逐渐形成、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 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根据之一。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新包含“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就明确了我国的壮会性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 路,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首要因素。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它揭示了我国现观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程 度和过程特征。这是全面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时必须正确掌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上述两层含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利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 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完整、正确地理解它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 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 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 增长方式尚末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彻步建立 ,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 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 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 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 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 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 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 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箬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子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

的特定阶段。这个初级阶段,相对于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言,只是一个起始阶段。所 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2002年的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 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这个基本国 情出发。只有从这个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 领和一系列的战略措施。 由此可见,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探索而逐渐形成、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 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根据之一。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就明确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 路,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首要因素。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它揭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程 度和过程特征。这是全面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时必须正确掌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上述两层含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 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完整、正确地理解它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 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 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 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 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 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 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 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 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 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 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 变

三.针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不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 论,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1、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没有给我们奠定社会主义 建设必需的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物质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去发 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萸定自己的物质基础。 2、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现实国情决定的。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方面,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 大增长,社会主义文化有了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多,底子 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 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这种情况表明,我国至今远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由我国牡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培快定的 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其水平和标准既不同于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也不同于19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当今世 界的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就决定了我 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成熟的社会主义 总之,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算起,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资本主义用了好几百年才实现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用 百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并不算太漫长。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可能实现这个宏伟的设想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意义 明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 第一 -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对这个阶段的矛盾、主要任务做出科学判断,从而确定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有效地避免犯“左”的回或“右”的错误,特别有利于克服急于求成、言目求纯的急操情绪,脚踏实地地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第二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对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定,是由社会 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它既坚持了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又坚持在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 制度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邓小平理论,认直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克服超域阶段,追求"一大二公三 纯”错误观念和政策的结果 第三,只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怕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更加清程 的认识和思想准备,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 总之,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才能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决策,才能正确对特 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对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讯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满足人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不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 论,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1、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没有给我们奠定社会主义 建设必需的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去发 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奠定自己的物质基础。 2、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现实国情决定的。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 大增长,社会主义文化有了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多,底子 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 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这种情况表明,我国至今远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其水平和标准既不同于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也不同于19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当今世 界的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就决定了我 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成熟的社会主义。 总之,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算起,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资本主义用了好几百年才实现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用一 百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并不算太漫长。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可能实现这个宏伟的设想。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意义 明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 第一,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对这个阶段的矛盾、主要任务做出科学判断,从而确定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有效地避免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特别有利于克服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急躁情绪,脚踏实地地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第二,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对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定,是由社会 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它既坚持了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又坚持在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 制度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邓小平理论,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克服超越阶段,追求“一大二公三 纯”错误观念和政策的结果。 第三,只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更加清醒 的认识和思想准备,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 总之,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才能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决策,才能正确对待 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对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 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 “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 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快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 的这些任务。"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全面阐述的同时,对主要矛盾也作了规范表述: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也称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工作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它集中概括了党的基本 政治主张和基本任务,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的基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内容 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正确分析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报告提 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 济津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津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 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标志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2、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1)四项基本原则为”一个中心”创造政治前提,提供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为”一个中心”提供发展动力和条 件“两个基本点”都是为 “个中心"服条的 (2)改革开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以改革开放为实现途径的四项基本原则,二者互 相依赖、互相促进,统 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割裂它们的关系,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甚至会送社会主义事业。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问题,20多年来,我们党之 所以能够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经受住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坚决 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首先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其他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 心。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对 于这个"中心 邓小平指出 “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不受任何干扰 我们全党全民要把 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拉起来,扭着不放, 顾固 一点,毫不动摇。 第二,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统一起来。只有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才能使 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和经济上的繁荣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20多年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 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第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 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中国解决所 有问题的关避是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才能 保持掴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是推进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前提。总之,改 革、发展和稳定三者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辩证统一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 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 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 的这些任务。”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全面阐述的同时,对主要矛盾也作了规范表述: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也称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工作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它集中概括了党的基本 政治主张和基本任务,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的基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内容 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正确分析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报告提 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 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标志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2、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1)四项基本原则为“一个中心”创造政治前提,提供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为“一个中心”提供发展动力和条 件;“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 (2)改革开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以改革开放为实现途径的四项基本原则,二者互 相依赖、互相促进,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割裂它们的关系,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甚至会断送社会主义事业。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问题。20多年来,我们党之 所以能够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经受住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坚决 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首先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其他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 心。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对 于这个“中心”,邓小平指出:“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不受任何干扰……我们全党全民要把 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第二,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统一起来。只有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才能使 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和经济上的繁荣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20多年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 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 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中国解决所 有问题的关键是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才能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是推进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前提。总之,改 革、发展和稳定三者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辩证统一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针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要把我国律设成为宫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富 的实践经验的其础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改治.文化纲领 1、经济纲领 (1)在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 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 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2、政治纲领 (1)在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 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改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 (2)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 3、文化钢领 (1)在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基本政策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各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 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1)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第一代领导人关于分阶段逐步建设“四个现代化”和逐步达到小康水平的宏伟设想。 (2)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分阶段逐步实现小康社会、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战略。 @1981到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1991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③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乱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使我国进入 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3)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2、“三步走"战略的特点 (1)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注重了生活全面协调发展, (4)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 “三步走”战略符合国情和建设的客观规律 (1)“三步走”战略符合国情,充分体现和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把经济发展同人民群众的物质 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2)“三步走”战略充分考虑了我国自然资源、人口状况、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考虑了有利和 不利因素,体现了积极进取,量力而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三步走”战略充分考虑了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富 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 1、经济纲领 (1)在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 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 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2、政治纲领 (1)在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 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 面。 (2)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 3、文化纲领 (1)在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基本政策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各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 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1)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第一代领导人关于分阶段逐步建设“四个现代化”和逐步达到小康水平的宏伟设想。 (2)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分阶段逐步实现小康社会、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战略。 ①1981到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1991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③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使我国进入 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3)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2、“三步走”战略的特点 (1)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注重了生活全面协调发展。 (4)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三步走”战略符合国情和建设的客观规律 (1)“三步走”战略符合国情,充分体现和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把经济发展同人民群众的物质 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2)“三步走”战略充分考虑了我国自然资源、人口状况、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考虑了有利和 不利因素,体现了积极进取,量力而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三步走”战略充分考虑了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表现了中国人民 的雄心壮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将使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长足发展和提高,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 和国家的世界地位 (2)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证明洗怪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它将向世界表明:走建设中国特色计 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惟一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 景 (3)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将加快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到21世纪中叶,中国成 为中等发达国家,必将极大的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我国同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相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还 不算高,但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大,因此,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就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对人类的贡献将会更 多、更大一些。这不但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全世界表明,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为现代化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 方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由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邓小平规划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如期实现,在上 个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奔小康的目标。到上个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 到小康水平。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宏伟目标。 1.总体小康的内涵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形像地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 路目标。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时,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概念。他还指出:我们社 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则进一步对小康目标做了如下论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 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 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全国实现小康是逐渐推进的,不可能规定一个统一的时 刻表。到20世纪末,已经实现小康的少数地区,将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温饱问题基本解 决的多数地区,将普遍达到小康;尚未摆脱贫困的少数地区,将在温饱的基础上向小康过渡 小康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从温饱发展到富裕的一个历史阶段。达到小康,进入小康社会发展阶段与 邓小平确立的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江泽民同志把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 第二步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小阶段,并提出中国进入“总体小康”以后再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这一思想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理论,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愿望,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 斗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利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 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果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 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的 发展制约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 完蕾,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党的十六大认为要螺决上述前进中的问 因此,我们目前所达到的只是总体小康而非全面小康。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表现了中国人民 的雄心壮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将使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长足发展和提高,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 和国家的世界地位。 (2)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证明选择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它将向世界表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惟一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 景。 (3)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将加快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到21世纪中叶,中国成 为中等发达国家,必将极大的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我国同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相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还 不算高,但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大,因此,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就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对人类的贡献将会更 多、更大一些。这不但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全世界表明,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为现代化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 方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由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邓小平规划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如期实现,在上 个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奔小康的目标。到上个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 到小康水平。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宏伟目标。 1、总体小康的内涵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形象地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 略目标。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时,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概念。他还指出:我们社 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则进一步对小康目标做了如下论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 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 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全国实现小康是逐渐推进的,不可能规定一个统一的时 刻表。到20世纪末,已经实现小康的少数地区,将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温饱问题基本解 决的多数地区,将普遍达到小康;尚未摆脱贫困的少数地区,将在温饱的基础上向小康过渡。 小康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从温饱发展到富裕的一个历史阶段。达到小康,进入小康社会发展阶段与 邓小平确立的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江泽民同志把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 第二步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小阶段,并提出中国进入“总体小康”以后再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这一思想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理论,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愿望,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 斗。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 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果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 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的 发展制约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 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党的十六大认为要解决上述前进中的问 题, 因此,我们目前所达到的只是总体小康而非全面小康。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调低水平,就是指阀风刚讲入小康的门槛 一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还不高,二是指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 (2)所谓不全面,是井我们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在结神文明.改治文 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而目经济方面也主要是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即使在生存需要方面,也还 有许多问题来不及解决,例如住和行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 (3)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 在比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 也是不平衡的。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 十六大报告把本世纪头20年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设。这个阶段的任 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由目前较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也就是说,经济总量必须走在世界前列,人均GDP必须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康生活 的水平和质量,增加富裕起来的人口的比例,提高富裕程度。我国国家统计局等相关机构制定的“全国人民小康生 活水平的基本标准 ,对一些指标的界定与国际上公认的指标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国际上公认的一些指标如城市 化、农业劳动生产率、贫困人口比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等,在我们的“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中还 没有反映出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可忽视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全面的小康社会, 也就是说,不仅在经济指标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而且在社会指标方面,在精神生活的充实方面,在社会福利 和劳动环境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不仅要使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的教育,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 素质,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且要使人民享有更加完善的杜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备的社会主义 法制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不仅要在生态环境方面,改善环保设施,强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 路,而且要在整个社会发展方面,高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也就是说,要消除局部贫闲、少数贫困,在使贫困人口首先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而使他们达到小康生活水 平,使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低和服务业此重低的状况,扭转牺牲农村经 济发展和农民利益片面发展城市经济、工业经齐的局面,使各省市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平衡协调发展,最大 限度地提高小康社会的覆盖面,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的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讲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共同发展,讲的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讲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农村、不同群体的全面发展 全面津设这样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校均衡的小康社会,可以使经济更加发展、民 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深刻闸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健设第三步 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 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 (1)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 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 2000年翻两番,总量水平在世界上将居于第三位。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具有活 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30%,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

(1)所谓低水平,就是指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 一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还不高,二是指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 (2)所谓不全面,是讲我们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在精神文明、政治文 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而且经济方面也主要是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即使在生存需要方面,也还 有许多问题来不及解决,例如住和行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 (3)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 在比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 也是不平衡的。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 十六大报告把本世纪头20年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任 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由目前较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也就是说,经济总量必须走在世界前列,人均GDP必须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康生活 的水平和质量,增加富裕起来的人口的比例,提高富裕程度。我国国家统计局等相关机构制定的“全国人民小康生 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对一些指标的界定与国际上公认的指标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国际上公认的一些指标如城市 化、农业劳动生产率、贫困人口比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等,在我们的“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中还 没有反映出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可忽视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全面的小康社会。 也就是说,不仅在经济指标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而且在社会指标方面,在精神生活的充实方面,在社会福利 和劳动环境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不仅要使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的教育,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 素质,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且要使人民享有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备的社会主义 法制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不仅要在生态环境方面,改善环保设施,强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 路,而且要在整个社会发展方面,高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也就是说,要消除局部贫困、少数贫困,在使贫困人口首先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而使他们达到小康生活水 平,使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低和服务业比重低的状况,扭转牺牲农村经 济发展和农民利益片面发展城市经济、工业经济的局面,使各省市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平衡协调发展,最大 限度地提高小康社会的覆盖面。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的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讲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共同发展,讲的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讲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农村、不同群体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这样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可以使经济更加发展、民 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 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 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 (1)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 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 2000年翻两番,总量水平在世界上将居于第三位。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具有活 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30%,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

和地区差别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的小康生 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 (2)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 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2020年,各项基本制度得到帆固和完善,中 华民族的大闭结得到巩固周和发展,社会生活基本法制化。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席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壮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 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立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音.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 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新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 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 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 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 这个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肯定, 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菜、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小结 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 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 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桃 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为世界的和谐发展作出我们更大的贡 献 用考颗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函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4、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路。 参考书目: 1、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 《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6、胡锦涛: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5年版

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的小康生 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 (2)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 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2020年,各项基本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中 华民族的大团结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生活基本法制化。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 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 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 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 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 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 这个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肯定, 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小结: 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 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 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 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为世界的和谐发展作出我们更大的贡 献。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4、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参考书目: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6、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5年版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