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五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t

第五章這锁遗传和性這锁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发现以后,生物界广泛重 视,进行了大量试验。 其中有些属于两对性状的遗传结果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因此不少学者对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曾一度发生怀疑。 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提出连锁遗传规律(遗传学第三规律)→创立基因论 →认为基因成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进一步发展为细 胞遗传学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发现以后,生物界广泛重 视,进行了大量试验。 第五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 提出连锁遗传规律(遗传学第三规律) → 创立基因论 → 认为基因成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进一步发展为细 胞遗传学。 其中有些属于两对性状的遗传结果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因此不少学者对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曾一度发生怀疑

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连锁 (一)性状连锁遗传的发现 性状连锁遗传现象是贝特森和庞尼特( Bateson,W.和 Punnett, r.C.,1906)在香豌豆的两对性状杂交试验中首先 发现的。 他们的两个试验如下:
一、连锁 (一)性状连锁遗传的发现 性状连锁遗传现象是贝特森和庞尼特(Bateson, W. 和 Punnett, R. C.,1906)在香豌豆的两对性状杂交试验中首先 发现的。 他们的两个试验如下: 第一节 连锁与交换

试验一: PPLL ppll PpLI 总数 P-L P-11 ppL ppll 实际个体数 4831 390 393 13386952 按9:3:3:13910.5 1303.5 1303 434.56952 推算的理论数 结果表明F2: 1).同样出现四种表现型; 2)不符合9:3:3:1; 3)亲本组合数偏多,重新组合数偏少(与理论数相比)
结果表明F2: 1). 同样出现四种表现型; 2). 不符合9:3:3:1; 3). 亲本组合数偏多,重新组合数偏少(与理论数相比)。 试验一:

试验二: × PPIl ppLL FI PpLI F2 党 总数 P一L P-11 ppL ppll 实际个体数 226 95 97 1419 按9:3:3:1 推算的理论数235.8 78.5 78.5 26.2419 结果与第一个试验情况相同
结果与第一个试验情况相同。 试验二:

第二个试验的表现与第一个试验基本相同,同9:3:3:1的 独立遗传比例相比较,在F2四种表现型中仍然是亲本组合性 状(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多于理论数,重新组合性状的 实际数少于理论数,同样不能用独立分配规律来解释。 上述两个试验结果都表明,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 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 象称为连锁遗传
第二个试验的表现与第一个试验基本相同,同9:3:3:1的 独立遗传比例相比较,在F2四种表现型中仍然是亲本组合性 状(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多于理论数,重新组合性状的 实际数少于理论数,同样不能用独立分配规律来解释。 上述两个试验结果都表明,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 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 象称为连锁遗传

连锁遗传: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连系在一起 遗传的现象。 相引相(组):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 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组合。 如:PLpl 相斥相(组):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 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 组合。 如:PpL
连锁遗传: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连系在一起 遗传的现象。 相引相(组):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 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组合。 如:PL/pl 相斥相(组):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 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 组合。 如:Pl/pL

(二)连锁遗传的解释 试验结果是否受分离规律支配? 第一个试验: =(4831+390):(1338+398)=5221:17313:1 0:③=4831+393)(1338*390)=5224:1728≈3:1 紫花:红花3:1 长花粉:短花粉≈3:1
(二) 连锁遗传的解释 试验结果是否受分离规律支配? 第一个试验: 紫花 : 红花≈3:1 长花粉:短花粉 ≈3:1

第二个试验: (226+95):(97+1)=321:98=3:1 =(226+97):(95+1)=323:96≈3:1 紫花:红花≈3:1 长花粉:短花粉≈3:1 以上结果都受分离规律支配,但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F2不符合9:3:3:1,则说明F1产生的四种配子不等。可 用测交法加以验证,因为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 就是F1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的具体反映
第二个试验: 紫花 : 红花≈3:1 长花粉:短花粉 ≈3:1 ➢F2不符合9:3:3:1 ,则说明F1产生的四种配子不等。可 用测交法加以验证,因为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 就是F1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的具体反映。 ➢以上结果都受分离规律支配,但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利用测交法验证连锁遗传特点 连锁遗传的表现为: 两个亲本型配子数是相等,多于50% 两个重组型配子数相等,少于50%
利用测交法验证连锁遗传特点: 连锁遗传的表现为: ➢两个亲本型配子数是相等,多于50%; ➢两个重组型配子数相等,少于50%

1.相引组:例如:玉米(种子性状当代即可观察): 交是一,幅 结果证实F1产生的四种配子不等:不是1:1:1:1即25:25:25:25%。 其中(Ft):亲本组合=(4032+4035)8368×100%=964% 重新组合=(149+152)8368×100%=36%
1.相引组: 其中(Ft):亲本组合= (4032+4035)/8368×100% = 96.4% 重新组合= (149+152)/8368×100% = 3.6% 例如:玉米(种子性状当代即可观察): 结果证实F1产生的四种配子不等:不是1:1:1:1 即25:25:25:25%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四章 孟德尔遗传.ppt
- 《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十章 基因突变.ppt
- 《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十一章 细胞质遗传.ppt
- 《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十三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ppt
- 《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九章 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ppt
- 《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八章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ppt
-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练习题)题库四.doc
-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练习题)题库三.doc
-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练习题)题库二.doc
-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练习题)题库一.doc
- 《细胞生物学》第十二讲 小麦培养细胞与燕麦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的电融合.pdf
- 《细胞生物学》第十一讲 用聚乙二醇诱导选定的成对原生质体间的融合.pdf
- 《细胞生物学》第十讲 植物细胞.pdf
- 《细胞生物学》第九讲 柑桔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研究.pdf
- 《细胞生物学》第八讲 组织及原生质体培养.pdf
- 《细胞生物学》期中试卷.doc
- 《细胞生物学》第七讲 植物细胞工程.ppt
- 《细胞生物学》第六讲 体细胞杂交.pdf
- 《细胞生物学》第五讲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融合技术研究进展.pdf
- 《细胞生物学》第四讲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的研究进展.pdf
- 《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三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ppt
- 《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ppt
- 《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ppt
- 《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三章 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ppt
- 《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ppt
- 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的分子结构》教学讲义(英文版)Lecture 1:Molecular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Biomaterials.pdf
- 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的分子结构》教学讲义(英文版)Lecture 4:Degradable Materials with Biological Recognition.pdf
- 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的分子结构》教学讲义(英文版)Lecture 2:Molecular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Biomaterials.pdf
- 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的分子结构》教学讲义(英文版)Lecture 3:Degradable Materials with Biological Recognition.pdf
- 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的分子结构》教学讲义(英文版)Lecture 2:Molecular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Biomaterials.pdf
- 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的分子结构》教学讲义(英文版)Lecture 6:Programmed/Pulsed.pdf
- 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的分子结构》教学讲义(英文版)Lecture 5:Controlled Release Devices.pdf
- 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的分子结构》教学讲义(英文版)Lecture 7:Hydrogel Biomaterials:Structure and Physical Chemistry.pdf
- 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的分子结构》教学讲义(英文版)Lecture 7:Hydrogel Biomaterials.pdf
- 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的分子结构》教学讲义(英文版)Lecture 6:Biodegradable Polymers for Tissue Engineering.pdf
- 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的分子结构》教学讲义(英文版)Lecture 10:Bio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hydrogels.pdf
- 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的分子结构》教学讲义(英文版)Lecture 9:Polyelectrolyte Hydrogels Last Day.pdf
- 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的分子结构》教学讲义(英文版)Lecture 8:Physical Hydrogels.pdf
- 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的分子结构》教学讲义(英文版)Hydrogels in drug delivery.pdf
- 麻省理工大学:《生物材料的分子结构》教学讲义(英文版)Brannon-Peppas theory of swelling in ionic hydrogel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