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技术 第7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 移动通信技术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7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内容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和系统结构 WCDMA无线接口分层结构、信道结构和关键技术 3G网络的演进策略和关键技术 WCDMA相关技术,系统结构和规划优化等 CDMA2000的关键技术、系统结构和资源管理等 介绍 TD-SCDMA技术的发展和特点以及系统实现的 关键技术,干扰的分析和消除,讲述了网络规划和 优化等
2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 内容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和系统结构 – WCDMA无线接口分层结构、信道结构和关键技术 – 3G网络的演进策略和关键技术 – WCDMA相关技术,系统结构和规划优化等 – CDMA2000的关键技术、系统结构和资源管理等 – 介绍TD-SCDMA技术的发展和特点以及系统实现的 关键技术,干扰的分析和消除,讲述了网络规划和 优化等

第7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重点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系统结构、关键技 术 WCDMA规划优化、CDMA200的系统资源 管理、 TD-SCDMA技术的发展和特点及系 统实现。 难点 WCDMA的规划优化。 TD- SCDMA干扰的分析,网络规划和优化等
3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 重点 –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系统结构、关键技 术 。 – WCDMA规划优化、CDMA2000的系统资源 管理 、TD-SCDMA技术的发展和特点及系 统实现 。 – 难点 – WCDMA的规划优化。 – TD-SCDMA干扰的分析,网络规划和优化等

7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 与因特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ˇ3G系统能够提供更大的通信容量和覆盖范围,具有可 变的高速数据率,同时能提供高速电路交换和分组交 换业务,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等特点。 √3G系统能提供更为可靠的信道编码、灵活配置的传输 信道和逻辑信道,支持多种语言编码方案,为用户提 供更为灵活的接入服务。 √3G系统还继承了窄带CDMA系统容易使用软件无线电 实现、语音质量高、手机功耗小等优点
4 7.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概述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 与因特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 3G系统能够提供更大的通信容量和覆盖范围,具有可 变的高速数据率,同时能提供高速电路交换和分组交 换业务,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等特点。 ✓ 3G系统能提供更为可靠的信道编码、灵活配置的传输 信道和逻辑信道,支持多种语言编码方案,为用户提 供更为灵活的接入服务。 ✓ 3G系统还继承了窄带CDMA系统容易使用软件无线电 实现、语音质量高、手机功耗小等优点

7.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3G系统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全球普及和全球无缝漫游的通信系统。2G系统 般为区域或国家标准,而3G是一个可以实现全球范围 内覆盖和使用的通信系统,它可以实现使用统一的标 准,以便支持同一个移动终端在世界范甫内的无缝通 √2)具有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特别是支持因特网业 务。支持丛语音到分组数据再到多媒体 并能支 固定和可变速率的传输以及按需分配带宽等功能。 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3G系统无线传输技术的最低要 求中,必须满足四个速率要求:
5 7.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 3G系统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 1)全球普及和全球无缝漫游的通信系统。2G系统一 般为区域或国家标准,而3G是一个可以实现全球范围 内覆盖和使用的通信系统,它可以实现使用统一的标 准,以便支持同一个移动终端在世界范围内的无缝通 信。 ✓ 2)具有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特别是支持因特网业 务。支持从语音到分组数据再到多媒体业务,并能支 持固定和可变速率的传输以及按需分配带宽等功能。 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3G系统无线传输技术的最低要 求中,必须满足四个速率要求:

7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3G系统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卫星移动环境中至少可提供96kbs的速率的多媒体业 ②高速运动的汽车上可提供144kbis速率的多媒体业务; ③低速运动的情况下(如步行时)可提供384 kbit/s速率的 多媒体业务; ④室内固定情况下可提供2Mbts速率的多媒体业务
6 7.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 3G系统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卫星移动环境中至少可提供9.6kbit/s的速率的多媒体业 务; ②高速运动的汽车上可提供144kbit/s速率的多媒体业务; ③低速运动的情况下(如步行时)可提供384kbit/s速率的 多媒体业务; ④室内固定情况下可提供2Mbit/s速率的多媒体业务

7.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3G系统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3)便于过渡和演进。由于3G系统引入时,2G系统已 具相当的规模,所以3G网络一定要能在原来2G网络的 基础上灵活地演进而成,并应与现有固定网络兼容。 √4)高频谱效率。3G系统具有高于现在2G系统两倍的 频谱效率。 √5)高服务质量。3G系统的通信质量与现有固定网络的 通信质量相当,有很多发展空间 6)高保密性。尽管2G系统的CDMA也有相当高的保密 性,但是还是不及3G的保密性高
7 7.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 3G系统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 3)便于过渡和演进。由于3G系统引入时,2G系统已 具相当的规模,所以3G网络一定要能在原来2G网络的 基础上灵活地演进而成,并应与现有固定网络兼容。 ✓ 4)高频谱效率。3G系统具有高于现在2G系统两倍的 频谱效率。 ✓ 5)高服务质量。3G系统的通信质量与现有固定网络的 通信质量相当,有很多发展空间。 ✓ 6)高保密性。尽管2G系统的CDMA也有相当高的保密 性,但是还是不及3G的保密性高

7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1.IMT2000系统的组成 其他MT2000 MT CN 家庭成员的核 心网 UMMT接口无接口 RAN-CN NN接口 uM)UN)接口 用户识别模块UM)无线接入网RAN) 用户终端(MT 核心网 Core Network(cN) √主要由四个功能子系统构成,即核心网(CN)、无线接 入网(RAN、用户终端 和用户识别模块UM组成。 分别对应子GSM系统的交换子系统(NSS)、基站子系统 (BSS)、移动台(MS)和SIM卡
8 7.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 1. IMT-2000系统的组成 ✓ 主要由四个功能子系统构成,即核心网(CN)、无线接 入网(RAN)、用户终端(MT)和用户识别模块(UIM)组成。 分别对应于GSM系统的交换子系统(NSS)、基站子系统 (BSS)、移动台(MS)和SIM卡

7.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2.系统标准接口 ITU定义了以下四个标准接口 1)网络与网络接口(NI)由于ITU在网络部分采用了 “家族概念”,因而此接口是指不同家族成员之间的 标准接口,是保证互通和漫游的关键接口 2)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 RAN-CN),对应于 GSM系统的A接口。 3)无线接口(UN 4)用户识别模块和移动台之间的接口( UIM-MT
9 7.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 2. 系统标准接口 ✓ ITU定义了以下四个标准接口: 1)网络与网络接口(NNI)。由于ITU在网络部分采用了 “家族概念”,因而此接口是指不同家族成员之间的 标准接口,是保证互通和漫游的关键接口。 2)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RAN-CN),对应于 GSM系统的A接口。 3)无线接口(UNI)。 4)用户识别模块和移动台之间的接口(UIM-MT)

7.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分层结构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分为三层:物理层、链路层 和高层 ①物理层:由一系列下行物理信道和上行物理信道组成。 ②链路层:它由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和链路接入控 制(LAC)子层组成。 MAC子层根据LAC子层不同业务实体的要求对物理层 资源进行管理与控制,并负责提供LAC子层业务实体所 需的QoS级别。LAC子层与物理层具有相对独立的链路管 理与控制,由LAC子层负责提供MAC子层所不能提供的 更高级别的o0S控制,这种控制可以通过ARQ等方式来实 现,以满足来自更高层业务实体的传输可靠性
10 7.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 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分层结构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分为三层:物理层、链路层 和高层。 ①物理层:由一系列下行物理信道和上行物理信道组成。 ②链路层:它由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和链路接入控 制(LAC)子层组成。 MAC子层根据LAC子层不同业务实体的要求对物理层 资源进行管理与控制,并负责提供LAC子层业务实体所 需的QoS级别。LAC子层与物理层具有相对独立的链路管 理与控制,由LAC子层负责提供MAC子层所不能提供的 更高级别的QoS控制,这种控制可以通过ARQ等方式来实 现,以满足来自更高层业务实体的传输可靠性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连续时间信号的取样(PPT课件讲稿)sampling of continous-time signals.ppt
- 三峡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09 信号处理与信号产生电路.ppt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论与编码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7章 信道纠错编码 7.3 线性分组码 7.4 循环码.pptx
- 《模拟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复习大纲.doc
- 北京理工大学:《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ppt
- 《电子技术》课程PPT教学课件(数字电子技术)第9章 二极管和晶体管.ppt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中试卷A卷.doc
- 《电子线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电子线路实验课件.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单片机基础与应用》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高职高专)第6章 80C51的系统扩展.ppt
-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章 引言(任课教师:姜书艳).ppt
-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6章 振幅调制、解调及混频.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单片机基础与应用》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高职高专)第10章 综合实训.ppt
-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ppt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3章 集成逻辑门.ppt
- 《DSP原理及其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TMS320F2812串行外设接口 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SPI).ppt
-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0章 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ppt
-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考试大纲.doc
- 清华大学:Interconnect Parasitic Extraction(PPT讲稿).ppt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4章 磁敏传感器.ppt
- 上海交通大学:《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绪论、第一章 数制和编码 Number Systems and Codes(任课教师:张超).ppt
-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ppt
-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PPT教学课件(模拟电子部分,共六个实验).ppt
- 《模拟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章 基本半导体分立器件.ppt
-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0章 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ppt
-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现代数字调制解调技术.ppt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2章 逻辑代数基础.ppt
-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集成门电路与触发器.ppt
- 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PPT专题讲稿,共六个任务).ppt
-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连续时间傅立叶变换 The continuous time Fourier ....ppt
- 上海海事大学:《电子与通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Unit 3 Circuit Analysis Using the Ideal Operational Amplifier.ppt
- 《模拟电子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基础实验)晶体管放大器的仿真实验步骤.ppt
-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ter 2 线性时不变系统 LTI Systems(Linear Time-invariant).ppt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低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章 半导体器件(主讲人:刘雪芳、陈梅).ppt
-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模拟集成单元电路.ppt
- 上海海事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连续时间与信号的s域分析(4.4)LTI系统和线性电路的s域分析.ppt
-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5章 电容式传感器.ppt
-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半导体材料及二极管 1.3 晶体二极管及其应用.ppt
-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光电式传感器.ppt
- 西安交通大学:《电路》课程PPT教学课件(第五版)第7章 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ppt
- 香港浸会大学:点对点通信(PPT讲稿)Point-to-Point Communication.ppt