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授课教案(文字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7
文件大小:385.94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授课教案(文字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地理科学导论》教案绪论课程性质:基础课、先行课、入门课导言:为什么要学习地理科学导论一一地理专业的基础课、入门课、向导课二、课程比较课程名称:导论,导引导的意思,遂渐进入地理科学的理论思维(是什么)。与概论、引论、通论不同。三、课程研究对象1.1东方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谓之理。“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尚书一禹责》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1.2研究对象地:四大圈层界面地球表层系统(除地球外高空间、内部空间)地理学: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是空间关系。四、地理科学专业的地位全国、甘肃开设情况、就业情况、人才目标、我院开设情况、地理科学专业的作用扎根甘肃及周边民族地区,能够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相关管理部门从事管理、规划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五、地理学的课程体系(P312)根据研究对象一一体系分支综合性、区域性、宏观性六、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P307-312)1.地理科学观(大科学)2.跨学科性质七、地理科学的特征一一综合性、区域性、宏观性问题:有人说:“地理学家是专家不在的专家,又是专家都在的专家,你如何评论这句话?八、课程设置方案九、课程理念理念标准:自觉建立起所学与所思之间的关系态度一一自觉方向一一学而不思则惆、思而不学则殆、学而又思则新(创新性学习、科学创新)内容—一研究性"教与学”用所学理论分析思考问题,对同一地理事物的不同理论之间比较对地理事物现象的观察解决新问题的创新十、课程安排第1章地球系统一—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地球环境系统)问题: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单位是什么?以板块运动、厄尔尼诺、中东地区为例,讲述全球视角的重要性。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单位决定了地球的结构、运动、演化及与宇宙的关系是支配地表地理过程的根本原因。因此认识地理科学必须从认识地球系统开始。第2章地理空间第3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从地理学的两只眼睛,即空间和环境的角度观察世界第4章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第一章地球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认识宇宙讨论:宇审的有限性与无限性。1.人类认识的宇宙:宇宙的定义: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宇者,空间也,即东西南北,子面八方。宙者,时间也,即古往今来,早午昏晚宇宙的有限无限1、有许多证据表明,宇宙还在继续膨胀。目前我们探测到的最远天体,已超过150亿光年,但那里仍然不是宇宙的尽头,宇宙似乎有无限的空间。不过,多数科学家趋向于认为,“宇宙有限,但无尽头。因为如果宇宙确实是由大爆炸从无“膨胀起来的,它不可能是无限的,只能是一个有限的三维空间,就像膨胀的气球总有一个一定的体积,威力巨大的氢弹爆炸总有一个可算出的影响范围一样。但是,宇宙确实没有尽头,我们找不到字宙的边缘。2、科学家们从宇宙的形状上去解开“宇宙有限,但无尽头“之。以球形的地球表面来说,从任何一点出发一直往前走,我们找不到地球的边缘,但可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说明二维空间的地球表面没有尽头,但却是有限的。如果宇宙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那么,在这个球体中的任何一点,不管从上下左右前后哪个方向前进,我们找不到边缘,但可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不过,科学家们认为,宇审不一定是一个球体,也可能是轮胎形、克莱因瓶形或其它什么形状。宇宙的性质形状1.宇宙为球形:光是由物质发出的球面波,在宇宙大爆炸瞬间,由奇点发出的第一列球面光波,以30万公里/秒的光速向周围传播,至今已经150亿年了。由于光速是一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最大极限,因此大爆炸产生的第一列光所到之处便是宇宙的边缘,结论:宇宙的形状为,大爆炸产生的第一列光笼罩下的好大一个圆球!

《地理科学导论》教案 绪 论 一、 课程性质:基础课、先行课、入门课 导言:为什么要学习地理科学导论——地理专业的基础课、入门课、向导课 二、 课程比较      课程名称:导论,导 引导的意思,逐渐进入地理科学的理论思维(是什么)。与概论、引论、通论不同。 三、 课程研究对象 1.1 东方 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 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谓之理。"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 《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1.2研究对象 地:四大圈层界面 地球表层系统(除地球外高空间、内部空间) 地理学: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是空间关系。 四、 地理科学专业的地位    全国、甘肃开设情况、就业情况、人才目标、我院开设情况、地理科学专业的作用 扎根甘肃及周边民族地区,能够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相关管理部门从事管理、规划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 五、地理学的课程体系(P312) 根据研究对象——体系分支 综合性、区域性、宏观性 六、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P307-312) 1.地理科学观(大科学) 2.跨学科性质 七、地理科学的特征——综合性、区域性、宏观性 问题:有人说:"地理学家是专家不在的专家,又是专家都在的专家",你如何评论这句话? 八、课程设置方案 九、课程理念    理念标准:自觉建立起所学与所思之间的关系 态度——自觉 方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而又思则新(创新性学习、科学创新) 内容——研究性"教与学": 用所学理论分析思考问题。 对同一地理事物的不同理论之间比较 对地理事物现象的观察 解决新问题的创新 十、课程安排 第1章 地球系统——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地球环境系统) 问题: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单位是什么? 以板块运动、厄尔尼诺、中东地区为例,讲述全球视角的重要性。 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单位决定了地球的结构、运动、演化及与宇宙的关系是支配地表地理过程的根本原因。因此认识地理科学必须从认识地球系统开 始。 第2章 地理空间 第3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从地理学的两只眼睛,即空间和环境的角度观察世界 第4章 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 第一章 地球系统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认识宇宙 讨论:宇宙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1.人类认识的宇宙: 宇宙的定义: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宇者,空间也,即东西南北,子面八方。宙者,时间也,即古往今来,早午昏晚 宇宙的有限无限 1、有许多证据表明,宇宙还在继续膨胀。目前我们探测到的最远天体,已超过150亿光年,但那里仍然不是宇宙的尽头,宇宙似乎有无限的空间。 不过,多数科学家趋向于认为,"宇宙有限,但无尽头"。因为如果宇宙确实是由大爆炸从"无"膨胀起来的,它不可能是无限的,只能是一个有限的三维 空间,就像膨胀的气球总有一个一定的体积,威力巨大的氢弹爆炸总有一个可算出的影响范围一样。但是,宇宙确实没有尽头,我们找不到宇宙的边 缘。 2、科学家们从宇宙的形状上去解开"宇宙有限,但无尽头"之谜。以球形的地球表面来说,从任何一点出发一直往前走,我们找不到地球的边缘,但 可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说明二维空间的地球表面没有尽头,但却是有限的。如果宇宙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那么,在这个球体中的任何一点,不 管从上下左右前后哪个方向前进,我们找不到边缘,但可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不过,科学家们认为,宇宙不一定是一个球体,也可能是轮胎形、克莱 因瓶形或其它什么形状。 宇宙的性质形状 1.宇宙为球形:光是由物质发出的球面波,在宇宙大爆炸瞬间,由奇点发出的第一列球面光波,以30万公里/秒的光速向周围传播,至今已经150亿 年了。由于光速是一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最大极限,因此大爆炸产生的第一列光所到之处便是宇宙的边缘,结论:宇宙的形状为,大爆炸产生的第一列光 笼罩下的好大一个圆球!

2.宇宙半径约为1.41912*10的19次方万公里:由于宇宙是个圆球,只要我们计算出它的半径便知道宇宙有多大。宇宙半径指得是,发生大爆炸的奇点至第一列光所到之处的直线距离。根据距离=速度*时间的公式,宇宙半径=光速*宇宙形成时间=1.41912*10的19次方万公里。3、一组科学家指出该结果与一个有限大小的足球形状的宇宙吻合。如果宇宙是有限的,光由一点发出沿很多方向都会最终回到出发点。这种效应将会产生宇宙的重复镜象,就象我们在一个充满镜子的房间中看到的那样。这样就给出了验证宇宙是否为有限的一个判据。(平行宇宙)宇宙的形成大爆炸学说证据:红移、微波背景辐射、宇宙物质组成的比例二、宇宙的构成1、天体系统: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一一恒星系(太阳系)一一行星系(地月系)总星系:人类在可观测到的宇审空间中所包含的星系总体。银河系:是太阳所属的一个庞大的恒星集团,约包括1011颗恒星。这种恒星集团叫星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分布成扁平的盘状。盘的直径为25kp(千秒差距,1秒差距一3.26光年=3.09亿亿米),厚度约为2kpc。盘的中心有一球状隆起,称为核球。盘的外部由几条旋臂构成。太阳位于其中一条旋臂上,距离银心约7kpc。银盘上下有球状的延展区,其中恒星分布较稀疏,称为银晕。晕的总质量约占整体的10%,直径约为30kpc。我们的太阳,就其光度,质量和位置讲,都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普通的成员。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几十颗卫星、成千上万颗小行星和为数众多的彗星、数不清的流星体以及充满太阳系空间的行星际物质等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疆域极为辽阔。如以冥王星作为太阳系边界的话,它到太阳的距离是40天文单位,约合60亿千米。假如乘坐时速1500千米的高速飞机,从太阳到冥王星要连续飞行457年!2、天体:恒星(星等与星座)、行星(开普勒定律)、卫星、彗星、陨石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天体。星座:为了便于识别恒星,国际上把全天球的恒星按其构成的几何形状划分为88个区域,每一个区域为一个星座,并加以命名,如仙女、白羊、巨蟹、天龙、狮子、人马等等。星等:恒星的亮度用星等来衡量,星等数越小,说明星越亮。人肉眼可见的最暗的为6等星,太阳是我们肉眼所见的最亮的天体,其亮度达到-26.7等。行星:环绕恒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天体。行星自己不发光。太阳系有八大行星,还有许多小行星。太阳系的行星运动遵循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卫星本身也不发光,而依靠表面反射太阳的光。月球是人们所熟知的卫星。太阳系的行星中水星、金星尚未发现卫星,其他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土星最多,23颗。替星:是一种绕太阳运行、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为纪念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首次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推算一颗昔星的轨道,并预言它将以76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而命名这颗彗星为哈雷替星。替星由昔头和彗尾构成,彗头包括彗核、彗发和氢云,彗核由比较密集的固体块和质点组成,其周围的云雾状光辉叫昔发,氢原子云分布在昔头的外围。彗尾由极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当昔星接近太阳时,组成昔尾的物质,受太阳风的辐射压力,朝着背向太阳的方向延伸,形状像扫帝,因此,昔星俗称扫帝星,我国古代称它为妖星。流星:行星际空间小而暗的尘粒和固体物质。当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发生剧烈摩擦而发光,产生短暂而明亮的光迹,称之谓流星。星云:星云由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形状很不规则,如有名的猎户座星云。在没有恒星又没有星云的广阔的星际空间里,还有些什么呢?是绝对的真空吗?当然不是。那里充满着非常稀薄的星际气体、星际尘埃、宇宙线和极其微弱的星际磁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必定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新天体。三、只有一个地球问题:地球环境为什么优越?距日远近、温度、质量、运动。人类对地外文明的探索。思考题:1、为什么地球适合人类居住?2、找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银河系一一太阳系)3、为什么迄今为止在人类探测的星球上,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第二节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举例解释“地上现象天上原因”一、太阳的地理效应1.太阳的体积、质量、构造、能量1)太阳是一颗普通恒星,银河系中共有约1亿题这样的恒星。直径:1,390,000千米质量:1989e30千克温度:5800(表面)15,600,000开(核心)太阳是太阳系中量大的物体。它拥有全部太阳系质量的99.8%(本星具有剩余的大部分质量)。太阳的质量由75%氢和25%氢组成(原子数量的92.1%为氢,7.8%为氢):其他物质(金匾")的数量总合仅为0.1%。在太阳核心区氢转化为氧,而这些量的改变很慢。2)太阳的外表面被称作光球,温度约为5800开。太阳黑子属于太阳上凉爽"的地方,仅为3800开(它们之所以看起来比较暗是因为与周围地区比较的缘故)。太阳黑子可以很大,直径可达50,000公里。太阳黑子的产生是由于复杂且目前又不为人所掌握的来自太阳磁力区的作用所产生的。3)处在光球之上的一个小范围被称作色球。在色球之上即阔又稀的物质称为日晕,向太空绵延数百万公里,日晕的内部温度超过1,000,000开。4)太阳的磁场作用力极大(按地球标准)并且十分复杂。它的醛层范围甚至大大超过了冥王星。除了光和热,太阳也发散一种低密度的粒子流(多半为电子和质子)形成太阳风,以450公里/秒的速度在太阳系中传播。太阳风和高能量粒子在太阳上闪光时发射,会对地球上的潮浪及无线电通讯造成影响,并会由此产生极光。2、太阳对地理过程的影响问题:①为什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②有人说:按现在料学水平,即使没有太阳辐射,人类靠水利发电,燃煤火力发电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1)太阳能是地球表层的基本能源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太阳能是地表外力过程和生命过程的发动机。2)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过程、生物过程产生强烈影响

2.宇宙半径约为1.41912*10的19次方万公里: 由于宇宙是个圆球,只要我们计算出它的半径便知道宇宙有多大。宇宙半径指得是,发生大爆炸的奇点至第一列光所到之处的直线距离。根据距离=速 度*时间的公式,宇宙半径=光速*宇宙形成时间=1.41912*10的19次方万公里。 3、一组科学家指出该结果与一个有限大小的足球形状的宇宙吻合。如果宇宙是有限的,光由一点发出沿很多方向都会最终回到出发点。这种效应将 会产生宇宙的重复镜象,就象我们在一个充满镜子的房间中看到的那样。这样就给出了验证宇宙是否为有限的一个判据。(平行宇宙) 宇宙的形成 大爆炸学说证据:红移、微波背景辐射、宇宙物质组成的比例 二、宇宙的构成 1、天体系统: 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恒星系(太阳系)——行星系(地月系) 总星系:人类在可观测到的宇宙空间中所包含的星系总体。 银河系:是太阳所属的一个庞大的恒星集团,约包括1011颗恒星。这种恒星集团叫星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分布成扁平的盘状。盘的直径为25kpc (千秒差距,1秒差距=3.26光年=3.09亿亿米),厚度约为2kpc。盘的中心有一球状隆起,称为核球。盘的外部由几条旋臂构成。太阳位于其中一条 旋臂上,距离银心约7kpc。银盘上下有球状的延展区,其中恒星分布较稀疏,称为银晕。晕的总质量约占整体的10%,直径约为30kpc。我们的太阳,就 其光度,质量和位置讲,都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普通的成员。 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几十颗卫星、成千上万颗小行星和为数众多的彗星、数不清的流星体以及充满太阳系空间的行星际物质等构成的天体系 统。 太阳系疆域极为辽阔。如以冥王星作为太阳系边界的话,它到太阳的距离是40天文单位,约合60亿千米。假如乘坐时速1500千米的高速飞 机,从太阳到冥王星要连续飞行457年! 2、天体:恒星(星等与星座)、行星(开普勒定律)、卫星、彗星、陨石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天体。 星座:为了便于识别恒星,国际上把全天球的恒星按其构成的几何形状划分为88个区域,每一个区域为一个星座,并加以命名,如仙女、白羊、巨 蟹、天龙、狮子、人马等等。 星等:恒星的亮度用星等来衡量,星等数越小,说明星越亮。人肉眼可见的最暗的为6等星,太阳是我们肉眼所见的最亮的天体,其亮度达到-26.7 等。 行星:环绕恒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天体。 行星自己不发光。太阳系有八大行星,还有许多小行星。太阳系的行星运动遵循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 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卫星本身也不发光,而依靠表面反射太阳的光。月球是人们所熟知的卫星。太阳系的行星中水星、金星尚未发现卫 星,其他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土星最多,23颗。 彗星:是一种绕太阳运行、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为纪念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首次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推算一颗彗星的轨道,并预言它将以76年 为周期绕太阳运转,而命名这颗彗星为哈雷彗星。彗星由彗头和彗尾构成,彗头包括彗核、彗发和氢云,彗核由比较密集的固体块和质点组成,其周围 的云雾状光辉叫彗发,氢原子云分布在彗头的外围。彗尾由极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当彗星接近太阳时,组成彗尾的物质,受太阳风的辐射压力,朝 着背向太阳的方向延伸,形状像扫帚,因此,彗星俗称扫帚星,我国古代称它为"妖星"。 流星:行星际空间小而暗的尘粒和固体物质。当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发生剧烈摩擦而发光,产生短暂而明亮的光迹,称之谓流星。 星云:星云由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形状很不规则,如有名的猎户座星云。在没有恒星又没有星云的广阔的星际空间里,还有些什么呢?是 绝对的真空吗?当然不是。那里充满着非常稀薄的星际气体、星际尘埃、宇宙线和极其微弱的星际磁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必定可以发现越来 越多的新天体。 三、 只有一个地球 问题:地球环境为什么优越? 距日远近、温度、质量、运动。 人类对地外文明的探索。 思考题:1、为什么地球适合人类居住?         2、找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银河系——太阳系)。 3、为什么迄今为止在人类探测的星球上,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 第二节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举例解释 "地上现象天上原因" 一、太阳的地理效应  1.太阳的体积、质量、构造、能量 1) 太阳是一颗普通恒星, 银河系中共有约1亿颗这样的恒星。直径: 1,390,000 千米.质量: 1.989e30 千克 温度: 5800 开 (表 面)15,600,000 开 (核心)     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物体. 它拥有全部太阳系质量的99.8% (木星具有剩余的大部分质量)。 太阳的质量由75%氢和25%氦组成(原子数量的 92.1%为氢,7.8%为氦); 其他物质 ("金属")的数量总合仅为0.1%。在太阳核心区氢转化为氦,而这些量的改变很慢。 2)太阳的外表面被称作光球,温度约为5800开。太阳黑子属于太阳上"凉爽"的地方,仅为3800开(它们之所以看起来比较暗是因为与周围地区比较的 缘故)。太阳黑子可以很大,直径可达50,000公里。太阳黑子的产生是由于复杂且目前又不为人所掌握的来自太阳磁力区的作用所产生的。 3)处在光球之上的一个小范围被称作色球。在色球之上即阔又稀的物质称为日晕,向太空绵延数百万公里,日晕的内部温度超过1,000,000开。 4)太阳的磁场作用力极大(按地球标准)并且十分复杂。它的磁层范围甚至大大超过了冥王星。 除了光和热,太阳也发散一种低密度的粒子流(多半为电子和质子)形成太阳风,以450公里/秒的速度在太阳系中传播。太阳风和高能量粒子在太 阳上闪光时发射,会对地球上的潮浪及无线电通讯造成影响,并会由此产生极光。 2、太阳对地理过程的影响 问题:①为什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 ②有人说:按现在科学水平,即使没有太阳辐射,人类靠水利发电,燃煤火力发电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太阳能是地球表层的基本能源 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太阳能是地表外力过程和生命过程的发动机。 2)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过程、生物过程产生强烈影响

太阳黑子的活动、耀斑(地磁、磁暴、极光)二、月球的地理效应1、月球的质量、大小与运动。问题:①月球为什么没有风,没有云,没有水?月球质量小,表面的引力不能吸引大气和水②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脚印可以长久留存?月球质量小,表面的引力不能吸引大气和水,没有风和流水侵蚀的缘故③为什么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好象是飘了起来?2.月球对地理过程的影响潮汐的成因与变化规律(动画演示)。3、其它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小行星撞击地球与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宇宙射线的影响。课外活动:上网查阅还有哪些宇宙因素影响地球的新现象。第二节地球的整体性质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形状:近圆的椭圆、测量的梨形地球。大小:半径、周长、表面积、质量、密度。科学家与科学:古希腊埃拉托色尼对地球周长的测量。二、球的层圈构造地壳1.地壳的主要物质组成;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2.海拔高低与地壳厚薄的关系;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3.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平均厚度约33km;大洋地壳只有硅镁层,平均厚度约6km4.地壳的结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地慢物质组成地慢:由富含镁铁的硅酸盐类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渐增,呈固态软流层:上地上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岩石圈一一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地核:组成物质可能是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厚度约3400千米。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呈液体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地壳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内核:呈固态P本地图片重新上传地核(内,外)地慢(上,下)地壳(硅铝层与硅镁层)三、地球的物理性质重力、地磁、地热问题:为什么同样物体在两极比赤道重?四、地球的化学性质地球整体和各圈层化学成分,地壳元素丰度,克拉克值4、地球的运动五、地球的运动问题:昼夜与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复习中学知识)1、自转自转的性质:极移与地轴进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自转的地理效应:昼夜更替与自然过程的周期变化自转偏向力对地表气流、水流运动的影响2、公转公转的性质: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公转的地理效应:四季形成,节气六、地理坐标与时间1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2时区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太阳黑子的活动、耀斑(地磁、磁暴、极光) 二、月球的地理效应 1、月球的质量、大小与运动。 问题:①月球为什么没有风,没有云,没有水? 月球质量小,表面的引力不能吸引大气和水 ②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脚印可以长久留存? 月球质量小,表面的引力不能吸引大气和水,没有风和流水侵蚀的缘故 ③为什么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好象是飘了起来? 2.月球对地理过程的影响 潮汐的成因与变化规律(动画演示)。  3、 其它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小行星撞击地球与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宇宙射线的影响。 课外活动:上网查阅还有哪些宇宙因素影响地球的新现象。 第二节地球的整体性质 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 地球形状:近圆的椭圆、测量的梨形地球。 大小:半径、周长、表面积、质量、密度。 科学家与科学:古希腊埃拉托色尼对地球周长的测量。 二、球的层圈构造 地壳 1.地壳的主要物质组成;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海拔高低与地壳厚薄的关系;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3.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平均厚度约33km;大洋地壳只有硅镁层,平均厚度约6km 4.地壳的结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 地幔物质组成 地幔:由富含镁铁的硅酸盐类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渐增 ,呈固态 软流层:上地幔上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 地核: 组成物质可能是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厚度约3400千米。 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呈液体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地壳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呈固态 地核(内,外) 地幔(上,下) 地壳(硅铝层与硅镁层)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 重力、地磁、地热 问题:为什么同样物体在两极比赤道重? 四、地球的化学性质 地球整体和各圈层化学成分,地壳元素丰度,克拉克值 4、地球的运动 五、地球的运动 问题:昼夜与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复习中学知识) 1、自转 自转的性质:极移与地轴进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 自转的地理效应:昼夜更替与自然过程的周期变化 自转偏向力对地表气流、水流运动的影响 2、公转 公转的性质: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的地理效应:四季形成,节气   六、地理坐标与时间 1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 2时区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思考题:1.对比地球自转与不自转、地轴垂直于黄道与倾斜于黄道,地球地理过程有何不同?2.地球自转线速度在赤道与两极差异很大,为什么低纬人不感到时间过得慢高纬人不感到时间过得快?3.2001中国试飞北极航线成功大大节约了北京到纽约的航行时间,这是为什么?第三节地球系统过程一、地球演化过程星云集聚成行星,地球内部物质分异、海洋、大气圈的形成,生命的产生与进化人类产生与进化二、地球系统过程的时空尺度三、地球系统过程的特征方向性、非线性、节律性、稳定性。思考题:1温室效应为什么没有像预言那样严重?2罗马俱乐部的世界环境预言为什么没有实现?6-7实习1地球与宇宙天体系统观测目的要求:了解天体知识和天体的视运动,实感宇宙太空。内容:观察: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天球坐标,星座,天体的视运动,月球与月相。地点:天象馆评定:提交实习报告地球表层第四节一、地球表层构造1、岩石圈:沉积岩硅铝层—一硅镁层-2、水圈3、大气圈:对流层的特征及其与大气其它层圈的区别。4、生物圈5、智慧圈智慧圈与生物圈的关系小结:各层圈之间的互相渗透与联系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二、1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1)地球表层的能源:引力能、太阳能、热能(2)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水、大气运动的动力,岩石风化,土壤形成的动力。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科学家与科学::林德曼与1/10定律问题:1没有微生物世界会变得怎样?2为什么煤的分布反映古地质时代的地带性特征和干湿状况?2、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1)地质大循环课外活动:上网查阅半个世纪以来地震发生地,分析它们与板块构造的关系科学家与科学::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2)大气循环大气环流,行星风系(3)水循环(4)生物循环11人类对大气圈、岩石圈的影响三、人类活动的地理效应1、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1)、人工地貌过程星:城市、工程、采掘、战争案例:荷兰的造陆工程,上海地面下沉(2)、人类沉积物的形成(3)、人类对土壤圈的影响: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退化、土壤污染案例:表土破坏与文明迁移(4)、触发地壳运动:高坝、深井灌水、采矿2、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1)、改变大气成分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2)、改变下垫面,形成局部环流和营造人工气候环境

思考题: 1.对比地球自转与不自转、地轴垂直于黄道与倾斜于黄道,地球地理过程有何不同?  2.地球自转线速度在赤道与两极差异很大,为什么低纬人不感到时间过得慢, 高纬人不感到时间过得快?   3.2001中国试飞北极航线成功大大节约了北京到纽约的航行时间,这是为什么? 第三节 地球系统过程 一、地球演化过程 星云集聚成行星,地球内部物质分异、海洋、大气圈的形成, 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人类产生与进化 二、地球系统过程的时空尺度 三、地球系统过程的特征 方向性、非线性、节律性、稳定性。 思考题: 1温室效应为什么没有像预言那样严重? 2罗马俱乐部的世界环境预言为什么没有实现? 6-7实习1地球与宇宙 天体系统观测 目的要求:了解天体知识和天体的视运动,实感宇宙太空。 内容:观察: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天球坐标,星座,天体的视运动,    月球与月相。 地点:天象馆 评定:提交实习报告 第四节 地球表层 一、地球表层构造 1、岩石圈:沉积岩——硅铝层— —硅镁层 2、水圈 3、 大气圈:对流层的特征及其与 大气其它层圈的区别。 4、生物圈 5、智慧圈    智慧圈与生物圈的关系 小结:各层圈之间的互相渗透与联系 二、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 1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1)地球表层的能源:引力能、太阳能、热能 (2)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 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 水、大气运动的动力,岩石风化,土壤形成的动力。 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 科学家与科学::林德曼与1/10定律 问题:    1没有微生物世界会变得怎样?    2为什么煤的分布反映古地质时代的地带性特征和干湿状况? 2、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1)地质大循环 课外活动:     上网查阅半个世纪以来地震发生地,分析它们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科学家与科学::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2)大气循环 大气环流,行星风系 (3)水循环 (4) 生物循环 11人类对大气圈、岩石圈的影响 三、 人类活动的地理效应 1、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1)、人工地貌过程 :城市、工程、采掘、战争 案例:荷兰的造陆工程,上海地面下沉                                            (2)、人类沉积物的形成                                         (3)、人类对土壤圈的影响: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退化、土壤污染 案例:表土破坏与文明迁移 (4)、触发地壳运动 :高坝、深井灌水、采矿 2、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1)、改变大气成分: 温室效应,酸雨, 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 (2)、改变下垫面,形成局部环流和营造人工气候环境

12人类对水圈、生物圈的影响3、人类对水圈的影响(1)、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案例:南水北调(2)、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水的来源水化学污染(3)、水体污染:病原菌污染,富营养化,4、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1)、森林面积缩小(2)、草原退化(3)、生物多样性减少(4)、改变生物基因(5)、改造生态环境,提高生物数量总结:人类地理效应的特点:·强度、规模日趋增大,有些已和自然作用相匹比:·引入新能量、制造新物质,不能进入自然循环:创造新环境(人工环境系统)?作用越来越深刻:·人类功利性。13专题讨论(1)准备:分组网上查寻:温室效应资料和物种灭绝资料论题:1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减少,稻田面积扩大,工业和家庭排放的其他温室气体的增加。2温室效应的后果及区域差异有哪些?海面上升,气温升高,高纬、低纬,沿海和内陆的不同反映。3物种减少带来的可能后果评定:课堂发言与课后小论文的写作D本地图片重新上传D本地图片重新上传北极苔原远东山地针叶林桦树灌木林夏绿林夏绿一常绿混交林亚热带常绿林常绿和半落叶林热带季风林和灌木热带雨林热带常绿半落叶林温带草原地理空间第高赢被东亚防地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第一节环境空间一、纬度地带性1、形成机制、:地球的球形形状和倾轴自转2、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气候、生态系统(陆地、海洋)、人类生物学特征3、社会经济纬度地带性:产业、社会发展、文化

12人类对水圈、生物圈的影响 3、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1)、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 案例:南水北调 (2)、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 水的来源 (3)、水体污染:病原菌污染,富营养化, 水化学污染 4、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1)、森林面积缩小 (2)、草原退化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改变生物基因 (5)、改造生态环境,提高生物数量   总结:人类地理效应的特点: •强度、规模日趋增大,有些已和自然作用相匹比; •引入新能量、制造新物质,不能进入自然循环;创造新环境(人工环境系统) •作用越来越深刻; •人类功利性。 13专题讨论(1) 准备:分组网上查寻:温室效应资料和物种灭绝资料 论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减少,稻田面积扩大,工业和家庭排放的其他温室气体的增加。   2温室效应的后果及区域差异有哪些? 海面上升,气温升高,高纬、低纬,沿海和内陆的不同反映。   3物种减少带来的可能后果 评定:课堂发言与课后小论文的写作 寒漠苔原 第二章    地理空间 第一节    环境空间 一、纬度地带性                                             1、形成机制 :地球的球形形状和倾轴自转                                   2、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 气候、生态系统(陆地、海洋)、人类生物学特征                                    3、社会经济纬度地带性 :产业、社会发展、文化                                     北极苔原 远东山地针叶林 桦树灌木林 夏绿林 夏绿—常绿混交林 亚热带常绿林 常绿和半落叶林 热带季风林和灌木 热带雨林 热带常绿半落叶林 温带草原 高山植被 东亚陆地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

P本地图片重新上传世界大洋底部自然地理带1.北极带2.亚北极带3.北温带4.赤道-热带5.南温带6.亚南极带7.南极带二、海陆梯度地带性1、海陆梯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水气输送与海陆热容量差异2、自然环境海陆梯度地带性:气候、生态系统、人类生物学特性案例:我国的季风气候3、社会经济的海陆梯度地带性: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案例: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美国的西部文化三、垂直带性1、垂直带性的形成机制: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水汽的高度变化问题:为什么登山运动员既传防寒服又戴太阳镜?2、自然环境的垂直带性:气候、生态系统、人类生物学特性3、垂直带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文化问题:你对山区开发建设有何见解?垂直带性是水平地带性的复制吗?D本地图片重新上传四、非地带性1、非地带性的形成机制:地壳运动与物质组成2、自然环境的非地带性3、非地带性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资源条件、环境条件、灾害性破坏案例: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经济发展与地质环境案例:喀斯特地区的旅游开发思考题:用三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理论分析我国长江三角洲、新疆和青藏高原的环境特征与农业生产条件。产业区位轮第二节区位空间一区位的内涵距离位置关系二产业区位论1农业区位论杜能圈杜能圈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的启示现代城郊衣业的变化D本地图片重新上传

世界大洋底部自然地理带 1.北极带 2.亚北极带 3.北温带 4.赤道-热带 5.南温带 6.亚南极带 7.南极带 二、海陆梯度地带性                                         1、海陆梯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水气输送与海陆热容量差异                               2、自然环境海陆梯度地带性: 气候、生态系统、人类生物学特性 案例:我国的季风气候                                3、社会经济的海陆梯度地带性: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文化 案例: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 ,美国的西部文化                               三、垂直带性                                               1、垂直带性的形成机制 : 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水汽的高度变 化                                      问题:为什么登山运动员既传防寒服又戴太阳镜? 2、自然环境的垂直带性:气候、生态系统、人类生物学特性                                      3、垂直带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文化 问题:你对山区开发建设有何见解?      垂直带性是水平地带性的复制吗?                                四、非地带性                                               1、非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地壳运动与物质组成                                    2、自然环境的非地带性                                   3、非地带性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资源条件、环境条件、灾害性破坏 案例: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经济发展与地质环境 案例:喀斯特地区的旅游开发 思考题:用三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理论分析我国长江三角洲、新疆和青藏高原的环境特征与农业生产条件。 产业区位轮 第二节 区位空间 一 区位的内涵                                                    距离位置关系                                              二 产业区位论                                             1农业区位论 杜能圈   杜能圈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的启示                       现代城郊农业的变 化

M2MipK耐火材料高热值煤劣质煤2M工业区位论:运输指向:劳动力指向:集聚指向锌精矿3、运输区位论4、市场区位论廖什、帕兰德的市场区位三、非产业区位(公共设施区位):总服务距离最小与总成本最低原D本地图片重新上传则18中心地理论四中心地理论1.理论模式六角形等级模式,门槛理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中心地理论的验证、评价与实践2.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应用中心地理论进行城市规划,日本的商圈研究科学家与科学:克里斯泰勒与中心地理论D本地图片重新上传19其他区位理论五、重力模型D本地图片重新上传摩擦系数D本地图片重新上传美国玉米杂交种扩散曲线(杉浦芳夫,1989)

M2 2、工业区位论:运输指向;劳动力指向;集聚指向                                            3、运输区位论 4、市场区位论 廖什、帕兰德的市场区位 三、非产业区位(公共设施区位):总服务距离最小与总成本最低原 则 18中心地理论 四 中心地理论 1. 理论模式 六角形等级模式,门槛理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2. 中心地理论的验证、评价与实践                                      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应用中心地理论进行城市规划,日本的商圈研究 科学家与科学:克里斯泰勒与中心地理论 19其他区位理论 五、重力模型                                         摩擦系数           美国玉米杂交种扩散曲线(杉浦芳夫,1989) M1 P K 耐火材料 高热值煤 劣质煤 M 锌精矿

六、空间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移动扩散七、行为空间1、地理物象、认知地图2、行为矩阵3、空间偏好D本地图片重新上传美国玉米杂交种采用的累积曲线4%时间地理D本地图片重新上传t.trtat.t.tpt.思考题:1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2如果让你为一大卖场选址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课外活动:上网收集世界主要科技园区的位置及周边环境,分析它们的区位特点。20-21区域发展第三节区域空间一、区域发展理论1、产业集聚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理论、点轴理论、中心-边缘模型2、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比较优势3、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区域合作与竞争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课外活动:1网上查寻近年来反全球化现象,分析其原因2网上查寻主要区域集团位置和形成的机制及一体化程度3从东部沿海改革开放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谈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转移2区域演化1原始采集时代的区域2农耕社会区域3工业化时代区域4后工业时代区域

六、空间扩散 传染扩散,等级扩散,移动扩散                                             七、行为空间                                               1、地理物象、认知地图                                    2、行为矩阵                                              3、空间偏好 美国玉米杂交种采用的累积曲线 4、时间地理                                   t r                                         思考题:1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2如果让你为一大卖场选址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课外活动:上网收集世界主要科技园区的位置及周边环境,分析它们的区位特点。 20-21区域发展 第三节 区域空间 一、区域发展理 论                                                                   1、产业集聚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理论、点轴理论、中心-边缘模 型                                         2、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比较优势 3、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区域合作与竞争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课外活动:1网上查寻近年来反全球化现象,分析其原因          2网上查寻主要区域集团位置和形成的机制及一体化程度          3 从东部沿海改革开放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谈我国          区域发展战略的转移 2区域演化                           1原始采集时代的区域 2农耕社会区域 3工业化时代区域 4后工业时代区域 % t r t q t o t q t p t p

思考题:1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差异2上网和查阅年鉴,对比上海、香港、沈阳三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差异P本地图片重新上传麦金德的力量的自然位置23地缘空间地缘空间1地缘政治理论(1)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与生存空间理论(2)麦金德地缘政治理论(3)美国的地缘政治思想马汉、斯皮克曼2从两极向多极的战后世界政治格局(1)两极的对立与解体(2)美国单极世界的图谋(3)走向多极的世界问题:反恐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边缘带与破碎带案例:中东、巴尔干、东亚边缘带地缘经济第二章小结:环境空间:地球形状、运动、能量造成的环境分异区位空间:要素之间的距离关系区域空间:区域内部结构关系与区际关系24专题讨论(2):准备:网上和在文献中查阅: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生产要素、产业结构、资源、交通通讯。。。论题:知识经济时代的区位、区域理论的变化:要点:知识集聚的意义,运输因子弱化,资源、人力的全球化评定:课堂发言与课后小论文的写作25-28实习2城市空间结构与城郊农业调查目的要求:了解整个城市的商业、居住、工业空间分异,市区的商业中心地体系,郊区农业土地利用分异内容:观察:1外滩两侧的城市CBD,副中心徐家汇、田林、斜土等区及商业街和学校周边近邻商业中心2乘地铁五号线或骑自行车从莘庄至闽行的商业、居住、工业分布:郊区农业菜田、乳蛋、花卉、稻麦、蟹塘的空间分异:3进入城郊结合部农贸市场调查蔬菜、副食来源省份和本地外地之间的比例讨论:1各级商业中心的商品、业态、服务对象有何不同?2为什么出现商、居、工的土地利用分异?3大城市郊区的农业分布与杜能圈有何不同?为什么?评定:提交实习报告第二章地理空间第一节环境空间一、纬度地带性1、形成机制:地球的球形形状和倾轴自转2、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气候、生态系统(陆地、海洋)、人类生物学特征3、社会经济纬度地带性:产业、社会发展、文化二、海陆梯度地带性1、海陆梯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水气输送与海陆热容量差异2、自然环境海陆梯度地带性:气候、生态系统、人类生物学特性

思考题:1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差异         2上网和查阅年鉴,对比上海、香港、沈阳三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差异 麦金德的力量的自然位置 23地缘空间 地缘空间 1地缘政治理论 (1)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与生存空间理论 (2)麦金德地缘政治理论 (3)美国的地缘政治思想 马汉、斯皮克曼 2从两极向多极的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1)两极的对立与解体 (2)美国单极世界的图谋 (3)走向多极的世界 问题:反恐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边缘带与破碎带 案例:中东、巴尔干、东亚边缘带 地缘经济 第二章小结:环境空间:地球形状、运动、能量造成的环境分异 区位空间:要素之间的距离关系 区域空间:区域内部结构关系与区际关系 24专题讨论(2): 准备:网上和在文献中查阅: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生产要素、产业结构、资源、交通通讯。 论题:知识经济时代的区位、区域理论的变化: 要点:知识集聚的意义,运输因子弱化,资源、人力的全球化 评定:课堂发言与课后小论文的写作              25-28实习2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郊农业调查 目的要求:了解整个城市的商业、居住、工业空间分异,市区的商业中心地体系,郊区农业土地利用分异 内容:观察:1外滩两侧的城市CBD,副中心徐家汇、田林、斜土等区及商业街和学校周边近邻商业中心              2乘地铁五号线或骑自行车从莘庄至闽行的商业、居住、工业分布;郊区农业菜田、乳蛋、花卉、稻麦、蟹塘的空间分 异;              3进入城郊结合部农贸市场调查蔬菜、副食来源省份和本地外地之间的比例     讨论:1各级商业中心的商品、业态、服务对象有何不同?           2为什么出现商、居、工的土地利用分异?           3大城市郊区的农业分布与杜能圈有何不同?为什么? 评定:提交实习报告 第二章 地理空间 第一节  环境空间 一、纬度地带性 1、形成机制 :地球的球形形状和倾轴自转     2、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 气候、生态系统(陆地、海洋)、人类生物学特征 3、社会经济纬度地带性:产业、社会发展、文化   二、海陆梯度地带性  1、海陆梯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水气输送与海陆热容量差异  2、自然环境海陆梯度地带性: 气候、生态系统、人类生物学特性

案例:我国的季凤气候3、社会经济的海陆梯度地带性: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案例: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美国的西部文化三、垂直带性1、垂直带性的形成机制: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水汽的高度变化问题:为什么登山运动员既传防寒服又戴太阳镜?2、自然环境的垂直带性:气候、生态系统、人类生物学特性3、垂直带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文化问题:你对山区开发建设有何见解?垂直带性是水平地带性的复制吗?四、非地带性1、非地带性的形成机制:地壳运动与物质组成2、自然环境的非地带性3、非地带性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资源条件、环境条件、灾害性破坏案例: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经济发展与地质环境案例:喀斯特地区的旅游开发思考题:用三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理论分析我国长江三角洲、新疆和青藏高原的环境特征与农业生产条件。17产业区位轮第二节区位空间一区位的内涵距离位置关系二产业区位论1农业区位论杜能圈杜能圈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的启示现代城郊农业的变化2、工业区位论:运输指向:劳动力指向:集聚指向3、运输区位论4、市场区位论廖什、帕兰德的市场区位三、非产业区位(公共设施区位):总服务距离最小与总成本最低原则四中心地理论1.理论模式六角形等级模式,门槛理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2.中心地理论的验证、评价与实践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应用中心地理论进行城市规划,日本的商圈研究科学家与科学:克里斯泰勒与中心地理论19其他区位理论五、重力模型摩擦系数六、空间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移动扩散七、行为空间1、地理物象、认知地图2、行为矩阵3、空间偏好4、时间地理思考题:1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2如果让你为一大卖场选址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课外活动:上网收集世界主要科技园区的位置及周边环境,分析它们的区位特点。20-21区域发展第三节区域空间二、区域发展理论

案例:我国的季风气候  3、社会经济的海陆梯度地带性: 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文化 案例: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美国的西部文化 三、垂直带性   1、垂直带性的形成机制 :  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水汽的高度变化      问题:为什么登山运动员既传防寒服又戴太阳镜?  2、自然环境的垂直带性: 气候、生态系统、人类生物学特性                                       3、垂直带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文化 问题:你对山区开发建设有何见解? 垂直带性是水平地带性的复制吗? 四、非地带性 1、非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 地壳运动与物质组成 2、自然环境的非地带性 3、非地带性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 资源条件、环境条件、灾害性破坏 案例: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经济发展与地质环境 案例:喀斯特地区的旅游开发 思考题: 用三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理论分析我国长江三角洲、新疆和青藏高原的环境特征与农业生产条件。  17产业区位轮 第二节区位空间 一区位的内涵 距离位置关系 二产业区位论 1农业区位论 杜能圈 杜能圈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的启示   现代城郊农业的变化  2、工业区位论: 运输指向;劳动力指向;集聚指向   3、运输区位论  4、市场区位论 廖什、帕兰德的 市场区位 三、非产业区位(公共设施区位):总服务距离最小与总成本最低原则 四中心地理论 1. 理论模式 六角形等级模式,门槛理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2. 中心地理论的验证、评价与实践    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应用中心地理论进行城市规划,日本的商圈研究 科学家与科学:克里斯泰勒与中心地理论 19其他区位理论 五、重力模型 摩擦系数 六、空间扩散 传染扩散,等级扩散,移动扩散 七、行为空间 1、地理物象、认知地图 2、行为矩阵 3、空间偏好 4、时间地理 思考题: 1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2如果让你为一大卖场选址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课外活动:上网收集世界主要科技园区的位置及周边环境,分析它们的区位特点。 20-21区域发展 第三节  区域空间 一、区域发展理 论

共17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