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地理科学导论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地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大学一年级入门课、基础课和向导课,是本学科诸多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和重要基础。(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科学的性质、方法论、科学和实践意义、基本理论、学习方法,培养从环境和空间二个视角观察人地关系的地理思维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环境观和发展观,为地理专业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指导后续专业学习。(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学时数(30)序号内容课堂学时数实践学时数521第1章地球系统272第2章地理空间352第3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74第4章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246合计(四)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实验认知。(五)考核要求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各占总成绩的50%。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外阅读(读书心得)占平时成绩的20%、课后习题作业占平时成绩的20%、课堂讨论占平时成绩的15%、平时出勤占平时成绩的15%和期中考核(闭卷、开卷或小论文、实验等)占平时成绩的30%。2.考题设计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试题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等,题型不少于四种(客观题30%左右、主观题70%左右)。二、本文第一章地球系统教学要点:认识宇宙:宇宙大爆炸:宇宙的构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活动;潮汐:其他宇宙活动的地理效应:地球演化与特征;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理化性质、运动、地理坐标;人类活动对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全球变化的影响。教学时数:7学时,其中理论5学时,实践(实验)2学时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科学导论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地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大学一年级入门课、基础课和向导课,是本学科诸多 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和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科学的性质、方法论、科学和实践意义、基本理论、学习方法,培养从环境和空间二个视 角观察人地关系的地理思维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环境观和发展观,为地理专业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指导后 续专业学习。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 序号 内容 学时数( 30 ) 课堂学时数 实践学时数 1 第1章 地球系统 5 2 2 第2章 地理空间 7 2 3 第3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5 2 4 第4章 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 7 合计 24 6 (四)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实验认知。 (五)考核要求 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各占总成绩的50%。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外阅读(读书心得)占 平时成绩的20%、课后习题作业占平时成绩的20%、课堂讨论占平时成绩的15%、平时出勤占平时成绩的15%和期中考 核(闭卷、开卷或小论文、实验等)占平时成绩的30%。 2.考题设计 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 容的覆盖密度。试题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等,题型不少于四种(客 观题30%左右、主观题70%左右)。 二、本文 第一章 地球系统 教学要点: 认识宇宙;宇宙大爆炸;宇宙的构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活动;潮汐;其他宇宙活动的地理效应;地 球演化与特征;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理化性质、运动、地理坐标;人类活动对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 圈和全球变化的影响。 教学时数: 7学时,其中理论5学时,实践(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2学时)宇宙的构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1学时)太阳的地理效应;月球的地理效应。第三节地球的整体性质(2学时)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质量;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化学成分;地球的运动:地理坐标与时间;地球的演化。第四节地球表层系统(1学时)地球表层的构造;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地理的宇宙环境,地球的整体性质,掌握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地球的演化和运动,地球表层系统。考核要求:领会:宇宙的构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大小、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掌握: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地理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理坐标与时间;地球演化的过程和特征,地球表层的构造,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理空间第二章教学要点:纬度地带性;海陆梯度地带性:垂直带性、非地带性:产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空间扩散;行为空间;区域发展;区域演化;城市空间结构。教学时数:9学时,其中理论7学时,实践(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地域分异规律(2学时)纬度地带性;海陆梯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第二节区位理论(1+2学时)区位与区位论:产业区位论:非产业区位:中心地理论: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扩散。第三节行为地理论(1学时)环境认知行为矩阵空间偏好:时间地理学第四节区域理论(2学时)区域与区域研究;区域发展理论:区域演化理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第五节地缘理论(1学时)地缘与地缘政治;近代地缘政治思想;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与国际战略思想的演变;世界瞩目的地缘带与破碎带;中国的地缘战略。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1+2学时) 宇宙的构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1学时) 太阳的地理效应;月球的地理效应。 第三节 地球的整体性质(2学时)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质量;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化学成分;地球的运动; 地理坐标与时间;地球的演化。 第四节 地球表层系统(1学时) 地球表层的构造;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地理的宇宙环境,地球的整体性质,掌握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地球的演化和运动, 地球表层系统。 考核要求: 领会: 宇宙的构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大小、物理性质、化学成分。 掌握: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地理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理坐标与时间;地球演化的过程和特征,地球 表层的构造,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二章 地理空间 教学要点: 纬度地带性;海陆梯度地带性;垂直带性、非地带性;产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空间相互作 用、空间扩散;行为空间;区域发展;区域演化;城市空间结构 。 教学时数: 9学时,其中理论7学时,实践(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域分异规律(2学时) 纬度地带性;海陆梯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 第二节 区位理论(1+2学时) 区位与区位论;产业区位论;非产业区位;中心地理论;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扩散。 第三节 行为地理论(1学时) 环境认知;行为矩阵;空间偏好;时间地理学 第四节 区域理论(2学时) 区域与区域研究;区域发展理论;区域演化理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 第五节 地缘理论(1学时) 地缘与地缘政治;近代地缘政治思想;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与国际战略思想的演变;世界瞩目的 地缘带与破碎带;中国的地缘战略。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理空间的基本规律,主要的区位理论、区域理论、行为地理理论和地缘理论。考核要求:领会: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带性、非地带性;非产业区位;行为地理理论;地缘理论。掌握:纬度地带性,海陆梯度带性;区位的概念、特点,产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区域的概念、特征,区域发展理论,区域演化理论;近代地缘政治思想,中国的地缘战略。第三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教学要点:文明与环境关系论;进化与环境关系论:发展与环境关系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文化起源:文化扩散与环境:地域文化、文化整合、文化圈。教学时数:7学时,其中理论5学时,实践(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地关系理论(2学时)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第二思潮:进化与环境关系论;第三思潮:发展与环境关系论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理论(2学时)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大讨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第三节文化生态理论(1+2学时)导言:文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问题;文化整合。教学要求:使学生领会并掌握人地关系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发展过程,并对主要思想和理论进行评述,重点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文化生态理论。考核要求:领会: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关系,进化与环境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文化生态学的研究问题,文化整合。掌握:地理环境决定论,“国家有机体”、”生态空间”思想;共生理论、环境容量思想,新发展理论;文明的扩散、迁移与环境,文化整合的因素与过程。熟练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本质特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国生态文化区,世界文化区。第四章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教学要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理空间的基本规律,主要的区位理论、区域理论、行为地理理论和地缘理 论。 考核要求: 领会: 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带性、非地带性;非产业区位;行为地理理论;地缘理论。 掌握: 纬度地带性,海陆梯度带性;区位的概念、特点,产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区域的概念、特 征,区域发展理论,区域演化理论;近代地缘政治思想,中国的地缘战略。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学要点: 文明与环境关系论;进化与环境关系论;发展与环境关系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文化起源;文化 扩散与环境;地域文化、文化整合、文化圈。 教学时数: 7学时,其中理论5学时,实践(实验)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2学时) 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第二思潮:进化与环境关系论;第三思潮:发展与环境关系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2学时) 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大讨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第三节 文化生态理论(1+2学时) 导言;文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问题;文化整合。 教学要求: 使学生领会并掌握人地关系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发展过程,并对主要思想和理 论进行评述,重点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文化生态理论。 考核要求: 领会: 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关系,进化与环境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现代 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文化生态学的研究问题,文化整合。 掌握: 地理环境决定论,"国家有机体"、"生态空间"思想;共生理论、环境容量思想,新发展理论;文 明的扩散、迁移与环境,文化整合的因素与过程。 熟练掌握: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本质特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国生态文化区,世界文化 区。 第四章 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 教学要点:

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环境生态学派、空间学派;地理科学方法论现代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理科学对科学发展的贡献、社会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简史;现代地理学的理论革命、行为革命、生态思潮、地理科学思潮、信息革命。教学时数: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理科学发展简史(1学时)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第二节地理科学的思想流派(1学时)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环境生态学派;空间学派;社会学派。第三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科学体系和特征(1学时)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地理科学的特征一一区域性、综合性。第四节地理科学的科学方法(2学时)地理科学的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地理科学研究方法。第五节地理科学与社会发展(1学时)地理科学与社会经济建设:地理科学与科学文化发展。第六节生态时代、信息时代、全球时代的地理科学(1学时时代的特征;现代地理科学面临的挑战:现代地理学的特征;现代地理学的重大研究任务。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地理科学的思想的五大流派,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科学方法论,地理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现代地理科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从而对地理科学的形成、发展、重要作用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考核要求:领会:西欧北美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俄罗斯及前苏联的近代地理学。掌握: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中国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的行为革命,生态思潮,统一地理学,大地理学思潮;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体系、地理科学的方法论,地理科学与科学文化的发展,现代地理科学面临的挑战。熟练掌握:近代地理学的创立;现代地理学的理论革命、计量革命和信息革命;地理科学的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环境生态学派、空间学派、社会学派;地理科学的特征;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理科学与社会经济建设;现代地理学的特征,重大研究任务,中国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展望。三、参考书目1.白光润著,《地理学引论》,东北师大出版社,1989。2.白光润著,《地理学导论》,东北师大出版社,1993。3.白光润著,《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环境生态学派、空间学派;地理科学方法论现代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理科学对科学 发展的贡献、社会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简史;现代地理学的理论革命、行为革命、生态 思潮、地理科学思潮、信息革命。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科学发展简史(1学时) 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 第二节 地理科学的思想流派(1学时) 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环境生态学派;空间学派;社会学派。 第三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科学体系和特征(1学时)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地理科学的特征——区域 性、综合性。 第四节 地理科学的科学方法(2学时) 地理科学的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地理科学研究方法。 第五节 地理科学与社会发展(1学时) 地理科学与社会经济建设;地理科学与科学文化发展。 第六节 生态时代、信息时代、全球时代的地理科学(1学时) 时代的特征;现代地理科学面临的挑战;现代地理学的特征;现代地理学的重大研究任务。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地理科学的思想的五大流派,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性质、学科体系、科学方法论,地理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现代地理科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和任务,从而对地理科学的形成、发展、重要作用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考核要求: 领会: 西欧北美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俄罗斯及前苏联的近代地理学。 掌握: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中国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的行为革命,生态思潮,统一地理 学,大地理学思潮;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体系、地理科学的方法论,地理科学与科学 文化的发展,现代地理科学面临的挑战。 熟练掌握: 近代地理学的创立;现代地理学的理论革命、计量革命和信息革命;地理科学的区域学派、景观 学派、环境生态学派、空间学派、社会学派;地理科学的特征;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理科学与 社会经济建设;现代地理学的特征,重大研究任务,中国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展望。 三、参考书目 1. 白光润著,《地理学引论》,东北师大出版社,1989。 2. 白光润著,《地理学导论》,东北师大出版社,1993。 3. 白光润著,《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約翰思顿著,唐晓峰译,《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5.王静等著,《地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6.白光润著:《地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四、使用说明本大纲适用于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使用,在第1学期开设,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大纲进行适当调整。五、课外学习(一)课外阅读1.目标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阅读书目(1)《重新发现地理学》,学苑出版社,2002(2)潘玉君,《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1。(3)钱学森,《论地理科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4)西川治等,《全球时代の地理思想》古今书院,1990。(5)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王建等,《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胡序威,《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0。(9)胡兆量,《地理环境概述》,科学出版社,1998。(10)约翰思顿著,唐晓峰译,《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3.学习要求从以上所列书目或相关自选书目中至少选取3-5本为必读书目,总计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4.时间安排课外时间,与教学内容保持同步。5.评价方式学期内安排检查读书笔记,作为课外阅读成绩的考核依据。(二)课外讨论1.目标培养从环境和空间二个视角观察人地关系的地理思维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环境观和发展观。2.参考讨论内容(1)人类与地理环境。(2)知识经济时代的区位空间。(3)某地特有的生活文化及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观察理解文化景观。(4)三S技术与现代地理科学发展。3.讨论要求
4. 約翰思顿著,唐晓峰译,《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 5. 王铮等著,《地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 白光润著:《地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四、使用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使用,在第1学期开设,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大纲 进行适当调整。 五、课外学习 (一)课外阅读 1.目标 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阅读书目 (1)《重新发现地理学》,学苑出版社,2002。 (2)潘玉君,《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1。 (3)钱学森,《论地理科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西川治等,《全球时代の地理思想》古今书院,1990。 (5)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王建等,《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胡序威,《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0。 (9)胡兆量,《地理环境概述》,科学出版社,1998。 (10)約翰思顿著,唐晓峰译,《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 3.学习要求 从以上所列书目或相关自选书目中至少选取3-5本为必读书目,总计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 记。 4.时间安排 课外时间,与教学内容保持同步。 5.评价方式 学期内安排检查读书笔记,作为课外阅读成绩的考核依据。 (二)课外讨论 1.目标 培养从环境和空间二个视角观察人地关系的地理思维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2.参考讨论内容 (1)人类与地理环境。 (2)知识经济时代的区位空间。 (3)某地特有的生活文化及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观察理解文化景观。 (4)三S技术与现代地理科学发展。 3.讨论要求

课外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分组参与课堂讨论,并填写记录4.时间安排根据课程进展具体安排。5.评价方式根据讨论情况,给出相应成绩。(三)实践活动1.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实践内容天体系统观测;城市空间结构与城郊农业调查;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文化。3.实践要求(1)了解天体知识和天体的视运动,实感宇宙太空(2)了解某个城市的商业、居住、工业空间分异,郊区农业土地利用分异等。(3)了解某地特有的生活文化及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观察理解文化景观。4.时间安排与教学内容同步,利用实验课时间及课外时间。5.评价方式结合实践报告记入平时成绩。(四)课外作业1.目标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理解和运用,2.参考作业内容(1)宇宙在空间和时间是无限的吗?(2)分析地球优越环境的天文学原因。(3)”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何重要意义?(4)有人说:按现在科学水平,即使没有太阳辐射,人类靠水利发电,燃煤火力发电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5)书中提到,科学家认为太阳辐射呈增大趋势,这是不是当前全球变暖的一个原因?(6)自南向北流动的河流和自西向东流动的河流侵蚀的特点有何不同?为什么?(7)从中国到美国和从美国到中国的航空旅客如何调整时间?为什么?(8)地球自转在赤道与两极线速度有很大差异,但为什么低纬地带的人不感到时间过得慢,高纬地带的人也不感到时间过得快?3.作业要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4.时间安排每章节讲授完毕后,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作业。5.评价方式批阅为主,并记入平时成绩。(五)课前预习
课外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分组参与课堂讨论,并填写记录。 4.时间安排 根据课程进展具体安排。 5.评价方式 根据讨论情况,给出相应成绩。 (三)实践活动 1.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践内容 天体系统观测;城市空间结构与城郊农业调查;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文化。 3.实践要求 (1)了解天体知识和天体的视运动,实感宇宙太空。 (2)了解某个城市的商业、居住、工业空间分异,郊区农业土地利用分异等。 (3)了解某地特有的生活文化及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观察理解文化景观。 4.时间安排 与教学内容同步,利用实验课时间及课外时间。 5.评价方式 结合实践报告记入平时成绩。 (四)课外作业 1.目标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理解和运用。 2.参考作业内容 (1)宇宙在空间和时间是无限的吗? (2)分析地球优越环境的天文学原因。 (3)"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何重要意义? (4)有人说:按现在科学水平,即使没有太阳辐射,人类靠水利发电,燃煤火力发电可解决人类能源问 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5)书中提到,科学家认为太阳辐射呈增大趋势,这是不是当前全球变暖的一个原因? (6)自南向北流动的河流和自西向东流动的河流侵蚀的特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7)从中国到美国和从美国到中国的航空旅客如何调整时间?为什么? (8)地球自转在赤道与两极线速度有很大差异,但为什么低纬地带的人不感到时间过得慢,高纬地带的人也不感 到时间过得快? 3.作业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4.时间安排 每章节讲授完毕后,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作业。 5.评价方式 批阅为主,并记入平时成绩。 (五)课前预习

1.目标预习下节课知识要点及相关问题。2.预习内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3.预习要求作好预习笔记。4.时间安排各章节教学内容进行前5.评价方式随机抽查并记入平时成绩六、中期考核考核安排由教研室统一安排时间,具体实施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以小论文,实验报告,阅读心得或其它形式考核
1.目标 预习下节课知识要点及相关问题。 2.预习内容 下一节课教学内容。 3.预习要求 作好预习笔记。 4.时间安排 各章节教学内容进行前。 5.评价方式 随机抽查并记入平时成绩。 六、中期考核 考核安排由教研室统一安排时间,具体实施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以小论文,实验报告,阅读 心得或其它形式考核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导论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1/3).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导论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3/3).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导论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2/3).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GIS的数据结构(1/3).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GIS的数据结构(2/3).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GIS的数据结构(3/3).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空间数据处理(1/2).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1/3).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空间数据处理(2/2).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2/3).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GIS空间数据库.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3/3).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GIS设计与评价.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GIS的应用模型(3/3).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GIS的应用模型(1/3).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GIS的应用模型(2/3).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GIS产品的输出设计(3/3).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GIS产品的输出设计(1/3).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GIS产品的输出设计(2/3).ppt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ARC、INFO培训班教材.doc
- 《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授课教案(文字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