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共十五章)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说明 、本大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二、关于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争论问题,本大纲采用目前一般的说法。一些比较 具体的说法之外,用只讲事实而不下结论的办法处理 三、本大纲开列的参考书,仅供参考 四、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 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导言 自然环境 、民族概况 三、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意义 四、学习的方法 第一章原始社会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 猿人及其社会生活 1、人类的起源 2、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北京人等猿人遗址与遗迹;猿人体质特征;打 制石器的出现和火的使用;血缘家族的形成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说明 一、本大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二、关于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争论问题,本大纲采用目前一般的说法。一些比较 具体的说法之外,用只讲事实而不下结论的办法处理。 三、本大纲开列的参考书,仅供参考。 四、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 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导言 一、 自然环境 二、 民族概况 三、 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意义 四、 学习的方法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 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 1、 人类的起源 2、 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北京人等猿人遗址与遗迹;猿人体质特征;打 制石器的出现和火的使用;血缘家族的形成

二、古人及古人创造的文化 1、丁村人等古人遗迹的发现;工具的改进与人工取火的发明 2、山顶洞人等新人的发现;现代人体质特征的形成;弓箭的发明;磨钻技术 与骨针;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的萌芽;氏族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创说和遗制 1、母系氏族公社传说 2、姓氏的产生 、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文化遗址。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 磨制石器和陶器与房屋建筑的发明 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 四、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 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 图腾崇拜和女祖先崇拜 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解体 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 1、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 2、新时器时代后期诸文化遗址 3、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二、古人及古人创造的文化 1、 丁村人等古人遗迹的发现;工具的改进与人工取火的发明。 2、 山顶洞人等新人的发现;现代人体质特征的形成;弓箭的发明;磨钻技术 与骨针;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的萌芽;氏族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一、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创说和遗制 1、 母系氏族公社传说 2、 姓氏的产生 二、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文化遗址。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 1、 磨制石器和陶器与房屋建筑的发明 2、 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 四、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 1、 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 2、 图腾崇拜和女祖先崇拜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解体 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 1、 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 2、 新时器时代后期诸文化遗址 3、 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艺术 1、锄耕农业的发达和犁耕农业的新兴 2、轮制陶器和冶铜术 玉器和丝织 绘画和雕塑,原始音乐和舞蹈,图像文字和占卜,男性祖先崇拜 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 夫一妻制 2、阶级的产生和私有制的出现 3、炎黄传说和尧舜禹禅让 思考题 论我国氏族制度的产生及其特点。 2、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3、我国原始公社是怎样解体的? 第二章夏商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 、夏王朝建立及其国家机构 夏朝的建立:大禹治水和“启代益作后”。 12-12 夏代的阶级结构与国家制度 夏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二里头遗址 夏代的天文历法与文献 、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 第二节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 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商人的兴起与汤灭夏建商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艺术 1、 锄耕农业的发达和犁耕农业的新兴 2、 轮制陶器和冶铜术 3、 玉器和丝织 4、 绘画和雕塑,原始音乐和舞蹈,图像文字和占卜,男性祖先崇拜 三、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 1、 一夫一妻制 2、 阶级的产生和私有制的出现 3、 炎黄传说和尧舜禹禅让 思考题: 1、 论我国氏族制度的产生及其特点。 2、 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3、我国原始公社是怎样解体的? 第二章 夏商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 一、夏王朝建立及其国家机构 1、 夏朝的建立:大禹治水和“启代益作后”。 2、 夏代的阶级结构与国家制度。 二、夏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 二里头遗址 2、 夏代的天文历法与文献。 三、 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 第二节 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 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1、 商人的兴起与汤灭夏建商

2、商代前期的发展和“九世之乱” 3、盘庚迁殷与武丁极盛 、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 、商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四、商末的社会矛盾与商纣的灭亡 思考题 1、论夏代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论商代的阶级关系 第三章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周王朝的建立 1、周人的兴起与文王时期的发展 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与周公东征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井田制 三、西周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强化与统治范围和文化影响所及地区的扩大 第三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农业生产的发展:锐利的农具,耦耕,荒地的开垦,休耕轮作制,使用绿 肥和制造堆肥,防治虫害,品种和产量的增加
2、 商代前期的发展和“九世之乱” 3、 盘庚迁殷与武丁极盛 二、 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 三、 商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四、 商末的社会矛盾与商纣的灭亡 思考题: 1、 论夏代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 论商代的阶级关系。 第三章 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一、周王朝的建立 1、 周人的兴起与文王时期的发展 2、 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与周公东征 二、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井田制 三、 西周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强化与统治范围和文化影响所及地区的扩大 第三节 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 农业生产的发展:锐利的农具,耦耕,荒地的开垦,休耕轮作制,使用绿 肥和制造堆肥,防治虫害,品种和产量的增加

2、以青铜冶铸和原始青瓷为代表的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工商食官”与官私商业的发展 、哲学、科技和文艺的发展 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和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 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字诗歌和音乐的发展 第四节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西周的衰亡 、西周中后期社会危机的加剧 昭王南征 穆王西伐与东讨 西周王朝的衰亡 1、厉王专利和国人暴动及共和行政 2、宣王中兴的回光返照(不籍千亩与料民于太原) 3、幽王的腐朽统治和犬戎灭周 思考题: 1、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和性质。 井田制的内容与性质 3、西周衰亡的原因及其表现 第四章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第一节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
2、 以青铜冶铸和原始青瓷为代表的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3、 “工商食官”与官私商业的发展。 二、哲学、科技和文艺的发展 1、 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和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 2、 科学技术的发展 3、 文字诗歌和音乐的发展。 第四节 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西周的衰亡 一、西周中后期社会危机的加剧 1、 昭王南征 2、 穆王西伐与东讨 二、西周王朝的衰亡 1、 厉王专利和国人暴动及共和行政 2、 宣王中兴的回光返照(不籍千亩与料民于太原) 3、 幽王的腐朽统治和犬戎灭周 思考题: 1、 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和性质。 2、 井田制的内容与性质。 3、 西周衰亡的原因及其表现。 第四章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第一节 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

、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 1、平王东迁和建立东周 王室衰微与郑庄公图霸 、大国争霸 1、齐桓首霸 晋楚争霸 秦霸西戎 4、弭兵之会 5、吴越争霸 6、大国争霸的实质和历史意义 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2、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 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1、私田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破坏 2、自耕农的增加和地主与依附农民的出现 3、为适应封建生产关系而出现的赋税制度的变化 4、独立手工业者与商人的出现
一、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 1、 平王东迁和建立东周 2、 王室衰微与郑庄公图霸 二、 大国争霸 1、 齐桓首霸 2、 晋楚争霸 3、 秦霸西戎 4、 弭兵之会 5、 吴越争霸 6、 大国争霸的实质和历史意义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2、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3、 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 二、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1、 私田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破坏 2、 自耕农的增加和地主与依附农民的出现 3、 为适应封建生产关系而出现的赋税制度的变化 4、 独立手工业者与商人的出现

第三节人民的反抗和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 、奴隶主旧贵族的腐朽统治 、人民的反抗斗争 、鲁“三桓”齐田氏与晋六卿等“私家”对“公室”的斗争。 第四节春秋时期的文化 哲学 1、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 老子 3、孔子 科技 几何学知识;日月食和哈雷彗星的观测记录;二至点的测定和置闰法 2、鲁班的发明创造 3、医和与医缓等对诊断学的贡献。 思考题: 1、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原因、实质与影响。 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3、春秋时期奴隶起义、国人暴动及其历史作用。 4、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及其表现 5、孔子的思想及其评价。 第五章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人民的反抗和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 一、奴隶主旧贵族的腐朽统治 二、 人民的反抗斗争 三、鲁“三桓”齐田氏与晋六卿等“私家”对“公室”的斗争。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 1、 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 2、 老子 3、 孔子 二、 科技 1、 几何学知识;日月食和哈雷彗星的观测记录;二至点的测定和置闰法 2、 鲁班的发明创造 3、 医和与医缓等对诊断学的贡献。 思考题: 1、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原因、实质与影响。 2、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3、 春秋时期奴隶起义、国人暴动及其历史作用。 4、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及其表现。 5、 孔子的思想及其评价。 第五章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 、齐魏韩赵等封建政权的建立和“七雄”并立形式的形成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四、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五、韩齐燕等国的改革 六、中央集权制政体的形成(郡县制,将相守令由国王任免,上计制和玺符制) 第二节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水利灌溉 1、堤防的建筑 大沟与鸿沟的开凿 3、都江堰郑国渠的兴修 、农业 1、铁农具的普遍使用 2、畜力耕田的推广 3、施肥技术的进步 4、主要粮食作物的种类和分布,农业产量的提高 手工业和商业 1、个体手工业,豪民大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繁荣;丝织业,木工业,漆器 工艺,找矿与采矿技术,琉璃制作技术
第一节 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 一、齐魏韩赵等封建政权的建立和“七雄”并立形式的形成 二、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三、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四、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五、 韩齐燕等国的改革 六、 中央集权制政体的形成(郡县制,将相守令由国王任免,上计制和玺符制)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水利灌溉 1、 堤防的建筑 2、 大沟与鸿沟的开凿 3、 都江堰郑国渠的兴修 二、农业 1、 铁农具的普遍使用 2、 畜力耕田的推广 3、 施肥技术的进步 4、 主要粮食作物的种类和分布,农业产量的提高 三、手工业和商业 1、 个体手工业,豪民大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繁荣;丝织业,木工业,漆器 工艺,找矿与采矿技术,琉璃制作技术

2、商业:民间商业的发展;富商大贾的出现;城市的发展,金属货币的广泛 流通 四、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和斗争。 第三节、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 封建战争概况 武器的进步,兵种的变化,各国兵员的增多,战争方式的变化,各国长城的修筑, 兼并战争向统一战争转化的趋势。 、魏国独霸中原:三晋联盟与魏惠王的改革,齐魏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 三、齐秦对峙:合纵与联横」 四、秦赵大战:秦的远交近攻与攻人策略,秦赵阏与之战和长平之战,魏信陵君 窃符救赵;秦灭二周和五国合纵攻秦的最后失败 五、秦统一六国:时机的成熟,灭六国,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文化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诸子思想: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其他 学派。 二、史学:《左传》,《国语》,《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竹书纪年》, 《世本》 三、文学艺术:诸子散文,屈原和楚辞:青铜艺术,绘画,音乐。 四、自然科学:《甘石星经》,四分历,月令;司南;四诊法,《黄帝内经》 名医扁鹊:对光的直进律的认识;几何学知识;地图的绘制 思考题
2、 商业:民间商业的发展;富商大贾的出现;城市的发展,金属货币的广泛 流通 四、 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和斗争。 第三节、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一、封建战争概况 武器的进步,兵种的变化,各国兵员的增多,战争方式的变化,各国长城的修筑, 兼并战争向统一战争转化的趋势。 二、魏国独霸中原:三晋联盟与魏惠王的改革,齐魏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 三、齐秦对峙:合纵与联横。 四、秦赵大战:秦的远交近攻与攻人策略,秦赵阏与之战和长平之战,魏信陵君 窃符救赵;秦灭二周和五国合纵攻秦的最后失败。 五、 秦统一六国:时机的成熟,灭六国,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第五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诸子思想: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其他 学派。 二、史学:《左传》,《国语》,《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竹书纪年》, 《世本》。 三、文学艺术:诸子散文,屈原和楚辞;青铜艺术,绘画,音乐。 四、 自然科学:《甘石星经》,四分历,月令;司南;四诊法,《黄帝内经》, 名医扁鹊;对光的直进律的认识;几何学知识;地图的绘制。 思考题:

商鞅变法的历史原因、内容和作用述论 2、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新变化表现何在? 3、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 评价秦始皇。 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第六章秦统一封建国家建立和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一节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 、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扩大军队。 3、秦律。 、巩固统 1、令黔首自实田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焚书坑儒。 三、民族大家庭 1、北征匈奴 2、征服越族与统一岭南 3、秦朝的疆域 第二节秦代社会主要阶级构成
1、 商鞅变法的历史原因、内容和作用述论。 2、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新变化表现何在? 3、 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 4、 评价秦始皇。 5、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第六章 秦统一封建国家建立和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一节 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强化中央集权 1、 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 扩大军队。 3、秦律。 二、巩固统一 1、 令黔首自实田 2、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3、 焚书坑儒。 三、民族大家庭 1、 北征匈奴 2、 征服越族与统一岭南 3、 秦朝的疆域 第二节 秦代社会主要阶级构成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华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灭亡与唐朝建立、西周三大制度.doc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讲 关于大学学习方法.ppt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讲 楚辭天問.ppt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课 甲骨文.ppt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讲 牧誓.ppt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讲 大盂鼎铭(金文).ppt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讲 七月.ppt
- 《外国文学史》荷马史诗.ppt
- 《中国广告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明朝(公元1368-1644年).ppt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旧制度与大革命》参考书籍PDF电子书〔法〕托克维尔(共三篇二十五章).pdf
- 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资料)史料选读、习题.doc
- 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课程教学资源(试卷库,无答案).doc
- 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主讲:林超民).doc
- 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云南考古概说(主讲:林超民).ppt
- 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强盛(隋唐宋时期)南诏的崛起.ppt
- 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开拓与羁縻——汉唐边疆政策概述.ppt
- 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ppt
- 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导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整体发展.ppt
- 《西域文化史》PDF电子书(主编:余太山,共八章).pdf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罗马十二帝王传》参考书籍PDF电子书.pdf
- 西华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无答案).doc
- 北京大学:《产业革命与现代工业》讲义.ppt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查理大帝传》参考书籍PDF电子书.pdf
- 《中国广告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秦朝广告(公元前221—前206年).ppt
-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讲 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百年统治.ppt
-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讲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ppt
-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讲 明朝中后期政治与清朝的兴起.ppt
-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讲 专制文明之颠—康乾盛世.ppt
-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和文化.ppt
- 池州学院:中国历史与文化_教学大纲.doc
- 池州学院:《中国历史与文化》试题库.doc
- 池州学院:《中国历史与文化》电子教案.doc
- 《中国广告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ppt
- 西昌学院:《四川地方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四川地理概况、第二章 四川历史沿革、第三章 近代史上的四川.ppt
- 西昌学院:《四川地方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四川地理特点.ppt
- 西昌学院:《四川地方史》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共三篇,八章).doc
- 西昌学院:《四川地方史》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doc
- 西昌学院:《四川地方史》课程教学资源(习题库).doc
- 《中国广告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 -前221年).ppt
- 《中国广告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远古时代(早于公元前2070年).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